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先贵”制探微_北魏论文

北魏庶姓勋贵起家制度探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北魏论文,制度论文,庶姓勋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3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6)04-0068-11

       中古官宦所谓的起家,通常专指初入仕途获得首项正式官职的过程。①其别名释褐、解褐、投褐、释巾、解巾、脱巾,无不表达摆脱庶民身份,变成国家事务管理者的内涵。仅就个人而言,起家意味着从“家”这一“私”的世界飞跃到“公”的世界,实现体制内外的根本转换。②六朝时期,起家又与阀阅门第紧密结合,充当衡量贵族等第的标尺和贯彻士庶流品的框架。③士族阶层往往垄断某些特殊的起家层位,以维护既定的门阀秩序和政治权益。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为巩固统治,积极推动代人集团的士族化进程,使其在婚嫁宦学方面与中原旧族顺利接轨,规范严整的起家制度便应运而生。这对于了解北魏上流社会的动向意义重大,极具学术价值。④本文在此基础上拟将考察范围延伸至庶姓勋贵,⑤从而完善整个士族起家的等级体系。

       一、北魏墓志中庶姓勋贵起家事例举证

       资料的真实性决定结论的可信度,审慎甄别材料乃治史之前提。众所周知,传世正史和出土墓志均大量保存北魏勋贵的仕宦信息,但在起家问题上,前者远不及后者可靠。一方面,正史截取传主仕途履历有欠完整,起家的段落往往被忽略,故首位官职未必就是起家官,例证如下:(一)《魏书》卷三九《李宝传附李蕤传》:“蕤,字延宾。历步兵校尉、东郡太守、司农少卿。”《李蕤墓志》却载“弱冠侍御中散、符玺郎中,转监御令,拜步兵校尉,出为东郡太守,迁大司农少卿”。⑥比较方知起家官是侍御中散,而非步兵校尉。(二)《魏书》卷五六《郑羲传附郑忠传》:“(道)忠,字周子。右军将军、镇远将军。”《郑道忠墓志》则说始为高阳王国常侍,后迁镇远将军、后军将军。⑦正史记录的只是最高官职,又将“后”讹为“右”,且并未涉及起家。(三)《魏书》卷四二《寇赞传附寇治传》:“治,字祖礼。自洛阳令稍迁镇远将军、东荆州刺史。”《寇治墓志》明言释褐中散,后徙洛阳令,迁假节、督东荆州诸军事、镇远将军、东荆州刺史。⑧史书显然遗漏了起家。(四)《魏书》卷六三《王肃传附王翊传》:“翊,字士游,肃次兄琛子也。风神秀立,好学有文才。历司空主簿、清河王友、中书侍郎。”《王翊墓志》详载:“解褐为秘书郎中。……又除襄威将军、补司空主簿。追申起家之屈,迁为从事中郎,特除中书侍郎,加镇远之号,又为清河王友。”⑨史籍只罗列若干要职,起家被排除在外。(五)《魏书》卷五七《高祐传附高雅传》:“雅,字兴贤,有风度。自给事中稍迁司徒府录事参军、定州抚军府长史。”《高雅墓志》却说:“景明中,释褐司徒行参军,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除厉威将军、郢州征虏府录事参事,入除给事中,仍加宣威将军,徙司徒录事参军。熙平中,除定州抚军府长史。”⑩史乘严重缩水,没能反映起家。由此可见,将六朝人物传记中最初出现的官名视为起家官乃致命的弱点,而墓志如此操作却无大碍。

       另一方面,即便正史明确著录的起家官也与墓志颇多抵牾,事例如下:(一)《魏书》卷六二《高道悦传》:“道悦少为中书学生、侍御主文中散。”《高道悦墓志》:“年十五,除中书学生,拜侍御史,迁主文中散。”(11)显见正史将起家官和首次迁转官混为一谈。(二)《魏书》卷二七《穆崇传附穆绍传》:“绍,字永业。高祖以其贵臣世胄,顾念之。九岁除员外郎,侍学东宫,转太子舍人。十一尚琅邪长公主,拜驸马都尉。”《穆绍墓志》:“除太子舍人,选尚琅琊公主,拜驸马都尉。”(12)员外散骑侍郎品级高于太子舍人,史书无疑颠倒了起家和迁转的顺序。(三)《魏书》卷四五《韦阆传附韦彧传》:“彧,字遵庆,亦有学识。解褐奉朝请。”《韦彧墓志》:“高祖孝文皇帝定鼎嵩瀍,亲简人门,太和十九年,钦公高辩,顾谓仆射李思冲曰:才明如响,可除奉朝请,令优游道素,以成高器。广阳王嘉奏为骑兵。事非所好,辞官去禄。”(13)可知,韦彧释褐广阳王骑兵参军,奉朝请只是皇帝提出的建议。(四)《魏书》卷五八《杨播传附杨顺传》:“顺,字延和,宽裕谨厚。太和中,起家奉朝请。”《杨顺墓志》:“解褐员外散骑侍郎、直寝。”(14)史志记录的起家官互异,学界普遍倾向后者。

