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世纪战略发展的重点和重点(下)_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跨世纪战略发展的重点和重点(下)_城市经济论文

中国跨世纪战略发展的关键之地与关键一役(之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键论文,之地论文,之二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革,营造本溪经济整体新优势

一、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是振兴本溪经济的迫切需要

1.本溪是我国重要原材料工业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在国家大量资本投入的推动下,本溪建立了门类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具有一定特色的国民经济体系,全市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六五”期间年递增7.5%,“七五”期间年递增8.2%,“八五”期间年递增10.1%。1995年国民生产总值113亿元,市区达85.5亿元;工业增加值达59.4亿元,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8.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05亿元;国有资产、生产能力具有相当规模,国有企业资产存量281.4亿元,资产净值144.2亿元,生铁369万吨,钢252万吨,原煤369万吨,水泥222万吨,发电量25.8亿千瓦时。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本溪经济总量已经不小,资产存量已达到相当规模,经济发展到了重要转折时期。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本溪市处于以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初加工为主的工业化进程中期的第一阶段。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都是从初级层次逐步向较高的层次推进,都是由经济效益高的部门和产品替代经济效益低的部门和产品,这是一些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走的共同道路,是世界工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加速推进工业结构改造调整,适时地转向精深加工和技术集约化是振兴和发展本溪经济的内在要求,历史必然。

2.结构调整缓慢是当前全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速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结构性矛盾突出是制约本溪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本溪改造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很重。表现在产业结构上,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6.3∶63.4∶30.3,第三产业仍不发达,低于全省4.5个百分点。表现在工业内部结构上,现在的轻、重工业比例为18∶82,而且,在重工业中,原材料工业、基础性产业所占比重较高。表现在产品结构上,目前,本溪同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有个共性特点,就是单一性的、初级的、低附加值的工业比重大,高精尖的、系列的、高附加值的工业比重小,前者占80%以上,从原材料到制成品产业循环链中出现了断裂带,严重制约冶金、建材等优势产业转化成主导产业,因而带动不了全市工业结构的进步。“七五”以来,本溪开始重视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先后投入110多亿元的资金,为老工业基地恢复生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总体上看,技改投入总量不足,企业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弱,设备陈旧,产品老化,效益滑坡,发展后劲不足的状况没有明显缓解。在新形势下,结构调整缓慢已成为本溪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到1995年末,全市国有工业企业上缴利税累计138.4亿元,其中上缴国家80.4亿元,同期国家对本溪市国有工业企业的技改投入只有26.3亿元,占上缴利税总额的32.7%。据对133户国有企业调查,截止1993年末,生产设备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5%,国内一般水平的占70.5%,国内落后水平的占14.5%。工业设备役龄25年以上的占设备总数的27.7%,设备役龄超过折旧年限的占12.7%。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1995年下降15.1%的基础上,1996年上半年又继续下降,下降幅度达4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比上年同期下降49.9%,更新改造投资下降55.4%,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地方投资下降52.1%。适度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也是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先决条件。关于“九五”时期的投资率,中央认为按30%安排比较合适,投资仍将保持一定的规模,但投资增长幅度应该比“八五”低一些。1996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同期增长18.6%,国民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期增长9.8%。与去年同期相比,本溪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48%,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6.1%,国民经济在投资持续大幅度下降中保持了适度增长,已属不易。由于全市重型经济结构和投资主导型经济特点,在投资明显减弱的同时,必然影响产业调整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1996年上半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1.1%,比上年同期下降3.38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6和1.27个百分点。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67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2亿元,下降28.3%,其中,实现利润盈亏相抵后亏损198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亏2.95亿元。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全市县区直以上640户工业企业中,停产、半停产的企业142户,比上年增加52户,亏损面为22.2%。

