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取得更多更好的畜牧业经济研究成果而努力——近年来部分畜牧业经济研究成果简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研究成果论文,经济论文,努力论文,简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畜牧业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所以不仅要重视畜牧业技术研究,而且也要重视畜牧业经济研究。过去,我国畜牧业经济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是与畜牧业落后状况分不开的。当畜牧业还处于副业地位,自给程度高,经济活动、经济关系都很单纯的情况下,是没有开展经济研究的条件和要求的。近年来,我国畜牧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很快,带来了经济活动多样化,经济关系复杂化,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认识和解决的经济问题,这是畜牧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开展畜牧业经济研究的机遇。
现在我国从事畜牧业经济研究的专职人员和专业机构都还很少,大量研究畜牧业经济的论文是出诸畜牧业工作者之手,这是由于他们身居畜牧业前线,感性认识丰富,工作的需要迫使他们进行理性思考。通过他们的研究活动,不仅有助于畜牧业工作,而且提高了畜牧业队伍素质,更值得强调的是为理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畜牧业经济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幼年阶段,取得成果还是初步的,但已显示出畜牧业是可以深入开发的、蕴藏丰富理论宝藏的领域,理论研究对于加强深认识、开阔视野的作用是显著的,因而是富有生命力的事业。已有成果还为研究工作提供很多有益的经验,主要是:要面向问题,从分析实践经验入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畜牧业经济研究的任务产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正确的理论引伸出正确的政策,所以研究工作必须针对实际问题,这也才能得到支持。经济问题大量存在说明研究工作大有可为。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畜牧业实践经验,特别是改革以来产生了很多新经验,分析这些经验是认识内在规律性的重要途径,即使是失败的经验、过时的经验,也有助于从反面来认识规律,因此所有的经验都是经济研究可资利用的财富。有些经验是自给经济、计划经济的产物,只有在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明辩是非,分别提出应当否定、改造、支持的理论依据和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经验,发现新事物。
畜牧业经济研究缺少历史遗产,起步伊始,所以对研究成果还不能提出过高要求,凡是正确的理论阐述,有新意的观点都应看成是可取的成果。实事求是地回顾近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这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广泛讨论,以下从十个方面列举的,只是部分研究成果的简介,作为讨论的初步意见。
一、畜牧业生产体制
经验证明,评价畜牧业生产体制的主要标准应当首先是经营机制,其次是生产能力。“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旧体制问题的要害是不能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能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有的甚至是不能自我维持,所以必须改革。明确以家庭经营为畜牧业主要经营形式,是因其经营机制较为完善。一定的经营机制在发展生产中的作用大小还决定于生产能力,所以为了发挥家庭畜牧业发展生产的作用还需要提高其生产能力,其途径是使作为副业的家庭畜牧业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从副业经营转向专业经营使畜牧业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甚至唯一来源,必然使畜牧业得到更大重视,所以专业化也是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的条件。