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成人高校生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源论文,成人高校论文,当今中国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87(2007)001—0028—06
我们首先从近20年来中国成人高等教育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变化入手(见表1)。
表1 1986~2004年全国成人高校报考和招生人数统计 单位:万人
年份 报考人数比上年增长(%)招生人数比上年增长(%)
1986 126.8 56.42 -28.38
1987 117.0
-7.73 49.83 -11.68
1988 129.9
11.03 69.83 40.14
1989 101.5
-21.86 57.85 -17.16
1990 129.6
27.68 49.25 -14.87
1991 144.9
11.81 46.55 -5.48
1992 144.3
-0.41 59.17 27.11
1993 150.0
3.95
86.26 45.78
1994 189.6
26.40 101.70 17.90
1995 216.0
13.92 91.38 -10.15
1996 210.0
-2.78 94.53 3.45
1997 211.8
0.86
100.36 6.17
1998 222.3
4.96
100.14 -0.22
1999 229.8
3.37
120.60 20.43
2000 306.5
33.38 156.15 29.48
2001 337.0
10.13 195.93 25.48
2002 392.0
16.32 222.33 13.47
2003 397.0
1.27
2004 260.0
-34.51 220.00 -1
合计 4016.0 1680.28
由表可见,1986—2004年中国成人高校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的变化呈现一种相当复杂的态势,绝非直线或简单曲线所能描述。这与普通高校报考和招生人数呈现简单曲线变化态势形成鲜明对照。这说明成人高校报考和招生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为了让问题更清晰地凸显出来,我们把近2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1986~2000年和2000年~2004年。为什么这样划分?因为1999年开始,国家决定并实行普通高等学校大规模扩大招生,一直延续至今。这个政策措施对成人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1999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讲是个载入史册的年份。
1986年到2000年的十五年间,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学历教育共招生1240.02万人,其中,专科为1098.42万人,占88.58%;本科为141.6万人,占11.42%。从年度的招生情况看,2000年的招生数是1996年的1.65倍,是1986年的2.77倍。1994年,招生人数首次突破了百万人大关,经过两年的调整,从1997年起,年招生量都在百万人以上。从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的情况看,“七五”共招收283.18万人,占22.84%,“八五”共招收385.06万人,占31.05%,“九五”共招收571.78万人,占46.11%;后五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其招生数相当于前十年总数的85.57%。
1999年普通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对成人高校报考和招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一直以学历教育为重点,这是受我国人口众多、文化教育落后以及学历教育主导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自2004年,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报考和招生出现较大落差(见表2)。
表2 2002~2004年我国成人高教本专科招生情况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计划数 210万220万 240万
录取数 222万257万 226万
成人高等教育招生数占
当年各类同层次招生数比例 36% 35% 26%
成人高校在校生数占
同层次在校生数比例 34% 35% 33%
从上表提供的数字可以看出,其一,2003年成人招生(2004年1 月入学)是几年以来的高潮,年招生和在籍人数达到了35%。其二,2004年成人招生规模急转直下,成人高教本专科招生人数占全国同层次招生人数的26%,比上一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在校生规模占全国同时期高校本专科33%,下降了2个百分点。 当年招生人数比在籍人数下降速度高出了7个百分点,表明招生下降幅度之快。 而且当年录取人数为226万,低于当年计划招生人数240万,有6%计划没有完成, 与上一年超计划22%形成强烈的反差。其三,据有关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有8 个省(区)成人本专科总报名数少于当年成人本专科招生计划数;有多个省(区)高起专科报名数小于计划数。而且,招生报名专业人数出现严重不平衡,个别专业因报名人数太少而开不了班。那么,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是否就从此萎缩下去,成人高等教育就前途渺茫了呢?让我们就此问题做一点更深入的分析。
首先我们要明确基本概念。所谓“生源”,是指符合某级某类学校招生政策规定的起始报考条件的人群。“生源”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潜在生源”,一是指“现实生源”。“潜在生源”是指全社会所有符合某级某类学校招生政策规定的起始报考条件的人群。而“现实生源”是指“潜在生源”中实际报名参加考试的那部分人群。显然,“潜在生源”大于“现实生源”。
图示 潜在生源大于现实生源
在本文里,我们先分析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再来分析潜在生源状况。
