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百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机遇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3)03-0033-04
江泽民5·31讲话和十六大报告都强调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我们党在对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如今中国的确遇到了百年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际国内出现对中国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的关键性因素,我们要主动将这些有利因素整合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一、战略机遇期的特点和内涵
所谓机遇,一般是指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给个人或组织提供的发展机会。战略机遇期是指组织有可能获得实现飞跃性发展、并在根本上全局上改变组织实力和地位的有利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历史时期。“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际性的提法,并不是一般的稍纵即逝的非决定性影响因素。这个机遇期可以是十年、五十年,也可以是上百年,世界各个大国都有其对战略机遇期的估计。
1、战略机遇期的特点。
一是客观性。战略机遇期的出现既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而是有内在规律的体现,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而出现的。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产业和技术转移,不是某个人或国家所能决定的,是经济和科技等发展到一定程度,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的必然结果。国际和平局面的出现也是世界各国力量发展到某种平衡程度而出现的,并不是某个或几个大国随意决定的。
二是整合性。战略机遇期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可以坐等奇迹出现,要求我们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主动整合内外因素,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坚决有效地实施,充分利用机遇,才能获得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我们不主动创造良好的国内条件,迎接国际资本、产业和技术的转移,绝不能创造出“中国奇迹”。历史上类似的几次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之所以会错失,而美日等国家能创造“奇迹”,主要取决于在能否主动整合国内外有利因素方面的差异。
三是竞争性。各国都想在利用机遇的同时,压制其它国家。因此,在每一次重要战略机遇期,总是伴有大国的起伏、升降。第一次机遇期,“无敌舰队”西班牙和“海上马车夫”荷兰先后成为海洋主人;第二次机遇期,英国进入全盛时期,成为“日不落帝国”;第三次是美日的后来居上;第四次是美苏确立两极地位,日本和德国快速恢复,亚洲四小龙崛起。第五次也意味着大国地位将出现新变化,但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时刻都想遏制我国。
四是飞跃性。历史证明,创造“奇迹”的国家,都是在重大战略机遇期内使国家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居民生活状况、国家综合实力等实现飞跃性发展。如果能抓住战略机遇,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居民生活状况、国内政治文化等都将实现历史性的飞跃,居民收入将成倍增加,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综合国力和国家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战略机遇期的全面性。
从战略机遇期的内涵来看,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各国而言蕴含着各自不同的有利因素。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它的内涵主要体现为机遇的全面性,即这种机遇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
首先,这种全面性是与机遇的形成有关。从客观的、大的方面来讲,机遇的形成主要由七方面因素组成,即:由国际格局多极化、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带来的全球性的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加入WTO加快推进了国内经济全面参与全球化的步伐;新技术革命、新科技产业化带来的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可能;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积累下来的较好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和成型,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政治体制改革、政治文明建设稳步推进,社会主流意识渐趋稳健;执政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地全面推进,执政能力不断提高。以上七个方面虽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成为形成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主要基础。
同时,这种全面性又是由我国相对不发达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所决定的。虽然经过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国民经济总量可观、增长速度喜人、上升空间很大,但是,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依然很多,有些还十分突出:如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依然严峻,社会群体收入差距日渐拉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解决,也使得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更为广泛的全面性。
概括地说,这种全面性主要包含着八个方面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机遇:一是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全面发展、繁荣社会事业;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和提升;四是全面改革,推进制度创新;五是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六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七是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八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述八个方面在现阶段则集中体现为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建设。
二、重要战略机遇期百年难得
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分析,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属百年难得。
1、中国错失的历史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战略机遇期开始于15世纪,主要竞争在西欧与中国之间展开。当时中西方文明中心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但欧洲人凭借中国发明的罗盘环游世界,开辟新航路,发现新大陆,进行血腥的原始资本积累,为欧洲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欧洲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创造了利用大航海大发现的主观条件——承认和支持经济利益诉求的社会体制结构。欧洲人抓住了机遇,创造了“欧洲奇迹”,第一次领先于东方,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中国明王朝曾派郑和七下西洋,其航海能力远在西欧之上,并比西欧早半个多世纪。但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明王朝漠视大航海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机遇,只是用财物换来他国的“臣服”。这种没有利益追求的航海最终因明成祖一道圣旨而终止。
第二次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西方存在一个相互交往和同步近代化的机遇。西方传教士为能传教布道,将西欧科技和思想传给中国百姓乃至皇帝,宋应星、徐光启都曾向西欧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学习西方技术。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工商皆本”思想正在蔓延。若能好好利用西方科技和国内思想转变之机,中国还是有机会与西方同步近代化。但明政权很快覆灭,新政权清王朝对中原封建文化顶礼膜拜,皇帝们沉醉于中原书法和《四书五经》及千余年封建传统,对西方科技不屑一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窒息而亡。
第三次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技术革命的爆发,欧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出现产业、技术转移。美国很好地抓住了这次机遇,其至今发展势头良好的钢铁、石油、汽车都是那时发展起来的。日本在国门被敲开后,抛却“先师”中国,“脱亚入欧,全面西化”,参照西欧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军事等,迅速强大起来,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中国政治集团在国门洞开之际,仍沉湎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毫无政治远见,妄图靠军事强国,以对抗列强的坚船利炮。为此洋务派兴办一批军事工业,结果甲午一战,日本将北洋舰队悉数摧毁,军事强国梦彻底破灭。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希望全面革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但仅维持百日。义和团运动虽给列强以重创,其“盲目”排外也的确反映国民没有意识到战略机遇的存在。辛亥革命总算将帝制结束,但并没有迎来安宁的共和,陷入了漫长的军阀混战。
第四次是二战结束后,中国迎来一个融入世界经济、吸收第三次技术革命成果的重大战略机遇期。美苏因发战争财,成为世界两极;日本依靠美国保护,集中精力搞经济,创造了“日本奇迹”,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49年,美国在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失望至极之后,试图与中国共产党新政权建立友好关系,美驻中华民国大使司徒雷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仍逗留南京。后在苏联和朝鲜的要求下,中国志愿军参加“朝鲜战争”,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美国彻底断绝关系。中国只在“一五”、“二五”期间得到苏联的短暂援助,不久两国关系恶化。中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发展转入“三线”,为此付出高昂的发展成本,且未能吸收到技术革命成果,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距离拉大。