3.尽管本溪市工业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但同时也处在一个新的调整和发展的起点。当前宏观经济环境和本溪市经济走势是:宏观环境好转与微观运行问题突出并存,从全国经济增长率、投资增长率、消费需求与供给、国际收支与财政收入等宏观经济指标看,宏观环境继续呈现好转,但对工业企业来说,经济效益下滑是突出问题,国有企业面临的困难是全局性的,当然也是暂时的。改革推动强劲与改革成本增加并存,全市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企业分化改组呈加剧之势,将继续出现新的变化,优势企业活力增强,一批困难企业重现生机,一些企业错过改革时机,陷入困境,现在深化改革,相对会付出更大成本。企业管理薄弱与经济发展潜力并存,一方面,企业管理粗放、市场开拓不足严重影响了全市经济发展,一方面说明本溪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困难也是机遇,关键是要主观努力。

4.世界经济正朝着效益方向发展,进入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贸易份额已成为时代潮流。在这一潮流的导向下,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推进科技进步步伐,加快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升级速度,全球性经济结构调整正在展开。国内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和周边城市都在抓紧制定跨世纪发展战略,努力与世界经济接轨,已表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和现实优势,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在新一轮地区经济发展中,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我们要看到,世界范围的利益格局调整和各国对华关系的发展与改善,开扩了本溪引资招商、拓展国际市场的广阔前景。东北亚经济结构的调整,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兴起,国内经济发展先进地区和兄弟市的加快发展,中央对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特殊支持,都给本溪改造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只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机遇,强化老优势,再建新优势,就一定能够实现在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中振兴本溪的宏图大略。

二、本溪老工业基地跨世纪改造调整的目标任务

加快工业改造和经济调整的目的,是发挥市场体系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促进存量资产优化,推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集约化和外向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把改革、改造、改组和加强管理结合起来,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律,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搞好资源、原材料的精深加工,加速产业升级,优化发展环境,统筹规划、突出重点、远近结合、分类指导,坚持老企业改造和老城市改造并举,推动工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国际化和城市功能的现代化,使本溪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为国家经济建设再做新的更大贡献。

1.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远景目标:到2010年,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把本溪老工业基地建成技术比较先进、结构比较高度化、整体功能比较完善、经济效益比较好的现代工业基地。所谓技术比较先进,指本溪逐步缩小同国际国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差距,在比较高的起点上构筑本溪的技术体系,确立在全国某一工业领域(如原材料加工工业、新材料工业等)的领先地位。所谓结构比较高度化,是指本溪的传统工业部门和劳动密集型工业部门不断转移和得到改造,新兴工业部门和技术密集型部门得到迅速发展,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竞争力都有较大提高,大中小企业结构合理,企业组织向专业化、联合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现代工业基地。

2.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近期目标:到2000年,总体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前实现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水平、出口创汇、经济效益等方面明显改观,支柱产业得到壮大,接续产业得到培植,骨干企业作用明显增强;开发新市区、改造老市区取得初步成效,城市总体功能得到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经过努力,使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达到6∶58∶36,优势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接续产业形成规模,科技贡献率达到40%以上,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实现财政状况基本好转。

3.本溪产业改造调整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积极改造发展三大支柱产业:(1)钢铁工业突出改组改造,创名优产品。充分发挥本钢、北钢的骨干作用,通过改组和改造,有效地解决钢铁工业长期存在的技术装备老化、产品质量低、效益差、能耗高、污染严重、劳动生产率低和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形成钢铁系列产品规模经济优势,把本溪建成国内独具特色的优质板材、管材、铸件、特钢生产基地。(2)化学医药工业重点抓上批量、上规模。充分发挥化工集团优势,依托全市化学矿、焦化副产和冶金炉气资源,利用第四批日本政府贷款契机,高起点高标准加速老企业技术改造,突出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化工企业的布局调整,基本建成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和布局合理的化工新区;努力把资源和存量资产优势转化为经济技术优势,形成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为主体的高质量、多品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医药系列产品,把本溪建成具有相当规模实力的生物制药和中成药基地。努力把化学医药业培植成为本溪经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3)旅游业发挥资源优势,加速扩张。着力抓好国家级、省级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和开发,努力发展与海内外的合作,优化旅游结构,加强旅游设施建设,提高配套服务功能。以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为龙头,把全市丰富的风景旅游资源转化为市场优势,形成规模效益,带动相关行业协调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旅游业要由优势产业成为本溪支柱产业。