家庭畜牧业规模化的有利条件是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低,在人多地少的我国扩大家庭畜牧业规模还可以不受土地面积限制,因而畜牧业将是我国农业中实现规模经营的先行者。社会化服务可使家庭畜牧业生产能力取得突破,因其可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项目中起来统一办,并使这些项目的经营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从而可以办好。社会化服务使家庭畜牧业不再是生产能力受限制的小生产,而是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组成部分。过去曾经把公有制的大型畜牧场当作畜牧业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但因经营机制不善而失败,现在发展社会化服务是畜牧业社会化途径的重新选择。
发展家庭畜牧业并不排斥大型畜牧业,大型畜牧业有生产能力高的优点,但只有经营机制完善的大型畜牧业才能实现生产能力高的优势。
现在大量落后的副业畜牧业与先进的专业畜牧业并存,专业畜牧业的发展没有排斥副业畜牧业,而副业畜牧业的存在却限制了专业畜牧业的发展。这是因为先进排斥落后是商品经济规律,而副业畜牧具有自给性,故不完全受商品经济规律支配。这种先进与落后并存的现象是畜牧业商品经济不发达的表现。
二、畜牧业配置
我国近年来畜牧业发展大量集中在大城市近郊,对保证城市畜产品供应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样的配置不能作为长期的方针,只能是近期应急之计。广大农村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劳动资源,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低,与近郊相比,在生产上是处于优势。可是在流通费用过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被抵消了;在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作用受干扰的情况下,保证供应的可靠性就不如城市就近自给。所以偏重发展城郊畜牧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必要性。但从长远看,应当重视发展农村畜牧业,并通过改进流通设施,提高流通效率,完善市场机制,使农村畜牧业生产上的优势得以发挥,既保证城市供应,又有利于农村调整产业结构。
奶牛业是传统城郊畜牧业,也应当利用现代储运技术,把收奶站扩散到远离城市的农村。
畜牧业配置决定饲料流向,也决定了以饲料为载体的土壤养分流向,从生态观点看,配置在农村的畜牧业有利于来自土壤的养分就近重返土壤。
分散对社会化服务是不利条件,因而需要因地制宜,建立各种专业化畜牧业基地,实现分散中有集中,既发展了专业化,又改善了社会化服务条件。
房前屋后饲养家畜曾被认为是家庭畜牧业的优点,现在看来,这种传统畜牧业配置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畜牧业发展的要求。在村外规划集中饲养区的经验应当肯定,这解决了人畜杂居的矛盾,对生产生活都有利,也改善了农村畜牧业的面貌。
三、畜牧业与粮食
我国传统畜牧业是在粮食匮乏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有的外国专家甚至把中国成为养猪大国看成奇迹。我国在处理畜牧业与粮食关系方面的基本经验是少用粮,多积肥,以降低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程度,提高畜牧业对粮食生产的支援作用。少用粮食包括广泛开发利用粮食以外的饲料资源,选用耐粗饲品种,采用节粮型饲养方式等。多积肥是不仅重视积攒畜粪,而且利用畜牧业造肥,即结合垫圈、沤肥、保肥,把大量畜粪以外的肥料资源掺入畜粪,从而使来自畜牧业的肥料差若干倍于所产畜粪。这种经验既有合理性,又有落后性,应当运用现代技术加以改造、提高,保留其合理内核,克服劳动生产率低的缺点。
发展畜牧业需要节约粮食,更需要增产粮食。即使发展节粮家畜也要依靠增产粮食。饲料转化率高的家禽在过去并没能显示其优势,除了品种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用粮少,不能满足其生理需要,所以不能实现其转化率高的优越性,因而不能得到大发展。食草家畜可以不需要粮食,但是为了改变食草家畜产品率低、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状况,就需要提高饲养水平,除了提高草的产量,质量外,更重要的是补给足够的粮食。畜牧业从副业转向专业化、规模化就要同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提高粮食在饲料中的比重。在副业户普遍存在的泔水缸,在专业户绝迹的情况就表明这一变化。随着口粮问题解决,一定要把粮食生产抓紧的方针的作用,将越来越多地表现在促进畜牧业发展。
