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视角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
——以南方少数民族歌圩文化为例
蒋 平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 533000)
摘 要: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治理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加强乡村治理具有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新时期在推进民族地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融合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因子,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质;进一步营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交往空间,创建安定和谐的乡村社区;进一步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态美,维护好绿水青山人居环境;进一步开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关键词: 乡村治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歌圩文化
文化与治理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一方面,文化影响、决定了社会治理的形态和走向.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包含民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持续影响乡村治理体系的演变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治理所创设的制度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影响文化的生存状态"[2].在我国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乡村现代治理体系的建设又必然会影响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演变和发展.
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伦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等方面,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推进乡村治理过程中的重要价值.譬如,黄德锋和朱清华指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根植于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贴近百姓生活,具有生命活力,新形势下弘扬优秀传统民俗文化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它是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净化农村社会风气、增强农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是有效化解乡村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是构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精神保障[3].沈昕和周静分析了民俗文化之无形却全面深刻的社会建构力量,指出当下社会治理创新应当重视民俗文化教化、维系与规范等功能以及其润物细无声的优势[4].农淑英指出,社会治理创新过程中适当融入其内生的民俗文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应巧妙借力节庆民俗活动履行治理职责,升华乡规民约助推治理效能,重塑民俗价值消解治理困境,打造民俗精品服务乡村生活[5].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俗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关系,并就如何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一、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对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民俗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7]1.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展现了各民族及其先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蕴含了丰富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其优秀成分对于乡村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丰富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营造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节日氛围有利于让人们的身心得到了双重释放.以南方少数民族歌圩文化为例.歌圩文化是南方少数民族及其先民在一定场所进行聚会唱歌以传情达意的传统文化形式[8]2.在历史发展中,南方的壮族、侗族、苗族、瑶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及其先民在集会或节日期间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以歌对答传情,形成了广受南方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歌圩文化活动.其中以壮族最为典型,壮族群众往往在农历三月初三、四月初八、中元节、中秋节等重大节假日,以及圩市、婚娶之时举办歌圩.总体上说,歌圩的形成、演变和发展是一个从"娱神"到"娱人"的过程[9].起初,歌圩主要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宗教祭拜活动,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先民期冀通过娱神、酬神仪式获得神灵护佑.随着历史的演进,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在仪式结束之余聚会唱歌以传情达意,公开"清歌互答自成亲".此后,歌圩在祭祀、对歌择偶之外,进一步增加了许多其他娱乐活动,如壮族增加了抛绣球、抢花炮、博扇、舞狮、演壮戏、唱采茶、打扁担等活动.在此过程中,歌圩活动逐渐发展成为广受壮、侗、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群众及其先民所喜爱的节日娱乐活动,成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各种民俗娱乐活动能够让人们在现代生活和城市文化的紧张节奏之下获得了一块心灵的栖息地.在祭拜仪式中,人们通过自身所建构的特定时空与神灵和祖先建立起联系,表达了对神灵的感恩、对祖先的缅怀,诉说了对美好生活的期冀,祈求并获得了神灵和祖先的降福;在娱乐狂欢中,人们放松了心情,释放了情绪,缓解了压力……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有利于推进乡村和谐社区建设
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作为群众性活动,具有典型的交往特征.一般而言,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过习以为常的惯例获得生存所需的本体性安全感和认同感[10]3.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节日模式承载和维系了乡村群众情感,紧密了不同村落之间、家族之间、村民个体之间联系,维护了乡村秩序,稳固了邻近村寨的联系,形成了乡村群众生活中所需要的归属感与安全感,有利于推动乡村和谐社区建设.以歌圩文化活动为例.歌圩是壮、侗、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群众祭祀神灵、祖先的场所,是各少数民族青年男女择偶婚配的场所,也是少数民族群众娱乐狂欢的场所.不同村寨的群众,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聚集在一起"娱神""娱人",享受节日盛宴的狂欢.如此一来,歌圩发展成为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生活空间,成为传承、传播民族传统伦理观念的重要场所.少数民族群众在参与、体验歌圩文化的节日盛宴达到身心的融合,获得民族成员共享的思维心理和价值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歌圩是一种将少数民族群众维系在一起的纽带,它使青年男女之间建立婚姻关系,使亲朋好友加深了亲情和友情,使不同村寨之间在相互往来、互通有无之中加强了联系.期间,歌圩文化所蕴含的教化功能和价值评判体系能够引导村民理解、接受、遵守社会规范与伦理礼仪,激励人们缅怀先辈、孝敬长辈、感恩亲朋、和睦邻里,促使人们安心生产和生活,形成安定和谐的乡村秩序.
