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流通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是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的一项重要工作,这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认识。
一、流通方式的作用与现代流通方式的诞生
1.商品流通是现代经济的基础
商品流通是商品的多次交换行为所连接成的商品价值转换和商品实体运动的过程,“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1]在社会再生产中,商品流通的功能在于通过若干个买卖所联结成的系列,克服商品的生产与消费在时间、空间上的分离所产生的矛盾,使商品从生产领域得以转入消费领域,从而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由此可见,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条件。“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两者不断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从而不断使它们互相区别的特征分辨不清。”[2]生产和交换“这两种职能在每一瞬间都互相制约,并且互相影响,以致它们可以叫做经济曲线的横坐标和纵坐标。”[3]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流通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作用不断扩大。“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到处都使生产朝交换价值的方向发展”[4],以至于在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经济中,“生产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4],“生产本身的每一个要素都从属于交换”。[5]
2.流通方式是商品流通中最活跃的要素
商品流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流通方式的发展演化过程。流通对生产的决定作用,又进一步体现为流通方式的转变对生产方式变革的先导作用,流通方式的变革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商品流通先于商品生产,并且是商品生产产生的条件之一”[6]。从历史上看,“商业对各种已有的、以不同形式主要生产使用价值的生产组织,都或多或少地起着解体的作用。”[4]
在商品流通发展的历史上,流通方式最突出的变革首先是简单商品流通发展为发达商品流通。由于发达商品流通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克服生产与消费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在更长的时间、更远的地区、更集中或更分散的条件下进行商品交换,适应了商品生产的发展对流通规模扩大的要求,因而逐渐取代了简单商品流通,成为发展了的商品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基本流通形式。而在流通方式由简单的商品流通发展为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同时,生产方式也由小商品生产发展为完全社会化的商品生产。
从主观上分析,人们寻求新的流通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作出的选择。如前所述,发达的商品流通是为了商品价值增殖而进行的交换。对流通的组织者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降低流通的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而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就是流通方式的创新。从客观上看,流通企业的流通方式的创新使得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降低,流通的主导地位加强,适应了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对流通部门不断发展的要求,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3.流通革命与现代流通方式的诞生
从历史上看,流通方式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商品流通产生之后,流通方式由走街串巷的叫卖发展为有固定场所的店铺,由商贾合一发展为批发与零售分工。但是,真正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流通方式变革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自19世纪后半叶始,西方国家开始对流通方式进行重大革新,此后在流通领域里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带来了流通领域的巨大变化。人们将这种变化称为“流通革命”。
流通革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的三次零售革命。第一次零售革命始于1852年,世界上第一家百货商店在法国巴黎诞生。百货商店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带入零售业,为现代零售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不久,第二次零售革命又开始兴起,1862年,在美国出现了连锁商店这一新的零售组织形式。连锁商店的出现引发了一场零售业的组织革命,为零售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第三次零售革命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一种新的零售业态——超级市场在美国诞生。超级市场的出现掀起了一场零售技术的革命,它将专业化、社会化生产方式引入零售业经营,并为后来运用电子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条件。
流通革命则是零售革命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流通革命”一词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超级市场及连锁经营被引入日本,引发了日本流通业的巨大震荡。1962年,东京大学林周二教授出版了《流通革命》一书,首次提出流通革命的概念。林周二认为:日本流通机构的构造特点是以小型零售商店为主,而超级市场的发展将推动零售店铺的大型化,独立自营的中小零售商店的比重会下降。同时,日本的流通机构存在着流通渠道长而复杂的问题,以大量销售为特征的超级市场的发展,将排除作为中间环节的批发企业,缩短商品的流通渠道。折扣商店等以廉价为特征的新业态的出现,导致被称之为“价格破坏”的低价倾向,给整个流通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迫使整个流通渠道的所有环节,包括制造业、批发业、物流业等,都不得不在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以及管理技术上进行变革,从而出现“渠道全体效率化”的新局面。林周二将这种变化称之为流通革命。林周二预言:“流通机构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发生巨大变革。不,这种变革已经开始。当这种变革完成时,流通机构在国民经济方面的意义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销售的社会意义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7]日本的另一位学者早稻田大学的宫泽永光教授,在其主编的《基本流通用语词典》中对“流通革命”则作了如下说明:“一般而言,流通革命是指流通的大变革,但经常被用在特定的场合。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后,通过技术革新,在生产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大众消费也进入了高层次阶段。但是,起着生产与消费桥梁作用的流通仍处于陈旧的状态。于是,社会对流通变革的要求日益高涨。到20世纪60年代,流通革命一词被广泛应用,其内容为取代中小批发商,超级市场等大型新兴业态得到成长,开始从制造商直接进货。其结果是批发商被架空,生产与消费被更宽、更短的渠道连接起来。另外,现在进行中的以信息化为中心的流通变革也被称为第二次流通革命。”[8]
归纳起来,流通革命所带来的流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零售业态的多样化。流通革命首先是零售业经营方式的革命,继而不断涌现出新的零售业态。随着零售革命的深入,在原来传统超市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大型综合超市、折扣店、仓储店、购物中心以及便利店、专卖店、销品摩、品类杀手等多种业态形式。各种业态或以其低廉的价格,或以其独到的服务赢得了市场,从而形成多种业态并存的零售格局。