根据粮食情况,在我国不宜片面强调快速育肥,而是要快速育肥与中速育肥并举。
四、畜牧业与种植业
种植业是畜牧业的主要饲料基地,因而畜牧业的发展要受农田生产水平制约。生产口粮和生产饲料转化畜产品都是农田向人提供食物的方式,是两种不同的食物链,一是短链,即植物→人;一是长链,即植物→动物→人。一定面积农田因短链可生产更多食物,养较多的人;因长链以生产更好的食物,养较少的人。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增加链比重,就需提高种植业的饲料基地作用。其途径可概括为扩大饲料作物面积与提高农田饲料产量两个方面。扩大面积除了开垦外,要通过提高农田生产水平,实现以较少面积农田来满足饲料以外的农产品需要,从而可腾出更多的农田生产饲料。饲料以外农产品的节约也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因此,任何农产品的增产节约都是扩大饲料面积的条件。
畜牧业是种植业优质、廉价的肥料基地,在我国农区就曾经是以取得肥料为经营畜牧业的主要目的。农谚“养猪不赚钱,回头看看田”还说明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支援种植业的作用。在我国不能因化肥增加而削弱畜牧业支援种植业的作用。近年来出现的随畜牧业发展而减少了畜粪利用的情况值得重视,这说明原有的经验需要加以改造以适应新情况,如变原来重量轻质的积肥方法,探索少而精的新方法;改变一家一户的积肥方式,把积肥列为社会化服务项目以提高效率。
五、畜牧业与草地
大面积不适宜耕作的土地的主要使用方式是作为天然饲料基地,发展草地畜牧业。严重问题在于自古以来不受产权制约约束的自由放牧,利用过度,导致草地退化。如不改变这一状况,畜产品需求增长,畜牧业积极性提高,不仅不能推动草地畜牧业发展而且将产生助长草地退化的恶果。完善草地产权制度的关键是固定草地使用权,以转换草地经营机制,扭转重牧轻草思想,调动保护、合理利用、建设草地积极性。固定草地使用权引起的变化将超过固定农田使用权。
要在固定草地使用权基础上鼓励、扶持建设人工草地。人工草地应列入耕地。建设人工草地应看成是扩大耕地面积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发展食草家畜的主要途径不是发展草地畜牧业,而是要依靠农田。因为天然草地的裁畜量受产草量的限制,要以草定畜,现在已出现过牧问题,所以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在草地面貌改观以前是潜力不大的,而农田副产物却可以成为大量食草家畜的饲草来源。
六、饲料经济问题
揭示饲料的经济特点,对饲料的开发与利用有重要意义。饲料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扩大饲料来源的潜力是很大的。饲料兼用性特点,饲料一般都有饲料以外的其它用途,因此,其它方面的节约可成为扩大饲料来源的一条重要途径。饲料有通用性特点,同一饲料可转化多种畜产品,同一畜产品可由多种不同饲料转化,因此产生了畜牧业与饲料之间互相选择的关系。由于饲料的互补性特点,每种饲料的饲用价值不仅决定于自身,而且还决定于与其配合的其它饲料。由于饲料替代性特点,饲料的配合不仅是技术选择,而且是经济选择。
饲料可分既有饲料与生产饲料两大类型,既有饲料是先畜牧业而存在,非为畜牧业而生产的饲料,如天然饲料、副产物饲料、废旧物饲料等。既有饲料量大、价廉而且随着生产发展将不断产生新的既有饲料,所以开发利用既有饲料是畜牧业的永恒课题。生产饲料的生产不仅是在数量上弥补既有饲料之不足,而且要在种类上弥补其结构之不足,要根据饲料互补与代替的原理,确定生产饲料结构。
近来有人提出我国农田生产要从二元结构转向三元结构,在粮食、经济作物外增加饲料作物。我国原来就有大量农产品用作饲料,所以实际是三元化,只是由于对饲料不重视,所以在思想上形成二元化,并产生了对饲料生产的不利影响。同一种作物,食用与饲用在品种、裁培、管理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但常是饲用服从食用,忽视了饲料特点;这便是二元化思想影响的表现。
根据国情,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应当把运用现代技术开发饲料资源列为重点。现在我国饲料工业的任务是生产配合饲料,这是重要的,但是与饲料丰足的发达国家不同,我国迫切需要扩大饲料来源,所以还要求饲料工业承担开发金料资源的任务,运用现代技术把原来不能或很少用作饲料的桔杆、绿肥、畜粪、树叶、矿石等加工成饲料,形成我国饲料工业的特色。
七、畜牧业结构
