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发展社会主义论文,努力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当前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时期,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一能力的大小强弱,决定着一个单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但是,就目前我国县乡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总体状况来看,发展经济的能力不容乐观。但当前有的干部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还没有清晰的认识,还在用市场经济的“新瓶”装计划经济的“老酒”,没有领悟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发展理念、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下,需要采取不同的经济发展手段和策略。这个问题不逐步加以解决,我们就不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滚滚洪流中乘风破浪,就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高歌猛进。
一
提出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分不开的。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很多变化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经济生活。
1.发展体制由计划调控转变为市场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已由指令性计划变为市场配置资源。计划经济时期,生产主要按计划,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也按计划。新上项目靠国家计划布点,一年一度的计划会,就是项目、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交通运输及产品销售的衔接会。由于计划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大到钢铁,小到针线统统纳入计划,细到具体产品品种、规格、数量、用工指标等,所以就出现了“不找市场找市长”的现象,经济由“看得见”的手操控,一切按计划办事,缺乏活力,没有竞争。搞市场经济后,经济运行主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强调由市场配置资源,在市场的压力下去提高效率,也就出现了“不找市长找市场”的现象,经济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得到了充分展示。还有人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做了一个比较。在计划经济下,实行的是竞赛机制,人的积极性是通过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来调动的;而在市场经济中,人的积极性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的。竞赛和竞争,意思好像差不多,其实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竞赛是看谁更好一点,是区分先进与落后,名次可以并列;而竞争是看谁被淘汰,是决定胜利和失败;竞赛是对手可以共存的不具有伤害性的友好比试,“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就是这一实质的反映;而竞争则是你上我下、你荣我辱、你兴我衰,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2.发展主体由单一转变为多元。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的经济成分比较单一,是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公有制又是以全民所有制为主。农民搞点副业,种点自留地,就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要割掉。农村只能“以粮为纲、全面插秧”。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基本形成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股份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的格局。国家除一些事关国防安全和经济命脉的产业外,绝大部分的行业都已经放开,允许各种经济成分进入。在我区,近年来通过改制、改组、改造,基本上构建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目前,民营经济已经占到了全区经济总量近70%。同时,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也由以前的行政领导,大包大揽转变为主要利用经济手段进行调控和引导,譬如,从去年开始,国家为了抑制房价涨幅过快的状况,主要采取了提高税率、上调房产开发贷款利率、加大廉租房建设等经济手段进行间接调控,而没有采取计划限制、指令性限价等行政方式。3.发展空间由分割封闭转变为统一开放。改革开放前,生产和流通的布局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经济机构的设置以行政区划为依托,各地的市场是相互分割、相互封锁的,产业同构、重复投资、原材料大战、封堵外地产品在当地销售等现象较为普遍,大家都盲目追求自我服务、自我循环。在发展的思路上“万事不求人”,搞“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有些学者将当时这种封闭割据的经济称之为“诸侯经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市场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商品交换的空间越来越宽。靠行政封堵、画地为牢行不通了,只要你的东西好,就可以走遍全国,周游世界。如中国的纺织品、家用电器,在欧美国家市场上比比皆是,日本、欧美国家的品牌汽车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全国性、全球性开放统一的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由分割封闭到统一开放,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发展经济不能只考虑本地,还要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态势,掌握国家产业政策的走向。如新上一个项目,不仅要考虑本地市场需求,还要了解国内外的市场需求与市场高度统一开放相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竞争,还包括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地区、同一行业内部和不同财政级次之间的竞争。不同竞争主体之间,不管在会议上多么热情洋溢,在酒桌上多么彬彬有礼,在握手时多么温情脉脉,但暗地里都铆足了劲:市场上见分晓,竞争中见高低!这不是人性的退化,人情的淡化,而是竞争者所代表的那个群体、那个地方的根本利益所在。竞争者可以给予竞争对手慷慨支持,无偿援助,但不能在竞争中失败。把我从市场上挣来的匀给你一份,与因我无能没有在市场上挣到,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心境,两种感受,两种前途。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有大开放、大循环的概念,一定要有大市场、大竞争的观念。囿于本地、只看眼前,寄希望于善良的愿望,凭运气到市场上争斗,窃喜于偶然的成功,是不能大有作为、长有作为的。