第二,努力培育三大接续产业:(1)电子工业加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通过改造与合资合作,充分发挥本溪市投资类电子产品的优势和特色,以元器件为基础,重点发展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外辅设备、电力电子设备、环保电子产品及新一代消费类电子产品,切实增强本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和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能力。(2)机械工业嫁接改造发挥优势。集中扶持重型汽车制造厂、工具厂、水泵厂、汽拖集团等骨干企业,加大改革、改造、改组的力度,重点解决机械工业工艺装备老化,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以及组织结构不合理问题,巩固提高以重型汽车为龙头的关联度较高的拳头产品和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环保设备等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3)建筑建材业强化资产重组集团经营。以深化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为重点,全面发展和振兴建筑业。实施国有建筑企业资产的优化重组,以优势企业为核心,以产权为纽带,组建集团,解决散、小、弱的状况,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建材工业大力推行“名牌工程”,重点放在增加水泥品种、搞好水泥制品深加工和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上,提高整体素质。

三、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的工作思路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老工业基地的改造调整,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老工业基地的简单回归,而是在对内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比较优势,并把它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确定本溪在新的历史时期区域分工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根本性转变,是中央在全面分析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客观趋势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搞好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解决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出路和希望所在。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抓好这两个根本性转变,就是抓住了关键,就能真正取得成效。

1.牢固树立新的经济发展观。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现在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更新发展思路,从根本上解决脱离实际,追求过高的增长速度的思想。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不仅提出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且提出了保证实现这种转变的经济增长的控制数字。“九五”期间,中央把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从“八五”期间的12%降为8%左右,这是一个正确的决策。适当调整速度,才能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本溪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加速改造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任务很重,在一定时期内,更需要有宽松的环境,经济发展期望值不宜过高。一方面,作为老工业基地,结构性、机制性矛盾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集中,而且相当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大幅度下滑,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国有工业经济仍未摆脱困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个过程。一方面,本溪是中央、省确定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搞好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是面临的难得历史机遇,任务艰巨而又紧迫。当前,本溪经济正处于重要的调整阶段,应抓住全国经济回落时期进行调整的契机,促进生产要素的重组和优化配置,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适宜的客观环境,为迎接下一个经济增长高峰的到来做好必要准备。因此,应坚持统一思想,不急不躁,从实际出发,立足打基础,防止急于求成,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稳步有序地进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逐步理顺各种经济关系,切实解决好国有企业负债高、效益差、亏损多的状况,从根本上搞活国有经济。

2.以国有资产战略重组推进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调整经济结构,首先是优化资产结构,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盘活资产,调整存量,吸引增量,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本溪以国家确定全市为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市为契机,加大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搞好工业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国有企业改革正处于攻坚破难的关键时刻,最近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省市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国有企业的地位及加快改革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方针、原则和要求,应很好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创造条件。优化资本结构,重要的是增资减债、破产兼并、抓大放小、分离分流,为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打好坚实基础。这方面,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采取积极措施增资减债。截止1995年末,全市固定资产折旧率为7.1%,其中本钢为7.38%,地方企业为6.24%,从1996年开始本钢增提3个百分点,地方企业增提2个百分点,预计增提3.63亿元;对部分重点企业的地方税收实行基数包干,增收分成,一定5年不变,可增加企业资本金2.6亿元;实行财政资金“贷改投”,作为政府资本金,总额为3.07亿元,以减轻企业支付利息和还贷压力。再如,加大企业破产力度,全市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73.7%,扣除本钢,地方企业负债率达92%,有46户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100%。1995年以来,从全市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优化资本结构试点政策,加大了破产工作力度,1995年末公告破产企业9户,1996年上半年公告破产企业29户,累计公告破产企业38户,负债总额31.3亿元,其中银行贷款本息18.7亿元,职工总数55662人。到6月末,已终结8户,安置职工10658人,清理债务6.36亿元,其中银行贷款余额3.5亿元,偿付率为19.6%。预计到8月末还可破产终结14户。破产是手段,目的是促进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石油化学厂是本溪市第二大企业,由于多方面原因,企业长期停产放假,亏损严重,1995年公告破产后,由市化工集团整体接收进行资产重组,与山西省运城盐化集团组建了南风日化有限责任公司,不仅注入了生产启动必要资金,而且进行了制度创新,生产经营出现了生机,成为国有工业企业走出困境的“亮点”,也为国有企业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新鲜经验。

