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管理学发展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管理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084-02
管理是在有意无意间产生的,而管理的发展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和实践的基础之上的。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必须要有其假设和前提,并且这些假设和前提能否接受实践的反复检验是这门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前提和所要接受的检验是截然不同的,经济学家无力验证其理论赖以成立的某些重要假设,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实践和事实来供其检验,而管理学却恰恰相反,管理学家因为其理论假设和前提接受的检验太多而苦恼,任何一个管理理论的产生的发展都要受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的检验。所以说正是因为管理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人们至今仍然很难给管理学下一个精确而统一的定义。并且到目前为止管理学还不是从假设开始的,这和经济学也是有区别的,经验性的实证分析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特征,不同的管理理论所赖以建立的实践基础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管理学理论,有时甚至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理论。
著名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1961)在其文章《管理理论的丛林》中就明确指出,“从组织化的生活开始出现的那天起,管理问题就已经存在了,但关于管理的系统考察只不过是这个世纪的事情,尤其是过去20年的成果”。并且指出,“当前这股理论研究的洪流却裹挟着一个充满巨大差异和明显混乱的波浪,这也许正是管理理论处于天真烂漫的青春期的表征”。孔茨(1961)对当时的管理理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六个主要的流派,它们分别是管理过程流派、经验流派、人类行为流派、社会系统流派、决策理论流派、数量流派。
管理学不是一个边界相对清晰的纯理论学科,应该将其看成一个知识应用领域的学科。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管理学,一个维度是知识维度,它包含了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源,即管理学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来自于哪些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学科,如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管理的问题。另一个维度是应用维度,它描述了管理学中各类知识应用的目的和方法,并且这个维度也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知识应用的目的在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就是要寻找对管理实践的合理性说明和一般原则的探讨,这实现的方式往往借助管理研究。第二,知识应用的目的在于回答“怎样做”的问题,就是要直接应用于管理实践的操作,这需要借助管理的实践。第三,知识应用的目的在于回答谁来做,谁能做的更好的问题,是对管理实践进行诊断并开具管理处方,这通常需要进行管理咨询。以上三个细分分别体现在管理研究者、管理实践者、管理咨询者在管理学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上。当然,三种角色的划分是经常交叉的。正是因为在应用维度上的角色交叉和在知识维度上的学科交叉,才使得管理学的领域的概念千变万化,不断延伸。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只有将管理学的知识维度和应用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对管理学的确切定位、整体把握和全面理解,如下图。
对于研究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有三条脉络。第一条是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管理原理和方法,这是目前管理学发展的主线,称之为应用管理学;第二条是以基本的人性假设出发来研究和构建管理学理论,每一个新的管理学人性假设的提出都管理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个称之为理论管理学;第三条是以企业案例为研究对象,这实际上就给管理实践提供了一片关阔的天地,使得每一位管理的研究和学习者都把自己看成管理活动中的一员,对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得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实验管理学。而本篇文章所论述的角度不是从上面三条脉络中出发的,而是选择从管理研究领域的不同来分析理解管理学的发展。
一般认为,费雷德里克·泰勒于.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科的诞生,泰勒也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管理是管理学科的起点。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主要提出了差别计件工资,标准化,管理和执行相分离等方法,这主要是以“工时研究”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为后来的管理学科的发展确立起三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咨询和实践领域,它们是:人性与激励、组织与工作设计、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和素质要求。而与泰勒同时代的法国著名管理学家法约尔着重从分析高层管理入手提出了一般管理的5大职能和14条原则。他通过对一般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分析,为管理学科的发展开发了另一个重要的领域,即一般管理与经营方针。该领域于泰勒所奠定的那三个领域一起,成为管理学不同流派在20世纪重点开发的四个领域。以后的管理学的发展大多都是在围绕着四个领域而展开的,所以我们把握管理学的发展可以由上面三条脉络来整理,也可以由这些领域来整理。