4.发展理念由追求物质财富增加转变为科学发展。从发展的目的看,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我们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见物不见人,为发展而发展,为增长而增长的倾向。在满足人的需要和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比较模糊。大寨的“先治坡后治窝”,大庆的“先生产后生活”,就是当时这种理念指导下的产物。随着“以人为本”的提出,人的发展处在了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人是前提、是基础、是动力,是一切发展的最终价值取向。但是,以人为本,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必须以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为基础,如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等,都需要雄厚的经济实力做后盾。这又给我们的经济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这就是既要夯实发展的基础,又要满足发展的目的;既要保证有足够的投入用于扩大再生产,又要让全体人民分享到发展的成果。这就要求我们有能力处理好发展经济与满足人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一段时期内,我们对社会事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多。现在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五个统筹”,这就要求我们头脑要更复杂一些,兼顾的面要更宽一些,工作的能力要更强一些。从经济增长方式看,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近年来频繁发生的“电荒”、“油荒”、“水荒”,使人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靠资金投入、资源消耗和环境透支的粗放型增长转到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转变,是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的严峻考验。谁能适应这个转变,经济就能够顺势而上;否则,经济就要停滞倒退。
5.发展规则由单纯直接转变为复杂多样。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都靠计划安排,游戏规则十分简单,只要经济发展速度上去了,就可以一俊遮百丑。而现在安全、疫病、道德伦理等非经济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个大的安全生产事故,可以把一个地方的经济搞得一蹶不振,把领导搞得身败名裂。一个大的流行性疫病可以使一个地方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经济工作与政治、社会、法律、道德伦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综上所述,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用更加宽广的眼界来观察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用更加理性的思维来思考经济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用更加切实有效的手段来推进经济的发展,以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态势。
二
增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涉及到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这里我仅就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谈一些看法。
1.要增强把握大局的能力。“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把握大局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国内外大局的了解;二是对本地本单位全局的把握。所谓了解国内外大局,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搞发展,不能脱离国际国内经济、政治和社会大环境。坐标之所以在地图、航海图、卫星定位系统中广泛应用,就是因为只有在坐标的大格局中才能准确地确定“点”;“点”也只有放到坐标的大格局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方位。脱离了坐标的大格局,都将成为“盲点”。增强把握大局的能力,一是要学会从政治社会中看经济。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为经济服务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当今世界,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政治领域的变化直接影响到经济领域的变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政治直接干预经济的典型,大陆与港、澳、台关系的改善,直接导致侨胞、同胞在沿海地区的大量投资。敏感的商家一发现政治不稳和社会动荡的苗头,就赶紧撤回投资。因此,我们要学会把经济发展放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敏锐,时刻懂得顺时应势,根据政治、社会的变化趋势,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思路。二是要学会从政策调整中看取向。国家政策,特别是国家的产业政策,是我们发展区域经济的依据和保障。这两年,我区的新型建材产业之所以发展迅速,形成了金城、神舟、鸿维等一批规模企业,成为我区四个支柱产业之一,关键是这个产业的发展顺应了国家对保护环境、保护耕地的要求,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在厂子办起之初,企业苦苦支撑,去年市政府一纸“禁红令”,企业就活了。