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哲学断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断想论文,家庭教育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家庭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恢复和发展,成绩不言自明。但是,近年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似乎都呈现出“高原现象”,面临着如何深入发展的问题。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根本在于缺乏哲学分析。家庭教育重提哲学问题,决非刻意玄奥,而是确有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发展有待于哲学整合
21世纪的大门已向我们敞开,在这世纪之交,人们正以极其关注的心情思考着、预测着即将来临的21世纪。为了积极主动地迈入21世纪,各国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综合国力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场竞争的实质,就是科学技术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为此,美国前总统布什早在1991年4月18日就发表了《美国2000年教育规划》,我国也于1992年2月16日颁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993年2月13日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重视教育,培训人才已奏响世界各国迈入21世纪的序曲。
在全球性教育改革浪潮中,人们也在思考着家庭教育的未来。根据已有资料分析,家庭教育在本世纪末将呈现如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一)家庭教育的重点和热点转向素质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人们已经发现,中学生的质量已不能适应现代文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对此,人们普遍感到不安。这种担忧也反映到家庭教育中。恢复高考制度后,家庭教育普遍重视对知识的追求;其后,出现了艺术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对新旧文化的撞击,家长们首先关心的是孩子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大写的人,在这个大写人的支撑下,为孩子买钢琴,支持孩子学画,并非定要追求成名成家,仅是作为全面发展孩子素质的一种手段。为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谐地发展儿童,尽可能多方面地提高儿童素质,已成为当代家长的共同心愿。
(二)家庭教育观念将发生变革。近年来,随着对家庭教育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趋同于一种共识:家庭教育质量的关键决定于家长的素质,而家长素质的核心则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南方开放地区教子诫言:“你如果书念不好,以后只能当干部,”①这猛烈地冲击着“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念,反映了家长对人才价值取向、对子女成长价值取向的变革;为国教子,为了孩子的幸福,送子到异国他乡求学,也改变了对包括教养动机、教育态度和教养方式的亲子关系的基本看法;尊重儿童,以朋友的角色态度与孩子交往,对待儿童发展避免主观意志,则表现了家长对儿童的权利、地位、以及身心健康规律的科学观点;家教职能由单纯生活型转到教育型,从家庭教育转到三结合教育,则反映了家长对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家长对自己角色和职能的认识。所有这些,意味着我国的家庭教育已从教育形式和手段的低层次变革,进入了观念形态的高层次变革。
(三)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合作与交流的日益发展,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此俱生的外来腐朽文化和国内大量无社会责任感的腐败现象,也严重造成了生态危机、社会危机、道德危机,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且日趋低龄化。这一严峻社会现实对青少年的影响,如果不加以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必然会产生一代人的道德危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这场道德危机的严重性,中国上海与日本大坂两城市儿童家庭教育调查和比较研究显示,中国母亲对子女期望明显地侧重于伦理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的培养。②因此,本世纪末的家庭教育,必然表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的回归,对创造未来道德环境和道德准则的关心和努力。
(四)强调操作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俗话说:“心灵手巧”,近代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双手精细灵巧的动作和敏锐的感觉会迁移到思维上去,手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和明确性,儿童的操作能力对增加知识,发展记忆力和想象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据报道,海湾战争美国之所以取胜的原因之一,就是得助于其士兵儿时在电子游戏机的操作过程中,所训练的操纵电子武器的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同时,操作还能培养儿童的劳动观点、习惯、意志和情感,领悟享受劳动成果的愉悦。在诊治“四二一”综合症,在游戏机、打字机、电脑悄悄走进家庭的今天,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劳动习惯,将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必将引发人们世纪末的思考。翻开世界教育史,每一次新的教改浪潮涌现,往往不是由教育家,而是由哲学家首先发起的。换言之,教改必须有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哲学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具有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的功能;作为思维方式,对教育活动具有分析、总结、概括的作用。因此,凭借哲学思维,对当前的家教发展趋势和新特点进行整合,我们就能从中抽象出一系列最基本的范畴,寻求家教概念的新框架,形成具有世纪特点的家教理论体系。
二、家庭教育是哲学的一种实践活动
