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中的他律与自律_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论文

论德育中的他律与自律_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论文

浅谈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德教育论文,浅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他律的根本功能是利用外部力量来控制人的行为,其特点是权威性、约束性、强制性、被动性和他教性。自律的根本功能在于内在制裁,其特点表现为自觉性、自主性、内控性与自教性。人的道德发展一般遵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基础,自律是高层次水平。学校道德教育应着重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加强道德行为训练来培育学生的自律精神。

一、他律与自律的功能、特点

在道德教育史上,人们对他律与自律的问题作过许多探讨:有些人强调他律道德的功能;有些人看重自律道德的作用;还有些人坚持两者都重要的观点。孰是孰非,请大家去观察研究。然而就某些人的观点来剖析,他们有一个共同弱点,就是抽象地谈论道德问题,没有把道德置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来分析,这样就很难说明他律道德与自律道德的功能。众所周知,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它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特质。“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①]。比如我国封建社会实施的那套道德规范纯粹是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对劳动人民来说是异己的东西,统治阶级运用强制的手段来推行所谓“德治”。尽管他们也提倡“慎独”(自律),但必须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要求来闭门修养,实际上是塑造一种“他律”人格,这样的“自律”根本就无法正确评估其功能。康德的“自律”论是建筑在唯心先验论的基础上,他提出的“意志自律”是指先验道德律令由人的意志(理性)自我颁布,他强调道德不服从外在封建权威和神的统治,而是由人自身决定。康德的观点虽然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启蒙作用,但理论上并不科学。著名的存在主义者萨特把自律看成是个人的绝对自由,他认为人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的限制和约束,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来行动,无须遵从任何社会准则和服从任何权威。他的观点不仅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而且不符合人的现实生活的基本事实。因此,我们无论谈他律或自律问题都不应把道德当成脱离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抽象的东西来看待,否则,就无法得出科学的结论。

“他律”,是指那种不重视人的价值,靠外部力量使人接受一定的道德观念和履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并依靠社会舆论和社会奖惩等为动力,促使人在思想上和言行上循规蹈矩。故他律不是靠人的理性和信念,而是靠外力强制,不是靠人的自觉,而是推崇对上和服从权威,它的根本功能在于外在制裁。他律道德历来为统治阶级所珍重,他们制订出一整套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有的借助神灵来迷惑劳动人民,利用所谓“圣贤”的言论来教化群众,依靠各地的风俗习惯来陶冶群众,并制订出各种奖惩条例和大造社会舆论作为制裁的驱动力。不难看出,他律道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权威性,二是约束性,三是强制性,四是被动性,五是他教性。

他律道德在古代社会对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起主要作用。中国古代实施的“三纲”、“五常”是他律道德的典范,成为束缚劳动人民的绳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父、夫对臣、子、妻有绝对的统治权,乃是天经地义,无可辩驳。“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封建礼教不知戕害了多少人!鲁迅先生曾痛斥中国古代社会的孝、贞乃戕害人性的“畸形道德”。由于他律道德否定人的价值,利用外力迫使人产生恐惧心态而使之就范,这种不是出自内心需要的外部压力往往又使人不得不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作出虚假的行为,应付其事。故他律道德容易造就双重人格。

自律道德与他律道德不同。“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靠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潜能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求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并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故自律道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自觉性,二是自主性,三是内控性,四是自教性。

但由于自律道德强调自我完善,如果教育者不重视或不善于启发诱导,很容易使受教育者陷入“绝对自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发展,西方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不断渗入国内,对我国青年学生产生了广泛影响,尤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最大,如存在主义鼓吹的“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实现”等观点的泛滥,在一个时期内一些青年开口谈“自我”、“自由”,闭口考虑“价值”,他们只关心自己,不关心他人、集体和国家。所以,要正确发挥自律道德的功能必须对受教育者加强理性启迪教育。