所以,今后凡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我们有基础的,就要不遗余力地扶持、发展;凡是国家限制或禁止发展的行业,即使有基础、有市场,也不能图一时之利而危害长远、贻害后人。三是要学会从全国全球大局中看本地。随着市场的统一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现代经济已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外经济上的某个细微变化都有可能波及国内经济发展。我们要自觉地把本地放到全国全球的经济大背景中去考虑,既要明白本地经济在全国全球大局中所处的发展状态,具备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潜力,又要弄清全国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从中探索发展路子,借鉴成功经验。所谓对本地本单位全局的把握,就是要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这不是可以放弃、可以谦让的。这是党执政的基本职责、基本要求所在。在这一总的原则下,各地、各单位党组织及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贯彻党委的意图,有度、有节地调控好本地本单位局势,确保经济、政治、社会的有序运行。
2.要增强抢抓机遇的能力。要敏锐地洞察机遇。机遇是发展的契机,是切入点。机遇的降临不是偶然的,它有一个孕育、形成和显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它,就会先人一拍,占据优势。发现机遇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对事物发展趋势作出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如2004年起国家加大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力度,通过经济杠杆抑制房地产业和资源能源高消耗产业。一些商家从中看到机遇,纷纷发展节电型、节能型、节水型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环保产业,既符合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又获得了国家政策支持,从而迅速做大做强。由此可见,国家任何重大经济政策的出台,都会有人欢喜有人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中发现机遇,趋利避害,化愁为喜。要敏捷地捕捉机遇。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遇一旦出现,我们就要敏捷地抓住,否则就会错失机遇,后悔莫及。我区龙港巷工贸市场存在重大火灾隐患,考虑到该市场经营业主认识不到位,强拆难度很大,一直没有动手整改。2004年底桥南市场火灾的发生,对经营业主是一场灾难,同时又为我们关闭整改龙港巷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这个机遇就是,桥南市场的火灾,使龙港巷市场的火灾隐患由预期变为现实威胁,对经营业主的震撼很大,不愿关闭整改的心理防线开始崩溃。区委区政府趁势打铁,果断决策,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关闭了这个市场。现在,一个崭新的龙港巷市场已经拔地而起,多年来的心腹之患得到了彻底消除。要善于拓展机遇。对待机遇,我们还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诱导机遇的连锁反应。
3.要增强科学决策的能力。决策正确,成事之始;决策失误,败事之趋。没有科学的决策,就无所谓事业的成功。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首先要对情况掌握得准。准确掌握情况、信息是正确地下决心、作决策的依据和前提。因此,我们在作决策之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大量与决策有关的第一手材料,防止情况不明决心大,信息不准主意多。“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唐朝诗人王健的《新嫁娘》这首诗,就是讲新媳妇在为婆婆做饭前,先向小姑子调查研究,了解信息,以便决策做哪些符合婆婆口味的饭菜。其次要对形势分析得透。在作决策时,要对决策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进行认真分析,对推行决策的办法措施仔细推敲,对决策实施后可能引起的反应予以充分估计,对决策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制定消除预案,尽最大可能保证决策的平稳实施。三是要对程序把握得好。决策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因此必须十分注重按程序决策。该开听证会的要开听证会,该向专家咨询的要向专家咨询,该法律界人士把关的要请法律界人士把关,该集体决策的要集体决策。一方面避免为图简便,赶时间而匆忙决策;另一方面防止外行决内行的策,个人决集体的策,糊涂人决明白人的策。四是要对法规了解得全。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现代经济是法制经济。我们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在法律法规的许可下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在作决策时一定不能想当然。有些合乎情理的事不一定合法,有些实体合法的决策不一定程序合法,有些局部有利的事不一定对全局有利,我们应该借助专家内行了解与决策相关的法律法规,吃透与决策相关的政策,使决策既可行又可靠。五是要对认准的事坚持得住。作出决策需要科学民主,实施决策则需要胆识魄力。有的决策可能要涉及到一部分人、一些群体的既得利益,他们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作出反应,有时甚至是比较激烈的反应;有的决策对长远、对大局有利,但对眼前、对局部有负面影响,可能引起一部分人的非议;还有的决策因为我们向上级汇报不够,可能引起领导的误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通过审视、反思仍然认为决策是正确的话,就应该咬紧牙关坚持下去,不能因为人家说了几句反对的话,提了一些意见,发表了一些不同的看法,就左右摇摆,犹疑不决,甚至打退堂鼓。同时,要向不同意见者耐心地做好宣传解释、劝告引导工作,帮助他们释疑解惑;对合法利益受损者给予合理补偿,使他们不致因为利益受损而成为“顶门杠”;向上级汇报清楚决策的前因后果,争取得到领导的支持。六是对偏差要纠正得及时。在决策前我们虽然做了很多调查研究,但在决策执行中有时难免出现偏差;同时,由于从调查到分析判断,到作出决策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情况发生了部分变化,这也可能使我们的决策部分失真失灵。因此,不能决策一作,就万事大吉,等待结果。而要既管决策的实施结果,也管决策实施的过程。加强对决策实施情况的跟踪观察,发现偏差及时纠正。就像栽果树一样,栽不栽,栽什么果树,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栽是决策;果树栽了,还要浇水、施肥、治病虫,直到收获果实,这是一个决策实施的过程。如果只栽果树不管培育,果树就会生长不良甚至干死病死。即使有所收获,也是收获不丰。