一、中国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选择两个省区作为案例来分析中国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
(一)湖北省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
先看湖北省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2003年及以前,湖北省成人高校的报考人数和招生人数规模基本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的总体态势。2004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1.报考人数的变化。湖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考人数和分层次统计(见表3)。
表3 1998年~2004年湖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考人数统计 单位:人
年度 1998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报考人数 121863 102415 142520 151266 170389 178175 127097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普通高考从1999年急剧扩大招生规模, 而成人高考报名数在2003年之前不降反升,2002年和2003年成考报名人数甚至创纪录地达到了17万人,到2004年却急剧下降,锐减达5万人。
表4 2001~2004年湖北省成人高校招生报考人数分层次统计 单位:人
年度 专升本 高起本 高升专 合计
2001 47959
21192
82115
151266
2002 65367
16298
88724
170389
2003 70770
15718
91687
178175
2004 47136
952470437
127097
从表4学历层次统计情况来看, “专升本”这种体现成人特色的教育形式有强大的社会需求,即使2004年报名人数减少,但“专升本”层次需求依然看好。2004年全省招生计划总数为90982人,其中专升本为24671人, 高升本6998 人, 专科59313人,计划数与考生数之比为1∶1.5,生源分布不平衡,本科升学竞争依然激烈,“专升本”报名数约为计划数的2倍,而高中起点本科层次生源萎缩, 专科生源不够充足。
虽然普通高考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各种办学形式造成生源分流之后,成人高校报考人数在2003年之前并未减少,反而增加,“专升本”层次持续看好。究其原因有6点:(1)成人高等教育满足了人们工作之余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继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之后实现终身教育的主要途径,肩负着在职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重任。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横向沟通、纵向衔接,共同构筑了通向学习型社会的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已经成为人们教育与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普通教育不能包打天下,成人高考以其灵活的形式补充了普通高考,满足人们工作之余接受高等教育的渴望,这也是成人教育生存的必然。(2)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我国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 )长期以来成人高等教育带有文凭补偿性质。在我国,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带有文凭补偿的性质,大批因种种原因没有获得学历文凭的在职成年人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众多的生源。(4)就业形势的影响。 由于用人单位对学历层次需求增长,行业要求不断提高,使得多数人意识到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5)普通高校扩招的影响。1999年后各类高校扩招后,专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人力资源市场或大专后教育市场,为“专升本”教育提供了越来越充足的生源储备。(6)观念影响。家长普遍认为, 自己的孩子学历达不到本科是没有前途的。
2.考生呈低龄化趋势
从表5可以看出:25周岁以下的考生是成人教育的报考主体。1998年25岁以下考生为79993人,占报名总数的66%。据统计,1999年,全省成人高校招生报名的高中起点新生中,20岁以下的已经突破半数,达到53%。其中,高中起点全日制脱产班的考生中,20岁左右的考生已占该类考生总数的93.97%。
3.考生文化程度结构发生变化
从表6、表7两表可以看出,普通高中毕业生逐年减少,中专、技校等毕业生相对逐年增多。各类中专、技校等中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是近年来成人高校招生中高中起点考生的主要组成部分,应届专科毕业生成为专升本主体。
4.考生职业类别发生变化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对象仍以在职从业人员为主。如2004年各类在职从业人员84595人,占报名总数的66%。
5.成人高考倾向性移民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成人高考存在一大怪现象——倾向性移民现象较为严重。虽然近两年国家及有关省在报名及招生政策上作了一系列调整,对外省生源有所限制,如湖北省2004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办法中规定“湖北籍考生一律持本人身份证(军人证)报名;对在我省打工和工作的外省籍人员,作为过渡,今年可凭本人身份证和在我省的暂住证报名,从2005年开始,我省不再接受外省籍人员报名”。但就具体情况看:去年内蒙古赤峰市不少考生辗转上千里赶到吉林考试,今年西安数百考生乘火车到宁夏固原市参加成人高考,湖北今年也有相当数量的外省考生舍近求远来到湖北参考,部分省存在招生中介。面对这种反常现象,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在深思:一则,是否与当地成人教育条件有关,如高校多,名牌学校多;二则,是否与教育收费有关;三则,是否与当地考试管理松或录取政策有关;四则,招生中介为什么能做成这笔生意?对考生是有利可图,对中介是谋取经济利益,对学校是抢生源。五则,是否与近年来个别省对部属院校的招生计划数量下达作了限制有关。作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主管部门和学校,一方面既要体现成人高校招生制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流动的发展功能,另一方面应同时在报名、考试、录取政策上进行调整从而制止违纪的跨省报名现象[1]。