2、当前中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1世纪头20年代重要战略机遇期取决于国际环境,也取决于国内形势。
从国际环境来讲,出现了150多年来未曾出现过的对中国十分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仍时有局部冲突和战争,但和平与发展已然成为时代的主题。环视全球,中国已与俄罗斯建成友好睦邻关系;与欧盟形成全面伙伴关系;与印度关系大有改善;与日本没有引起大战争的可能;与美国可能会因台湾问题发生军事摩擦,但短期爆发的可能性很小;与东南亚诸国达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争取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完全可能的,这对我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十分有利。
尽管国际政治经济仍存在许多不确性因素,但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仍在迅速推进,以信息、生物和材料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势头不减,世界范围的产业转换和结构提升已经展开,全球资本转移、生产分工和合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9·11”事件以后,国际恐怖主义成为影响美国和世界安全的突出因素,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高度稳定性,使西方一些投资者觉得在中国投资更有安全保障,陆续将部分产业、资本和技术向安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所有这些,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是一个极其难得的战略机遇。
从国内形势来讲,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具备一系有利于发展和抓住国际有利因素的主客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看,我们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们的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整体上实现了小康,走出短缺经济时代,出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我国处于高速成长阶段,市场大,机会多,成本低,国内局势高度稳定,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国成为国际产业、资本、技术转移重点。
从主观方面看,也具备三个重要条件: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正确可行。二是我们已经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三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自主竞争意识增强,有闯市场、建功业、谋发展的积极性,能主动抓机遇,整合国内外有利因素。
三、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主要途径
1、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总揽和驾驭全局,必须重视和解决事关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矛盾,首要的是解决全局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了工作战略的主攻方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这个主攻方向或者说工作中心就是搞好经济建设。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几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各种重要会议和场合,从不同侧面多次阐明了上述基本观点,并“全面执行,一以贯之。”在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当前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要就是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所谓“加快发展”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是速度的概念,即我们必须也有可能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第二,是全面的概念,即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切实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倾向,确立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并重的发展观。因此要真正确立全面的发展观,首先必须切实地把政府的主要职能从管理经济转变为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改革现有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强调经济研究和预测的理性和责任感,进一步加强舆论宣传。
2、善于运筹和把握国际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特别是处理好中美关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城”。要实现有利的外部条件,关键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差异,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国际战略基本方针,推进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保障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平等发展的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当前,尤为重要的是适应“反恐”、地缘政治重组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在国际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中全面贯彻“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守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多边主义的合作发展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中美关系,是我们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的主要外部条件中的主导性因素。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都在强化:一方面强调需要大国之间的“良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不断暴露出对中国的遏制图谋。这种“两面性”不仅反映在其各项具体对华政策的前后矛盾、摇摆中,也反映在中美关系在政府、议会、贸易、民间交往等各个层面上的不协调。很多时候,这种“两面性”表现为美国总统和美国国会之间的互相扯皮。要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中美关系,不仅需要我们努力推进有利的国际政治格局,并在各种外交场合不卑不亢地进行争执或妥协,也需要我们善于把握中美关系的各个层面的矛盾,积极加以引导。从长远来看,更需要我们把外交工作做到美国的民间团体、主流媒体和普通民众中去,通过加强交往,不断增进相互认识和友谊,为最终改善中美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努力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现代化建设。
当前,努力提高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是我们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主要内部条件。关键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建设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更加先进的党。主要是通过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其核心问题是要把党的权力限定在核心事务和一定层面,使党的领导原则真正体现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4、采取有效的战略措施,稳妥地推进各项工作。
除了抓住“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根本,以及创造主要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之外,我们还必须围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个主要矛盾,切实解决一系列重大矛盾,特别是解决对推动全局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重大矛盾。当前,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经济文明建设,必须要稳妥地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主要特征一是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二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合理的产业布局。继续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二是做好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这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政治任务。三要继续推进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当前的核心问题是继续推进国有资产改革。四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必须适应外资从利用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逐步向追求市场容量转变的特点,不断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为此,要通过积极试点,逐步建立更加开放的对外经济制度体系,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进一步活跃以区域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内外经济往来。五是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六要积极推进社会公正和社会福利,必须继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七要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关键是解决体制性障碍。教育产业化虽然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但它对中国教育事业面貌的改变是不容置疑的。同样,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领域,我们也要积极寻求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必须象改革国有资产那样改革文化事业中目前存在的所有不明、权责不清、关系混乱等体制性问题,使文化事业有一个质的飞跃。
收稿日期:200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