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目前的失业形势与当局的对策_台湾经济论文

台湾目前的失业形势与当局的对策_台湾经济论文

当前台湾失业状况及当局的应对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当局论文,应对措施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以来,台湾岛内出现一股新形势下的失业潮。它不但表现为失业率屡创新高,而且长期挥之不去;失业者既有一般劳工,还延烧到白领甚至高学历阶层,从而令台湾广大民众陷于失业的恐怖之中。虽然台湾当局也采取了相应举措,但收效甚微。我们可以从台湾失业的特点、原因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资借鉴。下面笔者谨从这几个方面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当前台湾失业现状

自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上台两年来,岛内经济每况愈下,去年台湾总体经济甚至出现多年来少见经济负增长现象,岛内投资率下降,企业纷纷关厂或外移,导致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痛苦指数上升,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次失业潮不但来势凶猛,而且绵延不断,与过去发生的阶段性失业截然不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中高龄失业严重。

据统计仅非自愿性失业的中高龄(45岁到65岁)农工人数就逾百万人,这些中高龄失业劳工正当“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需要负担整个家计,却长期找不到工作,使整个家庭陷于困境。根据“行政院主计处”统计,仅2002年4、5月失业人口失业周数就高达30.9周,但现行法仅却规定,非自愿性失业劳工最多只能领得6个月失业补助,失业劳工基本生活没有保障。去年10月下旬,中高龄失业人数已达116.3万人。民进党籍“立法委员”周雅淑公布1份由人力银行(人才交流中心)开展的调查表明,有27%的受访企业在经济环境恶化下将进行裁员,且计有83%企业选择裁减40岁以上的员工,而愿意雇用40岁以上员工的企业还不到10%,由此可见中高龄劳工已成了企业裁员重点,就业前景悲观。

2、白领、高学历阶层亦难幸免。

岛内经济不景气,失业危机笼罩着每1个人,原本高学历高工资族群也在劫难逃,与众多失业者为伍。根据台104人力银行及1111人力银行2002年10月22日分别发布对白领劳工失业率的调查以及对企业任用中高龄劳工意愿调查报告,资料显示高达66%的受访者出现“失业危机感”,主要因素是对“政府”没信心、越来越多企业外移至大陆,72%的受访者对社会失业现象感到非常忧心。在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高学历族群求职不比中低学历吃香。岛内高学历就业族群的平均失业期高达11.43个月,高于所有失业族群的失业期平均值的8.37个月。1项“2002上半年失业指数大调查”分析报告表明,除硕士阶层以外,其次为高中职以下阶层的失业期为9.71个月,大学、专科失业族群的平均失业期约为7.6到7.7个月之间。有关专家表示,台湾开始出现“高学历、低职位、低薪资”的现象。

3、失业周期拉长。

过去的短期失业变为长期失业。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去年8月岛内失业人口为53.6万,平均失业期间高达30周,较两年前的21.6周增加38.9%,其中失业期间超过半年的有20多万人,占总失业人口近40%。而且失业期按年龄递增,30至44岁者平均失业35周,45至59岁者平均失业40周,而现行的失业救济仅发放到第26周,无法纾解长期失业者的困难。更严重是中高年龄组45至64岁的失业人口快速增加,2002年8月与两年前的2000年同期相比剧增了114%。

4、“毕业即失业”现象加重。

台湾经济持续低迷,出现了“毕业就是失业”现象。2002年第三季度台湾应届大学毕业生已离开校园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却仍有高达68%人尚找不到工作,为了求职而到处奔走。求职形势严峻迫使台湾学子纷纷延迟进入社会。台湾大学的1份调查显示,今年即将升入大学4年级的学生有61%选择毕业后继续留校学习、深造,理由是“工作不好找”。

根据岛内1111人力银行针对应届毕业生所做的调查显示,2002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只有31%找到工作。若按专业分类比较,其中以电机电子、工学院及资讯相关科系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比率最高,分别为60%、51.7%及46.9%;技术学院毕业生仅为35%,高中职30%,专科只有23%;艺术学院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比例最低,只有9.3%。