(二)内蒙古自治区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
再来看另一个案例——内蒙古。我们以内蒙古为例,通过对内蒙古成人高校生源变化的分析可以透视中国西部成人高校现实生源状况。
从内蒙古成人高校的报考人数来看,虽个别年有下降现象,但总体持上升状态。1986年内蒙古报考各类成人高校的考生为27821人,1987年为34220人, 1988 年为43414人,进入90年代后,基本保持在40000人以上,2000年增加到81241人,是1986年报考人数的2.92倍。成人高校报考人数逐年上升,是成人学历教育的重要特点。
内蒙古成人高校招生生源组成变化具有如下特点:
1.业余函授类专业报考者居多。自1986年成人高校统一考试以来,以学习形式分类,内蒙古历年报考的业余函授类专业的报名人数远远超过脱产、半脱产专业的报名人数。1986年、1987年两年业余函授类的报名人数虽低于脱产类的报名人数,但从1988年开始,业余函授类的报名人数急剧上升为27041人,占总人数的62.3%。1989~1992年业余函授类考生一直保持着64%以上的比例。到1996年,中间虽有波动,但报考比例仍提高到69%。1997年以后,业余函授类考生比例虽有下降趋势,但总的比例仍保持在55%以上,充分体现了成人高校招生以业余、函授学习为主的特点。
2.近年来,社会青年等未从业人数报考比例上升。在考生成分中,统考以来,工人、干部、教师为主体的在职工作人员的报考比例一直较高,1998年以前,三者的报名人数一直保持在报名总数的90%以上。1996年甚至达到了98.2%。当年内蒙古成人高校的报考人数为48911人,而工人、干部、教师三部分的招考人数48010人。从1998年以后,考生成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从业人员报考比例逐渐增加,社会青年和应届的中专、技校等中等学校毕业生由1998年的3.6%增至1999年的14.7%,2000年为28.4%。在从业人员中工人、干部的报考比例大幅度下降,而教师和个体劳动者比例上升。教师类1998年的报考比例为18.2%,1999年为22.2%,2000年为26.4%。个体劳动者1998年报考比例仅2.7%,2000年骤增至34.2%。
3.报考类别中,文科考生多于理科考生。文史类考生远远多于理工类考生,这是内蒙古成人高校招生的一个重要特点。1986年是成人高校统考的第一年,当年的报考人数为27821人,其中报考文史类专业的考生为16767人,占报考总数的60.3%;报考理工农医类的考生为11054人,仅占报名总人数的39.7%。 成人招生机构多年来为了鼓励考生报考理工类专业,为自治区的经济建设多培养一些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从政策的导向和录取分数线的划定,对理工科专业倾斜,虽起了些作用,但未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从1986年以后,文史类考生的报考人数还在继续增长,比例最大的1991年达到了69.5%。1996年以后,文史类考生的比例有所下降,1997年为61.4%,1998年为61.3%,1999年为60%,2000年为57.3%,虽低于60%,但仍然保持了在报考比例上的绝对优势。
4.年龄结构逐渐低龄化。1990年以前,内蒙古成人高考的录取新生,26岁以上的占90%以上。1994年以前内蒙古的录取新生没有20周岁以下的,当时的招生规定中,只是对脱产专业的考生有年龄限制。业余函授类的考生未限制年龄。1995年以后,20岁以下的考生不再是空白,在新生录取总数中占了10%的比例,以后逐年增多,1996年为28.2%,1997年为25.5%,1998年为27.9%,1999年为29.1%,2000年增至38.2%,而同年的26岁以上的考生仅占30%左右。从录取比例可看出,成人考生的年龄逐渐趋于“小龄态势”[2]。
二、中国成人高校潜在生源分析
我们列举两个实例来说明。
先来看看上海的情况。上海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进步,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上海的政府、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对自己的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力资源建设现状很不满意。他们认为:(1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上海的人口文化素质和人力资源建设还有不小差距。目前,上海市民的整体素质与建设一流城市的目标相距甚远。上海每10万常住人口中,在校大学生只有1382人,远远低于1989年纽约的5166人、1990年东京的5827人、1989年巴黎的11455人。在国内,上海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居第二位,落后于北京。市民的道德素养、行为规范与“城市精神”的塑造也有较大差距。(2)知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迫切要求提高劳动者队伍素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科技的推广应用和更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推进,智力劳动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的主流,提高就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紧迫课题。但是据统计,上海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同样令人担忧。25岁至64岁的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上海为10年,北京是10.9年,韩国是11.5年,日本是12.8年,美国是13.2年;其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上海只有15%。劳动者的技能素质还跟不上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上海市职工中普通工、熟练工占工人总量的60%,高级技能型人才约占技工的6%。