(三)有利于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古时候,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壮、侗、苗、瑶等南方少数民族先民"靠天吃饭,赖地穿衣",对自然环境和种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形成了敬畏与依赖的心理,对太阳、水、火、土、树木、牛、蛙、鸟等自然事物产生了信仰和崇拜.各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敬畏自然、崇拜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源于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和自然崇拜,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及其先民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诸多禁忌,重视保护有益于农作物的益虫和益鸟,主张在村前寨后保护植被,禁止滥砍滥杀.如几乎每个壮族村寨有一片涵养水源保护林,俗称"祖宗神树".这些观念和主张慢慢发展成为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及其先民所认同和奉行的村规民约,成为各族群众共同遵守的风尚和习惯.这些风尚和习惯成为传统民俗文化所倡导的重要内容方面.而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则成为传承和延续这些风尚和习惯的重要场所,如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群众常常通过歌谣来描绘自然万物的天性,赞美自然万物的恩赐,以及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时至今日,壮、侗、苗、瑶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念依然在歌圩的祭祀仪式、庆典仪式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弘扬,为广大民族群众所认同和接纳.这无疑对当前民族地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大有裨益.
在浩浩荡荡的现代化历史潮流中,一方面,传统民俗文化赖以生存、传承的经济基础、群众土壤和情感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另一方面,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化日益侵袭乡村的日常生活世界,侵占人们的心灵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社会结构、价值体系不断解体、消散,又不断调整和重构.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碰撞中,乡村的文化生态在一定程度上走向混乱与无序,部分群众的价值坐标出现偏离和迷失,其精神文化生活出现了庸俗化、低俗化趋势.那么,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建立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构建实现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坐标?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考察时说:"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农村要留得住绿水青山,系得住乡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乡村治理文化品质,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和谐发展.在此过程中,民族地区如何更好地融合和注入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有效因子,发挥其对乡村治理的促进作用?这里有以下几点建议.
(四)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古时候,人们交通往来不便.在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时,邻近村寨的群众不约而同从家里出来聚集在一起,人数众多.民俗文化活动举办场所便自然而然发展出商业贸易活动,成为各族群众及其先民进行货物交易、买卖生活物资的场所.在历史演进中,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举办场所发展成为集多种活动与功能于一体的人际交往圈,人流、物流、信息流在此聚集和分流,满足了各族群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以歌圩文化为例.如今,歌圩逐渐发展成为集祭祀、娱乐、商业等多种活动与功能于一体的人际交往圈.歌圩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旅游价值.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背景下,歌圩文化引来了人们的聚焦和资本的聚集.一些民族地区适时利用机遇和条件对传统歌圩文化进行创造性发展,将其打造成为各民族群众共享的民俗文化盛宴.如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敢壮山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发祥地和祭祀地.近年来,百色市成功打造了田阳县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周边市县的民族群众及国内外游客的汇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聚集,极大地促进了田阳县乃至周边市县的经济发展.
二、推进乡村现代治理体系建设有利于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有利于提升民族群众对民俗文化的认同与接纳
(一)有利于增进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与关注
(二)有利于让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获得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
人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就是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知识的习得和志愿者角色扮演的社会化过程,它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始终重视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对于广大群众而言,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寻求心理上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人们在更多地思考和追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何处?"等问题的时候,便愈加将眼光聚焦于民族的根脉、历史的根脉以及文化的根脉上,并希冀将它们保留下来和传承下去.在这种历史语境下,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极大地增进了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近年来,各地党政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报刊、媒体、网络以及民众给予民俗文化极大的关注,有力增强了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需要的群众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社会民俗文化活动在各地群众的自发举办下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和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新世纪,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党和政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如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这些政策方针的统筹安排下,大量财政专项资金被用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及发展之中,众多民间资本被吸引到传统文化的产业开发上来.在这种形势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开发获得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譬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2005年以来先后公布了六个批次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在广西各壮族聚居地区确立了田阳县"布洛陀",宜州市"刘三姐歌谣",那坡县"那坡壮族民歌",南宁市、田阳县、凌云县"壮族歌圩",柳城县、鹿寨县"柳州山歌",平果县"壮族嘹歌",马山县、南宁市邕宁区、田阳县、德保县"壮族三声部民歌",龙州县、凭祥市"壮族天琴艺术",西林县"壮族春牛舞",东兰县"壮族舂榔舞"等众多与歌圩文化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极大地促进了歌圩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发展.
