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观点综述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观点综述_农业论文

农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农业产业化主要观点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产业化论文,几个论文,观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农业产业化问题是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热点。推进农业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但由于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正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对它比较陌生。为增进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推动深入研讨,并以积极的态度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就我们搜集到的关于农业产业化研讨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提供同志们进一步研讨。

一、农业产业化是怎样产生的?

农业产业化不是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那个圣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农民致富的迫切愿望。因为自7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历史性变革,第一次是起自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特征的农村经济体制一系列改革,确立了农民的独立利益主体和经营主体地位,取消了统购派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的社会经济面貌大为改观。第二次变革起自1992年,以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农村经济全面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轨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内部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突出表现在以下五点:1.分散的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2.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3.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之间的矛盾;4.农业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之间的矛盾;5.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力需要转移与就业门路狭小之间的矛盾。所有这些问题,再加传统经济体制下,农业产业被割裂、农工商分离、产供销脱节、城乡分割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这就需要农业产业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农业经营方式和农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农业产业化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生产力发展和体制创新的角度,为我国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另从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国际经验来看,要在市场经济中造就发达的农业产业,必须使农业形成自我积累、自我扩张、自我发展的内在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起完整的产业发展体系,按照现代化农业大生产要求,在纵向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在横向上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合理组合,集约经营;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全部纳入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轨道之中,以一体化的经营方式,重新进行资源与利益的分配,使农业在市场竞争中成为发达的高效益产业。这已为经济理论和国内外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之路。

二、如何界定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六种:

一是《人民日报》社论《论农业产业化》所下的定义: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二是有的同志认为,“农业本身作为第一产业,不存在产业化的问题,农业产业化的概念缺乏逻辑依据。同样是指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提法更加明确。”。

三是陈吉元同志的观点。他认为:“可以把农业产业化界定为市场化、社会化、集约化农业。”“所谓市场化农业,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依据市场的需要,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及其产量。所谓社会化农业,依据社会化概念的内涵,即“分散的、互不联系的个别生产过程转变为互相联系的社会生产过程’,就要求逐步扩大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实行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以及加强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再生产诸环节的内在有机联系,直至达到一体化。至于所谓集约化农业,则是相对于粗放农业而言的,包括要求有更多的资金、技术和科技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实施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四是蒋励同志的观点。他认为:“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商品生产经营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从自给自足的生产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专业性的生产经营产业,形成农业生产经营的产业群组。通过建立“盈亏与共,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将农业生产过程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企业单位联合起来,组成独立完整的经营体系或经济实体,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组织生产、加工、运销,加快资金周转和循环,提高资金增值率。”“农业产业化是生产力、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过程,是生产力和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

五是张文方同志的观点。他认为:“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分工的深入发展。它表明:1.产业化首先意味着科学技术迅速进步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产业化要求市场普及化。分工逐渐深入到社会生产的所有领域,不同的分工部门之间通过交换而相互联系,各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市场成为资源和产品分配的基本机制。3.产业组织发展。个人生产行为结合为组织行为,市场的个人竞争为组织竞争所代替。这三方面的要求应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内容和途径。”所以,他认为:“农业产业化,就是在农业这一国民经济部门的内部不断扩大分工,促使其不同环节、不同阶段的生产活动相互分离和独立,成为专门化职能体系。在此基础上,农业已与其产前、产后关联的二、三产业完成经济与社会的结合,形成产业一体化体系。”

六是有的同志认为:“农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根本特点在于农业的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由于自然的和经济的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农业发展权利和条件的不平等,致使农业缺少作为产业存在的一般特征,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能力的不足。因此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应当是:赋予农业与其他产业平等发展的权利和条件,改变农业的弱质状况,使之成为强大的基础产业。”

我们还十分赞同陈吉元同志的观点:“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确有同义反复之弊,可是如果考虑到它是农民群众对农业改革发展新经验的总结概括,而且已为人们所接受并取得共识,那么就不要轻易废弃这一已为人们所约定俗成的概念。”

三、实施农业产业化有何重大意义?

