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非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理性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9]05-0132-03
非理性因素属于社会意识层次,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充分激活并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价值选择。非理性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加强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是从人性这一人学视野中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非理性因素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价值引导作用。
欲望是社会个体基于主体需要对外在事物的渴求和索取心理,体现了人类基本的原始动力和价值追求。人的欲望具有多样性和层次性,既有先天本能性的低级欲望和需求,也有后天发展起来的更高级的欲望和需要,伴随人的低级欲望和需求的满足,高级欲望和需求就会产生,人类就在产生欲望和满足欲望的过程中不断推动自身发展。传统观点认为,欲望是丑陋的而且同社会价值准则格格不入,因此,中西方大多希冀通过扼杀人的欲望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这种教育方式由于忽视人的非理性因素的价值而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性。就个体而言,人的欲望尤其是生活中的物质欲望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同样也是一个人向善的基础,是一个人由物质性需要升华到精神性需要的基础,否则也就难以推动社会规范的践行和个体德性的完善。正如没有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就不会推动市场机制的健全一样,同样,欲望的扼杀无论如何也难以产生积极的价值追求,也就不会促成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合理的欲望追求作为正当的刺激和追求,能促使人们保持旺盛的热情和干劲,产生对外界事物的强烈渴求和需求动机,并最终凝聚成为个体价值选择的行为习惯,而一旦认识到社会规范存在的价值并自觉接受社会规范,使之转化为个体内在需求,那么就能提高个体接受社会规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规范选择作用。
情感是构成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元素,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情感是个体心理结构的重要环节,是个体对周围现实以及自己的一种态度体验。马克思曾说:“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①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②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仅有对社会规范系统的认知是不够的,如果缺乏对社会规范的情感体验,那么就不能将社会倡导的价值准则融化于内心之中。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激发、催化作用,可以保证人们形成强烈的动机,影响人们对价值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判断。
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受社会规范系统和人性升华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情绪和热烈的情感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内化并真正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借助于个人丰富而健康的情感体验,主体对社会信赖的价值准则作出积极和肯定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尊、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出对道德规范的信赖和追求;而对社会价值准则作出否定和不满的评价时,就会产生自卑、羞耻甚至内疚等消极的情感体验。不难看出,情感具有调整人们行为的激励效应,它促使主体以体验的方式表达对事物的态度,有助于激励人们的理性因素有效地变成理性思维,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价值选择。
再次,意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行为保障作用。
意志是指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的心理过程。意志可以调节和支配人的行为活动的目的性,具体表现在激励人们去从事有助于达到预期目标的肯定性行为和抑制不利于达到某种预定目标的否定性行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意志对个体行为发挥约束和监督作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个体能否及时反馈信息,实现个体从知到行的转化,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意志能力的调控。意志能控制个人活动同社会规范的吻合程度,通过检查和修正因内外各种因素而引起的偏差,保证预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实现。
二、非理性因素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现实社会关系基础之上的实践活动,参与这一活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体而现实的人,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作为内在的心理和认识力量通过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身就在于培养人,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非理性因素的培养本身实质上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
首先,满足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的根本体现,是人们从事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动力源泉,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育人功能的前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拓宽,人们的利益动机和欲望需求得到充分激发和强化,人的物质欲望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也就具有更大的现实可能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塑造人的社会实践,其有效性建立在对人需求的了解、理解和尊重之上,而不是漠视主体需要的单向度地通过灌输向受教育者施加外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满足人的需求这一准则才能获取受教育者内在的动力支持和有效的精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忽视受教育者的需求,便会使教育本身失去依据和对象,就很难保证工作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甚至会导致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抵制。
同人的理性因素一样,人的非理性因素与理性因素一样也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因素最终决定着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状况,人的非理性因素本身具有明显的社会烙印,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都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它以个体需要的方式充分表现出来。在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可以看出,人的非理性因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人的基本需要,培养人的非理性因素恰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本质。
