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重视程度显著增强,在当前教育组成中,小学教育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正确学习态度与内在性格特点的养成,更是关系着学生今后的成长学习。小学教育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同的内容对学生成长进不到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品德与社会是影响学生综合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这方面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内心德行修为,对于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性
引言:
近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素质教育更是在各个层面铺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素质教育构成中,小学品德与社会就是一个重要抓手,依托于该课程党的开展,有助于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也有助于党的育人教育政策落到实处,为此,各地围绕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从实际来看,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及不足,不利于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兴趣的激发,尤其是在农村小学当中,更是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深入开展。
1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从调查来看,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明显,主要有老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到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学习上,对于品德与社会投入力度不够;在课堂教学上,老师片面的依赖课本,一味的对相关内容进行流水式讲述,没有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少有老师为提前针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这样就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压抑,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下听、记,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在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受到了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一切围绕着考试展开,对于容易考到的内容重点讲解,对学生划各种常考重难点,对于考试一般不会涉及到的,则交给学生自学完成,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品德与社会学科学习兴趣的激发,对于很多教学内容而言,有些并不是为了应对考试,而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参与兴趣,但是,这些内容往往被老师给忽略掉。
2新形势下提升农村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在我国教育组成中,小学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品德与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科组成,包含着非常多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为人、成长与学生都具有深刻地影响,通过学生的学习,学生自身内在修为会得到很好地提升,在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上能力也会显著增强,为此,对于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2.1提升对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视程度
以往的时候,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把主要的精力用到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学科学习上,各级教育部门对于这些学科的重视程度也是明显的高于品德与社会等其他学科,这就无形中给学生造成了不重视的思想认识,在对某小学的调查中,不少学生这样回答:我们感觉老师不重视,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也不认真,只要记住老师给我们的划的内容就可以了,很多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到期末了还非常新,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实际应用品德与社会学习上的时间是非常少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新形势下,社会发展中,已经不再是唯成绩是从,而是更加注重做人,品德与社会对学生怎样做人,如何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各级教育部门、学校一定要把品德与社会学科放到应有的位置上,在课堂教学计划安排等方面体现出对其的重要性,严谨其他学科对品德与社会课的占用现象,同时,加大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考核,以此来倒逼老师增强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程度。老师在课堂上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要性进行反复强调,逐步改变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
2.2增强学生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参与度
对于学生而言,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直接决定着品德与社会课的“教”与“学”成效,为此,老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老师在教学之前,需要认真备课,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相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站起来回答,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融入相关的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学生在问题回答中,也激发了自己参与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对学生多进行鼓励与关怀,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耐心地进行讲解,将品德与社会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坚定品德与社会就是一门生活的学问,就是一门与自己成长与学习密切相关的学科,这样学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态度就会发生直接的改变。
2.3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与社会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但是,由于以往在教学中,老师完全是以“一言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这样学生在学习上就显得比较被动,实际参与的兴趣度明显降低。研究发现,如果在课堂上,一味的靠老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的大脑注意力集中时间一般只能控制在8-10分钟,这样就容易出现走神的情况,不利于课堂学习成效的保障,而且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当中融入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单纯的靠老师的口头讲解,这些内容的基本内涵是很难完全彻底的展现出来的,为此,老师一定要选择更多的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方式,品德与社会当中的很多内容,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从互联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在课堂上向学生进行展示,根据科学研究发现,小学生对于视频。图画等这些更为形象的内容接受能力非常快,这对于深化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非常好的作用,也有助于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4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当前,在东部沿海地区,不少小学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相继创新了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对于农村地区而言,这些教学方法还表现的非常新鲜。为此,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上,老师应当以教学大纲为标准,充分把握小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创新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选择合作教学法,把全班的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围绕着老师提出的教学要求进行讨论,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以此来全面把握本节课的基本内容,之后,老师组织学生集中讨论,明确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重点讲解,这样老师能够实现对课堂更好地驾驭,也减轻了学生课堂紧张学习的负担,有助于课堂学习成效的保障。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学科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出来,不仅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落实,更是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和内在修为的养成。为此,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本篇文章主要上从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切入,分析了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而立足素质教育及学生成长学习实际需要,对怎样更好的提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志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93
[2]黄诗立.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中旬),2016,(10).
论文作者:王乙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品德论文; 社会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小学论文; 内容论文; 课堂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