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_畜牧业论文

新疆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_畜牧业论文

推行新疆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疆论文,畜牧业论文,基本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疆的前途在于发展农业,这是根据新疆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历史发展作出的实事求是的论断。新疆农业发展的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充足,光热资源丰富,种植业生产水平和规模已达全国中等水平。棉花、粮食生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问题在于新疆的粮食、棉花,甚至油料等并不可能完全代表新疆的农业。我们必须正视新疆畜牧业与种植业的差距,新疆畜牧业与其它省区畜牧业的差距。实践证明,抛开畜牧业谈新疆农业是一种严重的理论误导,对新疆农业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

畜牧业是新疆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有广大的牧区,也有肥沃的农区,具有丰富的饲料资源,尤其是农区畜牧业的快速成长,使我们看到了新疆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方向。大力发展新疆畜牧业是实现农村经济历史性转变和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需要。要大幅度提高新疆农牧民收入,不能只把视觉停留在种植业,盯在棉花、粮食上,种植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但农业发展光靠种植业不行,必须走出一条农牧林和农村非农产业综合发展之路。

综观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与畜牧业比重上升和农业商品化呈同步趋势。美国畜牧业生产不仅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生产水平高,而且畜牧业产值比重也很高,已占到农业产值的60%。在丹麦和爱尔兰农业中,畜牧业在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畜牧业与种植业的比例为9∶1,德国的畜牧业也占据农业的中心地位,畜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69%。新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曾达到27%,之后又出现下降趋势,近年来始终在20%左右徘徊,这与新疆的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从农业商品化过程和国内外农产品需求情况分析,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一般地说,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食品营养结构中常以粮食和蔬菜为主食,当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后,食物结构中对畜产品及制成品的比重会呈逐渐增长趋势。新疆市场上对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足以说明这一点。同时,我们还发现,近二十年来畜牧、水产等较高档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较为迅速,八十年代中期畜牧产品出口值比七十年代增长8.9倍之多,其占农产品出口值的比重也有显著增加。据预测,在未来的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从总体看,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潜在需求仍然呈增长趋势。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竞争的观念,效益观念和系统整体的观念指导和组织畜牧业生产,促进新疆畜牧业上一个新台阶。

1、畜牧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实现畜牧业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变是新疆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畜牧业现代化有如下共同特征:一是畜牧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即用现代工业生产代替传统的人畜力和有机能源,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二是畜牧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即广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实现畜禽良种化、科学化;三是畜牧业生产管理科学化,即实现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区域化、商品化和经营方式的科学化,最终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单位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与现代化水平很高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新疆畜牧业的基础设施差,科技普及程度较低,畜牧生产分布广泛,经营规模小,农牧民市场意识薄弱,组织化程度低,加上自治区财力有限,不能对畜牧业进行大量投入。因此,新疆畜牧业现代化的进程要比其他地区有更多的困难和障碍。鉴于此,我们认为,在“九五”和2010年期间,依托新疆丰富的畜牧业资源和广阔的市场,畜牧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上一个新台阶,以赶上和超过全国的发展水平。必须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坚决实施“科教兴牧”战略,加快农牧区经济和大农业结构改革步伐,切实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振兴农村牧区经济的重要内容。新疆畜牧业现代化必须从区情出发,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开发和保护资源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实行牧区放牧业、农区舍饲畜牧业和城郊工厂化畜牧业并举,肉、毛、绒、奶、蛋并举,做到农牧结合,重点突破,强化服务,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大力推广与普及实用技术,优化牧畜的畜种结构,品种结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建立和健全畜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以建设牧业大县为突破口,发展规模养殖,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和商品生产基地化。力争在今后的15年内,把畜牧业建设成为新疆一个独立的支柱产业,成为国家名符其实的重要牧区和畜牧业基地。以建成集产供销于一体、贸工农一体化的具有专业化、社会化、科学化和商品化的畜牧业体系。

