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青年发展_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青年发展_大学论文

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的青年发展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境论文,高等教育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正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青年的发展问题,将成为21世纪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但是,这一问题在当今尚未引起人们特别是青年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青年发展问题,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问题。各个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青年的发展问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语境下,深入研究青年的发展问题,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趋于国际性的过程,其实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下,利用全球化提供的经济、技术条件,理性地处理高等教育中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类的确有机会乃至有欲望建立一个全球社会,亦即人类有希望乃至有可能建立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念。”现代大学虽然有民族国家的印记,但较之其他的组织体,总是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国际性。由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大学的世界性格将更深化。“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大学是任何社会中最前沿的组织体之一,因为大学先天最具世界性格”。但是,全球化又“激起了各个文化族群的身份与认同的自觉与肯定,亦即全球化,一方面出现全球性(globality),另一方面则激发地方性(locality)”。有的学者提出了“全球地方同在性”(glocalization)的概念,这一概念反映了“全球化与地方性的一种动态”。据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交往”是全球化时代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教育发展当以“全球——本土化(glocal)”为发展战略。现代大学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要实现高等教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谐调共存。

美国密歇根大学荣誉校长、科学和工程学教授James J.Duderstadt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21世纪大学的新模式作了很多的预测,如世界性的大学(The World University)、多样化的大学(The Diverse University)、创造性大学(The Greative University)、不设分院的大学(The Divisionless University)、数码大学(The CyberspaceUniversity)、成人大学(The Adult University)、终身大学(The Lifelong University)、普通大学(The Ubiquitous University)、实验室大学(The Laboratory University)等。这些预测,并非“异想天开”,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异想天开”也并非不可能。

高等教育国际化使未来的大学具有如下的特性:(1)世界性,大学将以全世界,而不是某个国家或者地区为市场(尽管植根于当地的文化);其资金将不仅来自国内或者州(省)内,还有国际的来源。(2)研究性,特别是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更加强调研究的功能。(3)开放性,如凤凰大学(University of Phoenix),它走的是“知识服务器”之路,与巨大的信息网络联结,为任何需要它们的人服务。甚至课堂体验(classroom experience)本身也将成为商品,人们只要花点钱,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服务。(4)宽容性,对多样性的宽容,使其能够将“一致性(unity)”和“多样性”(diversity)的双重目标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公司将其总收入的百分之几投入到大学的研究和开发上。这样的学术企业将推动对风险文化的宽容,鼓励学生和教学人员努力争取成功。(5)公正性,高等教育将不再是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而信息网络技术则为所有人提供开放式教育和社区服务。(6)综合性,未来的大学更少专业化,更多综合化。各种真实和虚拟的课程网络,将在各个学科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融合。(7)终身性,通过合同关系与自己的学生建立终身的联系,在学生毕业后及其今后一生中为他们提供针对他们不断变化的目标和需求所需的教育。(8)创新性,大学的学术重点从“保存”和“传授知识”转移到创造知识的过程本身,它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采取与此相关的教学技巧、方式和课外体验,如用工作室(studio)来代替教室,或者将教学人员的角色从教师转变成创造小组的带头人。同时,高等院校可能与其他以创造性为活动特征的院校组织或者集团组成战略联盟,麻省理工学院的媒体实验室(Media Laboratory)即是如此。所有这些,都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青年的创新与青年的发展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国际化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这只是青年发展的外部条件。青年的发展能否成为现实,主要还要由青年自身内部来决定。从青年来讲,实现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青年的创新性。更进一步地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或发展得不顺利;青年要获得更大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

创新是青年天然的特性,也是青年不断获得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对世界青年问题的分析》中指出,“青年一向是变革的动力,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在他们身上并通过他们实现的。事实上,正是在培养性格的年代里,一个人才最容易在新的问题面前形成勇于创新的考虑问题的态度和作风。”有人对世界上700多位著名的发明家作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61.96%的人在25岁前后便有了首次发明,40岁以后开始有发明的仅占3.6%,有首次发明的人的平均年龄在21.3岁,而发明最活跃的时期是在25-29岁之间。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创新也为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提供知识和人才的基础。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本身实际上也是教育创新的产物。高等教育国际化将造就越来越多的既具有国家、民族观念又具有国际意识和参与国际竞争所需要的思想、知识、技能和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体现者,是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主力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同样也是创新的产物。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推进,为青年的创新搭建了巨大的平台,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另一方面,青年将通过自己的创新性工作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青年也就在以自己创新性工作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人生。由此可见,时代与青年的创新、青年的创新与青年的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所以,江泽民主席在2001年4月29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向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中,包括希望青年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条件下,当代青年大学生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开放精神,具有全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较强的技能。这些,都是当代青年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青年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不断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融的结晶。它既需要有扎实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有实际应用能力;既要有创新精神,更要有科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只有这样,青年才可能大有作为。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青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说来,当代青年在发展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智力开发不足、技能偏低、人文素质较弱、团结协作精神较差等。特别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出国热持续走高,青年倾向于到国外发展