4.要增强务实创新的能力。务实是成就大事、成就长远的基础。讲务实,就是要沉下心来做具体细微的工作。我们手头的事情很多,要有耐心一件一件地把头绪理清,一项一项地把办法想好,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把工作抓落实。我们做基层工作的,切忌好高骛远而不积跬步;切忌光有鸿鹄之志而无埋头苦干之心。要看得起具体,做得来小事,耐得住寂寞。从眼前做起,积小胜为大胜,积小事情为大事业。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已有167种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世界顶级品牌中, 却没有一个中国创造的品牌。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这意味着中国大地将很快掀起一股创新热潮。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把握大势,自觉投身到新一轮创新大潮中去。讲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这是管总的。情况变化了,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我们的思维也必须跟着变。不能用老眼光观察新事物,用老思想思考新问题,否则就会成为九斤老太,看什么都不顺眼,更不说勇立时代潮头了。比如,我们过去在想问题、作决策时,往往是考虑多数人的情绪,多数人的利益,搞简单地少数服从多数。现在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了,这就不能以忽视甚至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满足多数人的需要了。因为以人为本不是以多数人为本,而是以人人为本,《共产党宣言》中阐明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就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其次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创新思维得以贯彻落实的保障。没有好的制度和运行机制,再好的创新思维也难以贯彻实现。改革开放前我们的经济为什么发展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封闭不开放,公有经济一统天下,吃大锅饭,没有竞争,没有活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在农村改人民公社“一大二公”、“三级所有、队为基础”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退民进,鼓励经济主体多元,相互竞争,共同发展。正是因为有了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改革创新,推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所以我们提高创新能力,首先要在思维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大到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小到单位内部管理改革,都要用创新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创新的体制机制来保障创新的思维的实施。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永葆活力,青春永驻。
5.要增强突出重点的能力。重点是主攻方向,是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同一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具有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作用。任何时候,都必须突出重点,紧紧抓住重点不放。重点又不能太多,多了就无所谓重点,重点就变成了一般。在我区的全部工作中,发展经济是重点;在发展的产业上,工业是重点;在发展的手段上,招商引资和推进民营是重点。我们要以70~80%的精力抓这些重点,始终把这些重点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抓重点还有个“度”的问题,有个分寸的把握问题。孔子说,过犹不及。百草都是药,百草又都有毒,就看你用多少。用少了,没有效;用多了,会出问题。因此,我们在突出重点的时候,要兼顾一般,让一般跟进重点,避免顾此失彼。如果只抓重点,不顾一般,一般性问题多了,就会积重难返,一般就会变成重点,淡化甚至淹没我们本来意义上的重点。
6.要增强合作共赢的能力。当今世界,无论是政治较量还是经济竞争,很少有绝对的大获全胜,也很少有绝对的一败涂地;很少有永恒的敌人,也很少有永恒的朋友。人们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变得更加灵活务实。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合作共赢、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是对手,也是既斗争又团结,争而不僵,斗而不破。我们发展经济不可能封闭进行,自我循环,必须与外界打交道,借助外力。适应这一趋势,我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中,一是要有合作意识。任何地方、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合作,实行优势互补,就能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如果我们老怕亮自己的家底,怕人家拿走我们的好东西,怕人家占我们的便宜,只钟情于自力更生,而不愿借船出海,企业是做不大的,经济是发展不快的。二是要有平等意识。对等是对外交往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国际事务中,国家不分大小,都是平等的,我们在经济合作中,应该尊重别人,平等待人,态度真诚谦和。即使是占据了优势和主动,也不可盛气凌人,傲慢无礼。三是要有妥协意识。谈判的艺术就是相互妥协的艺术。在招商引资时,我们经常进行谈判,如果双方都要坚持各自提出的每个条件,一步都不退让,可能一个项目都谈不成。所以,谈判就意味着妥协,就意味着让步,我们在与别人进行商务谈判时,就应该有互相妥协的心理准备和应对办法。四是要有共赢意识。在经济合作中,如果只想自己得利,别人不得利,或者自己得大利,别人得小利,是合作不了的,即使合了,也是合而不作。我们要力求互惠互利,共享共赢。有时候,暂时的付出可以得到长远的回报;小的给予,可以得到大的收获。
标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决策能力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