2、畜牧业生产技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手段。从1980~1995年的15年中,新疆的牲畜存栏数由2672.6万头增加到3728.3万头,增加1109.7万头,增长41.52%。肉产量却由11.97万吨增加到47万吨,增加35.03万吨,增长2.93倍;牛奶产量由5.84万吨增加到42万吨,增加36.16万吨,增长6.19倍;棉羊毛产量由3.2万吨增加到5.43万吨,增加2.23万吨,增长69.7%。肉、奶、毛、绒产量增长的幅度成倍地高于牲畜头数的增长幅度,主要是研究和推广了一大批实用技术和管理技术,使畜禽的品种结构、饲养和繁殖水平、畜禽的健康水平、科学管理水平等显著改善与提高的结果。但新疆畜牧科技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增产潜力还远没有发挥出来。目前全疆绵羊中,良种及改良种约占50%,牛的良种及改良种约占20%,也就是说还有50%左右的绵羊、80%的黄牛是生产性能较低的地方品种,有待于改良和提高,就是现有的良种和改良种牲畜,其生产水平与国外一些优良品种比,差距也是很大的。集约化养殖技术仅局限在少数几个大中城市郊区,而且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向全疆农牧区推广后的增产潜力巨大。所以在今后15年内,大力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新尖技术,继续坚持先进技术(包括良种)的引进和消化吸收相结合,对传统畜牧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畜牧业生产的技术化,应成为畜牧工作的重点。实现畜牧业技术化,首先在牲畜繁殖方面,要普及绵、山羊的人工授精技术,牛的冷冻精液和直肠把握输精技术,有条件地推广牛胚胎移植技术,以及绵、山羊的双羔和二年三产等技术,以加快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步伐,全面实现畜禽的良种化(包括地方良种)和改良种化。在畜禽品种改良过程中,要注意做好新疆地方品种的保护工作,各品种的改良率以不超过90~95%为宜,使本地品种保持一定数量,为今后的改良、育种、保种留有基本的遗传基因。其次是抓好畜禽的科学饲养,以加速生产周转,提高生产效率,应充分利用新疆玉米和油料作物的生产优势,大力发展饲料工业,研究与推广适用各种畜禽的最佳饲料配方,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实行科学饲养和科学管理,走出一条高效节粮型畜牧业的路子。做到畜禽良种、配合饲料、饲养管理的科学配套,使全区粮食产量与肉类产量之比达到10∶1,赶上世界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三是抓好畜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是黄牛的冻精配种和胚胎移植,牛、羊、猪杂交优势的利用,羊、牛、猪快速育肥技术,飞机播种牧草和苜蓿根瘤菌资源开发及“双层草场”建设配套技术,集约化养鸡和养猪技术。塑料大棚圈建设技术,配合饲料和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优质细毛种羊和新疆白绒山羊新品种的培育及开发利用技术,畜禽技术承包、程序免疫和新克疥乳悬液、吡喹酮药饵驱除牲畜内外寄生虫等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3、畜牧业结构合理化

畜牧业结构是否适应市场需求与畜牧业资源的特点,是经营畜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坏的重要标志。新疆是一个草原牧区和一个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因此,长期以来,牧业一直是以草原放牧畜牧业为主,以牛羊等草食牲畜为主。全疆22个牧业县和15个半农半牧县占有牲畜1472.5万头,占全疆地方(不包括生产兵团)牲畜总头数的44.8%;49个农业县(市)占有牲畜1816.9万头,占55.2%。在全部牲畜中,羊、牛、马等草食牲畜达3437.8万头,占牲畜总头数的96.6%;猪121.2万头,占3.4%。畜种结构反应产品结构,1994年全疆肉总产量为42.8万吨。其中羊、牛等草食畜肉达33.05万吨,占77.2%;猪肉6.89万吨,占16.1%;禽肉2.87万吨,占6.7%。新疆除草原牧区以外,还有广阔的绿洲农区,居住着1000万农业人口;在全疆总人口结构中,除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以外,还有占总人口近40%的汉族和其他非禁猪民族。上述数据表明,新疆畜牧业的畜种结构和肉产品结构与全疆的资源配置和人口结构极不协调,制约着资源的有效转化,造成肉生产水平低,大中城市的猪肉供应长期依赖内地。进入80年代以后,全世界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之比保持在10∶1左右,即每生产10公斤粮食,同时生产1公斤肉。我国的畜牧业经过近十几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到1994年,全国产粮44450万吨,产肉4500万吨,粮食产量和肉产量之比也达到10∶1的世界先进水平。同年,新疆产粮666.17万吨,产肉42.8万吨,粮食产量和肉产量之比为15.6∶1,粮食转化大大落后于世界和全国的平均水平。按人均占有肉量计算,全国达到37.5公斤,新疆只有26公斤,低于全国11.5公斤。这就是新疆长期不重视畜牧业结构改革和粮食转化的必然结果。今后要推进畜牧业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畜牧业结构改革,逐步使畜牧业结构合理化。其调整改革的内容,一是调整畜种结构。首先是大力发展猪、禽生产,迅速增加饲养数量,到本世纪末,猪的存栏达到200万头,到2010年达到400万头;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牛、羊生产,除增加存栏数外,要重视改良品种,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加出栏数和个体产肉量,并适当压缩马、驴的饲养数量,存栏数各不超过100万匹,以腾出部分草料发展牛、羊生产。二是使肉类结构与人口结构相适应。通过发展集约化生产和实行规模经营,使猪、禽肉产量由目前占肉总产量的22.8%提高到40%左右,大致与新疆的人口结构相适应。三是牧区、农区、城郊畜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大力发展秸杆青(黄、微)贮和氨化饲料,积极发展饲料工业,重视粮食转化,加快农区畜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其所占比重;同时,通过发展集约化的养禽业、养猪业、乳牛业和牛、羊育肥业,实行工厂化生产,提高城郊畜牧业的比重;继续重视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到2010年前后,使新疆的牧区、农区、城郊畜牧业实现三分天下各有其一的目标。

