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发展概念的探讨_社区发展论文

关于社区发展概念的探讨_社区发展论文

社区发展的理念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念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区发展的概念界定

作为联合国20世纪50年代所倡导的人类普遍进步项目,社区发展5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然,在不同的国度和多样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社区发展所表现的形式不尽相同,其内涵也不尽一致。

1960年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一书,系统地探讨了亚洲农村社区发展项目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并提出了关于社区发展的操作定义:“‘社区发展’这个词已经变成为一个国际习惯用语,用以指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和政府当局的努力,改善社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并把这些社区整合进国家生活,使其全力以赴地对全国进步作出贡献的过程”。“这个进步的复合体由两个必不可少的元素所组成:人民尽可能依靠自己的首创精神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政府鼓励首创、自助和互助并富有成效地提供技术的和其他方面服务”[1]

由联合国发表的这部著作,同时阐述了社区发展的双边性、综合性、首创性和自愿性等特点。

首先,社区发展是由政府和地方人民共同从事的“双边项目”(two-sided program),双方对此都应作出贡献。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援助(劝告、示范、训练)、设备供应和资金援助;地方人民则应贡献劳动力、管理人员、材料、现金和土地。

其次,社区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是非常广泛的,具有综合性的特点(comprehensive character)。例如,印度的社区发展项目就被称作社会变迁的“巨大实验”(gigantic experiment)。这些全国性的长期项目不仅包含有多重目标(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市民的),而且它们一般都带有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的广泛的手段安排。

再次,正像这个定义所强调的,社区发展还具有地方首创性的特点,地方人民不仅应该做到积极参与,而且他们应该被鼓励尽可能地发挥首创精神。

最后,社区发展的这个定义还包含着对自愿方法(voluntary methods)的强调。联合国的专家们通过在亚洲的实践确认,社区发展已经进化为一种基本上自由选择而非强迫认同的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桑德斯(Irwin T.Sanders)在其《社区论》(The Community:An Introduction to a Social System,1958,1965,1975)一书中概括出对社区发展的四种不同的界定:

(1)“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社区变迁的一般目的。这个定义属于抽象工具理性范畴,它把社区发展概括为能够促进社区变迁的民主参与过程。

(2)“方法”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发展是实现一种目的的“方法”,凭藉这种“方法”完成社区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特定目的。这个定义属于具体工具理性范畴,它把社区发展视为实现一般变迁过程的方法、步骤。

(3)“方案”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发展是由一个个项目计划即“方案”构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社区的实际需求制定出来的,通过完成这些“方案”来达到需求满足或问题解决的目标。这个定义属于具体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发展目标化为有计划地解决社区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行动、活动或工程。

(4)“运动”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社区的整体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学的,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社会理想。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发展制度化为实现理想和信念的一种社会运动。[2]

显而易见,上述关于社区发展的界定是从两个基本维度作出的:一是目标理性维度,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工具理性维度,回答怎么干的问题。在相同的话语体系内,目标和方法应该是统一的。从理论层面上讲,在目标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没有哪一个更科学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因此,建立在这两种理性之上的关于社区发展的界定亦没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均可以接受。与其把它们看作是四种单独的定义,不如把它们看作是关于社区发展的四个互相关联、相互补充的子定义。把它们整合起来,才能构成对社区发展的完整界定。

笔者认为,所谓社区发展,就是运用人文关怀的方法、客观科学的步骤和社会互动的过程,发现社区需要,解决社区问题的计划方案和促使社区按照一定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价值观念发生理性变迁的社会运动。

二、社区发展的实践起源

社区发展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实践渊源,但是殊途同归。考察社区发展的起源,有利于我们从一个更宽泛的实践视角来研究社区发展,避免用学术理性来裁剪客观现实的主观错误。

(1)社区发展和社区福利组织

社区福利组织产生于英国14世纪至17世纪长达300多年最终制度化为“济贫法”的社会立法,德国18世纪末叶的济贫制度——汉堡制度(Hambrg System)和爱伯福制度(Elberfeld System),以及19世纪在英美普遍产生的“慈善组织会”(Charity Organization Socity)和“陆邻中心”(Settlements and Neighborhood Center)运动。正是这些最初的社会福利制度和社区福利组织推动了社区发展的实践,构成社会发展的制度和组织源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使用的“社区发展”一词,更多地系指当时已在欧美普遍存在的社区福利组织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特别是指它们在解决新城区和农村所出现的失业、贫困、犯罪、疾病和颓废等等社会问题的做法和效果。1939年埃及首先由非官方机构开始社区发展的试验,1941年这种试验由政府正式承接下来,1946年政府开始设立农村社区中心,印度亦于1946与1948年开始其社区示范计划。至1950年,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Economicand Social Council)在其工作计划中已开始使用“为社区自助而设立农村中心组织”等文字,1955年联合国出版了《经由社区发展的社会进步》(Social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ty Development)一书,为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和社会进步运动奠定了实践和理论的基础。