(三)有利于推进传统民俗文化的创新和转型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必须能够帮助民族成员获得民族的归属感、安全感和信任感,才能有效得到民族成员的认同和接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吸收、转化,并将其注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去.各少数民族地区十分重视挖掘、吸收和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的优秀成分来促进民族乡村的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在此过程中,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伦理价值、教育价值、审美价值、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良好的开发与利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改善了民族乡村的人文环境,还为民族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这有效增进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对民俗文化的认同和接纳.譬如,广西各地依托歌圩文化打造的特色文化剧场和旅游艺术节既传递和传承了传统文化知识与精神,又吸引了八方来客,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汇集,从而为人们带来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收益.又如,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传统习俗和利用民族传统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认真研究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和提案之后,将广西壮族传统习惯节日"三月三"规定为广西传统节日,决定自2014年起将放假两天(即农历三月初三、初四).放假期间,那些根在乡村而人在城镇上班的民族儿女纷纷返回老家,与家人、族人共聚一堂,在重温传统仪式之中增进了民族情感,在分享和传承民族记忆中深化了对自身身份的辨识、定位和认同.
在现代化背景下,少数民族乡村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和交往全面深化和拓展,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进入民族乡村并深刻地影响了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结构与形式[11]104.对于民俗文化而言,要想在新的历史境遇下保持强大的生命力乃至进一步得到发展,就必然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调整、重构、创新和发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党和政府强调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出台了诸多政策和提供了充分的财力保障.这有利于广大民族地区抓住有利时机和条件推进民俗文化的创新和转型.譬如广西各县市近年来立足传统歌圩文化,引入大量科技、舞台、音乐及商业文化元素,将歌圩文化与人文景观和自然风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打造出一系列具有浓郁壮族民族风情的文化剧场和旅游艺术节——桂林的中国.漓江山水剧场、百色市田阳县的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河池各县举办的铜鼓山歌艺术节、崇左市龙州县的天琴文化艺术节,等等[11]102-104.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1].因此,对包含传统民俗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挖掘、阐发,对其有益的成分进行吸收、转化和发展,进而将其纳入新时期乡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之中,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在客观上和主观上加深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视和关注,从而促进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针对防凌形势,陈雷部长要求国家防总和有关地区防汛抗旱指挥部门要强化气象、水情发展趋势研判,密切监测凌情变化,及时作出预测预报。要根据凌情发展变化,科学调度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和小浪底等沿黄骨干水利枢纽,为平稳封河创造条件。沿黄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应急值守,落实各项防凌责任和预案,组织好防凌抢险队伍,备足抢险物料,加强巡堤查险,确保防凌安全。
流坑古村具有浓厚的文化气息,流坑文化是庐陵文化与临川文化的叠加,不仅创造了诗书、绘画、雕刻、建筑等精美的主流文化,而且创造了傩文化、酒文化、寺庙灯会、轻乐吹奏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如傩舞,是正月驱鬼逐疫、祭祀敬神的民间舞蹈,可是近年来,虽仍有出傩形制,但昔日传承的傩舞戏班已不多见;还有水陆道场佛会、元宵灯彩神游、家族春秋祭祖等文化活动逐渐消失[3]。
三、进一步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加强乡村治理的路径
①切实有效的贯彻落实落实预检分诊制度:相关的医院要更加明确的设立相关的预检分诊室,该分诊室要有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专门值班,一旦有家属陪伴患儿来到医院进行就诊时,护理人员首先要对于他们进行简洁明快的有针对性评估,从整体上观察其是否有出疹、发热等一系列相应现象,特别是要密切观察3岁以下的孩子,如果出现了疑似的病例,要在第一时间及时有效的上报到上级的科室,并有效的把他们引导到相关的隔离区进行候诊准备;
(一)进一步传承传统民俗文化优秀元素,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质
目前,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已成为一种基本趋势,科技信息化服务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的主要方式,农业知识库作为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的基础和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推进壮族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注重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群众的历史记忆、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为此,乡村文化建设必须继承、融合和注入包含民俗文化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提升乡村文化的价值品质,发挥文化在维系情感、凝聚人心、规范秩序、引领风尚以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譬如,进一步传承和融入传统民俗文化中的敬祖尊老、注重孝道的家庭观,遵守规约、维护公益、团结互助、济困扶危的公共生活观,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创业观,崇尚节约、量入为出、适度索取的消费观,诚实守信、礼貌谦和、热情好客的交友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善恶观,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等等,将其蕴含的优秀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有效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营造安定、有序、和谐、文明的乡村文化生活空间.
