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之力到人生之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力论文,之美论文,物理论文,人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12月15日,美国新选总统奥巴马宣布“新政府能源环境团队”名单,朱棣文被正式提名为能源部长,成为继赵小兰之后,第二位出任美国内阁首长的华裔。这件大事,被美国华人视为值得骄傲的精神标杆。
朱棣文在物理学界和能源科技领域有着极高声望,这位成熟的科学家有着自己的人生哲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打击,但不要失去执著和热情。”
在实验室里工作是人生一大享受
朱棣文1948年出生于美国,生长在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在父母言传身教下,朱棣文从小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虽然长在科学世家,朱棣文却常常感到压力:“生活在如此杰出的家庭,你常常会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笨蛋,一只‘黑羊’(另类之意)。”
大学宽松的学术氛围,令朱棣文如鱼得水。他不会为备考和学分疲于奔命,经常爱找教授们聊天,尤其是他所景仰的诺贝尔奖得主,漫无边际无所不谈,不仅开阔了心灵的视野,而且学会站在高处思考问题。
大三时,父亲对他说:“我们朱家有个不成文规矩,在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前,不许恋爱结婚。”在家规的鞭策之下,1976年,朱棣文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博士学位,他自嘲道:“我们家族共获得过12个博士学位,我是朱家学位最少的,仅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1987年,朱棣文来到斯坦福大学教书育人,成为该校第一位华裔教授,并开始致力于激光制冷技术的研究。后来,一跃成为这一尖端领域的领军人物。
在同事眼里,朱棣文精力过人,是个十足的工作狂,实验室灯光经常彻夜不熄,每周至少工作70小时以上!他的脑海里盘旋着的都是课题和实验。有一次,他给儿子洗澡,他一边洗,一边思考问题,毛巾不停地在孩子身上擦来擦去,洗个没完没了,太太很是生气:“你一天到晚神情恍惚,究竟在想什么?”朱棣文才回过神来。外人或许觉得“科学实验”难免枯燥单调,而朱棣文却多次宣称:“在实验室里工作是人生一大享受!”
但愿能用诺贝尔奖金买一辆山地自行车
1997年10月15日凌晨,朱棣文尚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急促电话铃声惊醒,原来是他的研究生打来的贺电:“朱先生,恭喜您获得诺贝尔奖!”
他以为是开玩笑,后来祝贺的电话此起彼伏,他这才信以为真。
当父母闻及儿子获得诺贝尔奖时,喜极而泣,父亲说:“诺贝尔奖是我一生的梦想,没想到在儿子身上实现了……”母亲埋怨道:“这么大的喜讯,他居然都不告诉我们!”
在参加记者招待会时,面对鲜花和掌声,朱棣文气定神闲,仿佛一位旁观者。会后,他仍背着双肩包,骑着破旧自行车,按时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上课。学生们七嘴八舌问他获奖的感想,他说:“不能因为获奖,而打乱自己平静的教学和生活,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没什么两样。”
有学生调侃地问:“诺贝尔奖金您打算怎么花?”他淡然一笑“我只想花上5000美元,买辆心仪已久的高档山地自行车。”
学生们哈哈笑了。
2004年,朱棣文离开执教15年的斯坦福大学,担任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领导一个名为“太阳神”的计划,即未来的生物燃料。
在一次演讲时,朱棣文阐述道:“在我的学术生涯里,我已经很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我总是对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越是无人问津的领域,越是充满机遇和挑战。”
一个连饭都不会烧的人,怎么能做好复杂的物理实验?
这位“中西合璧”的科学家非常具有个人魅力。虽是学术出身,但他并不拘泥古板,平常穿着随意,上班常骑一辆红色自行车,白衬衫配米色休闲裤,笑出一口白牙,十足一个“酷帅哥”。
在大学执教期间,朱棣文被众人视为兄长,新生来了,他跑前跑后安排住宿。员工夫妻不能团聚,他就不厌其烦打报告。为给系里省下经费,开科研会时他不雇搬运工,带头扛着仪器去会场,累得满头大汗。见同事抱怨泡咖啡的水总是烧不开,他拿来家里新买的电热壶,壶盖上贴着纸条:“当壶里的水不到三分之一时,请加水。”
虽然朱棣文工资丰厚,但从不乱花钱,衣服旧了也舍不得丢弃。一次赴上海讲学,他闲暇时逛服装市场,讨价还价买了两条牛仔裤。如果不开口讲话,他融入人群,与普通上海市民没啥两样。同事冯平送给他一包亲手做的糖年糕,他一时忘了吃,等想起来时,软软的年糕已变硬,冯平说:“扔了吧,不要吃坏肚子。”朱棣文说:“怎么能把人家的心意随便丢掉呢?食物只要不变质,就能吃。”遂吃得津津有味。
生活中的朱棣文酷爱运动,认为运动可使头脑清醒,精力充沛,以便能更好地思考问题。他是网球高手,还自学练习撑杆跳。每周五他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当“遛车”。在他看来,运动带来的爆发力,如同物理实验中进发的美丽火花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凡是接触过他的人,都会觉得他有亲和力,幽默风趣。每见朋友登门,他还会围裙一扎,亲自下厨,“叮叮当当”过后,变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盛宴。
朱棣文平常没事,喜欢研究食谱,他觉得物理和美食是相通的,都能使人心灵产生愉悦。有人说他是诺贝尔获奖者中,做菜最好的;在做菜的“大厨”中,他又是学术地位最高的。他被戏称为诺贝尔获奖者中的“金牌厨师”。
朱棣文常常鼓励手下人学习烹饪:“一个连饭都不会烧的人,怎么能做好复杂的物理实验?会下厨的男人最有魅力,不但能吸引女人,也能让孩子爱接近,这样的男人举手投足之间,多了一份人情味和人性美。”
多年来,朱棣文十分关注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经常回国访问讲学,并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为中美科技交流,架起了一道友谊桥梁。
标签:朱棣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