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喜娜
(哈尔滨市双城区人民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1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地功能恢复及促进子宫复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3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位1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了,观察组采取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训练,对比两组盆地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58.8%;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入骨盆时间为(7.2±1.5)d;对照组子宫入骨盆时间为(11.8±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促进子宫复旧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盆底康复;盆底功能;子宫复旧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58-02
随着我国优生优育的政策不断完善,人们不仅仅对婴儿的生长发育进行重视,同时对产妇的心身健康有足够重视;产妇在分妊娠、分娩时会导致盆底功能改变[1],出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产后积极对盆底肌肉肌力的评估,及早进行康复治疗,是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采取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产妇34例,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白带常规检查、妇科检查等无异常,产后恶露干净;患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协议通知书;排除阴道炎患者、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阴道流血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7例,年龄23~36岁,平均(28.6±2.7)岁;孕周37~42周,平均(39.7±1.5)周;其中顺产患者有10例,剖宫产患者有7例;对照组17例,年龄24~37岁,平均(29.1±2.5)岁;孕周37~41周,平均(39.5±1.3)周;其中顺产患者有11例,剖宫产患者有6例;两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新生儿体重、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治疗前均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常规盆底肌功能训练,进行常规缩肛运动,收缩5秒后进行放松,反复进行15分钟;观察组患者给予神经肌肉电生理刺激治疗仪进行电刺激治疗,之后给予生物反馈治疗,每次30min,每周进行2次;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观察患者康复情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判定标准
盆底肌力改善情况采取会阴肌力法对盆底肌力进行测定;采取手动方法进行分级,医生将手指放入阴道,评估阴道肌肉收缩状况,评估盆底肌力分级,分为0~5级;显效:产妇盆底肌力相比康复前提高超过3级;有效:产妇盆底肌力相比康复前有提高,但未达到3级;无效:产妇盆底肌力相比康复前无明显变化,肌力松弛。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盆底肌力改善情况
观察组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显效4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58.8%;两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子宫入骨盆时间对比
观察组子宫入骨盆时间为(7.2±1.5)d;对照组子宫入骨盆时间为(11.8±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是女性产后常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妊娠、分娩对女性盆底功能带来不可避免的损伤,但这种损伤是可逆的,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有利于盆地功能恢复。因此,临床上对盆底功能障碍越来越重视;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有:①妊娠期子宫不断增加,导致对盆底牵拉,对软组织造成损伤;②妊娠期激素水平变化明显,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减弱,出现盆底器官脱垂的风险;③分娩时对盆底造成损伤、对盆底支持的神经进行牵拉等[2],使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出现神经萎缩,对骨盆肌肉带来损伤。临床盆底康复方法主要有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等,电刺激能够通过不同频率的电流对患者进行刺激,使患者盆底肌肉收缩,通过神经反射,来促进盆底肌收缩功能,使整个盆底肌群强化;电刺激具有安全、无创、无依赖性等特点,使产妇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治疗,提高盆底肌肌力和促进阴道缩紧度;生物反馈则是根据患者反馈的信号对患者进行调整,使患者能够自主控制盆底肌的收缩,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进行协调收缩,能够提高盆底Ⅰ类纤维及Ⅱ类纤维的肌电值[3],更加有利于盆底肌力康复。产妇盆底肌不断提高,对盆底器官的治疗和预防起到积极作用,促进阴道紧缩度,促进子宫恢复,而且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对患者无影响,易于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8%;观察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促进子宫复旧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瑜.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加家庭康复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88例临床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7):514-516.
[2]李能.产后盆底康复训练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4,5(2):46-47.
[3]陈玉清,裴慧慧,陈蓓,等.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3):234-237.
论文作者:于喜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患者论文; 产后论文; 产妇论文; 子宫论文; 肌力论文; 统计学论文; 功能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