郭文利
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R749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16-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临床表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1]。下面从情志七情、五脏、气血三个方面对抑郁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阐述。
1情志七情为因
情志七情是许多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张璐《张氏医通》言:“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伸,而气受病;……思想无穷,所愿不得,皆能致病。”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谓:“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现代研究者发现情志因素是抑郁症发生主要病因,陈氏[3]等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71例患者中,699%有精神应激事件史。忧愁、思虑、愤怒、恐惧、悲哀等情志因素刺激机体,导致肝失疏泄、心神失养、脾失健运、肺失通宣等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4][5][6]。
2五脏所伤为机
七情所伤是抑郁症发病的外在病因,大量长期、不良、反复的情志因素刺激机体,当其超出机体的调节能力时,则损伤内部脏腑而发病。情志过极则直接损伤人体脏气,脏气受损则反向影响人体的精神活动,《灵枢·本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五脏藏精化气生神,神接受外界刺激而生情,神活动于内,情表现于外;并明确提出人的喜、怒、忧、恐、悲的变化是五脏功能的表现。《素问》开篇即言动作行为异常成因与精神、魂魄、志意相关,并以五行学说将其与五脏联系起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这些都说明郁证的发生与五脏密不可分,下面分而论之。
21郁从肝论:郁证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且与七情密不可分,有医家提出“七情所扰,病归于肝”的理论,指出七情内伤是引起肝郁的主要因素[7];清·何梦瑶《医碥》曰:“郁则不舒,皆肝木之病矣”。肝为刚脏,喜调达,恶抑郁,主疏泄、情志及气机的升降;其中,肝气郁结是主要类型,杨氏[8]等对100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的临床调査中发现肝气郁结和肝郁脾虚的患者占总体的70%,认为对本病的论治应该重点从肝入手,治法如疏肝解郁、健脾理气,柔肝养阴等。樊蔚虹等通过动物实验发现,柴胡疏肝散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主要是调节Bax、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肝“藏血”、“体阴而用阳”,以阴血为本,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决定了肝体不足可以直接导致肝用不足;肝阳虚衰,肝用失助,肝脏的生理机能衰退,临床常见郁郁寡欢、疲乏无力、忧思善虑等症状。
22郁从心论:心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所出之处也;具有主神明、精神之功,为精神、意识及思维活动之大主,精神情志刺激与心密不可分。如《景岳全书》:“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华岫云言:“七情之郁居多,如伤脾﹑怒伤肝之类是也,其原总由于心,因情志不遂,则郁而成病矣”。情绪精神刺激首先扰心动神,而致神失所养,神不足则悲,故莫名悲伤欲哭、郁郁寡欢等临床表现。
23郁从脾论:李东垣云:“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说明郁证的发生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张丽萍认为,脾胃与神志相关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导致抑郁症的诸多病理因素的产生与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密切相关,因此主张在抑郁症的治疗中采用调理脾胃法的治疗思路。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傅义等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情志产生的物质基础为气、血、津液,而脾胃是三者生化之源,情志异常时影响机体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发挥,出现气机阻滞、血瘀、痰饮等病理反应而发病。
24郁从肺论:《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贲郁,皆属于肺。”《杂病源流犀烛》言:“所谓善悲者,不必实有可悲之事,心中只是怏悒不快,虽遇可喜,亦只强力为欢笑而已”。韩晶杰等认为抑郁症主要以“悲忧”症状为主,而“肺志为忧”,故其主张从“肺”论治。
25郁从肾论:《素问·宝命全形论》云:“慎守勿失,深浅在志。”志是精神活动之体现,参与调控人体心理、行为活动。雷氏等强调了肾藏志在抑郁症发病中具有重要性,认为肾阴、肾阳是一身阴阳之根本。肾阳虚则五脏阳气皆弱,肾阴虚则五脏阴液皆亏。张氏等认为肾阳不足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并论述了肾阳不足可致心、脑、肝、脾、肺的功能失调,辨治抑郁症当从肾阳出发。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高氏等认为诸髓汇于脑,髓又为脑的发生、形成提供物质基础,肾与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抑郁症的发生与肾、脑窍密切相关。
3气血为本
中医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以气、血、精为物质基础的。《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灵枢·平人绝谷》:“血脉和利,精神乃居”,说明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需得到气血的滋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精神情志活动。气血异常时,都有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情志方面的病证,如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心中烦闷忧郁不适等。
情志的异常首伤五脏,五脏所伤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则影响到正常情志的产生,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而五脏功能的发挥依赖全生气血的滋养,当气血亏虚或气血运行不畅时,则会出现气滞、血瘀、痰饮等病理变化及相应脏腑的功能障碍;气血与情志又相互影响,情志问题影响气血运行,不良情绪可导致气血逆乱,产生诸病,多伴血瘀,痰凝,或化火;进而造成脏腑气机功能紊乱,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加重病情的发展,使疾病缠绵难愈。中医治疗抑郁症当遵循以下原则:首调气血,次疏五脏,末当移情易性。除外药物治疗,尚需叮嘱患者心胸开阔,避免情志刺激和忧思过度,使七情有度,提高心性修养及心理承受能力,则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版)[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8788
[3]陈文恺,周玲,梅晓云,等.571例抑郁症中医证候学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5):262264
[4]霍云华,韩笑冰,曹守忠,等.李炳文治疗抑郁症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2):104105,130
[5]肖怡,赵志付,林青,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和治疗概述[J].北京中医药,2008,27(9):740742.
[6]赵嘉萍.解郁汤治疗抑郁症.四川中医,1992,10(8):3536
[7]金光亮,梁怡,郭霞珍,等.有关抑郁症季节性发病机理的研究及其启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1):1516
[8]杨关林,王文萍,王健,等.抑郁症中医证候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2):180
论文作者:郭文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抑郁症论文; 气血论文; 精神论文; 素问论文; 脾胃论文; 机体论文; 脏腑论文; 《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