家庭教育是人的发展的奠基性、常任性和全方位性教育,联合国《执行九十年代儿童出生、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指出:“家庭对于培养和保护从婴儿到青春期的儿童负有主要责任。最先向儿童们介绍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和准则的始于家庭”。要实现家庭的这一作用,家长必须用多方面知识武装自己。目前,社会和家庭都比较重视心理学、教育学在家教过程中的应用,但往往忽视哲学对家庭教育的规范与指导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是培养人的世界观,培养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培养人去变革自然物质,推进社会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处在一种正确合理的关系之中。在人的培养过程中,这些活动必然都涉及到哲学的领域。因此,教育活动需要一种正确的哲学作为指导,或者说,每一时代的教育总是决定于那一时代的哲学。从一般意义上说:哲学是教育的一种理论依据,而教育是哲学的一种实践活动。对此,我们通过下述分析即可看出。
哲学作为“文明的活的灵魂”,实现着一般的文化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总是对一个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那个国家和民族特定观念形态的反映。而哲学恰恰集中地体现着不同时代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③,因此,家庭教育要“向儿童们介绍社会文化、价值观和准则”。④首先必须认识和理解你那个家庭赖以生存的土壤——社会文化,而了解、把握一种文化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分析和研究存在于这一文化系统中的哲学。要提高我国家庭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而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主要靠教育,包括家长学校,大众传播、自学等各种途径。其中哲学的教育,则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它将深深地影响家教决策和家教观念的形成。
哲学作为世界观,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看待世界。人在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自觉互动中,必然会产生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而这些认识和看法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左右着人们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和行动。家庭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一切家庭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就不能不受人的世界观支配,人们的家教观就是世界观在家教问题上的反映,是人们对家庭教育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例如,家教的本质是什么?家教的目的是什么?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怎样?家教的规律怎样,人能否认识它?儿童的身心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其动力是什么?家长主观愿望与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关系怎样?等等。每个家庭、每位家长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就构成了他的家教观。世界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论自觉或不自觉,正确与否,人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都要受某种世界观的制约。因此,要想有一个正确的家教观,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不同,人们的家教行为便会大相庭径。因为人们一旦凭借自己的世界观及受其制约的家教观去观察家教现象,研究家教问题,指导家教实践,就成为方法论。哲学方法论执行着提高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水平的功能,它可以培养人们思维的深刻性,理解的整体性,预测的前瞻性,人格的进取性和行为的科学性。在当前的家教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为要求孩子劳动,家长允诺每做一件事给多少钱,结果,劳动习惯没养成,反而诱导了孩子的金钱意识,为以后儿童发展留下更大隐患。面对青春期青少年对性知识了解的需求,不是渲之以导,而是想方设法堵塞与外界的各种“接触”。辅导孩子学习,不是快乐施教,而是简单搬用深深烙上自己人生经历的老经验、旧方法,去对待儿童,用棍棒把自己和孩子远远隔开。所有这些都是缺少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不能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了解和处理家庭教育中各种问题的教育庸医行为,势必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家庭教育要出人才,要促进人的发展,每个家庭都需要与其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哲学方法论正是指导我们寻找家教科学方法的金钥匙。
三、哲学存在于儿童发展过程的始终
也许有人会困惑:家教的主要对象是儿童,难道儿童也有哲学吗?的确,儿童有自己的哲学。有人认为,儿童一旦开始作为主体出现,那么,他就开始有自己的哲学了。鲍赛克习惯训练实验表明,新生儿已明显地觉察到了自己这个主体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即伴随关系。如哭,就能得到奶;动动身体,裹在身上的毯子就会松些;笑,就会看到大人的笑脸。⑤北京军区某医院婴儿室的护士们,通过长期观察,亦总结出婴儿是如何通过“哭”的语言与外界联系,认识和改变自己的外部环境的。⑥J.华生通过联动装置,证明一、两个月的新生儿已经意识到自己偶然的能动动作和外界之间的关系,并具有追求亲自解决问题而得到快乐的愿望,开始热衷于用自己的能动动作来耍弄周围事物的游戏。⑦为了发现伴随关系,婴儿常常主动地寻找刺激。婴儿这种积极的好奇心,正是人类运用自己的有决定性意义的智力发奋学习以达到利用环境目的的出发点。稍长,儿童会问:“月亮为什么要跟我走”,“天有多远”,“世界上为什么有坏人”,开始纯朴而浪漫的宇宙和人生探求。这些都说明,哲学在生命之初就与儿童相伴随。不管个体是否意识到,较早还是较迟意识到,哲学在儿童认识过程中的反映是必然的。
