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路径论文,区域论文,平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创新是一个区域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平台作为支撑全社会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和核心力量,在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激烈的国际科技与经济竞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已将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德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之一的马普学会,印度的产品创新平台,爱尔兰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都是各国科技创新平台实践的不同形式[1]。2002年科技部针对长期困扰我国科技创新的科技基础条件薄弱问题提出了“科技大平台”的设想,2004年出台的《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提出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重点,2006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再次强调了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重要性。随着国家这些规划和纲要的实施,大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等创新平台以及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都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了区域科技创新的进程。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平台发展的路径和对策建议。如郝立勤、赖于民[2]设计了由公共研发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构成的公共基础条件平台的基本框架,并给出了平台建设的相关对策。王志虎[3]认为区域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是由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组成的一个大系统,分析了其功能目标和运行机制。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各组成单元及其功能,而且也使我们认识到各单元的建立只是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中的一个节点,而更重要的则是要加强各类平台之间的合作与互动。由于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也是其创新网络组织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的基本过程就是区域根据其自身特点,重塑创新过程,通过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和互动协同,逐步形成一个覆盖整个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有效集成并融入区域创新网络。通过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探索平台网络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对加速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结构与功能
1.1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结构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是系统性创新的一种基本制度安排,网络构架的主要联结机制是成员间的创新合作关系。基于创新产生、扩散和应用的过程,依据资源整合与优化重组的原则,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是以研发平台为基础,以产业化平台为重点,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贯穿从研发设计到检测、测试、标准化再到产业化的整个创新环节,功能齐全、开放高效的能够有效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网络化系统(如图1所示)。在该系统中,研发平台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头,由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组成;产业化平台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关键,由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等组成;公共服务平台为创新提供服务支持,由生产力促进中心、行业检测服务机构、技术转移交易机构等组成。这3类平台在完成自身创新任务的同时,能够有机结合,彼此促进,支撑区域科技创新活动。
图1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结构
1.2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功能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本质上是一种集成创新的手段,平台三大组成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网络,这一网络的结构决定了其整体功能。
(1)综合集成功能。通过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强凝聚力,将各类平台所拥有的创新要素进行传播、交合、衍变,并合理利用,使创新要素的效用得以最大发挥,同时,调节资源拥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些作用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一种综合集成功能。
(2)优势互补功能。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内部的合作与互动是一个各方优势互补的过程。因此,基于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开展创新活动,完成协作创新过程,这种功能即为优势互补功能。在这一功能的作用下,平台将产生“正溢出”效应,即一个子平台的创新效率会随着其它子平台创新效率的提升而提升。
(3)技术互补功能。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技术互补功能体现在子平台之间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平台网络在客观上创造了一个取长补短、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的环境。各类平台通过频繁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有益于增进了解,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也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增加技术互补关系形成的可能性,降低集成创新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
(4)激励约束功能。激励约束功能是从各类平台开展合作交流方式的角度来说的,合作越多,关系越紧密,创新成本就越低。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集成了创新环节中的各种组织和机构,使各方能够通过交流与合作,减少信息传输的环节。在这一功能所推动的合作中会形成一种创新文化、一些有形的制度规则、共同的价值观等,从而激励或约束各子平台的创新行为,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激励约束功能可以进一步促进子平台之间形成稳定的技术互补关系。
(5)创新能力放大功能,即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有利于加倍放大各子平台原有的创新能力,产生强大的乘数效应。由于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中技术创新互补和激励约束作用的存在,使得平台网络具有创新能力放大功能,即在这两大互补功能的作用下,原本独立的不同子平台可以实现相互联结,通过协同转变为强大的发展动力,从而使创新效果加倍。创新是在技术和市场协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这一功能能够使人才、资金、信息等的流动更加顺畅,使区域科技创新条件和环境更为优越。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这些功能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体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图2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功能关系
2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径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既涉及各类平台自身建设及其功能的增强,又涉及各类平台之间有效和密切的交流与合作;既涉及到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涉及到政府宏观协调手段的有效行使。从上述对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结构与功能的剖析中可以看出,促进子平台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在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现有的关于各类平台建设和发展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因此,本文侧重于研究各类平台之间合作与互动关系的形成,这也是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过程指通过整体规划和设计,以整合资源为主线,以资源共享为核心,对各类平台进行战略重组与优化[4],使之形成稳定、密切的合作与互动关系,从而吸引更多组织和机构加入,使平台规模得以扩展,形成结构健全、功能完备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形成的标志是组织数量增加、组织关系丰富、组织边界渗透、合作网络发达以及网络结构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知识的流动,逐步融入区域创新网络,如图3所示。从“节点”至形成“网络”环节是子平台之间稳定合作关系形成(engineering)的环节,应由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发挥主导作用;从“平台网络”至“区域创新网络”环节,应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即自生(emergent)环节。