3.全面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工业结构的进步,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了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中小型企业健康发展。近几年来,本溪市工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全市企业中,规模大、效益好、水平高、后劲足的企业仍然太少,全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排行榜中,全市仅有2户。具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附加值、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名牌产品寥寥无几,产业链长、产品关联面宽的重点骨干企业匮乏,形不成带动相关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对全市经济起不到明显的带动作用。面对上述状况和问题,本溪正在加快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通过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加快优势企业发展壮大,增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确保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从整体上提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带动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的原则是,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围绕本市产业发展方向,以产权或产品为纽带,选择具有相当经济规模、技术水平先进、经济效益较好的重点企业为龙头,给予重点扶持,加快这些优势企业的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它们的先导作用,力求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搞活国有经济。具体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由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发挥两种调解的作用,企业参加哪一个集团,基本上尊重企业的意愿,辅之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政策引导。组建新的企业集团,着眼于发挥本溪整体优势,打破行政垄断的传统体制,鼓励和支持跨地区的联合与资产重组。到目前,本溪市已组建了北钢、化工、纺织、建设和富佳粮食集团,正在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完善规范,运营情况较好。以北钢集团为例,在冶金行业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北钢集团却出现了超常规、跳跃式发展,1996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比1995年同期增长27.6%,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43.9%,利税8725万元,增长12.6%,利润2330万元,增长12.4%。

4.积极推动技术改造向优势产业倾斜。突出重点,择优扶强,用支柱产业、骨干企业、重点产品来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本溪虽有资源优势,但没有形成精细加工的产品优势;有产业优势,但没有更大跨度、更高层次上的产业链优势;有技术优势,但没有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优势,以至于弱化了自己的优势,使优势成了劣势。经济发展最终是靠产业优势取胜。加速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应从形成产品优势和企业优势,向形成产业优势和行业优势的方向转变。按照“两高一深”的调整方向,选好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革,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迅速扩大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5.坚持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与城市再建并举。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脆弱一直是制约老工业基地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整老工业基地生产力布局,是本溪振兴与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市老城区集中了众多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厂房拥挤,布局混乱,有的陷于居民区的包围之中,影响城市建设和发展,又制约企业及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实施老企业搬迁改造势在必行。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不能仅限于工业改造,还应重视城市功能的改造和强化,重视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与老工业基地中心功能相匹配的交通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按照建设现代大城市要求,结合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实施市区工业“腾笼换业”发展战略,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在中心市区的状况,形成由中心市区、副城和边缘组团构成的合理的城市发展布局。老城区加快改造,加大“优二兴三”力度,重点开发团山子、郑家工业团地,形成钢铁、化学等集中成片工业区;中心城区加快调整,实行“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信息、科技、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强化商业服务和生活服务,逐步形成1.5平方公里的具有现代化大城市风貌的中心区;副城加快建设,石桥子和北台两个副城是中心城区产业和人口疏散的重点区域,应以现有基础为依托,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工业加工区、高新技术园区和大型居住区为主体的城市功能区。尽快把本溪建成社会进步、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现代化的大城市。