4、畜牧业布局基地化

新疆的肉、毛、绒、奶、蛋、皮、肠衣等畜产品,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外贸出口和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的需要,近年出现的“羊毛大战”、“山羊绒大战”和市场肉、奶、蛋价格飞涨,以及政府采取强制性限制某些产品出疆等非常措施,正是这种产需矛盾突出的集中体现。以市场为导向,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出发,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原有的基础,集中适当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筛选出最有利的地段,建立以生产商品畜产品为特征的畜产基地,实现畜牧业生产布局的基地化,以满足市场需求,是一条投入少,见效快,效益高的有效途径,而且已被国内外的经验反复证明。基地建设的布局,应从各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牲畜等资源和人口、民族、交通、工业、通讯、能源、传统产业结构、科学技术水平等条件出发,建成各具特色的以畜产品为特征的基地,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建成肉、细羊毛、山羊绒、半粗毛等基地。在基地建设的安排上,重点抓好22个牧业大县的建设,使其尽快形成规模,发挥效益,以带动整个基地建设。基地的具体内容和布局如下:一是商品肉基地。目前肉食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在近期内,应把肉食基地建设放在最优先的位置,结合自治区确定的玉米带开发和“万千百十”工程,促其尽快建成和发挥效益。按产品的不同,可分为三个子基地:一是牛、羊肉基地。以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和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昌吉、奇台县(市)、喀什地区的莎车县、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县为主。1994年末,基地内存栏牛159.43万头,占全区牛总头数的47.3%;存栏羊1015.6万只,占全区羊总头数的35%。当年产牛肉50148吨,产羊肉75246吨,分别占全区牛、羊肉总产量的50.2%和36.3%。通过引进牛、羊优良品种和冻精,普及人工授精和冻精配种等技术,加快牛、羊的良种化进程,在2010年前实现良种化;同时,实施秸杆过腹还田,普及秸杆铡短、粉碎、青(黄、微)贮和氨化技术,积极发展饲料工业,推广配合饲料和添加剂饲料,提高秸杆等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营养价值;改善经营管理,提高适龄母畜比例,推广羔羊早期断奶、人工育肥、当年出栏屠宰和二年三胎等技术,到本世纪末,使基地内牛、羊肉产量达到20万吨以上,到2010年达到40万吨左右。二是猪肉基地。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塔城地区的乌苏、沙湾县、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霍城、新源、伊宁、巩留县,以及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市。1994年末,基地内存栏猪52万头,占全区猪总头数的42.9%,当年产猪肉23497吨,占全区猪肉产量的34.1%。通过采用良种瘦肉型猪,开展经济杂交,推广配合饲料和快速育肥等技术,使基地内猪肉产量到本世纪末达到6万吨,2010年达到15万吨。三是禽肉基地。包括乌鲁木齐、克拉玛依、昌吉、库尔勒等城市郊区。1994年,基地内产禽肉6471吨,到本世纪末达到1.5万吨,2010年达到3万吨。细毛羊基地,包括天山北坡,塔城盆地的牧区和南疆的部分山区,即伊犁、塔城地区,博尔塔拉、昌吉自治州、乌鲁木齐市、巴音郭楞自治州的焉耆县、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县。这些地(州)、县的牧区都有细毛羊良好的生态环境,有40年以上发展细毛羊的历史,发展细毛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十分优越。1994年末,基地内存栏细毛羊606.8万只,占全区细毛羊总数的62%。占基地棉羊总数的69.4%。通过大力推广中国美利奴羊和澳洲美利奴羊,普及人工授精配种,增加棚圈设施和改善饲养管理,增加细羊毛产量,提高质量,使其成为自治区和国家重要的优势细羊毛生产基地。山羊绒基地,以阿克苏地区和乌鲁木齐市为主。1994年末,基地内存栏山羊120.6万只,占全区山羊总数的26.3%;当年产山羊绒178.5吨,占全区山羊绒产量的26.1%。基地内绒山羊的育种改良已取得重大进展,新疆的绒山羊(北疆型和南疆型)新品种已经基本育成,1996年即可鉴定验收。在基地内继续加强新疆白绒山羊的选育工作,提高质量,增加数量;同时,积极向基地外推广新疆白绒山羊种羊和绒山羊杂交改良技术,以推动全疆绒山羊的发展。半粗毛羊基地,以和田地区为主。1994年末,基地内存栏和田半粗毛羊200万只,当年产半粗毛2500吨左右,在和田羊改良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引用林肯羊,通过普及人工授精技术,对和田羊进行全面的杂交改良,扩大改良面,增加改良羊数量,提高和田羊的产毛量和体重,改善羊毛品质。