二、他律与自律的关系

现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过程。他律是低层水平,自律是高层水平,达到自律人的思想就解放了,就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涂尔干提出德性有三个要素:一是纪律精神;二是牺牲精神;三是意志自由。他论述德性的三要素中,由道德价值观、道德规范转化为行为习惯是从“纪律”发展到“自主”的过程,即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杜威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最初的顺应或不加批评地接受(他律),然后向自主(自律)发展,是一个自主性越来越高的升华过程。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必然发展[②]。皮亚杰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了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道德水平,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部因素决定。自律道德是一种协作性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不再由外部约束决定,而发展了主观责任感。科尔伯格沿着皮亚杰路线进行实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发展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理论,而从他律到自律贯穿整个道德发展过程。道德发展阶段越高,道德自主性越强,自律水平也越高,超常态水平的第六阶段以普遍的公正原则为定向,是自律道德发展的高峰,形成自觉自主行为的机制。

上述道德教育专家的理论表明,他律道德是自律道德的基础,自律道德是他律道德的升华,两者不是独立抗衡,而是互相协调、互相影响,在人的道德发展中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辩证统一过程。同时,他律与自律在人的道德生活中又是不可缺少的。当一个人还处在年幼时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知识和生活经验,他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越轨,必须利用道德规范的外控力来约束他的言行。但随着个体身心发展的成熟,知识与生活经验日益增多,其道德水平逐渐由“他律”转向“自律”,个体的自觉程度提高了,内控力增强了,就无须用过多的清规戒律来约束他,道德教育的重心应该依靠更多的理性启迪,使遵守规范富于自觉性,从他律的规范性约束转化为自律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成年人不需要他律约束,一个人完全靠自律而欲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里是很困难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言行总是要受到该社会的法制和道德的约束,象萨特所说的“绝对自由”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所以不论在什么社会,合理的他律是完全必要的,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他律要在长时期内对社会进步和个人生活起着重要作用。涂尔干对纪律(他律)与自主或自由(自律)的关系作过颇有见地的论述。他指出,人靠纪律其行为才有明确的方向与范围,方可控制自己的欲念,一旦失去了纪律的约束,人就不能自我控制,根本无法获得自主或自由。“我们惟有遵守道德纪律然后能取得自主和自治的能力;惟养成自主和自治的能力而后能自由。”[③]他曾经讲过,一个专制暴君的欲念是不受外力约束的,他为所欲为,我们能说这个暴君是世界上最强的人么?不能,因为他自身亦无法约束其欲念。从表面上看他是个强者,实际上他是个弱者,他不过像一个婴儿一样的软弱无能,因为他不能自为主宰。能自为主宰,才是真自由、真正权力的第一条件。

从他律向自律转化,需要有道德内化过程,才能使社会道德变成个体的思想品德。道德内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方面需要靠理性启迪,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加入情感因素,起催化作用。在理性方面,主要提高主体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深刻领会道德的社会意义和要求。同时,需要启发主体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解决主体原有认识、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存在的矛盾,使主体的思想认识与社会道德渐趋于一致。但这时仍然处在思想认同阶段,社会道德还未真正成为主体的思想观念,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认识,并通过道德实践引发情感体验,正是在健康的情感体验中使知、情融合而形成信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认识的升华并达到巩固的标志,它对自律行为的产生起关键性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④]这句名言明白地告诉我们,在学校培育具有自律精神的新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然而对这样的重要任务却往往为许多人所忽视。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他律在起作用,自律精神不能说没有,但是太少了,从德育目标、内容到方法总是带有程度不同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德育政治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学校德育目标是从国家的政治目的出发而制定,甚至可以说,某个时期国家的政治目的代替了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在实施德育目标以及执行国家所颁布的一系列管理学生的规章和条例时往往使用行政命令的手段,而衡量和评估学生的思想品德,又往往以是否接受并服从这些规定为主要标准。在德育方法方面,我国学校通常采用的有说服、榜样、实际锻炼、指导修养、品德评价等,尽管这些方法本身没有强制性,但使用者由于要完成规定的任务以及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必须服从的强制性。比如“说服”被公认为德育的基本方法,如果能真正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通过双向交流让学生有反说服和选择的余地,这样的说理教育是无可厚非的。但问题是,使用者往往在说服前就定下框框,必须达到“我说你服”的目的;而且使用者往往以教育者的权威出现,使学生望而生畏,不服也要服。这种教育从形式上看是说服,实质上是一种强制服从,带有明显的他律特征。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把学生引向“唯上唯书”的王国,只能把他们培养成“服从”型的人,不可能培养成有自律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当前处在新科技革命时代,我国又处在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大力培养各种掌握先进科学技术而又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它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命运问题。下面仅从道德教育的视角谈如何塑造学生的自律精神的问题。