       当然,正史记载的起家官不乏与墓志吻合的例子,但由于上述弊端的干扰,使我们在选择材料时需格外谨慎,史志互证必不可少。正常情况下,墓志所列生平首任官职就是起家官,注明标志性语词的起家官更是毋庸置疑。因此,以墓志为中心研究北魏起家制度比较稳妥,亦可省略繁琐的考辨工作。这是由北朝史志不同的编撰特点造成的,一般说来,墓志成文于当时,作者与丧家关系密切,熟悉逝者的履历事迹,又有行状、谱牒、家传等丰富资料可供参考,写成后势必还要亲朋故旧过目审核,务求真实准确。相形之下,魏收修《魏书》已远在北齐,大抵抄缀旧国史,竟在十月内草率杀青,加之性情褊急骄矜,投诉者前后多达百余人,遗漏家世职位乃争议焦点之一。(15)至于起家官的脱误便不足为奇了。鉴于此,本文取材仅限元魏墓志,为防出现伪志,范围限定于考订精审的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和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版),出土时间截止2003年。共选庶姓勋贵墓志92方(见附表),他们的生活年代遍及北魏各历史时期(前期22方、后期70方),涵盖除宗室外的整个统治集团(代人48方、中原士族42方和领民酋长2方),其起家情况足可管窥该制度之全豹。

       二、庶姓勋贵起家官的职位类型

       官僚体制下,国家根据需要设官分职,不同职位只有分工的差异,并无优劣之别。但在六朝贵族制时代,大族凭借权势把持符合自身文化旨趣及利益诉求的官职,使之成为本阶层固有的升晋阶梯和活动领地,于是区分清浊、要闲、中央与地方官成为官场积习,清要的京官备受名族子弟垂青。(16)所以,除了朝班位阶的高下,职位类型也是权量起家水准的重要指标。不过,北魏是伴随贵族化的步伐逐渐接受这一理念的,孝文帝太和改制前后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必须进行分期梳理。

       现存墓志显示,庶姓勋贵在北魏前期主要以三种途径释褐:一是有爵封君,赐爵同时加授品级相当的将军军号,军号可随爵位传袭,历代封君皆以之起家,此制直到太和十六年(492年)军号与爵位脱钩方告废止,算是用政治待遇弥补虚封爵社会经济功效的缺失。(17)《杨乾墓志》载,杨乾父杨悦为鹰扬将军、恒农男爵,本人“龆龀袭爵恒农男,后加鹰扬将军、公士”。《高广墓志》载,高广父出使萧齐殉难,“皇上悼惜,世加荣品。……由是弱岁拜扬烈将军、西扬男。”男爵位列五品,鹰扬、扬烈将军案太和十七年(493年)前《职员令》亦为五品,爵位与军号协调匹配,共同保障封君的仕宦权益。二是作为骨干力量的代人及其附庸恩幸、宾客与外戚,在胡汉分治的背景下,他们常以内行系统的内小或中散起家,充当皇帝的随侍扈从。墓志载,代人出身内小者有杨播、侯刚、丘哲;出身中散者有李蕤、王昌、乞伏宝、皮演。(18)实际上,中散与内小同义,不过是后者改名而来,皆为鲜卑部落内侍之遗制。(19)内行官凌驾外朝之上,乃王朝统治的核心,代人独享以此起家,充分彰显政权柱石的特殊地位。三是归附较晚的代人和被征服的中原士族,朝廷根据实际情况在外朝系统随机安排起家。在中央或任文官,贡献才智,如著作佐郎韩显宗、中书博士李璧、中书侍郎张玄、尚书起部郎甯懋、侍御史高道悦;或任武将,值勤警戒,如武骑常侍公孙猗,殿中将军石育、席盛;或入幕府为僚佐,如大将军府司马张卢、平北将军府主簿韩震。还有离京外任者,如鲁阳太守司马兴龙。比对相关研究资料发现,庶姓臣僚以上述职位起家在北魏前期司空见惯,(20)由此不难推导当时起家官的类型特征。