5、畜牧业发展产业化

从汉唐以来,新疆就以其草地面积大、类型多样、草质优良和牲畜量多质优,尤以盛产良马著称于国内。牲畜和皮毛等畜产品一直是新疆输往内地和出口国外的最主要物资,直到50年代,新疆外贸部门收购的物资中畜产品仍占70%以上,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直稳定在30%左右,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20%以上,畜牧业在新疆的牧区几乎是唯一的产业,就全疆而言,也是支柱产业之一。但从60年代以后,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指导思想、政策保护、工作重点、资金投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疆畜牧业经济在全区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削弱,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80年下降到19.5%,1985年下降到18%,1990年下降到17%,(以上均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95年为21.6%(现行价格计算)。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95年已经下降到7.4%。新疆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已下降到第29位。从人均占有肉量看,到1992年就已下降到全国30个省、区、市的第23位。新疆是我国细毛羊的故乡,曾对全国的细毛羊育种改良作出过重大贡献。细毛羊是新疆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是新疆畜牧业的骄傲。但自80年代末以后,由于指导思想和政策上的失误,以及扭曲了的价格,给我区的细毛羊业以严重摧残。从1989~1994年,全区细毛羊的数量从1182万只下降到978万只,减少150万只,减少12.7%;细羊毛产量下降到2.7万吨,由居全国第一位下降到第二位,上述统计数字表明,新疆在历史上形成的全国第二大牧区和畜牧业是全区支柱产业的地位已经丧失,目前畜牧业经济已沦为依附于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的副业地位。畜牧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产业化。为此,首先要提高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认识。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和中华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新疆各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稳定,必须把畜牧业摆到各级党政的议事日程,充分利用新疆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从政策、科技、投入、工作、保护等方面给畜牧业更多的关注,加快其发展速度,尽快赶上和超过全国的发展水平。其次要调整大农业结构,尽快扭转新疆农业长期向种植业倾斜的畸形发展现状,把畜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到本世纪末,使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赶上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达到40%以上,达到全国畜牧业先进省、区的水平。第三是调整种植业结构,从切实抓好自治区党委关于建设玉米带的决策的落实,增加玉米、苜蓿等饲料作物和养地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饲料来源,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速度和促进种植业本身的良种循环,力争到本世纪末,使玉米和苜蓿的种植面积分别达到900万亩(包括复播面积)和400万亩,初步实现种植业由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优化成粮食、经济作物、饲草饲料的三元结构,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坚强后盾。第四是加快畜牧业本身的发展速度。通过调整结构,引进和推广良种、发展畜禽集约化的规模饲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实行现代科学管理和依托资源优势等战略措施,彻底改变目前畜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把畜牧业从依附于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的副业地位建设成独立的支柱产业,并相应建设细毛羊、肉羊、肉牛、乳牛、绒山羊、家禽等产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畜牧业经济的产业化,组建肉、毛、绒、乳、蛋等产品为龙头的产业集团,发展产加销、贸工牧、牧科教一体化经营,以加快畜牧业的发展,使新疆成为国家名符其实的第二大牧区和畜牧业基地。