图3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路线
2.1 基于政府主导的发展路径
区域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的特点,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尤其是公共服务平台、高新区和科技园等是政府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①科学规划。为了有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区域政府应将平台发展纳入地方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之中,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平台发展战略,实现区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②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政府应通过制定和完善有关科技创新及产业化的财政、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以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为主的各类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研发平台的科技投入力度,并对从事和服务于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③建立和完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是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的发展提供科技信息和服务支撑,包括各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与科技咨询服务机构,如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仪器设施共享平台、自然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与行业检测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实现区域科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科技资源和科技基础设施的有效集成,提升信息资源共享程度。④与其它省市开展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跨省市的平台协作网络,实现大协作、大联合,并通过引导和组织实施跨区域重大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建设的工程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联动发展。
2.2 基于政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路径
由于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能力,因此在激烈的科技竞争环境中,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发挥其综合优势,有利于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网络化发展。Ronde等[5]的研究表明外部交互比内部创新能力更为重要[5]。政产学研合作这种外部交互形式是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应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实现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平台的有效对接和互动发展。①通过科技联盟、委托开发、技术转让和共建实体(科技园区、产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共建研发平台,集成各方资源,以利益为纽带、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大力发展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实现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本等要素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有机结合。②推进政产学研从以技术要素为基础的单一合作转向以人才和资本为基础的多要素、多样化的合作。依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通过委托研发、组建联合实验室、成立合资公司、联合培养人才等方式,鼓励各类平台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③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的建设,提升区域科技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速度。④建立政产学研合作的双边或多边协作机制,使各方科技力量相互关联、优势互补,实现科技人才在平台内部的合理流动,形成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的综合优势。
2.3 基于企业主导的发展路径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应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中发挥其应有作用。基于企业主导的发展路径指在政府的示范引导下,充分发挥大中型企业在平台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发挥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优势企业的作用,利用这些企业的优势创新资源,面向区域科技创新需求,大力发展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和孵化器等行业创新创业平台。当平台有效运行起来后,政府应适时退出,转而提供制度和政策激励,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网络结构,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①应明确企业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鼓励和提高企业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可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独立创建平台,也可以鼓励企业结成联盟发展创新平台,通过持股、技术成果参与分配、技术作价入股等方式,明确企业应有的股权,保证企业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创新资源的经济价值。②建立各参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和信任机制。一方面通过契约、产权规则和约束机制等正式的制度安排,规范并监督企业的参与行为,增强企业参与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意愿,提升企业参与合作创新的效益。另一方面,建立有效的进入及退出机制,允许企业按相关制度(如让出部分股权)退出平台的建设,保证企业退出但不影响平台的网络化发展[6]。③利用区域内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社会网络关系及其产生的信任等非正式控制方式,推进各类平台与企业之间形成稳定紧密的联动机制。
总之,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水平是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多种主体,以及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基础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提出的平台网络化发展的3条路径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因此,路径选择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环境、优势,科学规划、科学操作,注重路径之间的有机结合,从而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的网络化发展。
3 结语
区域科技创新是一种持续的社会交互过程,它的实现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所体现的创新能力本质上是一种基于平台网络的集成创新优势,它将直接推动并加速区域经济科技的发展。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网络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从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科学规划并设计平台网络的整体结构,同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特色和需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的优势,选择适宜且有效的发展路径。此外,在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化发展过程中,区域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对平台网络结构的完善、功能的发挥、节点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等给予有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