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小城镇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独具特色的商品经济发展模式。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小城镇扮演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中国城乡隔离政策,使得小城镇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这一点,在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鉴于多方面的原因,温州小城镇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弱点在当前温州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正如温州模式的成功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一样,温州的小城镇建设同样也为中国农村城镇化进程带来重要的启示。
一、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温州农村经济突出的变化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指从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迅速向以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经济转变。家庭工业的崛起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克服了户籍、居住等方面的障碍,摆脱了原来唯一能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经营的束缚,顺利地完成了劳动力的转移,从而也改变了农村经济比较单一化的结构。改革开放20年来,温州农村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社会总产值从1978年的12.19亿元增加到1998年的1187亿元;同时,农林渔牧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63.79%下降到1998年的7.81%,而工业总产值比重则从1978年的20.37%上升到1998年的81.53%。农村工业化使得温州农村摆脱了贫困,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也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数十万个就业机会。到2000年,在348.09万农村劳动力中,工业从业人员76.74万人,占全部劳动力总数的22.05%。
农村工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也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建设。从1983年恢复乡镇组织以来,全市建制镇从1983年的23个迅速增加到1985年的83个,到1998年已有146个建制镇。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小城镇。2000年,在全市130个建制镇中,共有86个镇的工业总产值超亿元,有42个乡镇超10亿元,其中塘下镇、柳市镇、龙港镇的工业总产值均在80亿元以上。
二、小城镇发展在温州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改革开放初期,温州城市规模较小,难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而小城镇的发展却较好地起到补充的作用。小城镇的发展,减少了城乡发展存在的不协调性,减轻了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使城市、城镇和农村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增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温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大量的农民进入城镇,城镇居民对城镇的社会经济功能要求的迫切性提高,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改建和扩建,为繁荣城镇经济生活提供了重要保证。
2.缓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的矛盾。农村工业化是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农村工业的发展对温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温州工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温州走的是一条相当典型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到1998年,温州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已高达81.53%,而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也达到了69.9%。可见,温州农村工业无论在温州农村经济中还是在全市工业经济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工业对城市化的内在的依托性要求必须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但由于在我国尤其在温州,城市化的进程受多方面的制约而得不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小城镇的建设就成了缓解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农村工业化矛盾的唯一途径。
3.小城镇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器。温州人多地少,农村富裕劳动力相当庞大,如何转移这样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军,使其充分就业,发展农村小城镇无疑是一重要的途径。从现实情况看,改革开放以后的短短几年中,温州农村小城镇就由1983年的23个发展到1985年的87个,自理口粮入镇定居的农民逐渐成为城镇人口的主体。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使得城镇的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如龙港镇,10多年前还是几个破败的渔村和一片杂草丛生的滩涂,总人口只有7812人。依靠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和集资建设城镇的方式,迅速建立起一座颇具现代化规模的城镇,被誉为“中国第一农民城”。如今,龙港镇已拥有14万人口,其中镇区人口就多达8万人。
4.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发展,对农村工业起到了集聚的作用。温州农村工业发展初期,主要是量的增加和面的扩展,家家办作坊,村村办工厂,这种数量扩张的增长方式同农村工业起始阶段的资金积累、技术积累的状况是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愈加剧烈,分散在乡村的农村家庭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在加大,从而有了从分散走向集中的迫切要求。由于小城镇拥有较好的交通、通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随着小城镇的发展,一大批工业园区迅速形成,吸引了星星点点的农村工业相对向城镇集中,形成规模经济。据测算,乡镇企业集聚在小城镇可以节约土地20%—30%,节约电讯线路30%—40%,缩短交通运输线路20%—30%。
三、温州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镇数量多、布局密、规模小。到1998年,温州小城镇总数达到146个,主要分布在几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市区)。在这些小城镇中,不乏有综合经济实力相当强的小城镇,如中国低压电器之都柳市镇、中国第一农民城龙港镇等经济强镇。但总体上说,温州的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许多城镇镇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镇区人口不足1万人。其功能也不可能完善,基础设施达不到适度的规模,就难以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镇供水、排污、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商业、科技、教育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城镇布局过密,如104国道沿线的温州龙湾区状元镇至瑞安市城关镇国道线不到50公里,就分布了近20个小城镇,平均间距只有3公里。由于小城镇的过密分布,导致城镇集聚效能不足,辐射半径过小。