四、本溪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需国家给予扶持政策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老工业基地面临严峻挑战。本溪经济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老城市改造任务异常繁重而又财力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城市功能弱化;老企业“三老两差”状况严重而又缺乏自我改造能力,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十分困难;资源枯竭或开采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原有产业优势迅速减弱,接续产业亟待培植但又举步维艰,经济发展后劲不足。为使本溪这一老工业基地尽快走出困境,除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之外,应恳请国家在四个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1.老企业改造方面。目前,本溪许多老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工艺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善,且有日益严重的趋势,有的企业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原因在于传统计划体制下国家实行“统收统支”的分配政策,企业留利水平普遍很低,而且还要承受一些本来不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负担。国家实行“拨改贷”以后,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老企业改造还得背上沉重的贷款负担。我们恳请国家给予以下特殊抢救政策:第一,建立国家老工业基地专项改造基金,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贷改投”处理或实行贴息、低息贷款。第二,加速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紧密结合,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和融资允许“债改股”。第三,适当放宽老企业筹集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改造开发的有关条件。第四,对基础产业国有企业引进“外资”嫁接改造给予倾斜政策。

2.老城区改造方面。本溪是30年代日伪时期设置的城市,规划人口20万。解放前城市基础设施少而简陋,居民住宅多为工棚和民房。1978年前的较长时期内,由于国家实行“统收统支”和地方实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本溪老城市建设欠帐较大。一是住宅改造进程缓慢。目前本溪市尚有棚户区33片、7万多户亟待改造。建成区人均居住面积为6.6平方米,居全省第13位,也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二是城市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全市是原材料工业城市,按“三税”一定比例提取的城建维护资金,多年来一直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历史地形成了城市建设的困难并积重难返,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企业生产不景气,城市维护费未能做到应收尽收,欠交现象比较严重。三是采煤沉陷区治理任务艰巨。本溪市区位于煤田之上,开采区面积37平方公里,其中已开采面积20平方公里,煤层厚度5—8米,采后下沉值约为煤层厚度的70%左右。由于采煤引起的地面沉陷,使约20平方公里建成区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受到毁坏。近几年尽管利用国家拨款对沉陷特别严重的住宅区进行了治理,但仅占采空区面积的5%,还有95%的沉陷区亟待治理,仍需投入巨额资金。鉴于本溪老城市改造欠帐大而地方财政又十分困难,恳请国家给予以下特殊政策:第一,适当提高原材料工业城市的城市建设维护税税率,以补偿由于价格不合理而转移到外地的价值,改变由于原材料产品价格和利税偏低而造成的城市间的苦乐不均。第二,在分税制框架内,适当提高上划税收的返还比例,专项用于地方的老城市改造。第三,继续对本溪的沉陷区治理给予专项政策资金支持。第四,帮助落实日本政府环保贷款的配套资金。

3.产业接续及经济类型转换方面。本溪至今还是以生产钢铁、水泥、重化原料为主的重工业城市。铁矿石等资源总量锐减已表现出逐步衰退的迹象,同时伴有大量的下岗职工问题,就业压力特别是女性就业压力日趋加重。因此,培植接续产业,完成经济类型的转换,已经成为摆在本溪面前的紧迫任务。为此,恳请国家给予以下特殊扶持政策:第一,在产业政策和布局上实行倾斜,尽可能多地把本溪的钢铁、化工、电子、机械、医药行业的产品深加工项目纳入国家计划,并给予资金投入的优惠,以帮助本溪加速产品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类型的转换。第二,对本溪煤炭、有色金属矿山两个特困行业在转产项目布点上给予照顾,专项处理“拨改贷”债务、银行贷款、转产资金、亏损补助、职工生活安置费用等。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方面。本溪是国内实施计划经济模式最早也是最彻底的地区之一,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所受冲击面广,阵痛时间较长,改革成本较重,风险较大。因此恳请国家在推进本溪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给予特殊扶持政策:第一,在本溪享受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优惠政策的基础上,批准本溪为首批全国老工业基地改造试点城市,使本溪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第二,优先审批本溪实施破产企业所需核销呆帐准备金。第三,对停产、破产、转产老企业的富余职工给予贴息贷款,用于生活救济和养老、医疗保险的社会统筹,允许从国有存量资产划出一定比例补充社会保险基金不足。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应考虑建立政策试验区

