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红旗镇三板小学 519000
摘 要: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过程,不仅要以读为主,还要通过多种手段在品词、赏句、悟段、谋篇中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及其内涵,从而催化语言与内容的相融,使阅读教学更具实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写技能。
关键词:阅读教学 感悟 过程
学一篇课文,要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本内涵,其着眼点可以放在语言形式上。“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等,都是从“语言”这个根上长出来的。没有对语言的理解、感受、品味、领悟,这一切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从阅读的双向心理过程来看,阅读教学要从“语言——内容——语言”“走一个来回”,不光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理解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领悟思想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的。“理解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领悟表达方法解决“怎样写”的问题。小学语文新课标有关表达方法的要求上,用的是“揣摩”“体会”“领悟”等词语,强调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注重的是学生领悟的过程,不过分计较领悟的结果,不提硬性的要求、具体的指标。领悟表达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多读,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学生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妙处,领悟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领悟文章的结构与意境。这样才能把“表达方法”这一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言语读写技能,更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一、揣摩词语,挖掘词语的内涵味儿
叶圣陶先生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其实,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文化的内涵。教学中不应是理性、枯燥地分析词条的意思,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结合生活积累体味词语的细微差别,推敲用词的精妙,这样才能达到维果斯基所说的“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
一个平面的汉字,在学生多元的、个性化的感悟下,它的表象一下子就丰满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指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让学生应当成为‘词的音乐家’。”我努力开掘“塞”等字丰富的表象,揣摩体味,含英咀华,不正是引领学生走向“词的音乐”吗?
二、品赏句段,感受语感的韵味儿
2015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王尚文先生在《语感论》中指出:从现象看,语感是对语言的感觉,但实质上它是一种心灵的感觉,语感正是在言语的音韵和意义的直接感染下在内心呈现出一个感性的具体生活镜像,在人的直觉思维作用下产生美感效应。
“字字未宜忽,句句悟其神。”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与作者会面,使他们感情契合,培养敏锐的语感,阅读教学就成为“学生、作品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
《钓鱼的启示》一文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的话中蕴含着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内在美。如何让学生去理解发现这种最崇高的美呢?在学生充分自读“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这部分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读,然后我参与其中和学生合作表演:老师读“儿子”说的话,学生读“父亲”说的话。在分角色朗读中,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验“父亲”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态度的坚定,体验“儿子”的不理解、不服气、内心的委屈,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父亲严格要求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的良苦用心。
三、捕捉弦外之音,体会语言的独特味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我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注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诵读并借助想象,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从形象具体的材料中感受、体验,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捕捉课文的弦外之音,体会语言的独特味儿。
例如我在教学《桂花雨》时,注意激发学生想象:摇桂花对琦君来说真是一件大事和乐事,缤纷的桂花雨不仅落在了琦君的头上、身上,更落在了作者的梦里、心里。作者的梦里会有什么?学生纷纷想象:“会有充满香气的桂花雨”,“会有母亲收获桂花,然后做桂花糕的情形”,“会看到母亲将桂花做成了桂花茶”,“会有作者吃着甜甜的桂花糕的情景”……这都是基于语言的感悟。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想象中领悟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领悟了作者和母亲对家乡、对桂花的深厚感情。
一般来讲,文章的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标题、文眼、重点段、过渡段,是文章的思路、线索,记述事物的特点、事件发展的高潮、人物言行的闪光点等精彩部分,都是感受语言表达、破译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都是催化学生领悟语言表达形式的着力点。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熟悉教材,找准着力点,还要充分考虑各种领悟语言表达形式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对文本的领悟过程。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5年。
[2]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3]王尚文 《语感论》。
论文作者:邓志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7
标签:学生论文; 语感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表达论文; 作者论文; 词语论文; 方法论文; 《教育学》2019年2月总第16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