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贸企业规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83;功能#183;提升_企业规模论文

我国外贸企业规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83;功能#183;提升_企业规模论文

我国外贸企业规模经营:问题#183;功能#183;推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规模论文,外贸论文,功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外贸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规模经营功能的发挥。由于规模经营的多元功能,因而推进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是必然的,而如何推进,则更值得研究。

一、外贸企业规模经营中存在问题的实证考察

外贸企业规模是资本、劳动力、技术、管理信息等经营要素在外贸企业内的集中程度。外贸企业只有达到合理规模,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正是外贸企业在合理规模上的经营。我国外贸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

1.企业规模过小。截止1994年底,我国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达8342家,还有22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具有外贸经营权。但是,在众多的外贸企业中,大型外贸企业却不多。1994年进出口额在5599万美元以上的仅有500家,在1亿美元以上的仅有287家,在10亿美元以上的仅有22家。我国外贸企业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例如日本伊藤忠商社营业额达1800多亿美元,其它几家大商社也在千亿美元以上,而我国最大的进出口公司营业额仅达150亿美元,不到日本九大综合商社平均营业额的十分之一。我国出口额排在前10位的外贸企业出口总额只占全国出口额的20%左右,而日本九大综合商社的出口却占日本出口额的50%左右。

2.纵横向一体化不足。纵横向一体化包括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1)纵向一体化不足:在外贸企业经营中,产、供、销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多数外贸企业单纯或主要从事进出口经营,没有把“产”纳入企业自身,货源主要来自收购,对出口商品的品种和品质难以控制,不仅增加了交易费用,而且也难以适应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化。在计划经济下产、供、销之间通过行政命令的“政约”联系被打破以后,符合市场经济的“契约”联系尚未建立时,外贸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更显必要。(2)横向一体化受阻:由于部门、地区保护主义的存在,国内市场被“条”、“块”分割,部门、地区之间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地区之间的外贸经营分工趋同,具有明显的反专业化分工倾向,经营同一类商品的外贸企业由于“条”、“块”的行政干扰,联合与兼并受阻,不能有效地产生规模经营效应。

3.多样化经营不合理。当外贸企业同时经营若干不同种类但相关的商品时,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改善,这种因增加相关商品种类而产生的节约就是范围经济(Economy of Scope)。当经营的不同种类商品之间存在着技术互补性时,范围经济就更加明显,这种因不同商品的技术互补性而产生经济效益的现象,称为合成效应(Synergy Effect)。我国外贸企业在多样化经营方面存在着盲目性,专业化和系列化特色不够,特别是商品经营放开以后,多数外贸企业什么商品都经营,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独特的有内在联系的多样化经营领域,从而缺乏范围经济和合成效应。同时,不少企业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缺乏专业化分工,内部争抢客户和货源的现象经常发生,从而使外贸企业应有的规模经营效应也得不到发挥。

4.外贸组织结构不合理。根据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我国应构建有效竞争的外贸组织结构。所谓有效竞争,是指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协调的竞争,既表现为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效应显著,又表现为外贸企业之间充满着竞争活力。我国外贸组织结构不合理的表现主要是缺乏有效竞争。(1)规模经济效益不高:外贸企业规模不足会使专业化分工、经营管理、市场竞争力、海外渗透力等受到规模制约,外贸企业规模报酬不高,经济效益受损。(2)交易费用增大:用企业内部交易取代市场交易的原因是因为市场交易具有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越大,越需要推进规模经营。我国外贸企业之间依靠行政命令的“政约”联系被打破以后,经营秩序尚未理顺,经营渠道混乱,请客送礼、大吃大喝、行贿受贿、回扣等不正当竞争手段经常出现,因而市场交易费用增大。(3)市场竞争过度:表现在出口业务中,对内抬价收购,对外低价竞销,出口整体效益下降;进口业务中,竞相抬价,导致成本加大,肥水外流。市场竞争过度不仅影响到外贸微观、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导致国外反倾销案件剧增,加剧了外贸企业的短期行为。

二、外贸企业规模经营功能的系统评价

我国外贸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着规模经营功能的发挥。人们通常认为,外贸企业规模经营的功能仅是获取规模经济。然而,从系统角度分析,外贸企业规模经营具有多元功能。

