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电子产业国际化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战略论文,产业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电子产业是现代化工业的“粮食”和“头脑”性产业,它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如何。正是因为它举足轻重,所以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无不高度重视发展该产业,相互竞争十分激烈。其中作为一心想摘取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王冠的日本,更是运筹惟幄、竭尽全力发展电子产业。为了发展电子产业,日本采用了许多独具特色且非常成功战略。这对于我们这个要实现经济赶超的国家来说,很值得研究与借鉴。本文仅就日本电子产业国际化战略问题。谈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倾全力捕捉先进技术
电子产业技术日新月异。谁欲想在该产业获得世界性成功,那他就必须优先取得到并实际应用世界性先进电子技术。自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充分吸收,巧妙改进当时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电子技术,从而带来了日本电子产业的飞速跃进。80年代以后,日本仅从海外引进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几乎与美国电子产业并驾齐驱、并急于争雄世界的本国电子产业发展需要,于是日本在继续引进美国技术,“借美国之翼而飞”的同时,开始不惜血本大力投资研究开发新电子技术。概括十几年来日本研究开发新电子技术,大体上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1、研究开发投资增长速度较快。据统计,1981-1993年期间,日本电子产业研究开发投资增长速度,既超过以往时期,也超过了其他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年递增率高达10%以上。①1994年,尽管日本经济在发展周期的低谷徘徊,但是其电子产业的研究开发投资却增势坚挺,依然独领鳌头之风骚。充足的投资使日本电子技术研究开发事业如鱼得水,发展顺利。
2、研究开发投资结构合理。具体表现为;
第一,国内和国外投资相结合。在不断增加国内投资的同时,大举进军美欧等世界上较为先进的电子技术研究开发心腑之地。到90年代初期,日本电气、富士通、索尼、日立、东芝、三菱电机等日本大电子企业,已分别在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大学、德国的法兰克福等处,建立了电子技术研究室,或者出资与当地的电子技术研究机构合作。②这样就等于把日本电子产业的技术血管接在了欧美电子产业技术的心脏上,使日本能够跟踪,以至直接获取欧美国家最新的电子技术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增加发展电子产业动力。这也可以说成日本引进海外先进技术的又一巧妙创举,其意义和作用十分耐人寻味。
第二,官产学投资相结合。官,即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建设和发展电子技术研究共同利用设施及其它有关的电子技术研究机构。到1993年末,日本政府共设立了12个超国际水平的科学研究共同利用设施,有的即为电子技术研究开发高级科研基地,有的虽然不专门附有这方面的名称但却承担该方面的研究任务。至于象通产省属下的工业研究院的电子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实力雄厚,每年都向企业转移大量的电子技术研究新成果。除此之外,日本政府投资的电子科研机构还经常以提供服务的方式,协助民间企业研究开发新的电子技术,日本政府还以低利融资、减免税收等方式,支持民间电子技术研究事业的发展。产,即电子产业的组织和电子企业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当电子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主要角色,承担70%以上的投资份额。但是电子产业组织和电子企业的研究开发投资,绝非天马行空独往独来,而是多与政府、高等院校、民间科研机构的投资相协调,共同构成系统投资结构,发挥整体投资功能作用。学,即高等院校、民间科研机构,配合政府和企业的电子技术发展战略,与政府、电子企业联合投资,协作研究开发新的电子技术。在日本,绝大多数民间高级电子科研教学人员,都承担本科研教学单位和政府、电子企业的双重研究任务。
官产学投资相结合,使日本有效地克服了在研究开发新电子技术方面的分散、浪费、低效等问题,使日本在电子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大中小项目配套成龙,其成果系统完整能够促进电子产业全面发展。
第三,大企业联合投资。日本大电子企业之间,在实力竞争上相互不让须眉。然而,在开发重大新产品、新技术方面,则精诚团结,经常联手投资、合力进取。早在60、70年代,日本的大电子企业就常常联合投资,共同研究开发能与美国相匹敌的高级电子技术。进入80年代以后,这一趋势日益加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富士通和东洋人造丝、松下、东芝和日立等大电子企业经常就某一电子技术研究开发项目合作。更有甚者,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日本大电子企业非但在国内联合,而且着手与美国、西欧的大电子企业联合投资研究开发重大电子新技术。大企业联合投资研究开发新的电子技术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竞争淡化了,相反更加激烈。只不过把竞争的重点转向了在采用相同科研技术成果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销售等方面。
