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小班化教育的风帆论文_徐娜

扬起小班化教育的风帆论文_徐娜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个性发展

徐娜 中国海洋大学附属银海学校 山东 青岛 266000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小班化教育教学的方法, 有针对性有导向性地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充当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和促进者。小班化教学更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更加关注、尊重、珍视学生的差异,让每一位学生接受个性化的教育。

关键词:导师制 分层辅导 走班制 因材施教 激励赞赏评价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这就对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方向与要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差异,提供符合学生个性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校借小班化的契机,以“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为目标,扬起小班化教育的风帆,在教育的海洋中,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小班化教育,更好地关注每一位学生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关注到学生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教育者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独特的人”强调个体的差异性,教育者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差异,视它为一种财富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小班化”班级人数少的优势,更便于教师深入了解班上每一位学生,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导师制”管理策略,一位导师(教师)对应管理三到四位学员(学生),随时随地找自己的学员谈话、辅导、疏通。

1.每位导师有精力关注到自己学员的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兴趣、爱好、需要、动机、性格、气质等并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有导向性地帮助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导师制”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多的关注,更突显了对学生独特性的珍视,更有利于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作为班主任,我主动积极协调导师对学生的管理,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学习特点,安排不同的导师。对于学习过程中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利用QQ群、微信群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使我们的教育形成了合力,做到了学校、学生、家庭的三方面关注。

2.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阶段,心理发展还呈现出幼稚化,还具有依赖性。

“导师制”让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疑惑与问题,及时地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地疏导,不仅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还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彰显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

3.“导师制”有利于促进学生达成个性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导师制”让教师充当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在检视和反思自我的过程中,发现潜能,引导学生发挥个人优势,从而让学生个性的发展快速实现。

二、小班化教学更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蹲下身子看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创设氛围,指导方法,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启发者。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成人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我用孩子的思维方式、眼光看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

1.创设快乐愉悦的课堂氛围。

钱梦龙在《导读的艺术》中说:“教师如果懂一点心理学,对他们实现自己的愿望,必能大有裨益。我这里说的“心理学”,不仅指写在书本里的那些专门的知识,而且指生活中、课堂上“活的心理学”。也就是说,教师在跟学生接触的时候,在以自己的指令影响学生的时候,要善于体察、洞察学生的心灵奥秘,善于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细微而隐蔽的情感波澜。一句话,要以心去发现心”。

(1)坚持五分钟候课,做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

教师要懂得一点“活的心理学”,因此,每节课我都做到提前五分钟进入教室候课。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困生说两句鼓励的话,拍拍他的头抚抚他的肩,让他提前读读马上要学习的课文,写写字词,如果他提出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立刻给予辅导帮助;对于学习态度出现问题的同学,提醒学生做好必要的上课书本物品的准备,根据进度可以当面检查一下基础知识背诵的情况;对于优等生和培优生,可以检查一下他们的学案,对于探究部分,和他们一起探讨一下,听听学生的想法,自己也能做到提前心中有数;“要善于体察、洞察学生的心灵奥秘,善于发现学生内心深处细微而隐蔽的情感波澜”,发现情绪上出现问题的同学,了解一下原因,做一下疏导,尽可能地让其不要把坏的情绪带到课堂中来。有时候参与到学生的交谈中去,和他们一起谈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缩进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将更有利于我的教学工作的进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坚持提前五分钟候课,因为班额人数少,几乎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关注,让学生调节好心理状态,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上来,更好地做到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帮助者,引导者。

(2)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紧紧抓好课前两分钟,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愿意参与、乐于参与到课堂中来。语文教学非常适合情境导入,每节课课文导入,我都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创设的情境包括言语描述的情境、音乐渲染的情境为最多,其次还视具体的情况创设生活展现的情境、图画再现的情境等,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非常注意教师的表情、情绪情感的传递、言语的选择。整堂课我用微笑的表情和积极良好的情绪为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氛围。对于积极的学生,一定要给予鼓励,树立其榜样的作用。对于不积极的同学也不用批评的语言,而是说:“看看刚才某某同学的回答多么棒,我们都可以做到的”或者“要认真思考,思考才会使人进步,你能行”。语文学习更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而学生由于自身的阅读积累和学习能力的不同必然会存在差异甚至很大的差异,我也不急不躁,而是让他们在自身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理解阅读和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即可。

2.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因势利导,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曾经在一次暑假远程网络培训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观点:语文阅读,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解读。获得了导师的点赞。经历了几年的实践与反思,我也初步形成了我的语文教学心得: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允许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曾经在一个思想积极的班级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班级的同学就能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提出了质疑:“我的父母为什么不和叔叔于勒相认?仅仅是自私吗?”我鼓励了学生的质疑,并且让同学们说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观点:“他们多年来抱着的一丝希望,如果相认了,就好像一个泡沫一样破灭了……”我于是因势利导:“对啊,所以对文中父母的形象,我们不仅仅要站在我们的角度去理解,还要站在人物自身的角度去理解。”就这样,课堂中鼓励质疑,正视提问和不同的意见,教师的启发者地位才会有所体现。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到一个事实,学生的阅读能否得法与深入,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如在教授《春酒》一文时,赏析阅读文中对母亲的细节描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对母亲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很准确。在学生充分地发言完之后,我提出了自己的预设:“作者对母亲描写,仅仅是在说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吗?我们理解问题,是否还应该透过现象再看看本质呢?我觉得同学们还有必要把对母亲的细节描写放到整篇文章中再体会一下。”接下来通过对文章的再阅读,我慢慢引导学生理解了对母亲的描写背后还有对母亲的怀念,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在表达对家乡、对母亲、对逝去的那段童年生活的怀念。

本学期在教授《俗世奇人》时,当我宣布要进行课本剧表演时,学生们用欢呼声表明这一举动激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小组都利用周末认真地做好了准备,课堂上给了每一个小组上台表演的机会。在课本剧表演中,学生体现出了他们自己对文本的把握,我在进行点评的时候着眼于语文素养:富有天津方言的语言特色,词语的简洁传神,主人公“奇”之处,人物的形象。学生由于在排练的时候已经对文本进行了反复的研读,自己对文本有所悟,所以在我点拨时一引即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就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明确了我的语文教学理念:在民主、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下,“识势善导”,关注好每一位学生,关注好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建立激励赏识、发展的评价观,珍视学生的差异性

1.让班级中人人参与评价。

现代教育评价的评价主体由一元向多元发展,评价对象由被动等待向主动参与发展。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我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也将班里的二十几位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纪律管理小组,学习自主管理小组,卫生小组,加分决策小组。每个小组对应着学校的日常检查工作,都有各自的职责和任务。这样让班级二十几位同学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任务,人人肩负评价职责,从而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同时又是评价的主体,人人参与到评价中来。

2.为班里的每位学生建立任务日日清单。

评价的内容分为学习(上课,作业,检测情况)、纪律、活动参与。评价的主体设为自评、组评、师评、家长评。评价标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

3.激励赞赏每一位发展的个体。

评价内容还要重视知识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评价标准分层次化,关注到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异和和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在自身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高。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关注到学生的独特性,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是教育者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 扬起小班化教育的风帆,让学生在小班化教育中得到更多的个性发展,快乐学习。让教师借着东风,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参考文献

[1]钱梦龙 《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

[2]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徐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1月总第30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5

标签:;  ;  ;  ;  ;  ;  ;  ;  

扬起小班化教育的风帆论文_徐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