(2)批发机能的复合化。批发业面对价格破坏和渠道缩短的挑战,也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战略,通过开发各种新的机能,如商品配送机能、商品开发机能、信息机能、金融机能和零售支援机能等,开辟出新的经营领域,创造出新的服务价值,从而摆脱了困境,在变革中获得了新生。
(3)物流功能的社会化。在流通革命的进程中,原来依附于商流过程的物流过程摆脱了对生产和销售的依赖,从商流中独立出来,成为承担储存保管、流通加工、运输配送、委托代理等一揽子作业的物流企业。物流业的产生使流通领域内部的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流通的效率,物流业也成为除制造业、商业之外的“第三利润源”。
(4)流通组织的连锁化。流通革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流通组织的连锁化。连锁经营使流通企业在规模扩张过程中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规模不经济,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地域障碍,为流通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连锁经营还为小型流通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创造了条件,使一些小企业通过连锁经营产生聚集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5)流通管理的信息化。尽管信息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并在流通领域被广泛地加以应用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但流通领域的业态革命和组织革命一方面对流通技术提出了变革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新的流通技术的应用并充分发挥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因此,流通的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也就作为流通革命的一种延续,成为流通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流通方式的范畴与界定
1.流通方式分类的基本线索
流通方式是商品由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的总和,流通方式的职能在于以具体的方式去连接生产和消费,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经济利益。流通方式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流通方式会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对流通方式的分类,可以依据以下几个基本线索:
(1)流通职能的行使方式。流通职能主要包括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职能,这些职能是合一的还是分离的,以及如何结合、如何分离等,形成不同的流通职能行使方式。
(2)流通主体的交易方式。交易方式是商品交换的具体方式,包括交换的媒介、交换中商品与货币的分离状况、交易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的结合方式等。
(3)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即流通机构采取的经营模式,包括采购方式、销售方式以及采购与销售混合的购销方式。
(4)流通的组织形式。一方面包括流通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分配及组织内部的经营机制,另一方面也包括流通企业与外部组织的关系的建立,如和其他组织的联合与协作关系等。
(5)流通的技术手段。包括流通作业技术和流通管理技术两个方面。例如,流通企业是采用手工操作,还是采用机械化、电子化作业;是单凭人的知识、经验和一般感知信息进行管理,还是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等。
由于商品流通过程的行为主体在职能分工、交易方式、经营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技术手段上各有不同,因此也就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流通方式。
2.现代流通方式的界定
所谓现代流通方式,是指应用现代经营管理思想与理念,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传统流通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与创新的流通方式。现代流通方式包括的范围很广,既可以是新的流通经营方式,也可以是新的流通组织形式,还可以是新的流通组织本身。
尽管现代流通方式在其表现形式上各不相同,但这些流通方式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也是我们判定某种流通形式是否属于现代流通方式的标准。
(1)适应现代生产和消费发展的要求。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流通必须与生产与消费的发展相一致。当年百货公司就是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方式,以大量销售来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而现代社会中,社会生产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消费者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为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这些变化,流通企业也必然要对自己的经营方式和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其中的一些具有创新性的重大改变,由于适应了生产与消费的变化,因而在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引起同业者仿效,并成为具有生命力的现代流通方式。
(2)符合规模经济和交易费用节约的原则。与生产领域一样,流通领域也服从于规模经济的法则。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取得规模效益。但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当规模扩大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因交易费用的增加而由规模经济变为规模不经济。因此,人们总是在不断从两方面作出努力,一方面尽可能地扩大经营规模,另一方面又在力求降低流通过程的交易费用。于是,一些既有助于扩大经营规模,同时又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的新的流通方式被人们创造出来,并迅速得到推广,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的流通方式。
(3)体现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一定的流通方式往往是一定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的体现。因此,当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发生变革,新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代替了旧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时,就必然会导致流通方式的变革,并以新的流通方式取代旧的流通方式。例如,在零售业中,各种零售业态都与人们对零售经营的不同认识相对应,每一种新业态的出现,都表明人们对零售经营的认识的深化,是人们为实践新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所作出的努力和尝试。
(4)采用先进的流通技术和管理技术。新的流通方式的产生还与科技的进步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现代科技被应用于流通领域,以用来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降低流通成本和提高流通效率。例如,超级市场作为现代流通方式而取代传统的百货商店的地位,与条形码技术、POS/MIS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更是与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先进技术的应用促使企业改变其原有的经营方式和业务流程,从而导致了新的流通方式的产生。
3.现代流通方式的范畴
根据以上标准,就目前的情况看,属于现代流通方式的流通形式主要有:
