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成年人论文,道德建设论文,近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期,特别是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颁发以来,理论界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问题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遵循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规律并找寻合理的目标定位
对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现状,有的研究者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断层,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只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丑恶的东西,有的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还有的论者提出,过去只强调道德教育和道德教化,缺少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因而不可能很好地达到提高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目的。整个社会乃至家庭对德育与智育教育的失衡,也造成了未成年人只知道学习知识,不知道如何做人。同时社会上一些领域出现了道德失范的问题,这也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有的学者提出,当前某些学校的德育工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学做分离首当其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自然不能育出有道德的新人。
要根据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现状,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学者们有下述观点:首先,从发生因素的角度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发育具有非线性、不均衡性的特点,要坚持知、情、意、行的有机融合,把握切入点,坚持知识传授、情感升华、意志巩固、道德实践的统一;第二,从道德发生过程的角度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发育具有阶段性特征,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抓住机遇,把握阶段,及时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坚持阶段性与渐进性的统一;第三,从内在规定性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具有规范性和自觉性的特征,因此要坚持内外并举,他律和自律相结合,把培养道德品质作为重点,坚持外在规则、规范向内在品质转化、固化的统一;第四,从工作的角度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发育处于多种社会结构和环境之中,要坚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作与协调,坚持思想道德教育方向、理念、标准、内涵与方法一致性基础上的统一;第五,从动力的角度看,需要激发受教育者内在兴趣作为推动力量,根据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通过满足其需要的方式,努力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创新、载体创新,坚持兴趣、需要与动力的统一。
对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进行恰当合理的目标定位,也是学者们研讨的一个内容。有的论者认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应定位为人格本位教育,即以做人教育为主线,是人格规范体系(含道德教育)加人格完善体系的生存发展教育,是人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人格本位教育是教人做人的教育,不仅包含思想品格教育,也包括生存教育。它不是把人格教育从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而是统摄渗透教育全过程。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应把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定位为公民教育。如有的论者提出这样几种认识:1.要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国家和民族意识。爱国主义教育是未成年人“公民教育”的永恒主题,培养他们作为华夏后代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小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坚定信念。2.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宪法和法律意识。公民教育必须努力传授宪法意识,未成年人作为国家公民要建立充分的法律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3.通过公民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权利义务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意识,是保证未成年人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条件。4.培养未成年人的现代道德和社会群体意识。一方面要规范未成年人的行为习惯,提高他们的基本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让他们了解,作为公民的个人,必须遵守社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把自己融入社会中去,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贡献力量,有的学者还提出,公民道德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公民道德不同于圣贤道德,不是传统社会所提倡的尽善尽美的道德,而是作为一个权利主体应该有的道德。
还有的论者提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应该从“高调教育”走向“平民教育”。论者认为,近年来,道德教育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长期以来搭建起来的偶像化的高调道德框架正逐渐下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见义勇为”被修改为“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虽然依然要求中学生应该“见义勇为、敢于斗争”,但在具体方式上却强调要“见义巧为”。论者认为,高调道德实际是一种成人霸权,它未必导致高调的道德水平。
二、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应包含的内容,学者们有各自不同的概括。有的认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应成为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未成年人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有的学者提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道德的两个方面,广大青少年应继承和弘扬中国革命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有的学者认为,应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内容确立着力点。对于什么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着力点,人们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养成教育应成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养成教育是通过对受教育者的道德行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反复训练,使之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从而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的道德心理结构,凝聚为道德品质。也有人主张着力点应放在诚信教育上。论者认为,加强诚信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工程,加强这项工程建设,不仅对未成年人,而且也是对教育工作者本身的教育。还有的论者提出,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应放在促进未成年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实践上。一切道德规范要真正转化为人的行为和品质,最关键的就是要培育出人对践履道德的自觉精神,就是要发扬人的主动性。
有的学者还提出,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要凸显“责任伦理”的内涵,“责任伦理”教育要将以政治、经济、社会现象为中心的社会性内容和以伦理思想为中心的人文性内容结合起来,并且围绕青少年健康成长,把社会的总体要求和个性教育结合起来。
三、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途径及方法
关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研究者大多提出要有的放矢,要具可操作性。如有的学者提出,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超越传统的“小德育”概念,树立新的“大德育”理念。首先,要发挥学校所有教师的德育作用。其次,要把德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德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所有环节中去。第三,建立品行考评认证体制。
有学者提出,德育课是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其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对新形势下应该如何发挥主渠道的作用,论者提出三点意见:第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回归生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第三,求真务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有的论者主张,抓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要处理好教育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通过各种渠道潜移默化地使青少年思想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让青少年在主动接受教育中服务社会,在社会服务中接受教育。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反对空洞无物的道德说教,注重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要建构基于具体行动的德育模式。对此,有学者提出,首先,实施行动德育,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纠偏教育和内化教育,形成整体互动的学校德育体系;其次,实施行动德育,必须依托长期可行的德育载体,把德育工作正规化;再次,实施行动德育,必须寻找行之有效的学校德育途径。要消除学生对单一德育形式的厌倦,广开渠道,因校制宜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使特色德育途径和常规德育途径相结合,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行动德育的常规手段包括主题班会和时序德育。主题班会可以根据班级的思想动向,及时进行道德疏导和批评。时序德育的特色途径可以有道德教育课、差生认领制、名人报告会、名著阅读、礼仪教育、孝顺教育等。
还有的论者认为,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当代媒体首当其冲。媒体不仅仅承担着传播信息的任务,同时有着不容否认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护童育才的长线、长效传播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用严刑峻法将文化垃圾、文化毒品驱逐出各类媒体;加强监督,严格把关;严肃查处,一经出现“恶例”,严惩不贷,决不手软。
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必须综合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只有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树立人人都成为未成年人的道德榜样的思想,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才能得到净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氛围才能得到改善,这成为大家的普遍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