人性与激励的问题是管理学三条脉络中很重要的一条,也是研究管理学的重要领域。虽然泰勒的科学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关于人性与激励,但针对此问题的全面研究和实践的还是伴随着霍桑试验而兴起的人际关系学派。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类动机理论(需求理论),奠定了现代管理学科的人性与激励的基础,开创了一片新的空间。后来的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也进一步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将激励与工作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后来又有麦格雷戈教授所提出来的X理论和Y理论。纵观人性的假设大概经历了机器人或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和复杂人这么几个阶段。伴随着这几种假设相应的也发展出来了不同的激励理论。
组合与工作设计从科学管理产生开始就是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组织与工作设计既包括了泰勒所关注的“水平专业化”,也包括后来由西蒙所提出来的“垂直专业化”,以及由它们交叉所形成的“复合专业化”。后来的研究者大多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对组织于工作进行研究的。
管理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人性的确定和激励到组织与工作的设计,再到一般的日常管理,这些都是管理者的职责。所以关于管理者及其工作特征的研究,一直都是研究者、咨询者和实践者普遍关心的问题。罗伯特·卡茨以他的管理者技能为研究为该议题奠定了基础。紧接着亨利·明茨伯格从管理者实际上在做什么入手建立起了著名的管理角色流派。后来,克里斯·阿吉里斯针对管理者应该怎样自省和学习,提出了双环学习理论,为后来的学习型组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一般管理与经营方针。一般管理在法约尔那里仅仅是从狭义上来说的,他是用来指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样一些基本管理职能和管理活动的,而将包括生产、营销、财务等活动排除在外。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使得管理活动的范围逐渐扩大,另一方面,组织冲突及其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一种组织的普遍现象。例如:使营销概念广义化的菲利普·科特勒;将组织管理纳入到一般管理的路易斯·庞蒂;以及使组织文化兴起的艾德佳·沙因等,这都是一般管理的范围不断扩大的表现。而经营方针是战略管理的前身,它也是从一般管理中派生出来的,随着战略的重要性提升,所以单独拿出来进行研究。另一个从一般管理派生出来的是创新管理,它的代表人物是彼得·德鲁克。总之,一般管理的范围是不断在扩大的,并且其中比较重要的方面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自己的理论,试图成为与一般管理平行的管理方面。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管理丛林的更加茂密是有其必然性的。
最后,我们分析一下管理理论丛林的问题。对于管理理论丛林的茂密的现象,哈罗德·孔茨在其文章《管理理论的丛林》中提出了管理理论陷入丛林的五个主要根源,即语义丛林、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管理学定义的差异性、先验假设、对原则的误解和管理理论家们不能或不愿意相互理解。后来孔茨在其《管理理论的丛林》发表后大约20年时(1980年)再次对管理学科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审视,结果没有看到管理学不同流派的整合和主流学派的兴起,相反,看到的却是更加复杂和缤纷的管理理论的发展,当初他总结的六大流派发展到当时已近演化成了十一个流派,现在(2010年)距离孔茨再次对管理理论的总结已经又过了20多年,我们发现管理理论的丛林不光没有简化整合的趋势,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梳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认为除了包括孔茨所提出的四个方面之外,还因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先于理论的学科,是一种由实践总结思考得来的学科。又因为没有一个实践是完全相同的并且个人的思考方式又是千变万化的,所以造成了如此茂密的管理丛林。正是由于管理实践性的本质,才形成了如此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科,才形成了一门仍然开放发展,仍然不断进步完善的学科,才让我们如此为之着迷。
我认为丛林的出现并不是一件坏事,并不能表明管理学是一门不严谨的学科,恰恰相反它反映了管理这种特殊的学科,体现了管理学科的特点,也为我们管理理论的最终目的——实践,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总之,是实践产生了管理学,又使之繁荣发展,所以我们认识管理,应用管理都离不开实践。每个人,每个实践都有其特殊的管理,所以才有这千变万化的丛林,因此只有把握实践的观点才能真正的理解管理学并理解丛林出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