       首先,起家官清浊混淆,惟著作佐郎、中书侍郎为典型清官;诸将军军号、武骑常侍、殿中将军都是旧族无人问津的浊官;中散或内小等侍从脱胎游牧行国,难辨清浊;中书博士、尚书起部郎、侍御史、幕府僚属、郡太守尽管权势显要,绝非浊官,但也不在清官行列。其次,起家官以实权岗位为主,军号将军候旨领兵征伐、镇守方面,武骑常侍、殿中将军番上宿卫;内侍内行出纳诏命、执掌枢密;著作佐郎、中书侍郎、中书博士负责文翰,为皇帝施政出谋划策;尚书郎从事具体行政;侍御史专司纠举监察;幕府僚佐参赞军机;郡太守治理地方。皆为政府要职,坚决杜绝魏晋名士推崇的闲散怠惰之风。再次,远离中央,以地方官入仕不再被视若畏途。非惟司马兴龙一人,《魏书》卷四八《高允传》载,大族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复次,按政治归属划定起家领域,代人与非代人分居内行和外朝,仕途就此泾渭分明,北魏国家的代人属性可见一斑。最后,同期宗室起家与异姓代人相仿,取决于爵位的有无,封君以将军军号解巾,无爵者选充内侍郎卫,只是不得担任中散,或存制衡防范之意。(21)二者尚无不可逾越的鸿沟。据此可知,拓跋鲜卑初入中原,对贵族制传统不甚了了,清浊流品思想在起家类型方面并无显著表现。就连孝文帝本人都承认:“仰祖质朴,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22)看来结论基本贴近事实。

       降至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年)全面厘定胡汉姓族,官僚贵胄的等级序列得以深化重组,门第竞逐取代种族冲突成为北魏政坛的时尚主题,代人与非代人的界线也渐趋模糊。士庶分野、清浊流品的观念彻底激活新生的贵族机体。清河大族崔僧渊赞颂孝文帝道:“分氏定族,料甲乙之科;班官命爵,清九流之贯”。(23)吏部尚书元顺亦云:“高祖迁宅中土,创定九流,官方清浊,轨仪万古。”(24)起家制度严格贯彻这一信条,魏晋典型的清官秘书著作、黄门散骑、东宫及王国僚佐始受新贵青睐。散骑省的员外散骑侍郎和奉朝请是庶姓勋贵子弟起家之大宗,解褐前者有鄯乾、王祯、王诵、穆彦、闾伯昇、封延之、杨顺,脱巾后者有邢伟、刘颜、司马昞、李超、和邃、赫连悦、李挺、王偃、叔孙固、侯掌、杨暐、杨仲宣。另外,同省地位更高的散骑侍郎、员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偶尔也恩赏庶姓起家,分授杨舒、尔朱袭、封柔、穆子岩,皆属特殊条件下的破格提拔。东宫及王公封国系统也大量容纳入仕高门,如太子洗马王绍、太子舍人穆绍、高阳王国常侍郑道忠、彭城王左常侍崔鸿、中山王国中尉唐耀、广平王左常侍杨昱、勃海公国郎中令陆绍、平原公国郎中令王温。秘书省的首席清望秘书郎员额极度有限,只能安排顶级冠族起家,如赵郡李颐、代人于纂、琅琊王翊和清河崔混。北魏后期为改变“郡县选举,由来共轻,贵游俊才,莫肯居此”的局面,规定“上等郡县为第一清,中等为第二清,下等为第三清”。(25)于是,郡县守令起家亦为清流,如定阳太守山徽、介休县令李谋、牂牁县令寇慰、信都县令张瑾、渭南县令杨穆。上述清官释褐者共40人,约占同期取样总数的57%,足证贵族化程度的持续加深。

       六朝时期,伴随诸公及将军幕府权势规模的扩张,本非清职的参军、主簿等僚佐凭借与府主的密切关系成为炙手可热的起家候选,贵族子弟若对门第充满自信,完全可以放弃竞争激烈的典型清官,退而求其次,仰仗长官提携搭建稳固的发展平台,寻求日后的飞黄腾达。(26)北魏庶姓勋贵深谙其中道理,投褐入幕者络绎不绝,如太尉骑兵参军杨侃,太尉外兵参军穆循,太尉行参军穆纂、长孙子泽、司马昇,司徒行参军崔猷、高雅,司空参军高湛,司空行参军李遵、尹祥,骠骑大将军行参军张满,征东府中兵参军贾瑾,征虏府长流参军寇演,冠军府长流参军崔鹔,广阳王骑兵参军韦彧,司徒主簿崔敬邕、镇西府主簿杨遁。幕僚脱巾者共17人,约占同期取样总数的24%,贵族阶层功利至上的心态显露无遗。

