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文化的易学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易学论文,中国建筑论文,内涵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的广义概念系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哲学等等。“建筑文化”当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本身是沉积和记录人类文明文化的信息载体,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雅典娜神庙,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罗马的万神庙,中国的万里长城、故宫、园林,甚至陵墓民居等等,无不打上建筑文化的烙印。
一、研究建筑文化是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正处于经济变革的时代,经济基础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上层建筑的反馈,文化领域也随之出现繁荣的局面。吴良镛教授说得好:“在当前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深入地研究一些文化问题,非常重要。”有人说当代中国已进入第三次“文艺复兴”时期,此言得之。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经过了23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此间有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唐宋时代的东方文明;明清时代的文坛巨著;也有外来佛教文化的渗透融合;在东方这块土地上不仅开出了中国独树的建筑之花——古建、民居和园林,而且也被外国的“探花郎”移植至异国他乡,至今仍能在他国找到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日本的寺庙,英国的园林,莱特的有机建筑,德国的海曼博士现在还崇尚中国的园林雅趣,可见中国建筑文化的外向辐射能量之强。
1992年10月2日科学家钱学森给顾孟潮先生的信中写道:“我很赞成吴良镛教授提出的建议:我国规划师,建筑师要学习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要研究科学的方法论,也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总览历史,文化,这样才能独立思考,不赶时髦。”钱老这封信给我们中国建筑师指出了一条路子,就是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新文化,记得贝聿明先生中肯地告诫我们:“中国建筑师当务之急是探索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既是中国有限的物力所能及的,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对于我们民族的建筑文化也应当进行挖掘探索,继承与革新,且不可成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媚外汉。
二、“道”、“形”、“器”说乃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涵
《周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崔憬说:“凡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就形质之中有体有用,体者形质也,用者即形质之妙用也。言有妙理之用以扶具体则是道也。”这句话是说凡物皆有“形”,“形”中有“体”,“体”表现一定的功能作用,然而形体是依一定的规律而成的,这个成形的规律即为“道”,“道”属于无形的东西。建筑属于物体,建筑皆有形,然而建筑的造型又是按照一定的使用规律而设计的。
建筑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凡空间均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大家谙知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一句名言:“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的“无”指空间,“有”指功能,“器”、“室”指形体,然而成器,成室均按使用规律也,这个无形的规律即为“道”。
1.“道”文化对中国建筑的涵盖影响
易学的核心是“道”。道诠释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易经》冠六经之首,易经64卦象和爻辞以抽象符号言及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诸方面,“道”文化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礼乐美学、造型艺术,甚至宗教、经济技术和人情心理等各个领域。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系辞上》)“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高祖本记》)春秋战国的“高台榭、美宫室”;秦始皇建咸阳宫,“覆压三百余里”;武则天建明堂提出:“时既沿革,莫或相遵……,上堂为严配之所,下堂为布政之居”;宋徽宗建明堂“三代之制,广修不相袭,世每近,制每广”;清代乾隆更大兴土木,亲自过问,改建祈年殿,故宫和热河建筑群(避暑山庄),引水造山,还说:“水无波澜不致清,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这些实例足以说明皇权政治对建筑文化的影响。