5、公营事业职工“铁饭碗”难保。

失业潮从民间烧向公营事业,使有“铁饭碗”之称的阶层也面临失业的问题。据“经济部”统计,2000至2001年两年间,岛内工厂关厂歇业数高达1.2万余家,造成失业激增;2002年上半年新设工厂两年来首度超过关厂数,但失业潮已从制造业波及到服务业。过去被视为铁饭碗的公营企业,亦有多数单位因为不景气而关、停、并、转,从去年底起台机公司、“中船公司”、唐荣公司陆续大规模削裁员工,以降低人力成本维持经营。公营事业退下的员工大多是中高龄失业人口,因其长期躺在高工资高福利、没有失业压力的机制上,现在突然失业又无其它技能,就业就更加困难。

二、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岛内大规模、长时期失业现象不是偶然的,它是台湾政经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因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一系列以政治干扰经济、不得人心的政策所致。

1、政争不断,政治冲击经济的结果。

台《联合报》2002年8月1日社论指出,造成失业潮形成的因素虽多,但当局政策摇摆不定、政经争议不断、社会不安,人民对当局施政失去信心,导致内需萎缩,使2001年陷入50年来首度经济负增长应是重要因素之一。两年来岛内失业率的急速攀高,“政府”官员都推说受国际经济不振的影响,但根据官方统计受雇人员大幅减少,是自2000年第4季开始,正是国际经济旺盛之时。美国上波经济扩展期,直到2001年3月才结束,这段期间,岛内受雇员工减少近15万人,失业率也由政权更换前的2.73%陡增至2002年9月的5.35%高峰。期间失业情况的恶化,绝不能以国际景气不振为借口推诿搪塞。针对岛内景气低迷,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执行长江丙坤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岛内经济处境是“内忧外患”、投资环境恶化所致;当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时,台经济增长率还为4.6%,高居亚洲地区第1名;目前国际经济虽然不景气,理论上只要维持当年的体质还是可以挺得过去的,现在主要是岛内本身出了问题。陈水扁上台以来,岛内政治斗争不断,两岸政策倒退,加之台当局执政不力、领导无方,以政治冲击经济,终致经济不支倒地。

2、企业纷纷出走、倒闭导致巨量裁员。

关厂、业务紧缩是职工丢饭碗的主要原因。连年的经济恶化、投资环境不佳,企业被迫以组织调整来应对,2001年关厂、歇业的厂商达到5187家,比2000年增加3.8%。因为雇主歇业或业务紧缩而失业者,高达26.6万人,比上年增加11.6%。同时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一方面工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岛内环保意识抬头,企业不得不增加环保投资,从而拉高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厂商为寻找便宜的土地与劳工以降低成本,外移成为厂商最佳择。

3、投资率下降,内需严重不足。

据台“行政院”主计处最新预测,2002年岛内投资总值将退到7年前的水平,比过去5年平均数剧减3400亿台币,投资率(投资总值占GNP比率)降至17.3%,创下近16年来新低,显示岛内投资衰退情况十分严重。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投资率下降势必使岛内经济停滞甚至下滑。

台“主计处”统计资料表明,20世纪80年代台投资率为21.9%,1992年至1996升至24.7%、1997年至2000年仍达23.6%,但自2001年迄今已连续下降,为近30年来所仅见。近期台湾失业人数1年之间由30万升至50万人,投资的连年衰退无法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是主要原因之一。

4、外资企业减少。

近年来,因台湾当局两岸政策的倒退及岛内经济环境不佳的影响,使驻台欧美厂商大为减少。2001年以来,“美国商会”负责人指出,这与台湾当局现行的两岸政策有“绝对关系”。“欧洲商会”指出,台湾当局对外商工作资格的审核、过于僵硬的劳动法规和往返两岸的人、货限制,都令外商公司头痛不已。

三、台湾当局的补救措施

1、奖励雇用失业劳工。

台“行政院劳委会”2001年开始推动“永续就业工程”。在所谓“永续就业工程”中,台“劳委会”除了负担上岗工人的薪水,对于用人单位每雇用1人还给予薪水3%的行政管理费补贴,目的就是希望用人单位给予受雇者一些技能培训,以助于他们今后再就业。但事实证明,这一对策不太成功,受雇者雇用期至2002年8月到期,仍面临失业的再度威胁。对此2002年“永续就业工程”已改为多元就业,包括社会型、经济型等,对于各用人单位提出的人力需求计划,审查更着重在可提供就职能力提升的单位,不希望都只是在做简单重复的工作,如环卫“扫地”,否则扫了9个月后,还是没有增加谋职能力;同时,规定第1批“永续就业工程”的雇用者,在下批审查时将被列为最后雇用对象。