       以将军军号和禁卫武职起家的现象在贵族化时代照旧存在,如平北将军叔孙协、伏波将军杨泰、广武将军王真保、虎贲郎将山晖、奉车都尉吐谷浑玑、积射将军于景、冗从仆射于万年、步兵校尉尔朱绍、殿中内监张宁、殿中将军王僧和宗欣。实际上,浸染贵族思潮的时人已经意识到武官属性的浊劣。《魏书》卷八八《良吏·明亮传》:“延昌中,世宗临朝堂,亲自黜陟,授(明)亮勇武将军。亮进曰:‘臣本官常侍,是第三清。今授臣勇武,其号至浊。且文武又殊,请更改授。’”《染华墓志》:“蹔卫皇宫,乃出身应召,得为领表。及迁鼎洛邑,料隔清浊,既夙厕混流,释褐乖分,太和廿年除皇子北海王常侍。”(27)但作为起家官还是能够接受的,原因有三:一是纯粹的清要官数额有限,二是朝廷确保武官参加吏部铨叙的资格,三是代北尚武习俗的长久保持。(28)这与东晋南朝贵族起家重文轻武形成鲜明对比。至于杨颖解褐大司农丞、皇甫驎释巾中书博士,实属罕见的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学者的统计也证实,北魏前期频繁充作汉族士人出身的中书博士此时极少当起家官。(29)疑与中书学(后改称国子学)教学档次提升,开始从现任官员和知名学者中选拔师资有关。

       总括以上,北魏后期庶姓勋贵的起家类型带有鲜明的贵族特质。首先,六朝贵族普遍青睐的清要职占据绝对优势,黄门散骑、秘书著作、东宫及王公国属员、诸公及将军幕府僚佐四项总计52人,占比高达74%。足见,起家制度是孝文帝贵族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其次,散官的数量明显增多,有职无权的员外散骑常侍、员外散骑侍郎、奉朝请、给事中、谏议大夫、军号将军、虎贲郎将、奉车都尉、积射将军、冗从仆射、步兵校尉、殿中内监、殿中将军合计33人,占比约47%。这客观反映了官场僧多粥少、供不应求的窘境和贵族安富尊荣、鄙薄实务风气的滋长。再次,庶姓勋贵的起家官基本可与宗室共享,但处于高位的侍中、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给事中、太中大夫、谏议大夫、中书侍郎、羽林监、步兵校尉等仍为宗室上层专有,极少对臣下开放,显现出宗室整体凌驾庶姓的格局。(30)北魏后期的起家制度照比前期发生根本改观,昭示国家文明进步的轨迹。

       三、庶姓勋贵的起家官品及其决定因素

       魏晋铨叙采取九品官人法,其操作原则的要点是:起家官品取决于中正授予的资格凭证乡品,二者通常保持四级间距,即起家后连续晋升四次便可兑现乡品承诺的仕宦峰值,乡品则是按照任子精神对父祖官爵的如实反馈,这套办法反复执行,必定产生世袭性的贵族制。(31)简言之,以乡品为媒介,世资决定起家。北魏奉此为圭臬,《通典》卷一六《选举四》:“孝文帝制,出身之人,本以门品高下有恒,若准资荫,白公卿令仆之子,甲乙丙丁之族,上则散骑秘著,下逮御史长兼,皆条列昭然,文无亏没。”乡品的调节作用同样不能忽视,《元瞻墓志》:“后为汝南王以茂德懿亲重临京牧,妙简忠良,铨定乡品,召公为州都,委以选事,区别人物,泾渭斯叙。”(32)故本文将围绕起家官品、乡品和世资的对应关系,按乡品高下排摆庶姓勋贵的起家梯次。当然,官场变幻莫测,不能排除诸多偶然因素而简单地对号入座,我们所能做的是透过杂乱无章的数据,找寻潜藏其间的规律性线索。

       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留存现世的北魏官品令有两部,即太和十七年(493年)的前令和太和廿三年(499年)的后令,研究起家官品究竟以何为准呢?前令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晋官品为蓝本,系统融合拓跋旧有职官和崔浩改制以来的成果,又将南齐品分正从的构想率先付诸实施,形成正从九品十八级五十四阶的精密体系,上至公卿令仆、下及末官胥吏,一应俱全。后令则是在前令基础上贯彻贵族流品理念的产物,它切割门第二品的高门土族占据的六品以上区位,重划正从九品十八级三十阶为流内官,寒素担任的七品以下部分堕入流外勋品,以此造成士庶天隔的局面。理论上讲,前后令的差异主要是位置关系的相对调整,大多数官职的实际效力维持不变。(33)如前所述,与乡品直接照应的是晋官品,北魏太和前令属于这一序列,故衡量起家官品应以此为准。实际上,即便后令出台,前令仍未尽废,二者相互参照,共同协调仕进。《魏书》卷六八《甄琛传》载,朝臣弹劾宣武帝心腹甄琛:“令布衣之父,超登正四之官;七品之弟,越陟三阶之禄。亏先皇之选典,尘圣明之官人。”文中“正四”乃前令划拨皇子皇孙起家的特定层位,(34)“七品”倒退三阶即后令流外勋品。也就是说,甄琛家世卑微,父弟本为流外寒素,却依恃其权势破格入仕,违反了朝廷的人事规章,此例便是新旧品令并用。又《魏书》卷一○八《礼志四》载宣武帝永平四年(511年)太常刘芳奏议:“案晋《官品令》所制九品,皆正无从,故以第八品准古下士。今皇朝《官令》皆有正从,若以其员外之资,为第十六品也,岂得为正八品之士哉?”这里提到的“正八品”是指前令而言,因为后令的正八品换算晋令为第五品,对应上古爵命的大夫,而非下士。总之,晋官品与太和前令一脉相承,与后令则无可比性,故前令在确定起家官品问题上始终适用。