上海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10万,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3.3%,具有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学历的仅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5%,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上海劳动力素质不高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市”的进程,影响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步伐。(3)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任务繁重。 上海现有外来务工人员280多万,已成为本市劳动力资源的重要构成。但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和技能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外来务工人员中约有85%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约60%从事制造业、建造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低技能要求的职业岗位,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无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上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少新问题。总之,上海提高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开发人力资源的任务十分艰巨,成人高等教育将担负重要责任[3]。
再来看看广东的情况。广东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经济强省。要实现这一目标,社会成员的整体和个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至关重要的条件。广东人力资源状况存在较大差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在25岁及25岁以上人口中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居民比例,美国1994年为46.5%,加拿大1991年为21.4%,日本1990年为20.7%,韩国1995年为21.1%,墨西哥1990年为9.2%, 南非1995年为8.8%,印度1991年7.3%。而广东从业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只占5%[4]。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广东(3560)略低于全国的平均数,这说明广东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在总体上并不具有优势。其位置低于北京(16843)、上海(10940)、天津(9007)、辽宁(6182)、新疆(5141)、吉林(4926)、黑龙江(4797)、陕西(4138)、江苏(3917)、湖北(3898)、内蒙古(3803)、宁夏(3690),居第13位。而广东各市的状况更不容乐观。在全省21个地级市中,除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4 市高于全国平均数外,其余17个市均低于全国平均数。这里有地处珠江三角洲的惠州、中山、江门、东莞等4个市,也有地处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市。 这两地居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位置,其科技人力资源落后的状况,将成为制约这两地发展的重要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广东全省的经济发展。
表9 第五次人口普查广东各市每10万人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数(2000)
全国平均数 3611 珠海 7503 潮州 1586
全省平均数 3560 东莞 2147 河源 1549
广州 9309 肇庆 2295 佛山 3672
惠州 2514 汕头 2215 揭阳 656
湛江 2477 中山 2642 梅州 2338
深圳 8060 清远 1920 阳江 1780
汕尾 956
韶关 3575 云浮 1474
茂名 1922 江门 2339
单位:人/10万人,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1》和《广东统计年鉴2001》
广东劳动力素质状况。广东的技术工人短缺状况十分严重,目前各级技工结构的比例与合理结构之间相距太大:表10显示,广东目前技术比例则明显偏高。例如广东省制鞋行业从业人员250万人,竟无一工艺技师。据预测,到2005年, 广东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总量达502.4万人,而目前只有365万人,缺口达130 多万的工人队伍中高级工以上的比例明显偏低。这说明广东从业人员的素质远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需要。
表10 广东技术工人队伍结构对比 单位:%
技师以上 高级工 中级工 初级工 百分比
合理结构比8.2 13.946.131.8100
实际状况比3.0 6.8 31.358.9100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02年6月19日
导致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广东省从业人员的教育程度偏低:表11显示,广东从业人员中的文化程度并不乐观。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大专以上的教育程度的人员不到20%,而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人员占80%强。另外,从2000年的统计数字看,广东全省小学升初中的比例是96.15%,也就是说,至今还有3.85 %的小学程度的人员直接进入社会。