(一)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道德认知是指对道德规范系统的认识,对道德范畴、原则、规范的价值和需要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能根据社会道德的要求作出判断和评价。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性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地产生自律行为。现代心理学派行为主义提倡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从对榜样的模仿学习中得来的。这种理论有其合理的一面,即强调环境的影响作用。但行为的模仿往往是表面的、外在的,不一定出自主体的内心认识和需要,儿童往往盲目地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即使对一些良好的榜样行为,因缺乏认识也不可能内化为自律行为。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班主任和教师经常给学生强制灌输一些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他们不重视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更不注意反馈信息,使学生对理论和规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水平上,这样,正确的理论和规范也就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自律行为。过去长期以来,全国持续开展学习先进榜样的活动,无疑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不可否认,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走过场或搞形式主义的偏向,致使效果不佳。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榜样的思想言行缺乏相应的理性阐明,使学习者只停留在口头上或随大流的行动上,未能深入他们的心灵、触动他们的思想和真正成为指导行为的指南。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首先应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是自律道德的基础。

(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即受教育者把自己作为一个受教育的客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进行转化和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教育实质上是自我认识、自我约束、自我践履、自我管理的过程,也就是自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使他们能够自律的重要保证。“培养学生评价自己行为举止的愿望和能力,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但又是实施自我教育的必要措施。”[⑤]自我教育的基本能力是由独立分析能力、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所构成。现对各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作点分析。

1.独立分析与判断能力的培养。应当培养学生能够在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中识别真、善、美与假、恶、丑,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批判形形色色封建的和资产阶级的思潮,以及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格格不入的各种歪风邪气。虽然当代学生大多数人的思想品德本质上是好的,然而也有的人面对着复杂的社会问题和西方社会学说大量涌入的影响,往往分不清是非善恶,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所俘虏,有些人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与民主,否定马克思主义,主张“全盘西化”,少数人甚至腐化堕落,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是学校德育不容忽视的任务之一。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密不可分,对社会政治道德现象作了分析,自然会引出一定的判断,判断是否正确,取决于独立分析的水平。当前,某些教育者采用注入式的手段,学生学习政治、道德理论习惯于死记硬背,不联系社会实际,不接触思想,这不仅不能提高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相反压制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行为上具有明显的“外部定向”特征,处于他律状况。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启发性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和判断能力,才会使他们的道德水平由他律向自律发展。

2.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要自律,必须正确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是不容易的。就一般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尚差,往往不能正确解剖自己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表现为自我认识偏高,这是因为他们的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思想方法比较片面,而且有一颗好胜心,总以为自己的言行是对的,如果别人没有充足的理由和事实说服他们,就不会轻易改变自我正确的观念。另有些学生是出于无知而陷入盲目,那就更需要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改正的能力。

3.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行为不越轨,才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独自一人时不做坏事、丑事,没有庸俗表现的人,才是真正的人。”[⑥]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监督能力也较差,在公开场合中因有老师和同学的监督尚能克制自己,惟个人独处时,往往不能自控,有些人因而干出蠢事和坏事。因此,培养学生的自控和自监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和发展自律道德的重要一环。