       研究发现,北魏前令正从四品以上是个特殊的起家域位,对应的乡品是逸出中正评议范围的“超品”,专供皇王子孙释褐之用,原则上不容庶姓染指。(35)但某些勋贵深蒙恩宠,偶尔也能跻身其间。本文取样中有20人超品起家,分别是叔孙协从二品,尔朱绍、尔朱袭、穆子岩从三品,张卢、张玄、杨舒、王真保、封柔正四品,鄯乾、王祯、王绍、吐谷浑玑、于景、于万年、王诵、穆彦、闾伯昇、封延之、杨顺从四品。从政治身份来看,代人与非代人13比7,皇帝对前者有一定的偏袒。就具体品级而言,区域边缘的从四品占大多数,表明朝廷有意抑制整体等级,以与宗室保持距离。而且均有明确的原因可查:一为拉拢朝中重臣,如穆子岩,“灵太后欲黜(元)叉,犹豫未决,(穆)绍赞成之,以功加特进,又拜其次子岩为给事中。”(36)再有世代执掌禁军的于景、于万年,父祖为胡太后智囊的封柔、封延之。二为优礼有爵封君,如侯爵王真保、王绍、吐谷浑玑,男爵王祯,此时爵位与军号业已分离,同位起家更不现实,只得适度下调起家官品。三为抚慰归降王族,如鄯善国王之孙鄯乾、柔然国主之后间伯昇。四为酬赏勋望后裔,如帝室十族叔孙协、勋臣八姓穆彦、上客杨舒、杨顺、王诵。五为表彰功臣楷模,如张卢父“蒙国宠御,侧在内侍,为给事阿干。其功未酬,奄尔倾背。主上钦惜,赐赠并州刺史。君藉斯基,遂仕圣世,襄威将军、大将军府司马。”(37)张玄则是为招揽汉族名士、搭建沟通桥梁而树立的招牌。六为权臣专擅自授。尔朱绍、尔朱袭便是父兄策动河阴之变、掌控洛阳朝政后任意安排起家的。

       若资望权势和生逢际遇不及上述六类人群,就要接受中正品评。乡品最高为一品,对应五品起家官。这类情况共47人,其中正五品26人,为李蕤、王昌、杨播、侯刚、杨乾、高广、寇治、甯懋、丘哲、乞伏宝、石育、李宪、司马兴龙、皮演、席盛、崔敬邕、杨泰、陆绍、山徽、穆绍、王僧、高湛、宗欣、穆循、王温、杨侃;从五品21人,为韩显宗、高道悦、李璧、韩震、杨颖、山晖、皇甫驎、寇演、郑道忠、李颐、崔鸿、于纂、唐耀、王翊、贾瑾、张宁、崔鹔、崔混、韦彧、杨昱、杨遁。乡品最低为二品,对应六品起家官,这类情况共25人,全部为正六品,为公孙猗、崔猷、邢伟、刘颜、司马昞、穆纂、李超、李遵、李谋、和邃、寇慰、赫连悦、长孙子泽、张瓘、司马昇、高雅、张满、李挺、王偃、叔孙固、侯掌、尹祥、杨暐、杨仲宣、杨穆。两类合计,代人与非代人34比38,比例基本持平,综合世资低于一品的宗室也多以此层次解巾,说明乡品一、二品,官品五、六品是胡汉贵胄共享的起家区位。

