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高考化学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试卷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卷论文,化学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试卷结构

(1)试题结构 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分Ⅰ、Ⅱ两卷。全卷设七道大题,35道小题,84个分点。

Ⅰ卷为客观题设三个大题25个小题,37个得分点共计83分。

Ⅱ卷为主观题设四个大题10个小题,47个得分点共计67分。

1998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难度设置,是从送分题开始紧扣教材中基础知识等内容,它仍然继承了前几年试卷的特点,难度是按波浪型或锯齿型设置的。总体上,Ⅰ卷容易,Ⅱ卷难度大,但与近三年比题目就知识的难度来讲有较大的变化,就知识深浅程度来讲变浅,乍看并无难度较大的题目,可是由于部分新颖题目的出现侧重了对学生思维品质与心理素质的考查,客观上无形中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这或许是命题者的设想。也实现了命题者考基础、考思维、考素质、考创新的意图。与1997年相比试卷结构也有一定变动。1997年最后一题为信息新颖的压轴题,而1998年最后一题为初中的溶解度计算题且难度不大。1997年、1998年的最后一道计算题虽然难度相差很大,但都避开了当年的复习材料中的热点试题。

(2)抽样结果 全省试卷66631份

Ⅰ卷平均分52.6难度值0.63 Ⅰ卷随机抽4170份

Ⅱ卷平均分23.2难度值0.35 Ⅱ卷随机抽2320份

考生分数呈近似正态分布,能够较好地拉开考生档次,完成命题任务。

Ⅱ卷总分分布情况

Ⅱ卷满分67 平均分23.2 优秀率(54分以上)0.17%

最高分61分 难度值0.35 及格率(40分以上)5.0%

最低分0分 满分率0 零分率0.25%

(3)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见表1和表2。

(4)难易程度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其中Ⅰ卷以容易,中等难度为主,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然而由于题目的新颖性及教学上的欠帐、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使得一些相当简单的题目变成了难度很大的题。Ⅱ卷以中难度、较难题为主,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很好思维能力的优秀考生。全卷无超纲题,考查知识内容较为简单,题型比例、内容、难度比例,分值及试卷长度都在1998年考试说明范围之内。

二、试题特点

1.基础性 高考题考查的内容都是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教材的最基本的甚至是最易讲解也最容易理解的一些内容。表现之一是1998年试题了解、理解、应用三层次的比例中,了解由1997年的8.7%提高到17.33%,而应用则由42.6%降低到35.33%而理解比例基本不变。这样使得试题整体处在一个远离难题、偏题、怪题的区域,

说明:上述分类以答案为主要依据

其次是命题注意了难点化易,这也强化了对基础的考查。如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是教学中一大难点,历年做为大题难题考查,1997年考察比例下降为2%,1998年将其分为三个小题(8)(19)(23),难点分散,仍然考查有关概念,但相对来讲学生容易作答。

第三是避免了复杂的计算或空间构型的推演。1997年是涉及物质结构的与数学相关的一道难题,而1998年两道计算题就知识和计算来讲,都理应列为常规题、容易题,只是因为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其难度大大提高,但这并不能否定这两题的明确的考查基础的倾向。

综观全卷,并无需要复杂计算的题,也无多环相扣的题,题目的落点极为基础、极为常见,因此这是一份强化基础,向题海论战术宣战的一份好题,对中学的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新颖性

1998年试题(以下均简称试题)的又一个鲜明特点是它的新颖性。

一是热门不热,冷门迭出。如人们关注烃的燃烧,氧化还原反应较为复杂的计算,以及由考生绘画实验装置图等均未出现,而五年未曾考过的溶解度计算,以及简单的有机信息题,特别是无机信息题出自碳族,(碳族几年基本未考),可以认为爆出冷门。实验题第27题更是出乎人们预料之外,第27题以初中化学知识活泼金属与盐酸反应制取氢气与高中杂质也参与反应的混合物的计算为理论基础,以常见的仪器量筒、漏斗、烧杯组装成实验装置图作为信息,将收集氢气与制取氢气设计在同一烧杯中进行,这种新颖的创造性的设计,使学生觉得非常陌生,特别是素质不高的考生感到无从下手,理不出烧杯中是先加水还是先加盐酸,以至于出现首先向烧杯中加入盐酸的关键性错误而不得分,所以本题的零分率高达63.31%

表31998年化学试题难度统计

1993年是要求写出三种单体的结构简式,这次则是告诉三种单体化学式要求碳氢比值最小的单体以及由样品的元素组成(原子个数比)推断原料A和B的物质的量之比,属于老题目,知识点是高中知识与初中有关分子式的计算的结合,反而成为难度值高的题。