其次,注重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是指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使社会成员养成一定的综合素质,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培养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良好品质培养的基础之上。
在人的精神属性中,欲望具有动力作用,情感具有激励作用,意志对人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构成一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构成成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决定着个人精神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状况,其中任何一项的缺乏都将影响到个体的选择和人格的完善,这就要求对个体的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要进行整体全面的培养,才能在实践中得以激发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现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素质比较过硬的综合性人才,以应对来自社会、家庭、职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现实生活中的个人由于自身条件、个人天赋、社会经验、知识积累等的不同以及个体动机和目的的差异,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欲望、情感和意志。因此,注重非理性因素的整体性培养恰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再次,人性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品德和人格素养,个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有时并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借助社会规范及时去纠正、调整、引导和培养人们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在于提升人的思想品德素质,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说到底主要反映在人的内心精神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担负起培养人、塑造人、促进人性提升的职责。就个体而言,非理性因素本身存在层次之分,生理本能、欲求、习惯、情绪、感受等与人的本性和生理组织密切相关的非理性因素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心理反应和本能的欲求,是最基本的低层次的非理性因素。社会欲求、社会情感、社会信仰等非理性因素是在人类在长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较之本能欲望等非理性因素带有更加明显的社会性特征,是高层次的非理性因素,层次不同的非理性因素在人的价值选择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非理性因素还面临着发展的矛盾,存在着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问题。培养非理性因素就是要分清非理性因素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让人们产生合理的欲望、积极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这不仅有助于个体人性的提升和完善,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之所在。
三、非理性因素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就非理性因素而言,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个体的个体性需要,关注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结合非理性因素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人的各种欲望层次,情感特点以及个人的意志和信念状况,了解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基本状况,适当关注和了解人的需要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在一定度的范围内,人的欲望、情感、意志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因此,不能一味地抑制和消除,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利益动机和物质欲望得到充分激发,而社会发展也为人们获取利益提供了渠道和可能,因此,对待人们的物质利益需求应该充分重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受教育者的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社会规范的科学引导去改变人们的需求层次,通过提升人的精神生活把人们的行为控制在社会规范的范围之中。解决实际问题是解决思想问题的钥匙,思想问题往往是因实际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而引起的。如果不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仅仅依靠空洞地讲大道理,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厌烦心理。以人为本的落脚点就是立足非理性因素最大限度地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说服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设计现实的活动来培养人们相应的非理性因素。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保证个体情感接收系统处于刺激状态,保证人的非理性因素的良性发展,通过参与活动促使人们产生共同的需要、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意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知识的培养为目的,相关的教育活动也大多侧重或者围绕着理性能力培养进行。其实,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讲,围绕着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创造性地设计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很有必要。现实生活中有一种观点认为社会道德风尚正日趋下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已经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因此,部分教育者首先失去信心,不积极主动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计上下工夫,而仅仅满足于简单的灌输性的说教,满足于过程而忽视了效果。围绕着非理性因素所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能够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创建和谐公平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应当建立一个科学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公正的奖惩机制,而一旦有了动态的、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对人们的思想的产生以及可能的行为效果进行监督,那么放任自流的行为就会得到遏制,同时就会鼓励个体不断反省和检查自己,自觉遵守社会价值准则。在特定的氛围条件下,不少人之所以偏离社会道德规范而由开始的惶惶不安到后来心安理得,原因就是缺乏局部的评价和监督。良好的氛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育人功能的土壤和条件,能够使合理欲望得到发扬,使不合理欲望得到遏制,能激发人的道德情感,能够强化人的意志能力,尤其对于那些意志薄弱的人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舆论作用更为明显,它可以促使社会个体置身于社会环境中接受环境的约束和熏染,保障个体通过约束感而促使自己的行为自觉符合社会规范的需求。
收稿日期:2009-01-23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9页。
②《列宁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