       差别产生源自不同的家世背景,大致说来,父祖三状前令一至三品者可获一品乡品,以五品起家。如李蕤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王昌父祖俱一品公爵,杨播父一品公爵,侯刚曾祖二品侯爵、祖二品镇南将军,杨乾曾祖三品龙骧将军,高广父二品散骑常侍,寇治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丘哲祖一品公爵、父二品尚书,乞伏宝祖二品尚书,石育曾祖一品镇东将军,李宪祖一品太尉、父二品安南将军,司马兴龙祖一品征西将军、父二品散骑常侍,皮演祖一品王爵、父一品公爵,崔敬邕父二品侯爵,陆绍曾祖一品公爵、父二品安西将军,山徽祖一品公爵、父二品侯爵,穆绍父祖俱一品公爵,王僧父三品步兵校尉,高湛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司徒,王温祖三品征虏将军、父三品龙骧将军,杨侃祖一品公爵,韩显宗父一品公爵,高道悦曾祖二品仆射,李璧曾祖二品尚书,寇演父祖俱一品公爵,李颐祖一品骠骑将军、父一品征北将军,崔鸿祖三品龙骧将军,于纂祖一品公爵、父二品散骑常侍,王翊祖一品镇北将军,张宁祖二品安东将军、父一品镇军将军,崔混父二品侯爵,韦彧父祖俱二品侯爵,杨昱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师,杨遁祖一品公爵、父一品太傅。父祖三状四至五品者可获二品乡品,以六品起家。如公孙猗祖五品男爵、父四品车骑府长史,崔猷父祖俱五品太守,邢伟祖四品子爵、父四品镇将,穆纂父四品司徒左长史,和邃父五品太守,赫连悦曾祖四品刺史、父五品尚书郎中,张瓘曾祖五品太守、祖四品刺史,司马昇父四品刺史,高雅祖四品刺史、父五品太守,侯掌祖五品中书议郎、父五品伏波将军,杨暐祖五品太守、父四品刺史,杨穆祖五品太守、父四品散骑侍郎。以上只是概略的对应,例外也是存在的,乡品一品者席盛、杨泰、宗欣、穆循、韩震、杨颖、皇甫驎、郑道忠、贾瑾、崔鹔的世资不满三品,乡品二品者刘颜、司马昞、李超、李遵、李谋、寇慰、长孙子泽、张满、李挺、王偃、叔孙固、尹祥、杨仲宣的世资超过四品。由于资料的匮乏,暂且将这些特例归结为官场的无常。之所以要在三、四品间划界,因为在政治传统中三品以上对应三公九卿(禄秩万石至中二千石),四品以下对应州牧、郡太守(禄秩二千石),二者地位泾渭分明。(38)

       上述人物的世资都在前令五品以上,完全达到六朝贵族的资格线。(39)按照魏晋惯例,这样的门第一般授予二品乡品,以六、七品官起家;一品乡品为虚设,实际很难获得,五品起家自然罕见;宗室独享四品以上起家的优待,称为“宗室选”。(40)若套用晋官品衡量北魏庶姓勋贵的起家官,可查者全部都在七品以上。如叔孙协平北将军列第三品;于景积射将军,尔朱绍步兵校尉,王真保广武将军列第四品;杨乾鹰扬将军,司马兴龙、山徽太守,山晖虎贲郎将,杨舒散骑侍郎,杨泰伏波将军,于万年冗从仆射,穆子岩给事中列第五品;韩显宗著作佐郎,高道悦侍御史,李璧、皇甫驎中书博士,张卢大将军府司马,甯懋尚书郎,张玄中书侍郎,石育、席盛、王僧、宗欣殿中将军,邢伟、刘颜、司马昞、李超、和邃、赫连悦、李挺、王偃、叔孙固、侯掌、杨暐、杨仲宣奉朝请,吐谷浑玑奉车都尉,李谋、寇慰、张瓘、杨穆县令,李颐、于纂、王翊、崔混秘书郎,陆绍、王温公国郎中令,唐耀王国中尉,穆绍太子舍人,张宁殿中内监列第六品;杨颖大司农丞,王绍太子洗马,封柔谏议大夫列第七品。整体设定在晋制流内框架之中,足证其对北魏的影响力。不过,由于政治形势、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及官制的变迁,北魏庶姓勋贵挣脱六、七品的束缚,开始向五品乃至四品以上扩展。切换到太和前令,就表现为乡品超品、一品,五品以上起家事例的激增。从另一角度理解,北魏贵族乡品虽设三档,然皆拆分晋制二品而来;起家官的下限取消七品,改以六品封底,验证了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起家官品比乡品低四等的论断,北魏最终将此规则具体化、条理化、固定化,使后人一目了然。