三是试题中的信息给予题有较大的比例增加。由1997年18.7%增至24.67%增加近8个百分点。信息题比例的增加自然会增强试题的新颖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考生如果没有良好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是无法取得好成绩。信息题的信息知识是从“题海”中找不到的非常新颖的材料,但最终的知识落点都未超越教材范围。例如第32题就是如此,在第32题中如果考生对题给信息,“苯胺易氧化”视而不见,对较熟悉的NaClO的“氧化性”不能想到,必然会选择错误的合成D物质的路线。

四是试题注重在基础上创新思维的考查。如27(1)是将集氢气的制取、收集装置步骤合一的试题,内容本身简单,属于初中知识,但经组合,则成为较难题,可以认为,能否正确认识题目的新颖性是此次化学得分高低的关键。

3.严密性(规范性)

严密和规范具有密切的联系。试题要求严密回答如27(1)实验步骤无论是操作还是思维或是表达稍有疏漏,导致失败,全题即为零分。至于有机题31、32的前三种物质,均是简单的知识迁移,照猫画虎很容易,但要求很严格,必须规范作答才能得分。一些同学将

全军覆没。

关于有效数字在计算中的处理,试题34、35均在题首显著位置给出了具有三位有效数字的范例,但依然有不少同学不能注意这一信息造成失分。

严密和规范是保证准确答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预料,今后对这方面的要求还会进一步加强。因为严密是思维的重要品质之一,而规范可能是信息社会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

三、阅卷后的体会

我们的体会有三点:

(一)狠抓基础,全面学习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试题运用这种载体考查能力,与前些年不同的是,更强调了基础,如元素符号,分子式的书写,以及溶解度的计算,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令人始料不及。因此,对于化学的学习,有必要再次大声呼吁,要从基础抓起,要全面复习,绝对不能猜题押宝,也不应好高骛远去攻难题、怪题,那样只能贻误学生。但是这种全面、基础已不同于10年前的那种状况。它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具有相当的灵活性,是考查能力的基础。应当把握基础知识做为载体,强化能力训练。那种认为当前高考突出了能力的考查,而考查能力的知识必然属于难点知识的观点被试题证明是错误的。

(二)强化思维,注重创新

思维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它和观察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强化思维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习惯于自己取得知识,从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让学生自己熟悉,甚至是发现学习中的规律。试题在这方面的警示十分典型。第15题是一道比较五种溶液中所含离子、分子总数多少的试题,由于溶质少,所以本质是比较水分子总数。然而若抓不住这点,逐一计算,不仅浪费时间,还易出错。而抓住本质,则可立即得出正确结论,使之成为简单题。遗憾的是Ⅰ卷的这一道选择题竟成为全卷难度最大的题(难度值0.08)说明强化思维迫在眉睫。试卷中实验题得分较低,也表明强化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对重要实验,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基础实验,学生必须亲手做,才可能培养将简单的基础实验组合为一个相对复杂实验的能力。

(三)平常心态,培养严谨学风

社会的进步对个人心理素质的要求随之提高,一个人的意志,精神相对于知识和思维是居于统帅地位的东西,是灵魂。保持良好的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前提,学习和迎考也是这样,正因如此,高考中已日益更加重视对心理素质的考查,1997年试题已有8道题目带有明显考查心理素质的倾向,今年这种倾向较去年更为明显,意在呼唤人们在注重科学素质,能力素质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

但心理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成就的,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困难,逐渐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家长乃至全社会均应努力创造这样一种氛围,即奋发向上,面对困难和顺利、成功和失败、熟悉和陌生,都能有一种正常心态,从容面对,这是21世纪人才的最基本素质。

严谨的学风同样极为重要。科学创新需要严谨,需要规范。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而规范的表达则是与外界交流学习的唯一途径。信息社会对表达的规范性提出了空前苛刻的要求,电子计算机绝与它不相识的任何符号打交道。我们要从元素符号和分子式的书写和实验步骤的口语或文字表达做起,注意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良好习惯。这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极为重要,且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不是靠临时突击可以做到的,但只要我们把这些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精心地认真地去做,是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

科教兴国的战略日益深入人心,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要性已取得共识,做为教育战线的工作者感到欢欣鼓舞,极为荣幸,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让我们努力探究,尽快尽善尽美地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为祖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四、试题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一)评分标准中的反应方程式要力求给的标准规范,如29题第(2)问中,碳与硝酸反应中应注明加热条件;34题第(1)问中也是如此,以便给中学教学以良好的正导向作用。

(二)实验题27题,赋分情况是否可以改进,因三个步骤相互株连,上一步影响下一步得分以至于9分都得不到降低了试题对考生的区分度。

标签:;  ;  

1998年高考化学试卷分析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