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师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构想_教育论文

中师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构想_教育论文

中师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构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师论文,构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和探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问题,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的重大课题,也是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本文着重谈谈在中等师范教育中如何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实践构思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当分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本质特征和中等师范教育的本质特点,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里中等师范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思想理论水平。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根本原则。其本质特征是:其一,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社会性质去考虑,它是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的分水岭。据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应是:文化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以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其根本目的。这一点在理论上有不同的表述,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模式: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社会主义方向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第一个结合点;其二,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生产力性质上去考虑,它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结合。现代教育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出现在这种关系模式之中,而不是以丧失自身独立的存在形式纳入现代生产的体系之中,不是以生产代教育;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的作用与制约,也是通过它的科学技术基础来实现的。由于现代生产具有科学技术特性,才使得现代教育与之结合成为必要。因此,“现代科学是现代教育和现代生产的第二结合点”。我们在实践中可以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看成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最高形式;其三,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和谐人格的重要途径上看,社会主义的现代生产对现代教育不仅提出了社会政治的规定性和学习科学知识培养技术人才的课题,而且提出了道德的领域——价值领域的课题。科技的发展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缝隙扩大,使人们的能力和道德的矛盾日益激化,因此,能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形成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这是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只教给人们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使人成为有用之才,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要紧的是人要藉着教育得到对于事物及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觉,人必须对属于道德性质的美和善有亲切的感觉,对于人类的各种动机、各种期望、各种痛苦有所了解,才能与其他人和社会有合理的关系。因此,与现代生产相结合的教育要真切地反映现代生产的全面要求,避免在实践中出现道德颓废现象,成为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方法。这就是说,必须把现代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现代生产和现代教育的又一结合点。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在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内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三个特点,那么怎样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贯彻到中师教育中呢?

传统的观点认为,中等师范教育就是教给学生将来做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各科基础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从事教师职业所必备的基本能力(如普通话、三笔字等)。这样认识中等师范教育其结果就可能不是培养直接的生产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对中等师范教育就没有了必然的指导意义,从而忽视了在中师实行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现在看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中等师范教育虽然具有它的特定目标任务和特点,但它仍然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归根结底要受现代生产力发展、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中等师范教育从根本上说不能脱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方针的指导。中等师范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虽不直接地从事工农业等物质生产活动,但要通过他们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直接生产者。我们认为,现代的中师生应具备的素质内涵大大地丰富了。他们不仅应具备小学教师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且也要懂一些实用技术,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对小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学问;不仅应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还应具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和谐发展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内中等师范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鉴于我们对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相结合的特点的认识,鉴于我们对中等师范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认识,特提出以下几点贯彻这一方针的实践构思。

一、提高思想认识,改变“纯师范”的传统教育观念。我们应认识到,在中师加强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当前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小学教育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为经济建设输送初级劳动力或为初级中学输送合格的新生。要完成这项任务,广大的小学教师不但应具有适合小学的政治思想素质、科学知识水平、教学基本能力,还需要具有掌握有关的劳动技术能力,对学生进行劳动思想教育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职业的指导能力。所以,传统的“纯师范”教育已远远不适应社会发展对中等师范教育的要求。给中等师范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补充新的内容是势在必行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所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恰当的安排。”这对我们提高在中等师范加强和改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思想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理清思路,认真贯彻执行。要充分认识到克服传统的“纯师范”教育,在中等师范贯彻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只有深入地进行中师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办学模式、教育方法等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才能保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正确、全面的贯彻与落实。

二、改革中等师范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模式,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中等师范教育体制。改革中等师范教育结构、教育体制,按照中等师范教育的特点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新形势下的本质要求,建立师范教育与劳动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相互沟通的中等师范教育体系,将生产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引入其中,使中师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与技术教育并举。改变封闭式的中等师范办学模式,面向城市小学教育的中等师范学校,可适当形成社会、企业、部门和学校相互联系的开放型办学模式,企业可为学校创造符合标准的劳动教育的教学条件,挑选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任学校教师,为中等师范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工种、劳动场地和技术指导,使师范生了解生产过程,掌握初级技术,接受良好的劳动技术和职业训练。面向农村的师范学校也应和有关农业科研机构相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使中师生了解科教兴农的战略,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大农业战略”等,让中师生掌握一定的农业实用技术。

三、改革课程设置。原来的中等师范课程设置主要是为封闭式的“纯师范”教育模式而设计的,就劳基课程而言,也不能满足现阶段在中师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需要。近几年中等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其目的是克服中师教学脱离实际的倾向,提高中师生的能力,提出了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学实践“四大块”有机结合的指导方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就中师教育在渗透劳动技术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方针方面没有体现出较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我们除了运用开放的方法提高中师教劳结合的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在课程设置及二者相结合的方法途径方面多下点功夫。

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工农业生产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指导列入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起码应做为选修课的内容纳入计划。把师范生学习、了解、掌握现代工农业生产劳动的一些基本科学知识和技术作为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核心任务。各地中师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自编有关教材,如和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乡土教材等。也可以改造原教材,如生物教材、劳基教材,使之更能切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需要。总之,要因地制宜,面向城市的中师和面向农村的中师在教材课程的改革方面虽有共同点,但更多更重要的是有各自的特殊性,且不可讲究统一的模式。

从方法和途径上讲,应实行全方位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除开设劳动课、劳动技术课、职业指导课外,在各科教学中,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普通文化课也应该注意联系综合性、一般性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内容,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其重要途径是挖掘选修课、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潜力,这样可以避免课时紧张的矛盾。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中等师范“师范性”的主要特点,不能顾此失彼,为了增加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而忽略了做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我们要求的中等师范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有机的结合,即在职业技术等课程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师范性的特点。

四、搞好勤工俭学、创办校办企业。勤工俭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它把生产劳动、技术教育、德育溶为一体,在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结合上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是培养新型中师生的一条正确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勤工俭学已由原来的分散的简单的做工助学,发展为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面向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的已发展为相当规模,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生产经营实体,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提供着经济支持。随着勤工俭学的发展,一种新的经济成分正在形成。这就是日益壮大的校园经济,有的还成为相当规模的校办企业,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实践证明,创建校办企业是中等师范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重要途径,它的意义不仅是为中等师范建设增添经济活力,而且也可以加强中师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践环节,并为中师生毕业后从事小学教育时创办小学校园经济实体提供可借鉴的示范。

五、注重制度法规方面的建设。当前,中等师范教育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贯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新的革命,正如上文所说,需要进行课程改革、学制改革,变封闭式的传统“纯师范”办学模式为开放型的办学模式。目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但这需要社会的支持,需要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生产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在中等师范教育中的地位。依靠国家立法机构通过一系列的立法,制定有关法令、法规、条例、细则,例如制定中等师范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基本纲要,产业部门支持中等师范教育的有关法规,发展校办工厂条件等等,使之逐步走向法治轨道。这是推进中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键一环。

(文稿收到日期:1995—08—21)

标签:;  ;  ;  

中师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的构想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