       与太和前令相比,后令无法与乡品直接对接,欠缺核算起家的基准功能。但它毕竟是北魏后期确定升迁秩序和阀阅资绩的依据,故有必要将起家官品折算为后令考察。其中三品1人:叔孙协;四品5人:张卢、张玄、司马兴龙、王真保、封柔;五品10人:李璧、杨乾、高广、皇甫驎、王绍、吐谷浑玑、杨舒、杨泰、尔朱绍、尔朱袭;六品15人:甯懋、山晖、崔敬邕、李谋、于万年、寇慰、山徽、贾瑾、穆绍、张瓘、高湛、穆子岩、穆循、杨侃、杨穆;七品54人:韩显宗、李蕤、王昌、杨播、侯刚、公孙猗、寇治、丘哲、韩震、乞伏宝、李宪、皮演、杨颖、鄯乾、崔猷、邢伟、王祯、刘颜、寇演、司马昞、穆纂、郑道忠、李超、李遵、李颐、崔鸿、于景、于纂、和邃、陆绍、王诵、王翊、穆彦、赫连悦、长孙子泽、司马昇、崔鹔、高雅、张满、崔混、闾伯昇、封延之、李挺、王偃、叔孙固、侯掌、尹祥、韦彧、王温、杨暐、杨昱、杨顺、杨仲宣、杨遁;八品7人:高道悦、石育、席盛、唐耀、张宁、王僧、宗欣。宗室起家官同样分布在三至八品,宗王占据三、四品,非王爵的皇王子孙占据五品,其余世资逊色者退居六至八品。(41)比较可知,确如日本学者宫崎市定所论:“只有宗室或者准王室的近臣能够从五品以上起家,一般的臣下则多自六品以下,特别是七品以下起家。”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他的前后令官品换算表,后令六至八品恰好覆盖庶姓集中起家的前令五、六品,后令五品以上则照应前令四品以上的宗室选。(42)这充分说明,尽管前后令品级变动存在个别误差,但在确定起家梯度时却严格遵照比例整体位移。换言之,太和改制后,朝廷需折中前后品令,在既定范围内斟酌勋贵起家事宜。

       四、庶姓勋贵的起家年龄

       若把仕途喻为赛跑,起家无异于起跑,起家类型是分配的赛道,起家品级是出发点的位置,起家年龄则是至关紧要的发令时间。六朝贵族讲究弱冠前后起家,《梁书》卷一《武帝纪上》:“甲族以二十登仕,后门以过立试吏。”高门入仕领先寒素十年,保证压倒性的竞争优势。贵族内部围绕起家时间也要明争暗斗,纷纷借助权势为后代营造“弱龄早慧,幼学夙成”的舆论,同时广积人脉,扩展声望,跃跃欲试地准备抢占先机。年少起家俨然标榜阀阅的资本。如《穆亮墓志》:“公弱冠登朝,爰暨知命。”(43)《司马悦墓志》:“年十四,以道训之胄,入侍禁墀。”(44)因此,起家年龄也是考察仕进等级的要素之一。本文收录92人里有63人起家时间明确,足够说明问题。

       北魏前期16人的起家年龄:丘哲7岁,杨乾8岁,高广、皮演11岁,李宪12岁,王昌13岁,杨播、高道悦15岁,侯刚16岁,李璧18岁,寇治19岁,韩显宗、李蕤、公孙猗、石育20岁,甯懋35岁,平均年龄仅16岁,远低于弱冠之年。北魏后期47人的起家年龄:穆绍9岁,穆子岩11岁,王诵12岁,杨舒13岁,李谋15岁,穆纂、杨昱16岁,张瓘17岁,李颐、于景、尔朱袭、赫连悦18岁,崔鸿19岁,邢伟、山晖、王绍、吐谷浑玑、郑道忠、李超、寇慰、王真保20岁,高湛、叔孙固、韦彧21岁,穆彦22岁,唐耀、崔鹔23岁,和邃、长孙子泽24岁,崔混25岁,高雅、杨暐26岁,尔朱绍27岁,崔敬邕28岁,王僧29岁,杨遁30岁,杨侃31岁,刘颜、司马昇32岁,杨泰、封延之、穆循39岁,崔猷、张宁40岁,于万年44岁,宗欣50岁,皇甫驎57岁,平均年龄达25岁,略高于弱冠之年。

       由以上数据可知:首先,北魏一朝庶姓勋贵起家年龄的总平均值为21岁,符合弱冠的要求,表明北魏仕进制度翻版了魏晋贵族元素。其次,北魏后期的起家年龄对比前期大大延迟,这是因为紧俏的职位无法满足猎官者日益膨胀的需求,致使仕途拥堵,士子只得排队等候,难以按时起家。孝明帝时,吏部尚书崔亮推行论资排辈的“停年格”,坦言:“官员至少,不可周溥。设令十人共一官,犹无官可授,况一人望一官,何由可不怨哉?”(45)即为实况之写照。再次,以政治身份而论,代人和非代人起家的平均年龄分别是22岁和24岁,前者略微占优,凸显国家对开国功臣子弟的礼遇。复次,庶姓勋贵释巾虽早,仍旧难敌人均18岁起家的宗室。(46)《魏书》卷九《孝明帝纪》载,熙平二年(517年)八月“己亥,诏庶族子弟年未十五不听入仕”。禁止庶姓少年解巾,宗室的领先地位不容撼动。

