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论文_周文魁

小学《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论文_周文魁

周文魁(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龙溪乡中心小学校 四川 阿坝 624000) 摘要: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授课形式的,“体验式”课堂教学恰好体现了这一形式。本文《品德与生活》体验式课堂教学的策略谈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197-01 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从其最终目标来说,是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体验式”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体验积极情感的魅力,在情感体验中反思,逐步形成以内化为基础的道德规范,过有道德的生活。而且在课堂中,也让教师真正地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关怀、公正的社会性体验需求,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有效地完成《品德与生活》新课标的德育任务。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开展“体验式”的课堂教学呢? 一、凸现主体 回归儿童生活 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课堂学习由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时,上课之前,我感到我们班的学生(健全儿童)是很难体会到残疾人的难处的,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还会觉得好笑。于是,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三次体验活动,力求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活动接轨,使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难处。我让学生闭着眼睛从书包里拿数学书,让他们初步体会到作为盲人找寻东西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又让学生体验肢残人拉拉链的感受,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特别无助,他们尝试用嘴巴咬,却怎么也咬不到,急得汗都出来了。体会哑语时,由于学生平时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也很少有和聋哑人交流的机会,所以在尝试表演交流时,同伴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猜,打手势的学生急得直跺脚,恨不得大声地说出来。通过角色体验,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他们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情和帮助残疾人”这一道德品质会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 真实的体验丰富了学生的内心感受,促进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内化,引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知、情、意、行在儿童道德生命成长过程中成为和谐的整体,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地实现了课程目标。 二、结合实际 提升生活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了我们:人在活动中生成,在不断的活动中获得了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亲历各种实践活动,才能不断解决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自身期望之间的矛盾,逐步形成自我超越、自我创造的精神。 1.捕捉真实的生活体验 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人物、事件或事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让孩子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教学《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之前,我启发学生在家中观察父母是如何关心、疼爱自己的。由于父母的爱表现在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家中能够体现父母关爱的地方很多,通过寻找,孩子们惊奇地发现了在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许多小细节中,都蕴藏着父母深深的爱。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他们找到了妈妈温暖的爱;在丰盛的餐桌旁,找到了爸爸无私的爱;在医院的病房里,找到了妈妈真挚的爱;在家中的相册里,找到了爸爸深沉的爱……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一张照片、一个名字、一次拥抱都凝聚着父母的爱时,才真实的感受到父母无时无刻不在爱着他们。课前如果孩子们有了这些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我们的课堂怎能不让学生入情入境,我们的教学又怎能不扣人心弦呢? 2.尊重多元的真实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孩子搭建心灵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孩子们能袒露自己的内心,敞开独特的心灵,展示真实的自我。 教学《过新年》一课时,在教学中, 由于我注意调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巧妙地设计了“你是怎样过春节”这一问题,为儿童搭建了一个各抒已见、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大胆创新的舞台,激发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在学习中,孩子们个个都有话可说,大家在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畅谈办年货、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家乡过年的传统风俗,感受家家团圆、户户欢乐、人人快乐的“年味”。同时,孩子们还坦言自已如何使用长辈给的“压岁钱”,诞生了“环保鞭炮”、“插电源鞭炮”、“不要压岁钱,请赠压岁言”等一个个“金点子”,使课堂的学习活动不断掀起高潮,始终充满童真、童趣、童乐。 三、引领实践 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新课程赋予《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就是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培养他们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品德课教学只有引导儿童过“自己的”、过“有道德的”生活,才能成为有效的教学。 在教学《红领巾的生日》一课时,我在课前了解到现在的学生对红领巾有着一种漠视。学生刚刚入队时能珍惜红领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见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有人用红领巾来拔河,用它来擦汗,甚至当抹布。我想用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明白:不能亵渎红领巾,它不是一块普通的布,是一种象征、一种光荣、一种责任。于是在课堂中,我组织了学生听一听《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和原外交部长李肇星倾情讲述的《我和红领巾的故事》;唱一唱《歌唱二小放牛郎》和《共产儿童团歌》;说一说“红领巾是我们的新朋友,你是怎样和它相处的”。通过情境感染与对话交流相结合的活动方式,课堂上感人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着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体验是维系品德与生活的重要中介环节,没有体验,德育过程就不完整。因此,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亲身参与和直接体验,学生才能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项久雨.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合理性.教育研究,2016.8

论文作者:周文魁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

标签:;  ;  ;  ;  ;  ;  ;  ;  

小学《品德与生活》体验式教学策略探析论文_周文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