6、畜牧业经营企业化

实践证明,畜牧业现代化过程既是畜牧业劳动力分化转移的过程,也是畜牧业企业化的过程,是畜牧业经营组织及规模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而产权明晰、市场导向、组织载体适当的畜牧业经营企业化则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

当前新疆畜牧业经营在总体看仍有明显的半自给性、兼业经营性和地缘局限性。由于经营畜牧业的大多数农牧户仍占畜牧业经营的主导地位,牧户仍是一种半企业化性质的生产经营单位,其经营范围、类别、经营观念、经营者素质不可避免的带有小商品特征,集中体现为地缘性强化和市场发育弱化。今后,应该促进农牧户的分化、组合,使其向社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方向迈进,以市场为导向,实行适度经营规律,强化农牧户的经济职能,把畜牧业经营企业化与建立畜牧业市场经济体系联系起来。

国营牧场也是新疆畜牧业经营企业化的载体之一,但国营牧场目前面临的问题很多,企业除了从事生产经营外,还要将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与企业经营融为一体。因此,今后应切实推进政企分开,使政府对国营牧场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的宏观管理转变,从企业方面看,应使国营牧场成为独立的企业,走企业化经营道路;从政府方面看,应使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与经营运作相分离,做到政府管理市场化,理顺关系,明晰所有权,强化使用权。运作的关键是将政府对牧场的所有权与牧场本身的法人财产权分开,对有条件的牧场,可推行股份制改组,先增量股份化,后存量股份化,牧场中的非经营单位逐步社会化。

当然,组建畜牧业企业集团是企业化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联合企业,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股份制的牧工商联合组织;二是合作制的牧工商组织;三是协作制的牧工商联合组织。

畜牧业经营企业化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开拓能力和风险意识的企业家。可以说,新疆经营畜牧的企业家极为短缺。这种短缺最终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充分和商品化程度低下,经济效益滑坡,使一些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畜产品公司陷入了难以走出的恶性循环,为了走出这种怪圈,培养和造就一大批畜牧业经营的企业家显得越来越重要。

7、畜产品市场营销外向化

十七年来,新疆畜牧业连年增长,为新疆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自治区党委又明确提出到2000年,肉类产量达到85吨,实现由调进到调出,绵羊毛产量7.74万吨。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广大干部和群众已经认识到畜牧业在增加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可以预见,在今后5~15年中,新疆的畜产品会由局部短缺发展为总量相对平衡,结构相对过剩。因此,搞好未来畜产品的市场营销,开拓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优化畜牧业资源配置,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当区内畜产品市场有可能出现相对饱和状态时,畜牧业生产波动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预防出现较大的波动,促进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便成为摆在畜牧生产经营者和政府面前的重大难题。而加快畜牧业的对外开放,走畜产品营销的外向化道路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畜产品市场营销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畜产品从投入生产到进入消费领域的全部经营活动都要以消费者为指向,开展一系列服务营销活动。其重点是按市场规律办事,让农牧民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发展高效的外向型畜牧业。新疆畜产品中具有优势的产品是牛羊肉、皮毛奶,关键是要将这些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现实的市场优势,主要途径有:一是要积极捕捉市场信息,熟悉国内外畜产品市场动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二是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重点抓好肉、皮、毛、奶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的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可建立中亚最大的畜产品交易市场;三是采取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营销战略,巩固老市场,开拓新市场;四是抓加工、抓产品增殖、抓龙头企业建设,以22个畜牧大县为基地,扩大经营规模,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