       综上所述,本文所选92方墓志的主人是北魏庶姓勋贵的典型代表,其世资俱在太和前令五品以上,契合六朝贵族的身份特征。依照魏晋“二品系资”的原则,他们应受标识高门的二品乡品,在弱冠之年以六、七品的清要职释褐,就此踏上非比寻常的仕途。北魏立足自身情况,在魏晋旧制基础上系统改良起家制度,具体做法是以父祖三、四品官资划界,把乡品二品拆解为一、二品,分别对应五、六品起家官,实则是将起家官品与乡品差四等的隐性规则体制化,显示出中古贵族主义发展的连续性。就北魏起家的整体状况而言,四品以上的起家官主要分配给尊贵异常的皇室至亲,庶姓即便侥幸入围,也只能获得边缘位置的从四品员外散骑侍郎,五、六品是庶姓与普通宗室共享的起家区域,彼此差别不大,庶姓起家的平均年龄要比宗室延迟三、四年,拓跋统治集团的等级构造和权利格局亦由此生动展现。诚然,这些结论与分析模式尚需新材料的进一步验证。无论如何,起家作为阀阅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贵族社会金字塔的支柱,北魏贵胄起家与晋制合流,证实贵族化运动的深入,此乃中古北方政权演进的潮流趋势。

      

      

      

      

       注释:

       ①起家必经朝廷任命,且明确在编,长官私自辟除的州郡属吏不在其列,这与南朝迥然有异。《于景墓志》:“年十八,辟司州主簿。……解褐积射将军、直后宿卫。”《穆彦墓志》:“神龟中,司州牧、高阳王辟君为主簿。……正光初,解褐员外散骑侍郎。”《封延之墓志》:“弱冠州辟主簿,正光末,起家为员外散骑侍郎。”分见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96、268、344页。

       ②[日]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中华书局,2010年,第168页。

       ③[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202页。

       ④相关成果有日本学者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同朋舍1956年版),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和杨龙:《文化融合与政治升进——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士人研究》(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版)等。笔者的博士论文《北魏宗室阶层研究》(吉林大学2009年)亦曾详考宗室的起家状况。

       ⑤这里所用“庶姓”一词不同于“庶族”,据《辞源》的解释,庶姓意为异姓,对天子或诸侯国君之同姓言(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1105页。)。所谓庶姓勋贵,特指元姓皇族以外的土族高门。庶族则与士族相对,是处于统治集团边缘的寒门。本文的研究范围仅限门第二品以上的士族阶层,并不包括寒素。

       ⑥⑦⑧⑨⑩(11)(1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8、130、198、253、322、104、282页。

       (13)(14)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第128、150页。

       (15)周一良:《魏收之史学》,《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26页。

       (16)[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77页。

       (17)魏收:《魏书》卷113《官氏志》,中华书局,1974年,第2976页。

       (18)被征服的中原士族因缘际会也可内行起家,但绝非常制。《寇治墓志》:“释褐中散、平宪司直司府令,加强弩将军。”《李宪墓志》:“年十有二,为秘书内小。”关于政治场域代人与中原士族的身份界定参见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台北:稻乡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19)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第694页。

       (20)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19页。

       (21)刘军:《北魏宗室阶层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2009年,第112页。

       (22)魏收:《魏书》卷59《刘昶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310页。

       (23)魏收:《魏书》卷24《崔玄伯传附崔僧渊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631页。

       (24)魏收:《魏书》卷19《景穆十二王中·任城王云传附顺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484页。

       (25)魏收:《魏书》卷77《辛雄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696页。

       (26)(28)[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140、257页。

       (27)罗新、叶炜:《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第124页。

       (29)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9页。

       (30)(34)刘军:《邙山墓志所见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31)(33)[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66、72,245页。

       (3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28页。

       (35)刘军:《试论北魏王朝的“宗室选”》,《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36)魏收:《魏书》卷27《穆崇传附穆绍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672页。

       (37)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38)(40)(42)[日]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韩昇、刘建英译,中华书局,2008年,第62,103,279、245页。

       (39)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144页。

       (41)刘军:《邙山墓志所见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3)(44)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1、58页。

       (45)魏收:《魏书》卷66《崔亮传》,中华书局,1974年,第1479页。

       (46)刘军:《邙山墓志所见元魏宗室起家制度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标签:;  ;  ;  ;  ;  ;  ;  

北魏“先贵”制探微_北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