(2)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

世界范围的社区发展最初是在农村,或者准确地说是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首先开展起来的,其目的主要是利用邻近城市的资源和便利条件促进这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社区一经济发展带动农村社会进步,让农民也有权共同分享文明社会的进步成果,如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等;同时让这些落后的农村与发达的城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同步,并对整个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3)社区发展和农业推广

农业推广实质上是农业教育的推广,其主要任务是把农业试验农场和农学院研究出来的新品种、新方法和新观念介绍给农民,并帮助他们应用到农业上和日常生活中去,使农民借此改善其经营,提高生活水准。在印度,社区发展和农业推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印度政府在1952年10月2日颁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写道:“社区发展是一个方法,农业推广机构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了村庄的社会和经济生活转型的过程”。因此,农业推广亦成为社区发展的源泉。

(4)社区发展和成人教育

社区发展的目标是推动社区的进步,增强居民的能力,成人教育的目标在于增加居民的知识,促进社区的进步,两者目标一致,互为体用。因此,华伦(R.L.Warren)在1962年国际社会工作会议上曾强调社区发展、社会工作和成人教育的关联。因为许多国家是成人教育在先,社区发展在后,所以联合国在推动社区发展之初,便把成人教育作为社区发展的内容和手段之一。

(5)社区发展和乡村建设

乡村建设是一种关于农村社区的改造和重建运动,它因1924年晏阳初等在河北定县推行的平民教育而兴起,及至1927年陶知行等在南京创办的晓庄学校,其后在江苏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以及1929年梁漱溟等创立河南村治学院,其后在山东邹平县成立的实验区,均以改造中国的乡村社区为目的,统称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不论是过去的乡村建设,还是现在的农村扶贫工程,都是农村社区发展的滥觞和表现。

(6)社区发展和社区建设

80-90年代在中国城市开展的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是中国社区发展的摇篮,是中国社区发展的初级形式,当前启动社区发展的主体自觉和价值理念,是把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从城市推向农村,在内容、组织、目的和方法等方面把它推向纵深阶段。

三、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

社区发展的理论模式可以从社区概念和社区发展概念中推导出来。从社区概念出发,社区发展有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冲突模式和社会场域模式;从社区发展概念出发,社区发展有计划变迁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前三个模式是从社区的存在状态中引申出来的,所以叫社区发展的存在模式,后四个模式都是促使社区发展变化的,所以叫社区发展的功能模式。

(1)社会体系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社区是一个持续的社会体系,具有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和均衡发展的特点。按照此模式规划社区发展,必须坚持系统联动、功能互补、互动沟通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取向。这一模式还认为,社区同时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社区发展必须做好“动态的平衡”工作,处理好持续与间断、历史与现实、新生与衰亡、老人与新人、分工与合作、分化与整合、继承与创新、稳定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和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辩证关系,使社区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的面貌。

(2)社会冲突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与其把社区看作是一个稳定体系的持续,不如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冲突,冲突及由此而引起的变迁是社区发展的常规。按照此模式引导社区发展,必须认清社区内的基本矛盾及其在不同时空中的主要表现,解决好诸如利益分配、权力追求、资源占有、社会分化、文化冲突、民族矛盾、代际隔阂、人员更迭、压力适应和认知失调等问题,不仅要在统一中把握好对立,更要在对立中把握好统一。这一模式同时认为,功能有显功能与潜功能之分,有些冲突,其显功能是不好的,但其潜功能却是好的;有些冲突,其显功能是好的,但其潜功能却是不好的。社区发展领导者要充分认识由冲突所产生的社区动力学及其显、潜功能的相互转换,整合社区所有力量为实现社区的目标而奋斗。

(3)社会场域模式

这一模式认为,与其把社区看作是一个持续的社会体系或看作一个由各种矛盾冲突所组成的社会复合体,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社会场域,它为社区中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和制度提供了活动和互动的舞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个空间不单是空间范围的延展,而且是时间范围的溯逆,包含着历史文化的积淀。虽然它不是体系模式,又不是冲突模式,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它们二者的结合,按照此模式设计社区发展,必须充分调动社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处理好个人空间和组织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水平(社区)空间和垂直(制度)空间、局部空间和整体空间、现实空间和历史空间以及地方空间和国际空间的关系,立足社区,放眼世界,兼容并包,吸纳英才,把社区建成居民所向、心灵所归的精神性家园。

(4)计划变迁模式

社会变迁分为自觉的和不自觉的、飞跃的和渐进的、进步的和倒退的、有计划的和无计划的种种类型。社区发展是一个自觉的、飞跃的、进步的和有计划的社会变迁过程,一句话是理性意志的产物。因此,要搞好社区发展,首先必须制定好社区发展规划。我们希望明天的社区是什么样子,就要在今天把它规划成什么样子。未来社区是现在社区的理性延伸和规划实现。

(5)政府授权模式

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社区政策执行过程。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用社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地方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和动员银行等金融部门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支持外,它本身也从中央财政里拿出了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这对调动地方人民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同时对于中央政府取得社区发展的领导资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把使用这笔福利资金的权力让渡给地方,地方就有义务必须按照它的要求去做,这是发达国家社区发展取得很大实效而没有流于形式的关键所在。