从词源上看,哲学一词是由古希腊的“爱”和“智慧”两字组成的,意即“爱智慧”。汉语中,哲学亦可训为“明白”、“懂道理”,即“智慧”的意思。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哲学自日本引入中国,就是把它作为“智学”、“爱智学”同义词看待的。如果我们承认哲学就是爱智慧,那么,儿童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哲学家。因为他们对世界充满着新鲜感、惊讶感、困惑感和好奇心,他们认识自我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必然性有其独特的方式,常常从独特的角度提出一般成人根本无法提出的问题,而这些正是儿童爱智慧的表现。柏拉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哲学的本质并不在于对真理的掌握,而在于对真理的探究,……哲学就意味着追求。对于哲学来说,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并且每个答案本身又成为一个新的问题”。⑧儿童大量的“幼稚”问题,及其领悟、感叹,都是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也有自己的哲学。
既然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哲学就应成为家教研究的内容。目前,家教研究主要关心儿童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偏重于研究儿童精神生活的心理形式,很少深入研究儿童的困惑、惊异、问题等精神生活的生动内容。儿童哲学思想和精神生活的生动面貌是怎样的?儿童哲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是什么?随着身心的发展和成熟,儿童在家庭、学校、社会一系列生活环境变迁过程中,儿童哲学是如何发生运动变化的?这些问题几乎还是一片空白,有待于我们去研究和发现。只有认识和关心儿童丰富多彩的内心精神世界,才能创设一个“充满快乐、爱和了解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充分、和谐地发展其个性”[⑨]。
四、家教实践处处有哲学
家庭教育中运用哲学武器,不只是解释家教现象的本质,对一个具体的家庭来说,更重要、更现实、更直接的是将其基本原理具体化为一系列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教育艺术。
哲学本来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只要稍加留心,人们会发现,哲学就在自己身边。就家庭教育而言,当前,受社会文化、生活水平、家长素质、人才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面临着诸多矛盾,如:高投入与教育观的矛盾,家教内涵的全面性与家教现状狭一化的矛盾,特殊发展与一般发展的矛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矛盾,成人与成才的矛盾,理论说教与自身行为的矛盾,动机与效果的矛盾,被耽误的父母与“陌生”子女的矛盾,感情与科学的矛盾,成功与失败的矛盾等等,都充满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道理,值得我们去体会和思考。教育实践证明:教育可以发展人,人才的成长无不萌发于优秀的家庭教育;同样,教育也会防碍人的发展,甚至产生与初始愿望适得其反的结果。上述家庭教育中所表现的矛盾,如果家长能以辩证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提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措施,儿童就会得到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教育的负向功能。
如果说上述分析还具有思辩性质,下面的事实无疑更能说明哲学与家教实践的密切关系。比如,家长听说孩子从家中拿了钱,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打了孩子一顿,这就违背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基本哲学道理。可能,孩子拿钱并没有乱花,而是给灾区捐款。他没告诉家长,是怕家长不给,怕家长打他,孩子委屈的哭声正是对家长行为的抗议。家长如能作一哲学思考,自己不是也有该“打”的地方吗?
再如,孩子一段时间学习成绩不太好,如果家长懂得辩证法,就会告诉孩子:在求知过程中,要获得正确的东西,错误是难免的;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之后,最后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结果。这番听来平心静气的话,却包含着家长在家教过程中深刻的哲学领悟。儿童总是要犯错误的,作为家长,正确对待错误与失败,比正确对待成绩和成功更可贵,更有意义。如果家长能进一步与孩子一起分析成绩不好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克服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帮助孩子努力创造向“成功之母”转化的条件,孩子就一定会取得好的学习成绩。这里,错误的两重性和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的哲学道理,不就帮了家长的大忙吗?
哲学广泛地存在于家教实践中,但存在不等于把握,更不等于会运用。家教实践中学哲学,用哲学,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当前,家庭教育在诸如独生子女问题,大众传播影响,个性发展,因材施教诸方面还存在着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同的家庭文化背景可能产生不同的家教现象,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亦可能产生相同的家教现象。简单地运用“十万个为什么”式的单一的、线型的方法去查原因、找对策,已很难适应文化大碰撞时代背景下儿童的心理需求。但是,目前社会上提供给家教实践的咨询读本,由于受研究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面对新知识潮流和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似乎还是那么四平八稳,在概念中玩游戏,旧书不旧,新书不新,不能从现代生活影响的整体上去把握儿童的内心世界,也缺乏深入细致的实验研究。因此,家长们在运用这些家教书籍指导家教实践时,应动脑想一想,在更高的层次上转换家教实践的视野,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全面审视家教现象,阐明因果联系,找出最优对策。同时,每一位家长亦可在自觉的家教实践中,通过自己的哲学思考,从纷繁复杂的家教现象和教育影响诸因素中,发现家教的内在规律,为实现家教读物结构体系、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跨世纪更新作出自己的贡献。
注释:
①《新民晚报》,1992年9月7日。
②《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1991年第4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20-121页。
⑤⑦〔日〕野村庄吾著,蔡驎翟新泽,《乳幼儿的心理发展》,知识出版社1983年版,第16-17页。
⑥《解放军报》,1991年3月7日。
⑧卡尔·雅斯贝尔斯著,柯锦华、范进译,《智慧之路》,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1年版,第5页。
④⑨联合国《执行九十年代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 哲学论文; 上海家教论文; 北京家教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社会教育论文; 家教论文; 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