2.行政区划影响了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由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有不少小城镇彼此相连或相距仅几公里,但产业结构没有太大差别,镇与镇之间恶性降价竞争、相互拆台的事情经常发生,结果两败俱伤;这些密不可分的区域又分属不同的镇政府管理,于是出现机构臃肿和“小而全”;大家都各自为政建设嫡属的医院、学校、文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但大多吃不饱;由于城镇规模偏小,财政收支严重不平衡,在中央三令五申废除众多的收费项目之后,镇的财政来源减少,许多经济不是很发达的镇财政往往成了吃饭财政,严重影响了镇区建设和城镇的经济和社会职能的实现。
3.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管理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行政管理体制必须适应城镇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我国小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许多颇具规模的小城镇来说则是越来越不适应了。如温州的许多工业强镇的工业总产值已上几十个亿,比一些不发达的县甚至地市还要多,但运作这些小城镇的却还是一套乡镇体制,这显然无法适应一个经济强镇发展的要求。如按区划设置的金融机构信贷有限,无法满足企业的贷款需要;镇政府的行政职能狭窄、审批权利有限,无法有效地为企业服务。
四、走出小城镇发展局限:温州小城镇发展的几点启示
温州的小城镇发展是与富有特色的温州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同时起步的,温州的小城镇发展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同时,鉴于多方面的原因,温州的小城镇建设也存在着许多局限性,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在小城镇建设上已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温州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归并小城镇,发展有地方特色、有产业支撑的中心镇。合理归并小城镇是由小城镇的特点来决定的。从温州的小城镇发展过程看,经济强镇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相当明显的。因此,温州市政府针对目前小城镇布局不合理的现状,开始了合理的调整,将小城镇的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加强经济建设强镇。一些相距较近、产业同构性较强的小城镇进行了归并的尝试,从而突出小城镇的支柱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小城镇数量从1999年的146个下降到2000年的130个,减少了16个。
2.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赋予小城镇更多的发展空间。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小城镇按建制镇的设置规格限制了小城镇的拓展空间,使得许多经济强镇在向现代化小城镇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镇级行政管理体制的不相适应性、镇级经济管理权限的不相协调性。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根据不同规模和不同功能、类型的小城镇,赋予其不同的行政管理职能权限。温州市苍南县龙港镇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农民城,随着城镇的规模扩大,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级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了“小马拉大车”的困境。1995年6月,经国务院11个部委批准,将龙港镇列为全国57个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之一,并被温州市列为市级财政单列城镇,赋予其行使县级计划项目的审批权和管理权,还建立起省内第一个镇级金库。改革后的龙港镇焕发了新的生机,经济发展开始提速,到2000年,其工业总产值达82亿元,成为浙东南地区的重要物资集散地。
3.小城镇建设应以市场为依托。从温州的小城镇建设来看,小商品市场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温州小商品市场几乎是与农村家庭工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起步的,小商品专业市场成为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小商品市场的迅速崛起也对农村家庭工业起到了积聚的作用。如闻名全国的金乡镇标牌徽章市场、桥头镇钮扣市场、宜山镇再生晴纶市场、柳市镇低压电器市场等全国性的专业市场的繁荣,不仅吸引了分散在乡村的家庭企业开始向城镇积聚,形成了以专业市场为中心、专业化分工协作为生产方式的块状经济;同时也带动了小城镇的商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小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扩展。
因此,发展小城镇,要注意重视商品市场的建设,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依托,这样建设起来的小城镇就可避免有城无市的情况出现,使小城镇真正发挥用处,起到发展农村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这些商品市场的发展,将通过拉长产业链和扩大企业规模,带动千家万户增收,增强地区经济实力,而且还能吸纳不少农村剩余劳动力。
4.小城镇建设应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依托。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促进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和现代化发展。温州小城镇建设的成功经验在于发展了民营经济。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为条件、为依托,是温州20多年来小城镇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在缺乏国家建设资金的情况下,依靠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进城,吸引了民间投资来建设小城镇。在温州,以个私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成了温州小城镇的实际内容和有力支撑。首先是农村家庭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别有特色的专业村、专业乡,农村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促使大批农民进城,小城镇的发展又把周围的专业村、专业乡包括起来,将分散的民营企业积聚起来,变成了小城镇的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家庭企业的联合发展。小城镇的建设和民营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今后的大城市、特大城市也许还是主要依靠国家来投资,但也要吸引民间资本进来。中小城市、小城镇,则只能依靠民间投资。因此,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只有民营经济发展了,才有足够的资金投资建设公共设置、办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整个居民的素质,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标签:小城镇论文; 温州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温州交通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温州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