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一到多元:图书出版30年的文化特征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到论文,特征论文,图书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全面进步,社会生活中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为我们出版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我国的图书出版经过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投射着每一时期的社会文化和受众的心理。图书出版从一元走向多元格局,从整齐划一走向复杂、无序、庞杂、多向,同时在各个历史时期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内容重心。
一、80年代:图书的启蒙年代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巨大的文化精神跨度使得人们禀有了‘转型期’的个体身份重新书写和心灵失重的晕眩感。在这相当复杂的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的‘总体转型’时,社会文化呈现出一个复杂的诸多话语形态摸索潜行的文化特征。”① 1978年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文化带来了一次新的转型和文化调整。这一时期,理性开始回归,人们在思想上呈现出一个启蒙时代。这一时期,图书的出版主要表现出两个特点:
1.思想类图书的“文化热”
在80年代那样一种启蒙的氛围和语境当中,西方大量的哲学理论图书陆续被翻译出版,成为一时的时髦读物,翻译出版界出现了各类文化思潮类丛书争相竞赛的局面。这一时期主要出版的丛书有:商务印书馆在1981年推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西方哲学史》丛书;王元化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海外汉学丛书”;刘东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包遵信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甘阳等编的“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三联版);李盛平等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文库”等经典著作。西方哲学图书的出版高潮形成了整个80年代的社会文化批判思潮,这些书籍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起到了重要的观念启蒙的作用。这一时期,人们特别热衷于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发现和肯定,热衷于人道主义的张扬,并在80年代中期以后掀起了所谓“文化热”,以引进的西方自由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来批判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的现实。
2.纯文学与流行文学的混杂流行
80年代末,港台的通俗文艺创作市场的运作机制已经相当成熟,这促成了这类图书在内地流行并且繁荣,同时也使港台与大陆间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琼瑶的言情小说红遍大江南北;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的武侠小说流传最广;另外,青年男女热衷的还有三毛、张爱玲、亦舒等作家的作品。这些迟来的港台畅销小说改变了80年代的阅读风尚。到了80年代后期,汪国真、席慕容成了炙手可热的文化明星,他们的诗歌影响了80年代的一批青年群体。同时,80年代的纯文学与港台流行文学混杂流行。这一时期,纯文学小说陆续重印和出版,尤其是矛盾文学奖作品,比如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刘心武的《钟鼓楼》等,其他如宗璞的《南渡记》、张炜的《古船》等,也都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而《围城》的重版是1980年代的大事,其幽默的文风、犀利的笔触和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深刻洞察,同样深深打动着现代读者。80年代是一个文学崇拜的时代,无论纯文学还是流行文学,人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观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通过文学来了解整个20世纪以及当下的生活世界。
80年代这一时期,人们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们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转型中,建构起相同的精神结构,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因此,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混杂在一起,出现了一个时代荒野里的“文化上层建筑”。人们“从过去计划经济中比较压抑人的个性、让个人得不到发挥的氛围中挣脱出来,通过通俗文化达到感性的解放,通过理论和哲学达成理性的革命。于是,看起来是天壤之别的两种阅读,构成了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生活。”②
二、90年代:图书的分化与纷争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文化逐渐转型,大众文化、商业文化“全面崛起”并逐渐占据社会文化的“优势”地位。这一时期,一个充满欲望和刺激的“场域”业已形成。在这一竞争激烈的场域中,90年代图书总体呈现的是一个分化与纷争的文化奇观。
1.图书出版的“后现代”思潮
1989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转型,世界两大阵营被改写,使得90年代的文化氛围确乎与80年代有了相当的差异。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自身80年代那种“前现代”与“现代”杂糅性的思想文化遗产,并以一种逆反性的眼光重新审理80年代的启蒙思想。人们在话语结构上,开始出现了强烈的文化反思热和对“现代”与“后现代”的自我审视。③ 因此,在图书出版中“后现代”趋势较为明显。第一是“后现代”出版思潮,像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等,都曾出过多个版本,其他后现代名著大量引进,中国学者自己编著的著作也蔚为大观。第二是反现代化、反全球化、新左、批评西方霸权等思想倾向的著作大量出版,代表性的如华勒斯坦的《自由主义的终结》、乔姆斯基的《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萨义德的《东方学》和《文化与帝国主义》等。
2.通俗读物全面流行