(1)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在零售领域,现代流通方式主要表现为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超级市场将工业生产中的专业化分工的思想引入零售经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POS/MIS系统来进行管理,简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作业的效率;同时采取低成本、低价格、高周转的策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优势;另外还以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适应了现代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对购物活动的要求。超级市场的这些做法为后来出现的折扣店、仓储店、便利店、综合超市、购物中心等新业态所借鉴,成为现代零售方式最基本的模式。
(2)以连锁经营为代表的新型流通组织形式。在流通业的组织形式上,现代流通方式主要表现为连锁经营。连锁经营是流通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它突破了原来单个企业规模扩张所受到的地域限制,拓展了企业的市场空间;同时又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总部与分店之间的分工,降低了连锁企业的管理成本,尤其是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大大降低了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形成整个连锁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连锁经营的发展过程中,由一般的正规连锁又发展出特许连锁的经营形式,以总店出让技术诀窍、分店申请加盟的方式,组成特许连锁系统。特许经营一方面使得一些大企业能够在短时间里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降低了规模扩张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力,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3)以产销一体化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渠道系统。传统的流通渠道是以相互分离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层层转手来完成商品由生产到消费的转移过程。这种渠道形式由于减少了交易次数、扩大了交易规模,因而一直是商品流通典型的流通渠道形式。但是,这种渠道模式也增加了流通的环节,拉大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不同环节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也就加大了流通过程的交易成本。为解决传统渠道所存在的问题,一些企业开始尝试采取产销一体化的形式来组织商品流通,包括生产企业的后向一体化和流通企业的前向一体化。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的一体化,将原来的市场交易关系内化为组织内部的协作关系,缩短了渠道的长度,减少了流通环节,拉近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降低了流通中的交易成本。由于一体化是从社会的层面对原来分属于生产和流通的不同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成为一种具有竞争力的新型流通方式。
(4)以物流中心为代表的新型流通组织机构。商品流通包括商流和物流两个组成部分。商流是指商品所有权的转移,物流是指商品实体的转移。传统的商品流通方式中,商流和物流的职能是合一的,无论是生产商还是批发商或零售商,都需要承担一部分物流的职能。另外,物流活动中一些不同的单项功能,又由社会上的一些不同行业如仓储业、运输业等承担。这种物流分散化的状况,严重地影响了物流的效率,使企业的物流成本一直居高不下。物流中心是在流通革命的进程中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的流通组织。它本身不从事商品的经营,不承担商品的商流职能,而是专门接受其他企业的委托,代其行使物流的职能。因此,物流中心既不同与原来的批发企业,也不同于原来的仓储、运输企业,它是将所有的物流功能集于一身,为企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的物流服务的专门机构。物流中心的出现为生产、流通企业免除了物流的负担,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将原来分散的物流资源加以集中使用,提高了物流活动的效率。正因为如此,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被视为“第三利润源”,并将物流业的发展作为提高流通效率的重要途径而给予大力提倡和广泛的支持。
(5)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流通技术。现代社会中,流通业正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先进的物质设施和技术手段。而20世纪末出现的电子商务技术,则在新的技术层面上为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流通的地位、作用及其运营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决不仅仅表现为交易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流通业内部作业流程和经营管理的一系列深刻变革。这些变革包括利用电子技术的信息管理系统(POS/MIS),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基础上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基于新的技术平台对流通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BPR),运用电子商务进行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SCM)以及实现零售业的及时供应(JIT),运用电子商务及商业智能技术建立零售业快速响应系统(QR,ECR),运用电子商务实现流通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等等。因此,电子商务不再仅仅是一种新的流通技术,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经营理念和作业方式,带来了流通方式的深刻变革,并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方式而成为未来流通业的发展方向。
需要指出的是,现代流通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流通方式会不断地产生,加入到现代流通方式的行列,原来属于现代流通方式的一些流通形式,则有可能因为不再适应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失去其原有的技术和管理优势,转变为传统流通方式,并为更新的流通方式所取代。
三、发展现代流通方式的政策措施
1.制定流通方式改革与创新的发展纲要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流通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只靠市场调节,政府也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在流通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上。改革以来,国家已多次制定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纲要,对指导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规划和纲要的侧重点主要放在流通体制的改革上,侧重于流通领域经济关系的调整,而对流通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目前,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流通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体制转型问题转移到流通方式创新的问题上来。因此,国家应根据我国目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重新制定流通产业的发展规划,把流通方式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流通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切实采取措施,以推动我国流通方式的转变,加速我国流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