(6)社会参与模式

社会参与是社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与联合国把人民富有创造力的参与作为社区发展的两个必要条件之一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又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参与模式包括对社区的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全面调动。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是社区居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激活它们,就会变成社区发展的无穷力量。

(7)文化创新模式

文化创新包括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它是集信息集约、技术革新、文化嬗变和观念扩散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这种社区发展模式既包括由新技术引进、技术革新和组织体制创新所导致的社会突变过程,也包括由不同文化价值观念的交流和碰撞所导致的文化渐变过程,它是自觉和不自觉、渐变和突变、理性和非理性社会变迁的综合体。

四、社区发展的机制原理

机制即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如妇女的分娩机制,牛的反刍机制等。社区发展的机制则是指社区发展的结构、功能及其动力关系。

从结构上说,社区发展工程分为四个子系统:概念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器具子系统。概念子系统是为社区发展提供价值目标的导向系统,社区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意义均从这个子系统流出。组织子系统是启动和领导社区发展的执行系统,社区资源的动员和组织,项目选择,问题解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角色分工、活动整合和过程监控等均由组织子系统负责。文化子系统是指活动和动作的规范系统,是所有参与者的游戏规则,它制约着个人、群体、组织和机构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器具子系统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质和文化需求的供应系统,包括物质器具和象征器具,保证社区发展事业能够平稳、顺利和健康地运转。

社区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计划推动,二是人民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区发展的完整动力。它们好比火车的两列轮子,在社区发展工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五、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

价值是人们主观界定的东西,是与人类的需要、动机、目的和行动选择有关的文化法典或标准。

社区发展的价值所说的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性或意义,是指人们如何认识社区发展,为什么选择社区发展,在思想上把它放在一个什么位置的问题。江苏省南京鼓楼区把社区建设当作城市工作的“永恒主题”,反映了社区发展的新价值观。

理念和价值相比属于更高的层次,是决定价值选择的理想信念。普遍伦理原则是人类的终极价值。如共产主义,即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又是人类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社区发展的理念系指社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或宗旨,是社区发展本身所应遵循的人文理想和伦理原则。在实践层面上,社区发展的价值及其背后的理念往往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不再对二者之间作详细的理性区分。

总结国际社区发展的先进经验,概念化的价值理念有如下一些:

(1)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

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首先是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联合国在其关于社区发展的许多著作和文件中,都包含有这样的思想:只有通过社区发展,特别是农村的社区发展,才能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全国的均衡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社区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是社会福利,就是让所有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都把社区发展作为社会福利的发送体系,通过社区发展来发送社会福利是社会福利的最佳途径。美国社区发展事业的最新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1998年7月15日克林顿在白宫举行的社区发展授权区招待会上的讲话是这样评价这个项目的:

“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我们创造了1600万个工作岗位,是28年中失业率最低的时期,是25年中犯罪率最低的时期,是29年中我们的人民享受福利百分比最低的时期,是在29年中第一次平衡预算并有赢余的时期,是32年来通货膨胀率最低的时期,是历史上家庭所有制身份最高的时期,几百万人利用家庭许可法,获得了他们以前不能取得的养老金。通过希望奖学金,大学对所有美国人打开了大门。”[3]

社区发展就像美国的“授权区和事业社区”项目那样,用助人自助的福利境界实现了其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

(2)自助活动社区化和社区地位制度化

联合国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一书的前言开宗明义地说:“社区发展运动关注自助性的加强,并关注地方社区在个人、国家和世界生活中作为一种重要制度的地位升级。”与其说这是对社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上述两种倾向的特别关注,不如说它是对社区发展中自助活动社区化和社区地位制度化这些价值理念的宣传和宏扬。社区发展的宗旨就是要用社区的力量来解决个人无法解决的问题,用政府的力量来帮助社区成长,使地方社区在个人、国家和世界生活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3)政府和人民双边合作

人民参与和政府支持是构成社区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社区发展的核心理念:政府想着人民,人民想着政府。正是这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人文关怀,使社区发展获得了无穷的动力,这种合力是任何力量都不可战胜的。过去我们曾依靠这种合力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现在我们必须也能依靠这种合力根治中国农村社区懒、散、愚、伪、贫的顽症。

(4)以人为本

社区发展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社区发展所做的任何事情,包括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茫茫宇宙,唯人为大,林林万物,唯民是从”的人文理念,把关怀、方便、服务、爱护、福祉带给人民群众,而不是相反。人民群众的尊严和福祉是社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资源整合

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发展的现实资源,促进社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全面进步,这既是社区发展的价值目标,又是社区发展的价值理念,因为它包含着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回报、投入和产出等方面共享共担的观念。整体进步符合社区发展的社会体系模式。

(6)社区发展和社会发展

社区发展是在国家总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定位的,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形式,一种方式或者说一个阶段。由于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发达地区对DGP的贡献越来越小,而相对落后的农村社区则存在着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潜力。因此,启动农村社区发展,使之尽快达到或接近发达地区或全国的发展水平,是促进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必经阶段。

标签:;  ;  ;  ;  

关于社区发展概念的探讨_社区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