(二)进一步营造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交往空间,创建安定和谐的乡村社区
乡村作为一个具有独特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和思想价值体系的社会区域,具有鲜明的空间特征.民俗文化活动的交往特性有利于促进乡村社区空间的良性发展.因此,进一步利用、管理和设计好民俗文化活动的交往空间,发挥其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化解矛盾、凝聚共识、强化社区认同的作用.在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将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保留、恢复或增加民俗文化活动的区域和文化设施,为乡村群众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成熟的乡村可以进一步将举办民俗文化活动的场所打造成文化长廊,使其成为乡村群众日常休闲娱乐的地方,成为村民聚会议事,举办文艺汇演、体育赛事、书画展等文体活动的平台.通过利用这些场所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既使乡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活动中领略民俗文化所内含的民族精神与价值取向,并将它们展示出来和传承下去,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的思想道德规范传播、融合到乡村的社会交往和道德生活中去,细化为乡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具体行为.
(5)利用中草药制剂防治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采用灌服途径给药,劳动强度较大。若将提取液按一定的比例添加到水中,通过鸡自由饮水进行给药,具有同样效果。连续给药7 d左右,即可治愈。在养殖过程中,应及时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三)进一步开发传统民俗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结果表明苜蓿种子萌发随自毒物质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受抑制作用增强;小麦种子萌发在自毒物质C的作用下随C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受抑制作用增强,B在最大处理浓度时才对小麦种子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A处理浓度超过0.010 g/L、D处理浓度超过0.005 g/L之后抑制小麦种子萌发。A、B、C、D对苜蓿、小麦种子萌发的毒性强弱均表现为C>D>A>B。
各种民俗文化是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目前,全国许多地方已经依托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产生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文化产品.民族地区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可以进一步做好统筹规划,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各类智库的合作,充分挖掘每个民族乡村社区的人文、生态特色,将民俗文化、历史遗存、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结合起来统筹规划,打造"一县一特色、一县一品牌"的文化产业;加强与企业和各类投资者的合作,制定良好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同时,进一步扩大民俗文化的辐射效应,如以民俗文化为节点,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将特色文化资源与生态农业资源有机融合起来进行开发,打造集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综合性产业群,有效拓展当地文化产业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进一步传承传统民俗文化的生态美,维护好绿水青山人居环境
自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后,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维度,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传统民俗文化包含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念,如信奉万物有灵,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主张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适度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新时期,各地要在传承民俗文化的优秀元素、营造民俗文化活动交往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这些生态情怀和生态自觉,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发展绿色产业,维护好绿水青山人居环境,创造集美丽田园风光、良好自然环境和丰富文化底蕴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参 考 文 献]
[1]新华网.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EB/OL].(2014-02-17)[2018-04-02].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217/c1024-24384975.html.
[2]农淑英.治理视域中传统节俗的社会功能探析——以桂西南壮族乡村"三月三"为例[J].广西民族研究,2015(3).
[3]黄德锋,朱清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与推进农村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江西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为例[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4).
[4]沈昕,周静.民俗文化的社会治理意义——以徽州古村落为例[J].理论建设,2015(3).
[5]农淑英.乡村社会治理中民俗文化的融入探讨——以广西中越边境民族乡村为考察对象[J].学术论坛,2015(2).
[6]新华社.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18-04-02].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7]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8]潘其旭.壮族歌圩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
[9]周羽.歌圩文化及其近代命运[J].百色学院学报,2010(6).
[10]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1]蒋平.改革开放以来壮族传统文化的存续与变迁[J].广西民族研究,2015(5).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s 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lore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Governance:A Case of the Singing Fair Culture of Southern Ethnic Minority
JIANG Ping
(Baise University,Baise,Guangxi 533000,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and rural governance.On the one hand,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can promote rural governance;on the other hand,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s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the new era,we should further integrate the effective factor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 of ethnic minorities,and enhance the value quality of rural culture;further create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of activities,and establish a stable and harmonious rural community;further inherit its ecological beauty,and maintain the human settlements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further develop its resources,and create a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governance;ethnic minority;excellent traditional folklore culture;singing fair culture
中图分类号: 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126(2019)05-0014-06
[收稿日期] 2019-08-21
[基金项目] 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创新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研究"(13CDJ025);"广西高等学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第二期培养对象(桂教人〔2019〕5号);百色学院特色研究团队"继承与发展:中国古代王朝的西南边疆经略与当代边疆治理创新团队".
[作者简介] 蒋平(1981-),女,广西全州人,百色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
(责任编辑:雷凯)
标签:乡村治理论文; 少数民族论文; 优秀传统民俗文化论文; 歌圩文化论文; 百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