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气从何而来
文/见 明
“风气”一词,古已有之,大家并不陌生,它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意指空气和由空气流动而生的风,后被人们借来指社会上和某个群体中流行的风尚习气。孔子认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周书》亦有云:“斯则风行草偃,从化无违。”什么东西一旦形成风气,便“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说“爱惜风气,如护元气”,可谓深明其理,一语道出了风气的极端重要性。
如同意识对于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样,风气作为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可以强烈感知,一旦形成,影响很大。实践证明,风气是一种软环境,但它的作用并不软。风气好,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就能出人才、出业绩,人人受益;反之,风气不好,则会是非颠倒,荣辱错位,正不压邪,终究出歪风、出邪气,人人受害。“苦不怕累不怕,就怕单位风气差。”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风气关乎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可谓是“千金难买好风气,清风正气胜千金。”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抓工作不抓风气不行,带班子不带风气不行。领导干部能不能在风气建设上带好头、做表率,不是一般问题,而是党性问题、政治问题。那么,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带出一个单位的好风气呢?
要以德聚人。德是为人之本、从政之基,德行端才会作风正,作风正才能做好表率、带好班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尚的品德是团结人、凝聚人、共同成就事业的关键。试想一下,如果一个领导干部品德高尚、行端影直,那么他就会心胸坦荡、无私无畏、两袖清风、廉洁自律,在工作中敢于负责、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在生活中注重小节、艰苦朴素、情趣健康,时时处处为众人树立榜样,当好标杆,成为大家学习的一面旗帜。这样就能通过自己的高尚品德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召他人,凝聚人心,从而奏响干事创业的大合唱。
要以才服人。“才”即能力素养、干事本领。作为领导干部,就是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才华,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领导科学,又懂领导艺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单位发展得好坏快慢,首先取决于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出众的本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站得稳脚跟,立得起威信,说话有人听,工作有人跟,不断激发出单位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带领大家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综上可知,高职院校很有必要加强与校友企业深度合作,实现校友工作与校企合作工作融合发展,而系统推进这一工作,需要构建校友与校企合作工作耦合体系作为保障。本研究将探讨二者之间的耦合基础,并从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建设、组织平台建设、活动载体建设等四个方面,对如何构建这一耦合体系给出建议。
要以行导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成事之基,成绩不是靠讲话讲出来的,不是靠写文章写出来的,而是靠实干干出来的。群众评价一个干部的能力,往往是不看宣言看行动,不看“唱功”看“做功”,实干才是最好的领导方法和过硬的领导能力。当然,领导干部要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表率,绝非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而是要善于把握关键点,找准着力点,抓住那些关系全局工作的大事,带头谋创新、谋发展、谋作为,引导大家认准目标,脚踏实地,在实干苦干中破解难题,推动工作。惟其如此,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才能风清气正,各项事业才会蒸蒸日上。
要以规管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最大的作用就在于维持秩序、规范行为,它是确保风气建设良性发展的关键。因此,领导干部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按照规章制度来管人管事。规章制度一旦制定,无论任何人都要坚决服从,严格在规章制度范围内行事。只有对规章制度一视同仁、一以贯之,敢于动真碰硬,注重抓细抓长,才能消除规章制度执行的盲区,使它发挥应有的威慑力和约束力。规章制度有了威慑力和约束力,才会让心存不轨的人有所顾忌,不敢肆意妄为,才会让不良风气逐渐消弭,堵住风气建设的漏洞和缺口,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争先创优、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真正为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多年来,在上海市合作交流办的大力支持和沪滇双方的共同推动下,沪滇两省市之间加强高层互访和企业交流,积极推进“沪企入滇”,沪滇经济合作得到有效推进,沪企投资云南热度持续上升,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上海企业在滇投资逐年稳步增长,为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至2017年,上海在滇共实施合作项目到位资金1096亿元,年均增幅41.1%;今年上半年,上海企业在滇投资项目达156个,截至10月,上海企业在滇实际到位省外资金370.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