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高等教育无国界。但是,教育无国界并不等于受教育的人无国界。大量青年学生出国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开放性、日趋国际化的必然。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一是去远大于来。到2001年,来我国留学的外国学生只有6万人,而出国的我国留学生却达35万人。据近来媒体报道,有关机构对北京5所著名大学进行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有出国意向的超过70%,有的新兴、热门专业80-90%的学生出国。二是出远大于回。到2001年,留学生总数46万人,而回国的15万人,不到留学生总数的1/3。留学的态势与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差距还比较大,上述两种情况的出现,有其客观原因。但也与青年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留学生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有学者指出,近代以来由于特殊的中外关系格局,中国的教育改革基本上是朝向西方的学校模式的,这从大学的组织型态、课程结构以至学术性格,都可见包括港台在内的华人高等教育的西化取向,“毫无疑问,华人教育的西化取向是百年来华人社会整体西化的一个构成部分。”我们不能简单武断地认定留学生就有西化取向,但西化的价值观对他们确实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这种状况的改变,一要靠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国力的增强;二要靠对青年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我感到,是青年在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感受而进行的自我教育。从近年来留学生回国呈增多的趋势中即可说明这一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增强了留学生回国报效祖国的自信心。从留学生本人来看,有的人在国外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有的人在国外的发展很不顺利,觉得在国内更有发展的空间。据媒体最近报道,留学生回国的理由有以下8个方面:回归主流社会、回国形式多样、剪不断的故乡情、中国市场好大、压力与责任、不再隐晦名利、好项目没有国界、回国自己做老板。而在今年夏天上海的一次招聘会上,不少“海归”在求职时不敢提自己是“海归”,企业的招聘广告中也不再打出“有海外留学经历者优先考虑”的字眼。原因在于“海归”虽然有良好的教育和技术背景,但在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方面还稍显欠缺,特别是他们对国内情况比较陌生。但出国留学继续走高的现象在短期内仍不可能有太大改变。

第二,对民族文化的疏离

上述留学生的情况包含着一部分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疏离。我们既要看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一方面是高等教育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交融,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这就是相当多的人士所焦虑的“文化殖民主义”的问题。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出现过“华族文明”(sinic civilization)被“边缘化”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逐渐被世界所体认。但是,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经济、技术的落差和文化的隔膜,使一部分青年仍然不能理性地对待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是对传统的制度、组织、文化的新挑战。计算机的出现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现在,它已经越来越从教学的辅助手段变成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渠道了。在网络化时代,世界各国存在着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研讨交流;同时,网络技术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空间与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由此得以快速推进。但是,信息网络技术也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某意义上说,信息网络技术不是"solution",而是"problem"。首先,信息世界的基元——“比特”(bit)对过去社会中的产权、法权、主权观念进行了有力的解构,现存的很多制度、组织在信息技术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其次,网络霸权主义者通过强势技术,垄断文化、信息市场,限制了人类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多样性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对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整体性移入”,使落后国家、民族的文化失去“活性”。最后,网上大量的不良信息、有害信息对青年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等等。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青年对民族文化的疏离。

信息网络技术是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技术支撑和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面对这把“双刃剑”,如何才能“趋利避害”?即如何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青年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负面影响?我认为,根本之道之于国家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通过经济、技术力量的提升,扩大我国在国际文化、技术市场中的份额,遏制“文化殖民主义”的侵略。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是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强民族文化对青年的亲和力;二是加强网络伦理文化的教育,强化青年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既为青年的发展提供宽广的舞台,也使青年的发展得以理性化。正如牛津大学校长克林·卢卡斯所说的,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面前,中国必须“保留自己的特色,捍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自己的发展,捍卫国家尊严”,中国青年也只有在国家真正意义的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己个人的发展,捍卫自己的国格和人格。

第三,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说,启蒙的遗产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理性,即工具理性的胜利。这种工具理性影响到当下社会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金耀基先生也认为,“当代的现代化的大学教育,实际上当道的正是这种工具主义的理性观。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提供必要的技术知识。简言之,大学教育的主流是技术教育。”价值理性特别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逐渐地边缘化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语境下,工具理性更加张扬。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走俏,精英文化受冷落;市场化观念受欢迎,理想、信念教育遭排挤;基础理论学习不受重视,“60分万岁”颇得喝彩。对于很多青年来说,学习与发展的观念非常现实,那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次要的东西。所以,各种“热”兴起来了:外语热、考研热、考计算机热等等;各种“证”俏起来了: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以及驾驶、律师、会计、导游等证。据媒体报道,目前,北京高校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大学时代要有‘寄托’”,(“寄”是指GRE,“托”是指托福),许多学生专心学英语想出国。

青年多学一些技术、知识无可厚非。在当下工具主义、技术主义的时代,青年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工具理性的烙印。但是,从长远的、全面的发展观来看,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国际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速推进,对人才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亦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兼具的才才。青年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不仅要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尤其要有较好的人文素质,要有科学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培养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克服浮躁心理,减少短视行为。无此,则无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标签:;  ;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青年发展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