8、畜牧业生产规模化

无论是从宏观上度量,还是从微观上考虑,新疆畜牧业生产仍属于小规模经营状态,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在一定区域条件下低度生产要素组合与集中,小规模、小生产,缺乏规模经济;二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分配在空间呈现分散化趋向,“家家马牛羊,户户小而全”,因此解决畜牧业规模优化问题是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近中期新疆畜牧业规模变动的主体方向应该是推行适度规模经营,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法律手段促进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和地域上的相对专业化和相对集中,有步骤地实现低层次的小商品经营向高层次的适度经营规模转变。重点围绕具有发展潜力、规模效益的肉、毛、奶等初级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形成系列化、区域化的规模优势。在发展专业化养牛户、养羊户、养猪户、育肥户、养禽户基础上,抓好22个养殖大县的基地建设,带动区域化的专业商品生产和加工业、储运业的发展。城郊畜牧业在规模化转型中据重要位置。近期应在扶持原有大中型畜牧场(厂)的同时,把阿勒泰市、富蕴县、哈巴河县、伊宁县、新源县、霍城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乌苏县、额敏县、奇台县、昌吉市、拜城县、库车县、和静县、墨玉县、和田县、莎车县、疏附县、叶城县、乌鲁木齐县建成集约化、规模化的养殖开发区和商品畜产品基地,培植跨区、跨县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使其形成具有竞争能力的优势县城。同时,抓好伊犁、塔城、博尔塔拉、昌吉四地州和乌鲁木齐县,石河子等县市的新疆细毛羊商品基地,阿尔泰、塔城等为主体的新疆肉用羊商品基地、养牛商品基地、山羊绒基地建设,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区域化和现代化进程。

9、畜牧业服务全程化

建立完善的畜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全程化,是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的基本保证,是发达国家现代化畜牧业建设所走过的一条成功之路。新疆经过近40多年的建设,畜牧业产中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1968年,由于牧畜已作价归户,实行户有户养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自治区决定对畜牧业生产实现“五统一”,即统一进行草原基本建设、统一牲畜品种改良、统一管理种出畜、统一牲畜转场、统一疫病防治。“五统一”的推行,有效地克服了当时发生的草场滥垦乱牧、牲畜品种退化、疫病防治工作减弱等弊端,使畜牧业走上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畜牧业的产前和产后服务,则走过了由国家分配和统购、派购到逐步放开和建立集市贸易的曲折过程,其服务范围开始仅限于农牧机械和畜牧兽医药械的计划供应、良种畜禽的计划调拨、活畜及畜产品的派购和计划收购等。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畜牧业生产的产后服务从改革流通体制开始,一是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畜产品流通领域。二是建立了以国营和合作商业为主、多渠道并存的畜产品流通网络,允许集体和个体经营者,以及生产厂家和其他部门建立起自己的流通渠道。三是逐步缩小和取消了统购、派购,允许活畜和畜产品自由上市。四是放弃了传统价格管理体制,活畜和畜产品逐步实行随行就市。五是发展了活畜和畜产品集贸市场。通过以上改革,基本上确立了新疆畜产品流通的新框架,初步改变了流通渠道单一,管理体制僵化,国家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局面,从而调动了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畜产品市场的有效供给,基本满足了城乡人民和工业的需求。但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的影响,当前畜牧业服务的全程化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正常的畜产品流通保护不力,滥设关卡、乱收费、乱罚款、生产资料乱涨价屡禁不止。二是对城乡畜产品市场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与合理布局。三是对畜产品外销的宏观调节措施不当,地方政府干预造成失误过多。四是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由于资金、体制等问题,面临网破人散的困难境地。要实现畜牧业服务全程化,第一是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服务网,从产前的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到产中的技术服务,最终到产后的产品销售和加工,都要建立国营、集体和个体相结合的以国营为主体的服务网,完善各项服务职能,为农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排忧解难。第二是在技术服务中实行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和科技成果商品化等,充分调动各族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切实做好各项技术服务工作。第三是加强畜产品市场建设,搞活畜产品市场流通,保护农牧民的经济利益,以流通促生产。为此,必须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各地滥设关卡,保护畜产品正常流通;建设和完善畜产品专业市场体系,采取建立综合批发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通过拍卖、现货与期货贸易等形式,让区内外客户和厂家公平竞争,提高畜产品的交易效益;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保护正当竞争;彻底放开畜产品出疆销售的行政性控制,杜绝以行政干预畜产品正常流通的错误做法;加强宏观调节,制定保护措施,建立羊毛风险基金和储备制度,保护生产者的利益。第四是把畜牧生业产中统一草原基本建设、统一品种改良、统一管理种出畜、统一牲畜转场、统一疫病防治的“五统一”扩展、延伸到产后的“五统一”,即实行畜产品统一收购分级、统一规格品种、统一贮藏运输、统一加工包装、统一组织销售。形成产业化要求的批量化、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和商品优势,发挥产加销一条龙优势。

标签:;  ;  ;  ;  ;  ;  ;  ;  

新疆畜牧业现代化的基本思路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