易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了中国建筑的规模,色彩、材料和装修,《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段关于社会人伦关系的论述,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也影响了中国古建筑的规模形制。《礼记正义》中明确规定:“天子七庙,诸候五,大夫三,士一,天子之堂九尺,诸候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礼记》中还说:“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宗有德,重有道,显有能,褒有行者也。”甚至易学中还把“一、三、五、七、九”奇数规定为天数,代表乾阳,男性,可见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古建筑中对斗拱的设置,和玺,旋子彩绘以及屋顶瓦的色彩和材质都有明确的等级规定,具有严密的逻辑观念,自然形成顺理成章的哲学内涵,正像毛泽东所说的:“艺术的民族保守性比较强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几千年。”
建筑在造型艺术和平面规划上更是效法自然天象和人情心理学。《周易·系辞上》云:“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又云:“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然而此种认识也影响了中国的建筑,例如秦咸阳以正殿象征紫薇,渭水穿都象征天汉,上林苑引水筑岛象征东海;汉长安城与北曲折,象征南北二斗,称为斗城。中国传统民居亦常用“八宅周书”来确定吉位门户,坎宅开东南巽门为生气者,北方居多。
至于宗教寺庙,佛塔道观,陵墓牌坊等建筑便是直言不讳的“扬善惩恶”伦理道德的体现了,其中渗透了大量的易学导言,中国的园林建筑更是“士文化层”的杰作,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方圆相胜”,“计白当黑”,“小中见大”等易学涵构。
综上所述,可见“道”文化的涵盖范围,明显属于精神理念的上层建筑体系。
2.“形”是建筑实体的直观显现
“形”指形状、形体、形式、形态、形象等,即谓建筑的造型艺术,它是凭人的视觉可以观感到的建筑外部轮廊和内部三维空间。
《周易·系辞下》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大壮。”大壮是易经卦象之一,它由上震下乾()组成。《说卦传》:“震为雷,乾为圆”。房屋从侧面观是圆形的,是上有雷雨,下有圆屋之象,它是房屋由地下穴居上升为地上木构房屋(宫室)的符号表征,与半坡村遗址和仰韶遗址相仿,也是商周台榭建筑的形象符号。现代建筑有的设地下(或半地下)建筑,上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岂不如是哉,这也是一般的阳宅形式,而阴宅陵墓建筑却以阴柔为形,《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于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大过。”大过卦象()是上兑下巽,《说卦传》:“兑为泽,巽为木。”泽引为穴坑,木引申为棺椁,从卦象也可看出,初六(第一爻)为阴爻,表示地下穴墓,而上六亦为阴爻,表示陵墓上有中空屋宇笼罩于层层墓室之上,中间的四个阳爻表示夯土层,这也恰似商周墓室的典型形式。
又如离卦(),是代表火的卦象,比喻光明,仔细观之,六二和六五两爻为中空的阴爻,初九、九三、九四和上九为阳爻,是古建筑棂格采光窗的符号抽象,《象》曰:“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也是明堂朝南之因。
中国古建筑造型主要有宫殿、寺庙、民居、园林、书院、宗祠、陵墓、佛塔等。而民居的形式就丰富多了。北方的四合院,黄土高原的窑洞,长白山的井干式民居,南方的天井式民居,江浙的水乡民居,云南竹楼,闽西客家土围子,广西的木干阑,维吾尔的生土民居,蒙古包,等等。这些不同的建筑均有不同的造型,宫殿的雄伟,寺庙的肃穆,书院的庄重,宗祠的严整,陵墓的阴森,园林的玲珑,佛塔的巍峨。四合院的对称封闭,黄土窑洞的朴实无华,江浙民居的灰瓦白墙,云南竹楼的凌空俊逸。桂北民居的依山就势,维吾尔生土民居的前院后厅,湘赣天井民居的凭栏俯瞰……这些不同建筑的形象,给人以不同的感受,构成了中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群。
3.“器”文化体现建筑的使用功能
《周易·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是说门户是具体的形象,房屋空间的启闭开合是它的功能作用。又云:“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是说晚上(坤)要闭门户,这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明了“器的使用功能”,并以“坤”和“乾”引伸“阴阳相济”的哲理,普遍存在。
