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模型研究与系统支持

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模型研究与系统支持

郐言[1]2004年在《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模型研究与系统支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网络服务提供商通过Web站点向各类用户提供了大量种类齐全、功能各异的网络服务;为保证广大用户得到完美的服务体验,同时也为了保障服务提供商的商业利益,这些网络服务必须具备很强的服务处理能力和很大的服务容量,能够支持大量用户的并发服务请求;要确定网络服务的性能是否达到了提供商的预期目标,必须运用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自动测试工具对其进行全面有效的性能测试,准确地评价出服务性能的优劣,揭示并定位服务中可能存在的性能瓶颈,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性能优化,进而达到提高服务性能的目的。 在进行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过程中,良好的测试模型是整个测试过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测试模型对整个性能测试过程中起着方向性和指导性的作用,它是对整个测试体系的刻画,是对测试目标系统的描述,是对整个应测内容的编排,故测试模型的选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测试过程的有效性;而良好的测试模型来源于正确的模型建立策略。 本文详细分析和研究了现阶段已有的基于客户端的各类性能测试模型所具有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并从中提取好的测试建模思想加以利用;同时细致分析了当前在建立测试模型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建模技术。 本文在详尽分析了服务体系中叁个组成部分(客户端、网络部分、服务端)对整个服务性能测试模型建立过程所构成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模型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各部分所具有的不同特性以及在体系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将它们区别对待,对不同层次的问题使用不同的抽象方法,提出一种新的服务性能测试模型建立策略——层次化的测试模型建立策略,它是一种可变粒度的事务级建模策略;该策略将测试模型的建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建立用户访问服务模型,一部分是建立访问流量模型;用户访问服务模型模拟真实用户使用网络服务的方式,而访问流量模型则模拟真实的Web数据流量,使依据该模型所产生的Web负载流量符合真实Web数据流量的各种统计特性,使其具有骤变的、重尾的特性以及相互关联的到达模式;同时详细阐述了该建模策略包含的这两部分模型的具体建立步骤,充分体现了层次化建模的特点,即:层次明了,过程清晰;该建模策略在整体上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依据层次化测试模型建立策略的核心思想,使用Java语言实现了一个性能自动测试工具原型系统的测试建模部分;该测试建模部分通过其与测试执行部分间的接口最终以XML文档的形式为测试执行部分提供完整而详细的目标系统的测试模型信息。

曾文英[2]2011年在《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移动环境下的各种业务应用已经日趋广泛。伴随而来的是移动应用环境下产生的数据信息呈指数式的增长,它带来了对移动环境下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的新技术需求,因此,有关面向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问题的研究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现有的有线网络中的分布式存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带宽稳定、可持续服务、可扩展和高性能节点等都比较稳定的应用环境;但它在面对移动环境的异构性、分布性、高维性、动态性带来的移动数据管理的复杂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不适应性,因此,不能直接应用于移动环境下的数据存储管理。由于移动环境的多源性、多宿性、自治性、上下文感知性和环境依存性,且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具有集中与分布的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借助移动Agent技术、移动数据库、分布式网络、跨层协作、网格计算及云计算等多种技术来构建移动环境存储管理与服务系统。另外,随着各种网络互通和融合技术的日益成熟,在移动环境下设备与网格和云计算系统协作可以构建海量、持久、无限可扩展的存储资源与服务系统的市场前景巨大,并且良好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将会为移动应用的运行服务提供高效、安全的数据存储基础。因此,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对移动环境下的移动网格体系结构与资源选择方法、移动分布式数据存储服务结构模型、移动数据库技术、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和移动环境下的存储服务QoS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有创新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成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一种移动网格结构模型(MGAM,Mobile Grid Architecture Model)和移动网格资源管理算法(MGRMA,Mobile Grid Resource Management Algorithms)。首先提出了一种结合移动计算和网格计算、支持移动环境存储服务的移动网格结构模型,其次,对移动网格的逻辑构成和形式化模型进行分析,给出了移动网格资源选择与分配方法和相关的移动网格资源协作算法,最后给出了移动网格的原型和应用实例,并进行了模拟测试和性能分析。2.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环境的自适应分布式存储服务的系统结构模型(SDSSAM,Self-Adaptive Distributed Storage Service Architecture Model),SDSSAM是一种结合移动计算的跨层协作式存储结构模型。首先描述了SDSSAM的各层次的功能;其次提出了SDSSAM结构中的跨层协作方式;最后给出了SDSSAM的分布式存储协作服务和自适应存储等算法。研究表明SDSSAM具有自适应、移动计算、分布式计算和自组织的特点,是一种具备了灵活性、自主性、协作性和群体智能的移动存储系统结构。3.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MDMA,Mobile Data Management Architecture)和存储管理方法(SMS,Storage Management Solution)。移动数据库是移动分布式环境数据组织和存储的最有效的方式,为移动业务运行提供了数据支撑,移动应用一般基于移动数据库而实现。针对移动环境的特点,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数据库的移动数据管理结构和存储管理方法;其次研究了移动数据库中数据的预取与复制、缓存同步、事务处理、并发控制、广播机制等多种关键技术,为移动环境下数据存储与管理相结合提供可行的管理方法。4.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化存储系统(HSSWMN,Hierarchical Storage System over Wireless Mesh Network)模型。首先提出了基于无线Mesh网的层次存储系统(HSSWMN)模型,并对其存储模型、存取算法、性能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其次研究了HSSWMN的名字空间与元数据服务、搜索与查找服务、注册与注销,可扩展性、负载均衡、容错机制、数据安全、复制与缓存机制和拓扑重构等关键问题;最后通过仿真分析,对时延、吞吐量、误码率等进行了模拟测试,并对HSSWMN存储系统的可行性、可用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性能分析。5.提出了一种面向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跨层模型(QCLMSS,QoS Cross Layer Model of Storage Services)和移动环境存储服务QoS确保算法(QASS,QoS Guarantee Algorithms of Storage Service)。首先对移动环境数据存储服务QoS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各层次QoS的特征及关系;其次提出了QoS实施算法及性能模型,并对移动环境下存储QoS保证算法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全局优化、局部优化、多阶段优化、自适应优化等算法,并分析了移动存储系统的QoS实例,对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接入方式下磁盘I/O性能进行了模拟测试和分析研究。