大企业联合投资研究开发新的电子技术,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日本电子企业之间的关系,扩大了日本电子企业研究开始新电子技术的能力。
总之,由于日本研究开发新电子技术的做法较为巧妙,所以收到的效果也十分明显。据日本官方资料表明,自8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年度申报电子技术专利数量超过美国,1992年为美国的140%。到90年代初期,日本电子产业的许多技术水平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成为日本电子产业走向全世界的重要支持力量。
二、实施高效国际分工体制
电子产业是一个多层次知识、技术资本、劳动集约型产业。其中,既有知识、技术集约部分,也有资本集约部分,还有劳动集约部分。为此要促进电子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合理分工。日本是一个高劳动成本、高土地等不动产成本、高环境成本的国家,这与电子产业的多层次性相矛盾。为了扬长避短,日本对电子产业实施了“雁行国际分工”体制。即,建立以日本国内电子企业为雁头,以在新兴工业国、东盟的电子企业为两翼,以在中国、泰国、印尼等的电子企业为雁尾,三者垂直分工合作的跨国电子产业分工体制。具体的则为:
1、将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的核心环节置于国内。日本一位电子经济学家曾指出,电子产业技术性较强,生产加工的灵活性特别高,只要掌握相应的技术,就能够组织生产。为此,日本必须将有关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的核心部分置于日本国内,以保证日本的永久控制效应。日本所有大、中型电子企业,无一不是这样做的。据德国一机构分析,日本电子产业的命脉性产品的主机,决定现实和未来市场占有率的主要零部件,场在国内组织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其产值98%是由国内决定的”。日本高级技术经济专家牧野升则道明,日本就是要当电子产业的“头脑”,将决定该产业命脉的研究开发、生产加工部分留在国内。④
2、将资本集约和中等技术集约产品电子产品零部件加工转移到新兴工业国乃至东盟。早在6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电子企业就看好了投资环境较为宽松,劳动力成本较低,土地价格较便宜的新兴工业国家,进而把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转移到该区域。7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日元升值、国内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国内环境费用连续增加,以及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技术水平跨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能够开展较之以往更高层次的国际技术经济合作,于是日本的索尼、东芝、富士通、日本电气、三菱电机、日立、松下等大电子企业,纷纷将资本集约和中等技术集约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转移到新加坡、韩国、香港、台湾,个别的也开始向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渗透。进入90年代以后,这一进程逐步加快。1993年日本大型、中坚型电子企业从新兴工业国及东盟分支企业购置的电子产品零部件占全部电子零部件的比率已达60%以上。⑤
3、将资源和劳动集约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转移到东盟及中国等区域。80的年代中期之后,新兴工业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环境费用不断加大,在该区域发展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日益丧失。与此同时,印尼、泰国、中国等国家相继步入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轨道。这些国家的情况与新兴工业国的当年有许多相似之处,尤其在低国民所得方面大同小异。为此,80年代初期,日本电子企业开始投石问路向这些国家进行尝试性的投资,80年代中期之后,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则迅猛增加投资。90年代初期出现了日本电子企业向这些国家投资的“狂澜”。据调查,仅1993年1月到1995年4月,阿尔普斯要在大连、宁波、上海建立分支企业,树田制造所要在北京、无锡、上海建立分工基地,TDK要在大连建立合作网点,松下要在北京增设分公司,要在青岛拓展加工业务,日本电波要在苏州建立联合企业,KOA要在上海设立子公司……。日本电子产业协会曾表明,日本要在近期内把主要的资源、劳动密集型电子产品零部件的生产加工,集中布置在东盟、泰国、中国及越南等区域。
除以上三层次海外扩张战略之外,日本还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法国、德国等地建立了一些电子企业。与其在东亚所建立的电子企业不同,这些电子企业多以直接销售或组装后销售国产电子产品及零部件为主业,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促进日本出口,获取出口收益,所组成的国际分工体制与其说成是生产加工内部型,莫如说成是生产与流通、生产与生产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外延型。日本称之为“水平分工体制”,实则为再生产过程的“雁行垂直分工体制”。