表11 广东从业人员按受教育程度分组构成(1999)
合计 不识字 小学 初中 高中 大专以上
1004.132.0 44.1 14.8
5.0
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统计资料2000
面对着如此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素质差距,如能有效地开发它,则能成为广东经济建设的财富,如不能有效地开发它,则必然成为延滞广东建设经济强省的包袱。这就是广东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之所在。因此,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以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在广东显得尤为迫切[5]。
三、成人高校“专升本”潜在生源规模庞大
近几年成人专升本招生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改革,给专升本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一)成人招生规模扩大,专升本所占比例明显提高
1999年全国各类成人高校录取新生106.9万人,其中专科86.5万人, 占录取总数的80.92%,专升本16.6万人,占录取总数的15.53%,2003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规模比2002年增加25万人,增幅13%,达220多万人,是1999年的2.54倍。 从部分省市2003年的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专升本的招生规模占招生计划的比重比1999年有了较大增加: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数为64084人, 其中专升本招生计划19904,占总计划的31.06%[6];上海市成人高校的招生计划数为62385人,其中专升本为19760人,占当年招生计划的31.67%[7],广东省各类成人高校实际录取新生187515人,其中专升本64568人,比2002年增加25590人,增加65.7%,占当年录取新生的34.43%[8];江苏省成人高校招生计划总数为10.1万人,其中专升本招生计划为34030人,占当年招生计划的33.69%[9]。可见2003年专升本的招生计划数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已由1999年15%左右上升到30%左右,由此可以推算出全国专升本总招生计划数已由1999年的16.6万人上升到2003年的60万多人。
(二)招生专业不断增加,招生政策日趋合理
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已经由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以师范类为主的十多个专业,发展到现在几乎涉及到全日制本科开办的所有专业,从而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考生选择专业的需要。入学考试科目的改革给考生选择再一次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提供了可能,专升本入学考试科目相对统一,注重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大部分专业弱化了专业知识的考查。2003年起专升本统考科目为政治、外语和专业基础课。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对成人“专升本”招生入学实施统一考试、招生,在招生政策和考生报名条件上有诸多限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专升本教育在数量上的大发展。近几年来在招生政策上针对不同专业实际放宽与限制报考条件并举。减少专业设置科类,许多专业不再有职业和从业年限等报考条件,专升本统考科目按学科门类设置,不再按生源类别设置,但对医学等特殊专业又加大了报考限制条件。这些做法,既给广大专升本考生选择学习专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又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社会道德观。
(三)专升本潜在生源规模庞大
在过去专科毕业生能满足所有工作岗位的学历要求(包括做大学教师、从事研究和科研工作),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有很多行业和职业规定专科及以下学历为不达标学历,已从业人员要限期达标,新从业人员必须达标。如《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的报名条件中对学历也有明确规定:具有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者高等院校其他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具有法律专业知识;只有少数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才可以将学历条件放宽为高等院校法律专业专科学历。另外,随着社会政治体制、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一方面新行业、新产业、新职业大量出现,另一方面行业萎缩、企业关闭、职业消失,原从业人员转岗,因此现在一个人一生中从事多项工作,下岗、转岗也就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了,在职、从业人员为了适应岗位或转岗而提高学历层次就成了内在的需要,报名参加专升本教育也就成了许多在职专科毕业的一种必然选择。如2004年报考扬州大学专升本教育的6021名考生中工龄在5年以上的占54.31%,其中在工龄10年以上的有1421名,占23.60%,还有56名是已经取得本科学历,希望更新知识的考生[10]。从上述事实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当前这个时期,专科毕业生有着强烈的升本欲望,专升本教育的历史使命远没有完成,专升本生源的极大丰富,给专升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又一大好机遇。
收稿日期:2006—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