1.获取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由于企业规模扩大而引起的经济效益提高的现象,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之分。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有:经营要素利用效率、组织效率提高带来的效益;产、供、销范围扩大及内部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益;资信程度提及抗风险能力、适应能力增强带来的效益。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是产业规模扩大、企业区域集中、市场结构的外部经济性为产业内企业带来的效益。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取决于企业规模的大小,而且取决于产业规模的大小。外贸企业之所以向经济发达城市和港口城市集中,是因为有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企业可以利用当地的交通、通讯、服务等设施。同时,有效竞争的外贸组织结构也能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经济性。必须指出,外贸企业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有一个合理的规模,超过合理规模之后,规模报酬不是递增,而是递减。

2.节约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理论认为,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企业通过市场的交易一般要经过收集信息、谈判磋商、签订合同等环节,这些环节都需要支付交易费用。同样,某一交易纳入企业内部时,企业内部管理、协调也需要一定的组织费用。当企业内部的组织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企业就会用规模扩大代替一部分市场,这时的企业规模扩张是有效率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交易费用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必然驱使企业扩大规模边界。对于外贸企业来讲,企业规模经营产生的交易费用节约更为显著。(1)规模扩张到国外产生的节约:外贸企业可以突破国内市场的限制将其边界扩张到国外,用企业内部交易替代外部市场交易,海外投资的出现是外贸企业面对高昂的国际市场交易费用进行组织创新的结果。(2)大规模购销产生的节约:随着外贸企业规模的扩大,购销批量增大,参加交易的当事人和交易次数相对减少,从而相对节约交易费用。(3)内部价格转移产生的节约:外贸企业规模扩大后,内部各分支机构之间通常采用价格转移调拔经营要素,这不仅可以使高昂的外部交易费用内部化,而且可以获得避税优势。

3.取得垄断优势。大型外贸企业和中小企业相比在诸多方面具有垄断优势,它可以凭借垄断优势获取垄断利益。(1)所有权优势:主要有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等。资本优势主要指能够大量地和低利率地获得资本;技术优势主要指技术秘密、商标、信誉等无形资产的优势,这种优势在同一企业内部具有“公共财货”的性质,即在同一企业内部利用技术优势的边际成本为零。(2)选址优势:大型外贸企业具有较强的跨国家或地区投资的实力,可以在投资环境优越的国家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从而利用该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投资条件和绕过该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壁垒。(3)价格优势:大型外贸企业可以凭借出口中的垄断高价和进口中的垄断低价获取超额利润。按照新古典学派的解释,企业扩张规模的目的就是获取垄断地位,进而谋取超过竞争性收益率的垄断利润。

4.利于宏观协调。大型外贸企业往往与中小企业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通过购销关系、契约联系、外围协作等形式把中小企业联结成有机体,在众多外贸企业中,大型外贸企业具有协调作用。大型汽车外贸公司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协调作用便是大型外贸企业利于宏观协调的例证。一家大型汽车外贸公司往往通过各种资产、契约等纽带与众多的零部件企业发生联系,彼此结成利益渗透关系。例如,日本汽车制造业中关联承包企业达几万家,虽然大型汽车外贸公司与关联承包企业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通过大型汽车外贸公司的协调作用却使得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出口企业服务,同时也使得整个汽车工业的经营秩序得到了提高。因此,尽管中小外贸企业占大多数,但是大型外贸企业常常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协调了众多中小企业的活动,从而增强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三、推进外贸企业规模经营的理论思索

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是通过合理的组织形式实现的。适应我国外贸企业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要求主要有:(1)构建有效竞争的外贸组织结构,使外贸领域既能实现规模经济,又有保持竞争活力;(2)大型外贸企业向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发展途径是加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和经营多样化,以产权重组为纽带带动企业联合与兼并,以资产和市场网点为纽带带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经营,从而形成一批包括综合商社在内的大型外贸企业集团;(2)中小外贸企业向专业化、系列化、国际化发展,由盲目的综合化、多样化经营转为有选择的专业化、系列化经营,从而形成一批符合规模经营要求的专业化外贸企业。根据我国外贸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的现状,要达到适应外贸企业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要求仍需不断努力。