豫卦(),《周易·系辞上》云:“重门击柝,以待暴容,盖取诸豫。”是说城、郭双重门的功能是为防盗贼,观其卦象,上震下坤,表示地上有动静之意。《周易·系辞下》又云:“象事知器,占事知来。”是说从物体的形象就可以知道它表现什么功能作用,那么建筑的形象也就体现了建筑的功能效用,即我们常说的形式反映内容。易经中关于这类论述很多,总之一句话,“器”是建筑的功能体现。宫殿建筑的功能是帝王立法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寺庙建筑的功能是用神威来宣扬“善恶报应”,从而维护皇权统治;佛塔则有“镇邪安良”的精神内涵,实际也是古代环境设计的空间需要;书院无疑是讲学传道的育人圣地;宗祠则是氏族集会维护封建礼教的“法庭”;牌坊是光宗耀祖或宣扬贞节之碑铭;园林建筑则是皇室贵族游玩休息的场所;陵墓则是缅怀先祖,永言孝思之地,但也是扬名的需要。至于各类民居因地理环境不同,形式各异,但都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安全的需要。
三、“风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灵魂”
风水文化的幽灵在中国游荡了几千年,至今仍在东南亚和我国农村夕阳返照。拂去其蒙罩的迷信面纱,让其亮相于今日建坛,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论说还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它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环境景观学、环境心理学和形态美学为宗旨的造屋选址学说,说它纯属迷信不公平,说它百般灵验也荒诞。
应该承认,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老百姓愚昧,文人方士用一些超自然与崇拜天意神鬼的巫术,使科学变成神学的卑女,利用人们群体无意识的盲从心理和格式塔心理,迎合了百姓“趋吉避凶,遇难呈祥”的求安思想,故而便给风水学开辟了滋生的土壤,使那些玩弄罗盘的风水先生成了中国古代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对于传统文化,我们当以“扬弃”的哲学观点,除其糟粕,吸其精华,倒是客观的态度。
1.易学理论是风水文化之源
,巽上坎下,即风行水上之意,此为涣卦。《周易大传》云:“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风行水上”谓之气散,而享于帝立庙是讲聚气,故涣卦卦意为涣散而能凝聚也,风行水上则有趋吉避凶,消灾解难之说。晋人郭璞在《葬经》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遇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另从涣卦的卦象来看,实象四合院民居,初六中空喻门户,九二喻二门墙垣,六三与六四喻四合院东西厢房,中空喻庭院,九五和上九喻封闭的正堂屋,故其藏风聚气,这正是风水理论的理想模式。
2.风水文化中的科学内核
风水是我国的文化遗产,经过多年研究,作者认为有价值的理论主要有几方面。
(1)“藏风聚气”说。如前边涣卦之分析,这实际是中国封闭文化的心理影响。《相宅经篡》:“四正四隅,八方之中,各有其气,气之阳者,从风而行,气之阴者,从水而行,理寓于气,气囿于形。”
(2)“负阴抱阳”说。苏东坡曰:“阴阳交而生物,道于物接而生善,物生而阴阳隐,善应道不见矣。”《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又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个理论对于阳宅和阴宅均适合。就是在建房或墓地选择时应该有围合“马蹄形”的环境空间,便于避西北风和接纳阳光,有利人们的生存和健康。
(3)“攻位于汭”说。《堪舆泄秘》云:“凡到一乡之中,先看水城归哪一边,水抱边可寻地,水反边不可下。”这是说村落选址应在河流的凹岸处而不应在凸岸边,主要是水流惯性冲刷力使凹岸边增地而使凸岸边损地之故。
(4)“观势喝形”说。人居环境犹如人体之完美,有首、有臂,两臂围合,环境安全,背山又有金、木、水、火、土五形。北山应高大,居中为玄武,左侧应有青龙山辅佐,右侧有白虎山档风,南有朱雀山为屏应,前有河水流过是理想的风水地,也就是“枕山、环水、面屏”的空间模式。当然有山水的环境是审美的追求,也是人们阴阳平衡的心理需要。在《周易大传》中的蹇卦()是上坎(水)下艮(山),喻山上有水之意,《序卦传》云:“蹇者、难也。见险而能止。”“利见大人,往有功也。当位贞吉也,以正邦。”
(5)“五行生克”说。这是《八宅周书》中关于设大门的方位学说,它按五行的生克关系分为东四宅和西四宅,也有点合理成分,但也牵强。
(6)“植树论”与“水口说”。这种理论是美化环境保护生态的需要,古人认为水是“龙”是“财”的象征,应设塔、楼镇之和桥梁锁住,不让肥水外流。试想水面塔影以及小桥流水的景观,尤富诗情画意。
另外还有关于门位、屏壁排水、道路、忌讳、天井、镇符等各种论说,多数含有求吉避恶之意,正像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说:“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虽然在其它一些方面,当然十分迷信,但它总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中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
总之,中国建筑文化内涵复杂,除了易学影响之外,尚有儒、道、墨、法等诸子多家,审美层次的文野,宗教信仰的异同,民族习俗的影响,沉积了中国丰富的建筑文化层,在我们不排除吸收外国先进建筑科学技术的今天,是否也应扭转一下“摄象镜头”对准中华大地,挖掘一下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的建筑科技工作者面临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在中国这块黄土地上使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楼大厦屹立于亚洲东方的地平线上,给其嵌上华魂的“图腾”,则中国山水城市的建成,可计日而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