一、老工业基地改造需要建立政策试验区

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历来以区域经济发展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以政策试验区为先导。

政策试验区经济发展的探索性、超前性和示范性不仅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牵动作用,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保证作用。80年代初,东南沿海地区成为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试验区。90年代初,长江三角洲地区又成为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试验区。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需要建立市场经济形成时期的试验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始于南方,将完成于北方。起始于计划经济体制最薄弱的地区,将完成于计划经济体制最彻底的地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建成,最终取决于集中代表工业化实力水平的东北老工业地区是否步入市场。同华南、华中地区一样,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老工业基地改造也需要政策试验区的强力牵动。现在,许多部委的政策研究专家都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改造也需要政策试验区”的呼吁,如果这个呼吁能够成为中央的决策,将对推动老工业基地的再振兴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二、本溪市具有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试验区域的条件

本溪市是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城市,其面临的战略发展难题在东北地区具有明显的普遍性、代表性。正如研究报告所说,本溪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具有重要代表意义的典型。一方面,本溪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按照“钢铁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思路发展起来的,同东北其他城市一样,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另一方面,本溪与东北其他工业城市类似,是依靠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经过长期开采,区域经济面临资源枯竭的严重威胁。

历史性因素给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留下了很多与其他区域相比特殊性问题。以本溪为例,一是所有制结构单一。国有工业经济是本溪地区经济的命脉,上缴税利占全市财政收入的90%以上,各种体制性矛盾和问题表现的极为突出和激烈,老工业基地对这种体制性代价的承受力已接近临界点。二是资源性产品为主,区域经济承受着增长方式上和产业链条上的多重利益流失。由于经济扩张与资源枯竭的矛盾、经济扩张与环境污染的矛盾、经济扩张与城市新贫困人口增加的矛盾日益显露,工艺过程的简单化和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本溪虽然在摆脱粗放经营方面做出了极大努力,但仍难以实现走上集约化经营之路。三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品技术含量较低。本溪目前能够成为地区经济支柱的仅为冶金行业,其税利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0%。这种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仍在加剧地区经济的畸形发展。在此基础上的区域经济抗风险和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非常低。本溪的情况一方面说明老工业基地改造迫切需要国家特殊政策扶持,另一方面说明,以本溪为典型,开展政策试点工作,有可能为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摸索有益的经验。

三、本溪愿意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承担起政策先行的责任

希望国家采纳“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试验区”的建议,也希望国家能够考虑将本溪列为试验区。本溪作为原材料基地,是工业产业链条上的初始环节,率先搞活本溪对东北工业经济全局具有重要的牵动作用。本溪产业结构的过分单一,使搞活本溪的政策和工作措施相对集中,便于宏观指导和微观操作。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有必要把产业调整政策和产业区域政策结合起来。

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确立合理的目标模式。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同样有目标选择的问题。根据本溪经济发展的实践,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的选择,一要立足于老工业基地的现实,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技术装备优势;二要考虑国际经济分工,充分发挥现有工业的技术装备优势;三要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优势。产业调整与产业改造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产业转移,即随着资源和产品加工地在空间的移动而将某种产业全部或部分成建制的由一地转向另一地(本溪矿务局的搬迁和60年代本钢支援三线建设即是如此);二是产业替代,即用新兴产业接替衰退产业以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三是产业更新,即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自身的升级和产品的转向或换代。这三种形式虽然在老工业基地改造和调整中可以同时选择,但对于本溪这个国有工业占绝对比重的地区来说,目前更需要在“产业更新”方式的选择上获得国家政策的优先支持。

标签:;  ;  ;  ;  ;  ;  ;  ;  ;  

中国跨世纪战略发展的重点和重点(下)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