1.塑造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企业改革进展很大,但是外贸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得到根本塑造,企业自主追求规模经营的行为往往受到行政干预。作为市场主体,外贸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产权主体、利益主体和财产责任主体。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用公司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改组外贸企业是塑造其市场主体地位的根本举措。具体措施主要是推进企业法人化、产权市场化和经营代理化工作。(1)推进企业法人化,实现政企分开:外贸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应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企业全部法人财产对企业债务负责;政府以其出资额享有所有权利益,通过理顺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对企业债务负有限责任。(2)推进产权市场化,实现产权明晰:通过所有权市场化、占有权市场化和经营权市场化,可以带动经营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推进外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的联合与兼并。(3)推进经营代理化,实现管理科学:即按照公司制运作要求正确处理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托管关系和董事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构建股东、董事、经理之间的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切实有效地控制“内部人控制”。管理科学也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效率的最大化,形成在合理分工下的外贸企业经营能力应有的规模经营效应。

2.推进要素流动。外贸企业是经营要素的集合,经营要素流动受阻必然制约外贸企业合理规模的形成。当前情况下推进要素流动的主要措施是培育市场体系和打破“条”、“块”分割。(1)培育市场体系:我国经营要素市场,特别是资金、劳动力等市场,受传统计划体制的影响仍然较大,导致资金、劳动力等经营要素不能随着利益和效率的驱动而自然流动。因此,要加速专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允许大型外贸企业集团成立融资机构,赋予其融资权;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贸企业破产机制,促进产权的流动与重组;加大劳动用工制度、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等的改革力度,促进劳动力流动。(2)打破“条”、“块”分割:由于部门、地区利益的诱导,外贸企业的部门所属和地区所属必然导致部门、地区保护主义盛行,统一大市场难以建立,经营要素的流动必然受到行政干预。因此,要加强外贸企业按公司制要求运作,赋予公司制外贸企业无主管部门的地位;加强打击部门、地区保护主义的法制化力度;精简部门、政府机构,限制部门、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彻底消除外贸企业的行政级别,鼓励外贸企业按利益和效率标准进行跨部门、跨地区的联合与兼并。

3.加强产业导向。我国电子、化工、机械等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达到最小经济规模,各地区工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现象也很严重,这些都影响着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据国家计委统计,在全国28个地区中,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系数大于0.85的有8个地区,小于0.85大于0.70的有15个地区,小于0.70大于0.59的有5个地区。在重复引进方面,我国引进了彩电生产线110多条,电冰箱生产线70多条,集成电路生产线30多条,墙纸生产线、铝合金门窗生产线、大理石生产线几十条至上百条,这些生产线引进以后由于规模小,供过于求,既收不到规模效益,又造成极大的外汇浪费。这就有必要加强产业政策对外贸企业规模经营的导向作用。不同商品、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合理规模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说来,重化工业企业的合理规模较轻纺工业高,外贸企业的合理规模较内贸高,多样化经营企业的合理规模较专业化的单一经营高,价值量大的大型产品企业的合理规模较价值量小的中小产品高。因此,政府应选用盈亏平衡点分析法、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法、组织成本和摩擦成本最小法等方法,并依据国内具体情况和国外同行业标准,综合评定出合理规模标准,以作为企业进入的依据,从而限制低于最小经济规模的经营。同时,合理规模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政府还必须依据经济条件的变化及时对合理规模标准加以修订。

4.完善政府推进。政府推进指的是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外贸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市场引导和政府推进并不矛盾,市场引导指的是市场信号,如价格、利率、税率等对外贸企业规模经营的引导,发挥着“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而政府推进则通过一系列政府推进措施发挥着“看得见的手”的作用,这种作用并不是把政府的意志强加给外贸企业,而是由外贸企业依据市场的利益和效率标准在评价政府推进措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和效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进入或退出。采取政府推进措施促进外贸企业规模经营,是后起国家(如韩国等)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现状,政府推进措施应包括:(1)以《对外贸易法》为中心构建外贸规则体系,加强外贸规则的法制化、统一化、透明化工作;(2)逐步削弱外贸企业的进入壁垒,鼓励外贸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的内外贸一体化、纵横向一体化,反对依靠行政命令搞“拉郎配”的做法;(3)制定包括综合商社在内的外贸企业集团标准,并确定对符合标准的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金融、外汇、信贷、税收、政府代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引导企业走规模经营的道路。

标签:;  ;  ;  ;  ;  ;  ;  ;  

我国外贸企业规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183;功能#183;提升_企业规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