农业产业化由于突破了所有制、行政区划和行业隶属的界限,实行农、工、贸、技一体化经营,在更大范围上进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从而有利于克服农业存在的矛盾,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有以下六个有利:

(一)有利于引导农户进入市场,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

(二)有利于解决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与现代农业要求之间的矛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有利于解决农业社会效益高与经济效益低之间矛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四)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高效农业体系。

(五)有利于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有利于推进农业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创造更为有效的经营与管理组织形式。

因此,实施农业产业化,对解决我国农业和农村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矛盾和难题,具有极强的直接和连带效应,对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起了重要作用,对于确立和形成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独立产业地位具有决定意义。它是继家庭联立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后,从经营方式上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近年出现的农工贸一体化的“龙形企业”,国家鼓励大中型企业投资农业……这对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影响深远。产业革命是全社会整个物质资料生产体系的变革。现在已经开始的信息革命也是一场产业革命,可称之为第五次产业革命。这样说来,农业所引发的产业革命是第六次产业革命了。如何组织领导好现代中国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是当今一个很深刻也很现实的伟大课题。”

四、农业产业化有那些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多层次性,决定了我国农业产业化形式的多样化,但从总体上把握,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现代化的农业企业集团。它集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等环节于一体,规模大,拥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行集约化经营。这种模式顺应国际市场竞争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但却受我国国力的限制,尽管目前在个别地区、个别行业已经出现,但要在全省和全国推广,条件还不成熟。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约束:1.投资需求量大与资金普遍短缺的矛盾难以克服。2.大规模经营对土地资源的大量需求与土地面积有限的矛盾难以消除。3.短期内经营效益难以确定,经营风险不能分散。

二是“公司(企业)+农户”形式。从各地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六种:1.龙头企业带动型。2.市场带动型。3.主导产业带动型。4.中介组织带动型。5.科技带动型。6.农民组织带动型。这些组织形式有以下优越性: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和“小生产”相结合,它适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生产特点,公司(企业)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将千家万户农民紧紧地吸引到自己身旁,既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弥补小生产的缺陷,又吸纳家庭分散经营的优点,克服大规模生产的不足。二是投资少见效快,克服现阶段我国资金短缺约束,将投资和风险分散到千家万户。三是技术上能实行“土”、“洋”结合,既有利于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和经营管理经验,又能挖掘传统技术的潜力。四是通过公司和专业户的示范效应,能激发农民对采纳新技术的热情,有利于农业先进技术的扩散和推广。所以,它是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有效的途径。

五、农业产业化目前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推进农业产业化?

许多作者认为,农业产业化的崛起和发展,在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着导向作用,其先进性和生命力是不言而喻的。但其目前的发展还很不完备,占整个农村经济的比重还很小。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点:1.广大干部和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浅簿,对它在农村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缺乏深刻理解。领导怕失败,干部怕麻烦,部门怕丢权。2.内部体系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大龙头企业少,形式也较单一,多为农业产品加工型,市场型、科技型较少;功能也不完善,只注重生产流通,而忽视服务调控;主导产业零星分散,不能形成规模生产和销售,很难进入大流通;商品生产基地规模小,档次低,经济基础簿弱。3.运行机制不完善: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政策法规不配套,一些鼓励扶持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不完善,产业化组织的审批,政府对产业化的组织、协调还没有相应法规;内部利益调节机制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4.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组织领导不得力,大多数地方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组织机构,对农业产业化进行规划、指导、协调、研究;二是农业的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改革不配套;三是社会化服务滞后,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等服务比较缺乏;四是扶持政策和措施不落实,对农业产业化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有的制定了优惠政策但不落实,有的地方对商品基地保护不力等等。

