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生本对话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透视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文本资源的浪费现象十分严重,更多的是对文本的冷漠,或是对生本对话的曲解。其实,阅读教学首先应该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其次才是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的对话,否则,学生认识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情感的熏陶、阅读能力的培养,就统统都会落空。那么,现在语文教学中生本对话有什么样的误区呢?笔者尝试对其做了一个有效的透视。
误区一:与文本对话应是一种亲历的过程,但往往被“替代”
现象1:逐一讲解,以师本对话替代生本对话。
如《阿凡提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国王要阿凡提办的事是什么?难在哪里?阿凡提对国王的回答是什么?妙在哪里?既然什么颜色都不是,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可见国王是一心想把阿凡提难倒。阿凡提用了什么方法?阿凡提用不存在对付不存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妙法,解决了国王的难题。
透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包括对文本的理解、欣赏与批判。语文教学中引导生本对话的重点和目的应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要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较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在上述片段中,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提问,从课文中很快找到答案,回答时,只是将书中的句子读一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
现象2:滥用多媒体,以视觉直观替代阅读体验。
如《草船借箭》教学片段:
师: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他是智慧的化身,他神机妙算,科事如神。果真这样吗?我们来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片段。
(生观看电视片段)
师:在电视剧的片段中,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料事如神?
(生纷纷回答)
透视: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并茂,而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将形象、直观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果多媒体使用过多,将会导致学生对文本感悟能力的下降,将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在上述片段教学中,教师将文本中的景物、人物乃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都呈现给学生,学生哪里还能潜心阅读、细细鉴赏?学生得到的只是很多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根本没有通过阅读文本去思考、去创造,更没有完成对文本情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或再体验。
误区二:与文本对话,即对文意的理解,但往往被“泛化”
现象3:拔高了主题思想,将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片段:
师:如果这个命运悲惨的小女孩现在来到我们面前,你们想对她说些什么?你同情她吗?你对当时人剥削人、贫富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有什么想法?
透视:语文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学科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是直接的,而是含蓄的。有的教师在每篇课文教学的结尾都要加上一句话,如“懂得了什么”“要怎么做”“要学习什么”等。这样,看似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则流于形式。学生对于人物命运的感情应该是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外加的。
现象4:适得其反的情境创设,将语文课上成美术课。
如《桂林山水》教学片段:
师:(先范读课文)小朋友,你们喜欢画画吗?我们一起来把它画成一幅美丽的画,好吗?
生:(异口同声)好!
师:请你们选择课文中的一种景物,按课文的意思来画一画。想一想,我们该画些什么?怎么画呢?你们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互相讨论。
生:老师,要在这幅画上画上水。
生:老师,要画上两边的山峰。
生:老师,应该画上云和雾,江上有各种各样的船,还要有很多的人在划船。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课堂上好不热闹。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画简笔画。不一会儿,黑板上呈现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透视:阅读课堂上用“绘画”的形式,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画面,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设计。但是,从案例中发现,学生的发言却是随心所欲的,缺少了一个认真阅读文本的过程。阅读,让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有效对话。文本应是绘画的根据,绘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语言文字,更好地解读文本。
误区三:与文本对话,应伴随着语文素养的润泽,但往往被“忽视”
现象5:随意生发,弱化文本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
如《狼和小羊》教学片段:
师:狼向小羊扑过去以后,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小羊被吃掉了。
师:有没有别的情况呢?大胆地想象一下。
生:这时猎人来了,狼被猎人一枪打死了。
师:想象力真丰富,还有吗?
生:狼朝着小羊扑了过去,小羊一躲,狼一头撞死在身后的一块大石头上了。
生:狼用的劲太大了,掉到小羊身后的河里淹死了……
透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充满乐趣的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学生必须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走近作者,触摸文本情感的脉搏,但这种对话也应以文本为基础,如果不顾文本的规定性、前提性、背景性,随意生发对话,必然导致教学的低效。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想象力虽然表现得很丰富,教师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不符合故事发展的情理,不利于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丑恶事物的深刻理解,学生容易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象6:本末倒置,缺乏对文本自身的理解能力。
如《秋天的雨》教学片段:
师: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个词——“钥匙”。“钥匙”可以打开大门,老师也要送你们一把“钥匙”,它就藏在一首小诗里。(生读《秋天的小诗》)
师:课文将秋天写得很美。想不想把你们搜集到的描写秋天的一些优美词句跟大家共享?想不想把秋天美丽的景色画下来供大家欣赏?想不想把你们打算怎么找秋天的安排和大家交流一下?请选择一个内容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透视:课程资源的开放和语文课堂的综合是必要的,但拓展资源要以文本为基础,拓展资源是为了更好地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上例中,为了拓展教学资源,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广泛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感悟文本的内涵,理解语言文字,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花样繁多的活动上。长此以往,语文训练不到位、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不到提高。
总之,我们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引导学生面对文本,亲近文本,与文本及蕴含其间的情理接触、碰撞,从而触动心灵的体验与探究,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充满魅力、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