缺少产用大家畜是我国畜牧业结构的一个特点,也是畜牧业落后的重要方面。发展产用大家畜的途径是利用大量役畜改良成役产兼用畜,最后形成专用大家畜。役产兼用畜是我国发展产用大家畜过程中的过渡性畜种,在相当时期内将是我国产用大家畜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用役畜化要求的条件是,农业机械化减轻了役畜负担,饲料的增产及市场需求的推动。我国奶牛的发展就因缺少市场需求推动而受到限制。牛奶是优质动物蛋白质来源,应当为推动牛奶消费开展宣传教育,这是创造市场需求推动牛奶发展的有效措施。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畜牧业品种结构要多样化。要重视发展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的品种,但不能因此忽视适应消费习惯,有独特风味的其它品种。
调整畜牧业结构对改善畜产品结构虽有重要作用,但因为育种、饲养技术对畜产品的质量、品种的影响是有限的,所以为了改善畜产品结构,还需要依靠工业技术,不断提高畜产品加工水平。
八、畜产品价格机制
畜产品价格机制因受生物规律影响而形成其特点。家畜生殖、生长需要经历一定时期,因而产生了对价格反应的滞后性。有利价格不能影响成畜出栏数增加,只能影响幼畜补栏数增加,所以有利价格推动供给量增加的效应的滞后期相当于幼畜从小到大的时期。不利价格也不能影响成畜出栏数减少,只能影响幼畜补栏数减少,所以不利价格导致供给量减少的效应的滞后期也相当于幼畜从小到大的生长期。这种滞后性特点又产生了对价格反应反常的惯性特点。有利价格下,因补栏幼畜增加,形成了小龄畜多于大龄畜的梯形畜龄结构,决定了出栏数逐渐增多的趋势。在转为不利价格时,虽然补栏幼畜开始减少,但已形成的梯形猪龄结构尚继续保持,所以在新补栏幼畜出栏前的一段时期内,出栏数仍继续增加,因而产生了价格下降,供给量却增加的反常现象。在不利价格下,因补栏幼畜减少,形成了小龄畜少于大龄畜的倒梯形畜龄结构,决定了出栏数逐渐减少的趋势。在转为有利价格后,虽然补栏幼畜开始增加,但已形成的倒梯形畜龄结构尚继续保持,所以在新补栏幼畜出栏前的一段时期内,出栏数仍继续减少,因而形成了价格上涨,供给量却减少的反常现象。由于生物规律影响形成的畜产品价格机制滞后性与惯性的特点,增大了价格波动幅度和容易产生对供给情况的错觉。
实际上各种畜产品价格的波动趋向近似,这是由于各种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所以价格是互相影响的,但是主要畜产品的价格起主要影响,所以在一定市场上,畜产品价格波动主要是受主要家畜的生物规律影响。
九、畜牧业自我积累
家畜可以繁殖,改良、利用天然饲料,所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特殊有利的自我积累条件。我国古代就有这样的经验,春秋战国时,在陶朱公指导下,山东的一位穷书生去草原养五种母畜,十年成了巨富。汉代卜式屡次进山养羊都取得丰收。这种经验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缺少市场需求推动的条件下,只能是个别的。体制改革以来,涌现了大批畜牧专业户,其中就有不少是靠家畜繁殖、改良、利用天然饲料和家庭剩余劳动,自我积累起家的。甚至有的养鸡户也是在育成期远出放牧。
家庭经营是有利自我积累的经营形式。因为在一个家庭内的收入分配在积累与消费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多积累不会引起不满,而且因为看得到的利益,可以鼓舞若干的劲头。家庭经营和畜牧业都有利于自我积累,是家庭畜牧业发展快的重要原因。虽然畜牧业自我积累的有利条件不都是普遍、永远存在的,但今天,在很多地区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应当充分利用。
十、畜产品消费水平
为了增强体质,改善生活,我国大部分人都还需要提高畜产品消费水平,但也不是消费量愈多愈好。我国畜产品消费量不能不受人均400千克粮食产量的制约。一些发达国家畜产品消费量过多,并不是合理的,我国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和他们攀比。我国应当坚持以植物食品为主的传统,为了满足蛋白质营养的需要可在畜牧业以外发展大豆和水产,还可以通过食品加工,加入所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在畜产品消费量较少的条件下,满足营养需要是完全可能的。在衣着方面,应以棉织品和混纺为主,逐渐增加麻混纺物,辅之以少量的纯毛制品和皮革制品。
以上列举的近年来畜牧业经济研究成果,远不是全面的,也有不恰当处,但可以看出畜牧业经济研究前进的足迹,可以肯定畜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价值,可以预见,只要继续努力,将会迎来更多、更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