为解决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并协助中小企业发展,“劳委会”研拟修订“振兴传统产业雇用奖助津贴计划”,“劳委会”规划将从就业安定基金提拨4亿元,补助雇主聘雇失业劳工,雇主聘雇台籍30岁至65岁失业劳工,雇用后第1到第6个月每月可获1万元津贴,第7到第12个月每月可获5000元津贴,补助期间以1年为限,雇主最高可获得9万元薪资补助。

2、实施“紧急雇用措施”。

自2002年6月1日开始,台湾当局在岛内11个县、市范围内推出提供“紧急雇用”失业者措施。预计可提供1.1万个工作机会,就业对象以有家计负担者为优先,其次是毕业后待业者。“经建会”副主委李高朝表示,“紧急雇用措施”是以各部会年度业务费预算3%,提拨28亿台币作为经费。各部会将把工作机会数、用人条件、工作地点及薪资待遇等资料提供给“劳委会职业训练局”,转由就业服务中心辅导非自愿性失业劳工或新进劳动力就业。

3、推动观光增加就业机会。

台“行政院”2002年5月30日通过“推动基隆市、宜兰县、花莲县、台南县、高雄县等五县市观光旅游活动方案”,以创造地方就业机会,解决失业率偏高问题。并自2002年7月1日起将这一观光旅游活动方案扩及全台各县市,带动周边零售业,作为繁荣地方的增长点。台“交通部”初步择定的这5个县市,都是失业率偏高地区。根据这项行动方案预估,5县市将可分别吸引30万至70万人次游客,增加观光直接收益约27.53至34.98亿台币。

4、推行职业训练,提高待业者就业技能。

2002年7月8日,台“行政院经建会”通过“职业能力再提升方案”草案,预计从2002年到2004年合计培训人数141万人次,总训练经费为119亿元。台“劳委会”表示,为提供产业升级所需的劳动力,将推动大规模劳工在职训练,职训类别包括资讯软件、电脑网络等数10项,预计开办830班次,培训2万名劳工。今后只要是台籍劳工都可以参加这项在职训练,训练费用方面,“政府”补助50%,自行负担50%。如果劳工属于负担家计的中高龄者、身心障碍者、负担家计妇女、“9·21”地震重建区受灾户等特定对象,职训局则给予全额补助。

“行政院劳工委员会”分析发现,中高龄失业劳工再就业不易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他们绝大多数都不具备现代化工作所必需的电脑操作能力,职训局特别新订“辅助非自愿性离职劳工参加提升电脑操作能力研习计划”,免费提供学习券,帮助失业劳工上电脑课,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四、几点分析

虽然台湾当局抛出以上措施试图亡羊补牢,但由于这些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之举,最终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究其症结,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1、以政治干预经济。台湾当局在上台后的施政过程中,无论何事动辄以意识形态划线,以“台独”为基本原则,在政策上凡是沾上大陆的人和事必反对之,对于两岸的经贸往来更是变本加厉的严加控制。这样,必然是扭曲经济规律,严重违反市场原则,加大了厂商的生产经营成本,使其资金、技术不能合理地通过市场优化来取得最大利润,最终给岛内企业及经济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2、“三通”不通使台湾经济更加恶化,并在世界经济竞争的舞台上处于被动地位。早日实现“三通”,为“戒急用忍”松绑,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是包括岛内绝大多数业者的心愿。但是台湾当局却出于政治目的,一味推行“台独”路线,对“三通”、两岸经贸处处掣肘,严重束缚了广大台商的手脚,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不但失去诸多商机,而且人为地垫高了经营成本。许多台外商不满当局两岸政策的封锁和倒退,纷纷离台直接到大陆投资,这无疑为一团糟的台湾经济雪上加霜。

3、台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朝政”以及台当局的行政效率低下拖了后腿,使当局推行的解救失业的举措无疾而终,得不到真正落实。当前的台湾政权是掌握在“黑金”勾结的既得集团手中,他们拥有“立法”和执政实权,即使是再好的改革政策只要稍稍一触犯其切身利益,必招致反对,从而得不到支持,再好的政策也会最终流产。台行政部门的办事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这必将给政策的执行带来困难,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岛内失业这一急迫的经济难题,而最终倒霉的还是广大企业和台商。

标签:;  ;  ;  ;  ;  ;  

台湾目前的失业形势与当局的对策_台湾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