2.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现代化的流通方式需要有现代化的流通基础设施为其提供物质基础。由于这些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额巨大,投资的回收期长,如果单凭民间资本的自发投入,难以使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改观。特别是这些流通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需要有国家的参与,以保证其足够的供给,满足社会对流通基础设施的需要。在前段时期,各地政府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市场的建设,形成一股“办市场热”。但办市场只是解决了商流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物流的问题。而光有商流而无物流。商品流通依然无法顺利进行。商流和物流发展的不一致,是导致国内许多花费巨大投资而兴建起来的市场出现“有场无市”现象的主要原因所在。为此,今后对流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方向,应由商流设施转向物流设施,按照商品流通的流向和布局进行统一的规划,由国家在商品流通枢纽建设大型物流中心,由地方政府在地区商品集散地兴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形成一个渠道畅通、布局合理的全国物流网络,以改善我国的物流状况,提高物流效率。物流设施的建设除国家出资外,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加,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运作和管理。同时对引进外资也应在物流业方面给予倾斜。流通基础设施投资的另一个重点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要继续搞好一些公共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要有计划地进行流通和商业专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应加大对流通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力度,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和交易平台。
3.加强对流通企业信息化改造的扶持
现代流通方式是以现代流通技术为支撑的。其中,信息化技术又是现代流通技术的核心。因此,要实现我国流通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快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目前,虽然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在流通企业界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真正付诸于实施的企业并不多。我国流通企业的信息化进程缓慢,除了有认识上的原因外,在客观上还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大、见效慢、风险高,致使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信息化望而却步。应该看到,信息技术的投入与企业的其他技术投入不同,它不仅可以给企业自身带来效益,同时还可以给其他的关联企业带来效益,即它具有正的外部性。按照网络经济的定律,网络总的交易机会正比于网络节点数目的平方,即实行信息化的企业越多,每一个实施信息化的企业所得到的收益也就越多。反之,如果实施信息化的企业太少,某一个企业实施信息化所得到的收益就会十分有限,以至于无法弥补它为信息化所付出的代价,使其对信息化进行的投资变得得不偿失。因此,在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必须要有政府的推动,通过国家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来降低企业的信息化成本,使信息化的企业数量迅速达到临界规模,信息化才有可能得以全面推广。国家对信息化的支持,除了通过税收、信贷等传统手段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如由国家出资兴办专门的机构,以租赁的方式向企业提供信息化的设备和有关技术,并对企业的信息建设给予技术指导。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减少企业信息化投资的风险,帮助广大流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迅速走上信息化的道路。
4.加速商品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
流通方式的变革,不仅包括流通技术上的重大变革,也包括经营管理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变革。现代流通方式需要有现代的经营思想为指导,需要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去运作。因此,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流通经营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是实现我国流通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被从一级学科中取消,加之受市场需求的导向,许多院校取消了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所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院校的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也因种种原因基本处于停滞发展的状态。由于教育的滞后,致使我国流通业中了解现代流通方式、熟悉现代流通管理的人才奇缺。人才短缺问题已成为我国流通业实现现代化的主要“瓶颈”,严重制约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为此,应根据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应用型的流通专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应做好专业的规划,为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适当增加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的招生人数;另一方面,要加强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的建设,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和理论的深化,对原来的贸易经济(商业经济)专业进行改造,使之更能够适应流通产业发展和流通方式变革的需要。
5.实施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
当前,我国的流通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仍有一些遗留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一些旧的规则被取消后,新的规则并没有马上确立,形成了政府在管理上的职能缺失。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进行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为流通方式的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流通产业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包括:(1)制定反垄断政策,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为流通企业的公平竞争和充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2)制定企业兼并、联合政策,建立企业兼并和联合的制度规范,并通过经济手段促使企业资产的重组和优化,同时妥善解决在企业资产重组过程中出现的债务与职工就业安置的问题,加速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发展;(3)制定市场壁垒政策,提高流通业的市场进入门槛,以确保流通业的资质,防止因市场的过度进入而带来的恶性竞争;(4)制定市场竞争政策,通过行政手段规范企业的竞争行为,特别是要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给予充分的保护,以营造知识流通的氛围,促进知识型流通企业的发展。
标签:电子商务物流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过程管理论文; 变革管理论文; 连锁经营模式论文; 组织发展论文; 创新管理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物流信息化论文; 经济学论文; 商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