因此,根据各地发展的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推进农业产业化今后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业产业化既是生产经营模式的革新,也是农业发展观念的除旧布新,根本之点在于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种养格局,着眼于发展市场农业,优化资源配置,实行产业优势互补,发展农村大经济,这就需要转变观念。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农业产业化不仅在发达地区大有可为,而且在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也势在必行,因为这些地区多是传统农业区,也是农副产品的主要商品基地,地广山多、农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是它们突出的优势,如何从现实出发,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行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断延伸生产链条,滚动增值,把农业的资源优势变为真正的经济优势,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大有发展前途的。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领导。要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与发展战略,抓好科学规划,指导农业产业化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一哄而起,盲目发展。要抓政策引导,要在资金、物资、技术、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优惠,调动各级和各方面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要加大农业产业化的试点力度,注意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推广,稳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培育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适度推进生产基地的规模化

经营,企业化管理。

1.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根据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文优势,选择和培育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的原则,合理规划,实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与资源特点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2.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其实力强弱和牵动能力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因此尽快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十分重要,其发展途径有以下几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国营、乡镇企业的组织机构、基础设施、购销网点以及管理人才等优势,促使其转移机制、再造经营功能,成为产业化的龙头。二是改造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嫁接高新技术,促其上档次、上等级、扩大加工能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总体水平,开拓新的市场。三是以一种或几种名特优产品为依托,组建新的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要做到“三突破,三结合”,即突破所有制界限,实行多种经济成份相结合;突破隶属关系界限,实行农工商贸相结合;突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县(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企业相结合。要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原则,因业制宜,量体裁衣,向多样化、多向化发展。

3.商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主导产品系列开发和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要按照区域化原则合理布局基地建设,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基地,实现高产、高质、高效;要按照集约化经营原则,围绕重点农副产品,引导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提高集约化程度;要按照合理经济规模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商品基地建设。

4.企业化管理是农业产业化内在的客观要求,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然发展趋势。要通过建设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兴办企业和提供系列化服务,把分散的家庭经营,连接成现代化的大生产,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由自然经济色彩浓厚的农户,逐步演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农业企业,按企业化方法管理农业。

(三)依靠制度创新,搞活内部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必须以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灵活高效的经济组织、经济形式和产权制度为载体,才能调节利益分配,搞活内部机制。因此,需要依靠制度创新。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看,以下两种制度创新可供选择:

一是推行股份合作制,用它来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无数事实证明,实行股份合作制,既能发挥股份制产权明晰、资产量化的优点,又能保留合作制劳动联合、集体互助的特点,使农户和集体两个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不仅能迅速集聚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能使生产者、经营者、服务者,通过入股或参股形成互利互惠、兴衰与共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协调好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一体化经营健康发展。

二是建立完备的产业化组织体系。在龙头、基地、农户各生产经营环节上建立统一管理的理事会组织。理事会应当有各方面的代表,负责产业体系的经营决策和利益调节,把若干个独立利益主体统一起来,变成共同的利益群体,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实行高度的一体化。目前,有的地方组建的贸工农集团公司、农民自办的专业生产合作社、专业协会等组织,就是建立完备组织体系的有效形式。应当对这类组织加强引导和规范,并逐步推广。

(四)加强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外部环境。

农业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一、二、三产业,涉及城乡之间、条块之间关系,而且涉及政策、立法、计划、体改、农业、国土、财政、金融、工商、税务、供销等各部门。因此,加强宏观调控极其重要。主要抓好以下四点:

1.政府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制定农业产业化的规划、政策和法规,协调解决农业产业化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2.要理顺管理体制。按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应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各行业、各部门都要站在产业化发展全局的高度,服从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产业化发展与部门利益的关系,把推动农业产业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职责,积极配合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

3.要加强法制建设。从目前看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对农业产业化组织的审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组织、协调、监督和保护,要制定相应的条例,规范政府行为。二是完善合同契约制度。要严格合同签订,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并经公证部门公证,使产加销各环节经济行为受法律的约束。三是建立和完善各项保护制度,为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要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是社会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体系,迫切需要社会化的系列服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加强:一是建立、健全服务机构。二是提供信息、物资、资金、科技、运输、仓储、销售等服务。三是要不断提高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增强服务的主动性,强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内部管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本身也要创造条件向企业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为相对的独立产业。

标签:;  ;  ;  ;  ;  ;  

农业产业化的几个基本问题:农业产业化的主要观点综述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