日本所推行电子产业两个交叉的“雁行国际分工体制”,即与东亚国家组成生产垂直分工体制,与欧美国家组成生产、流通垂直分工体制,并且在保证雁头不变的情况下,促进其它部分滚动发展,让日本电子产业获取了最大的国际比较成本收益。第一,占领并不断扩大世界上最大、最为高级的欧美电子产品市场,及正在勃勃兴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产品市场。第二,取得了中、低等劳动成本、中低等土地及其它固定费用支出、中低等环境费用支出的优势。同时,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了要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电子产业的发展,将其拴在日本电子产业的战车上,使之为日本电子产业的超前发展服务。第三,增加了日本电子产业的海外借用力量,增强了其国际竞争能力。受此影响,当今国际电子产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日本电子企业利用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条件,创造国际联合优势对付美国及欧洲国家单枪匹马闯天下的电子企业,强弱分明。
三、以优质取胜
电子产品多为耐用品,多体现现代化意识。其赢得市场的关键是功能高、耐久性强、造型美、使用方便、价格低,一句话质量高。日本官产学一向视产品质量为电子产业的生命,很早就确立了要向国内外市场提供世界上最优质的电子产品的目标。事实上日本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日本凭借高质量的电子产品,敲开了一个又一个国家的电子市场大门,占领了极为广大和深远的国内外市场。1991年其世界市场占有率高达43.8%,超过美国。1994年虽然美国有重新夺回王冠的可能。即便如此,美国也不能把日拉下多少。原因是美国的电子产品因美元贬值、价格回落而扩大了一些市场,但是其质量尚没有超过日本,其市场扩张极限弹性不大。
日本提高电子产品质量的主要举措是:
1、创造以质量取胜的企业文化
日本电子企业与其它企业相同,在战后初期革除家族财阀经营作风之后,逐步培育了集团主义和以质量取胜的新型企业文化。该文化的整体机制是:将企业作为一个集团,让企业的全体成员团结起来组成“企业命运共同体”;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自觉地象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本企业的信誉,千方百计地提高本企业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每一个成员都把个人的发展紧密地与本企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销售的增加、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这样的企业文化作用下,日本电子企业的工作人员,不仅在工作中精益求精地生产加工和经营本企业的产品,而且在业余时间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小组、无缺点运动小组,积极钻研技术和管理,挖空心思地想办法、提对策提高本企业产品质量。日本多数电子企业都有类似的群体组织,每年都收到这些组织所提出的众多提高产品质量等提案,多数提案能够实际利用,从而不断提高了产品质量。90年代,日本电子企业又把这些群体活动与现代的高级技术、高级信息结合在一起,力求在更大的范围内提高产品质量,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的需要。
2、设立出口组合
在日本政府的指导下,日本政府、社会经济团体、电子产业组织、电子企业等共同使用设立了许多电子产品出口组合,分布于日本全国各地。⑥电子产品出口组合是半官半民性质的组织。政府对其进行指导,结予其较多的资助,但以民间的身份出现——
防止违背国际贸易自由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原则要求。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制定出口产品质量标准;帮助出口企业设法达到这一标准;监督检查所有国内企业执行这一标准,限制不合标准的产品出口;惩罚出口不合格产品的业者。这些组织的设立,将日本的电子产品质量管理、管理是出口电子产品质量的管理,推上新阶段。它维护了出口电子企业之间产品竞争的正常秩序,增强了出口电子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活力,提高了日本电子产品的国际信誉,防止了假冒伪劣电子产品走出国门。其波及效果是,海外客户对于购买日本的电子产品在质量上一直较为放心,以至对购买日本的电子产品的兴趣越来越大。
日本电子产业的国际化战略还包括:培养国际化人才,设立海外分销机构,借助大综合商社力量拓展海外市场,创造合理高效的出口产品结构体系,建立大中小企业系列体制,等等。总的来看,其中最突出的则是前面阐述的技术、分工、质量战略。这三大战略为日本电子产业的后来居上创造了重要条件,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借鉴日本的经验,发挥中国的特殊优势,是中国电子产业走出落后境地,实现赶超美日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对这一点认识得越早,行动得越快越有利。
标签:电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