(三)加强道德行为训练。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与调节下所表现的行动。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因为一个人的品德如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主要看他的实际行动。孔子认为,“行”比“言”更可靠,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对美德形成的问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和行为训练,他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⑧]笛卡尔认为,为了要判明人们的真正见解是怎样的,与其听其言,不如观其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性,这是众所周知的。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从行为上加强训练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一是在行为训练中检验学生的自律水平,促使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沿着正确的路子迈进;二是通过行为训练与反复实践使自律道德得到巩固,并形成自律的习惯。

对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可以从下列几方面思考:

1.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或责任中克服内心障碍和外部困难的能力和毅力,表现为实际行动中果断、坚决、勇敢、自制和坚持。一个人具有坚强的道德意志,能排除一切阻挠,不以客观外部的影响为转移,始终坚持道德原则,自觉地选择适当的方式方法来克服困难,排除各种障碍,直至实现预定的道德目标为止。孔子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要求学生的意志达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⑨]那样坚强。孟子特别重视磨炼人的意志,他认为,只有受严格的意志磨炼,具有排除各种威胁利诱的能力和毅力,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⑩]在学校生活中,有的学生常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触犯纪律,主要原因之一是自制力不强,缺乏坚持精神,不能自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不能自我克制,或者受到同伴的影响,或者受到外界的引诱,或者受到别人的“挑衅”,因而做出越轨的行为。训练学生的道德意志,首先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道德动机和行动目的。动机的确立是要经过思想斗争的,动机斗争的过程就是一种意志的过程,只有当正确的动机战胜不正确的动机之后,正确的行动目的才得以确立。其次,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培养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以增强意志力。再有,要求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中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道德意志的集中表现。

2.针对学生的个性指导行为训练。学生的个性不同,自律水平和行为方式均有差异,教育者要针对其不同个性采取有效措施指导行为训练,切忌一刀切或一锅煮。有些学生沉着、坚韧、持久,但经常缺乏主动性和果断性,对这类学生要着重启发他们的自觉积极性和提高坚定性。有些学生积极、活跃、朝气勃勃,但有时会产生轻率或鲁莽的行为,对这类学生要着重培养他们沉着和提高自控能力。有些学生热情、主动、果敢,但常常不能坚韧、持久,对这类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刻苦耐劳和坚强的毅力。还有些学生个性软弱、胆小怕事,易受暗示,对于这类学生要着重锻炼他们勇敢、果断精神和原则性。学生的自律教育,一方面需要贯彻因人施教的原则,另方面需要加强集体教育,只有把因人施教与集体教育结合起来,才会提高教育效果。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是指稳定、经常的,在一定条件下自然而然地出现的道德行为方式。习惯是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习惯的形成对于自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由偶然性变成必然性,由不经常的行为变成经常的一贯的行为。而且,形成了习惯能使行为巩固而发生迁移作用,例如学生在学校养成了良好的遵守纪律的习惯,这种习惯能迁移到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遵守国家法律。培养道德行为习惯主要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某一种行为经过反复实践自然养成习惯。教育者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特别要重视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训练。但行为习惯训练,不能孤立进行,应该与提高道德认识结合,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行为训练,增强自觉性,克服盲动性和被动性。在训练过程中,修养的座右铭,它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有借鉴意义的。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4页。

②Dewey,J.& Tufts,J.H.Ethics,Henry Holt and Company,1908,p.9.

③涂尔干著,崔载阳译:《道德教育论》,民国18年,第48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⑤伊·斯·马里延科著,牟正秋等译:《德育过程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63—64页。

⑥苏霍姆林斯基著,周渠等译:《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5页。

⑦《论语·宪问》。

⑧亚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6页。

⑨《论语·阳货》。

⑩《孟子·滕文公下》。

标签:;  ;  ;  ;  ;  ;  

论德育中的他律与自律_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