90年代初,王朔小说成为阅读和出版的热点,中国文坛上出现了竞相谈论王朔的文化景观。这一时期转型时代的文化价值建构问题、对大众文化的评价问题、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问题等,几乎没有一个与王朔无关。其次,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比如苏童、余华等的作品,到90年代居然成为了一种时尚符号。再次,张爱玲热、林语堂热、梁实秋热、王小波热以及周作人散文的兴起,在消费文化的语境里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品”。此外,90年代的市民化书写、市民审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出版业走向。譬如,以池莉为代表的“新写实”的作品的广受欢迎。另一方面,名人传记广为出现,更好地契合了90年代大众的偶像崇拜心理,如赵忠祥、倪萍、杨澜等的个人自传,引起追星族的广泛关注,印数达几十万册甚至上百万册。而90年代末,《老照片》的出版开启了一个读图时代,二月河帝王书系开创了电视、图书互动的出版新格局,《绝对隐私》等窥探欲之类的阅读也开始盛行,引领了一批口述实录的出现。
3.图书出版领域的畅销书现象
80年代畅销书的概念进入中国,但真正使得畅销书的出版理念成为出版人追逐的目标,确切来说还是90年代的事情。伴随着出版改革的深入,畅销书的地位不断提升,甚至达到主导出版行业走向的地位。《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等三本畅销书的问世,一时间成为畅销书运作的成功典范,令许多出版社跃跃欲试。此外,《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学习的革命》、《哈佛女孩刘亦婷》等相继流行,这都表明畅销书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已经进入了大众的阅读空间。畅销书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进入现代化后,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造就了一批“均质”的大众,这些“大众社会的人,由于被外部时尚和他人的动向所诱导,极易受到各种符号的操纵,从而形成强烈的顺从性。”④ 90年代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无疑为畅销书的盛行提供了群体消费心理。
90年代是一个从精神解放向物质解放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分化,娱乐文化兴盛,大众文化兴起。因此,知识分子的阅读指向反思和解构,而普通大众的阅读则倾向于娱乐、休闲、消遣和欲望。
三、新世纪:图书出版的多元格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众媒体的日益繁荣和竞争,尤其是影视媒体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社会深层次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遵循市场话语准则的社会文化。这一文化的形成,不仅改变着图书出版的审美内涵,也导致了图书出版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范式的转型。
1.励志学、成功学等图书的兴盛
随着现代人就业、升职、人际关系等生存环境压力的剧增,新世纪以来,种类繁多、包装精美的各式“励志”类、“成功”类图书在我国书市迅速热销。它们不但大量充斥于人们的阅读视野,而且挑战着传统的处世规则与生活理念。如《人性的弱点全集》、《做人不要太老实》、《世界是平的》、《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细节决定成败》、《快速晋升的83个忠告》、《你也可以成为亿万富翁》等图书广为流传。此类书的畅销,多少反映出了经济转型时期,青年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心态。这种心态无疑使读书界蒙上了一层浮躁色彩,加重了对功名利禄的癫狂追求,助长了追求社会成功的投机动机。
2.生活类图书的流行
新世纪以来,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环境的宽松使人们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质量,通俗明快、生动有趣、实用的大众生活类图书迅速崛起。女性美容时尚类图书,如《美肌革命》、《大S揭发女明星》、《中国式美女》都是架上的抢手货。运动休闲类图书也大受欢迎,如《28天瘦身瑜伽》、《强身手册》、《瘦身商业计划》等。而饮食类图书风格多样,群体分化,如《学生烹饪入门》、《少女成长养颜食谱》、《新娘入厨房》、《成熟女性保养食谱》等。旅游类图书出版也日渐水涨船高,图书选题更有指向性,角度更新颖,读者群也更趋细分,如《中国家庭自助游》、《中国家庭自驾游》既有一般旅游指南图书的相关信息,也专门针对不同群体的旅游给予提示;而《放浪阳朔》、《轻狂海南》这样的旅游类图书,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给读者呈现出阅读内容之外的美感享受。
3.青春文学的出版狂热
“80后”与青春文学的崛起是新世纪重要的文化现象。韩寒的《三重门》拉开了青春文学的序幕。随后,春树的《北京娃娃》、许佳的《我爱阳光》、郭敬明的《爱与痛的边缘》等,宣告了青春文学的兴起。而郭敬明的《幻城》和《梦里花落知多少》、韩国少女可爱淘的《那小子真帅》以及饶雪漫的《左耳》等作品,标志着青春文学的全面鼎盛。郭敬明新作《悲伤逆流成河》、韩寒新作《光荣日(第一季)》、蔡骏的《天机》、“向《红楼梦》致敬”的长篇小说《蜜月》,以及书写“校园姐妹花”故事的《紫茗红绫》等青春小说,连续数月高居畅销榜前茅,这表明青春文学的出版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青春文学的崛起,毫无疑问是消费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出版商都不自觉地向资本靠拢。文学与商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了联盟,商业炒作和传媒话语大规模地渗透进了文学创作和传播活动之中。
4.网络、电视等跨媒体出版
网络文学在2000年以来的迅速发展,不断冲击着传统媒介的生存空间,从而对传统的出版空间实施了技术性的置换。新世纪以来,网络文学的出版内容庞杂,玄幻小说、盗墓小说、轻松历史读物和穿越小说交相辉映。玄幻小说是新世纪流行最早的新品种,主要作品有《诛仙》、《魔戒》、《哈利·波特》等。近年来,“盗墓”军团的扩张速度让人吃惊,《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纷纷面市,盗墓小说俨然成了一个小说流派。而轻松历史读物以《明朝那些事儿》影响最大,此后这类图书跟风而进,主要有《清朝那些事儿》、《慈禧那些事儿》等等。目前市场上已出版不少穿越小说,大多能畅销一时,比较著名的有《绾青丝》、《梦回大清》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电视符号为代表的视觉文化正改变着图书出版图景。而文学和影视的联姻,自然就成为新世纪图书出版的鲜明特色。比如影视同期书《大宅门》、《天下粮仓》、《刘老根》、《大长今》、《亮剑》等等,都是以影像为表征的视觉文化时代的新型出版策略。同时,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现象是电视讲坛类图书的出版热,比如《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马未都说收藏》等图书,实际上是对风靡一时的“电视讲坛”类节目的纸质延伸。这些图书所表现出的这种影视趣味,正是影视文化在图书出版中的话语扩张,加深了消费社会对物的象征意义的崇拜。
注释:
①③ 王岳川:《中国镜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第32页
② 王洪波:《30年思想阅读折射中国社会变迁》,《中华读书报》,2008年4月16日
④ 日本社会学学会编:《现代社会入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