田祥宏[3]2008年在《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的普及与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成为互联网的一个很重要的应用领域,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欢迎。基于Web的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体现出“以学为主,师生互动”的新教学思想。国内外很多高校都对网络教学平台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也出现许多新的成果。本文首先对当前网络教学系统的国内外应用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网络教学系统的体系结构,其次就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应具有的功能结构进行相应分析,并对基于B/S结构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实现技术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阐述了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实现方法,设计并实现了金陵科技学院“C语言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最后,通过对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对Web服务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提高系统服务性能的基本策略。

陈伍一[4]2004年在《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与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Internet发展非常迅速,性能是重中之重。性能测试是性能优化的关键环节,直接指导优化过程,测试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优化作业的效果。 新的事务处理密集型网络服务,改变了人们的使用服务的方式。给性能测试带来了新的要求。 目前绝大多数性能测试工具和测试模型由于没有考虑到或者考虑得很少网络服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用户行为模式的变化,其产生的测试负载不能体现真实的负载特征。测试结果难免不能反映真实的服务性能。 目前绝大多数性能自动测试工具基于黑盒测试技术,整个测试过程在对服务端服务软件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这对测试后的性能分析和瓶颈定位带来的很大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中提出一种基于灰盒测试技术的测试方法,要求对被测系统有一定了解。主要思想如下:建立服务端的事务模型,挖掘服务器日志得到各个事务的使用比例,按比例建立测试用例模型,生成测试用例。建立用户的行为模型,模拟用户使用服务时的真实行为,以用户的行为驱动测试过程,生成测试负载。优点是:测试基于灰盒测试技术,便于分析和定位瓶颈;从服务端构建测试用例,解决了测试用例构建困难的问题;以用户行为模式作为测试驱动,生成的测试负载更加符合实际负载特征。 依据上述思想,本文给出了服务端事务模型的建立方法,给出了实际的建立过程;研究了事务处理型网络服务使用者的行为特征,结合服务端事务模型,给出了用户访问事务处理型网站的行为模型,并给出了模型实现方法和过程。 依据用户行为模型,本文给出了以用户行为模型作为负载发生器模型的自动性能测试工具的设计和实现。给出了工具的整体架构,对工具的关键部分,负载发生和控制调度部件进行了详细描述,给出了实现伪码。测试过程真正模拟了用户处理事务的全过程,这是目前测试工具所不具有的优点。 本文的最后以一个J2ee的电子商务网站为被测系统,验证了模型和工具的有效性。

武志鹏[5]2007年在《Web服务的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eb技术是推动Internet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伴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网上教育、个人博客的蓬勃发展,Web服务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互联网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流量是Web流量,提供资源的Web服务器星罗棋布,Internet数据中心(IDC)迅速扩展。由于对网上服务依赖日益加深,Web服务器的负载与日俱增,如何提升Web站点的响应特性就成为迫切而又长期需要研究的课题。解决的途径一方面是提高通信信道的吞吐量,另一方面就涉及提高资源子网主要是Web服务器系统的整体性能。本课题侧重研究后一方面问题,课题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1)在详细剖析HTTP数据流转过程的基础上,分析影响Web服务器响应性能的主要因素和性能瓶颈,探讨适用于优化Web性能的最新软硬件技术和产品;(2)着重研究利用IA架构集群均衡Web负载和提高系统可用性的运行机制与实现技术,包括体系结构与调度算法,以及在刀片式集群服务器架构高性能Web服务系统的具体实现技术和配置方法;(3)研究运用网格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 10g)实现数据库查询事务的并行处理,提高事务处理能力和动态网页响应特性的实现机制;(4)探讨利用分布式Web镜像服务器克服广域网络通信瓶颈的技术方案;(5)在构造了实际的Web集群系统,剖析了人们广泛认可的几种基准测试程序原理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测试,进而研究了测值的关联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响应特性提供依据。课题的特色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集成与应用创新。论文在利用刀片式集群服务器架构高性能Web服务系统的实现机制,以及IA架构Web集群的性能评价等方面体现技术创新。随着互联网应用的迅速发展和内容提供的日益丰富,提高Web服务系统性能需求的广泛性和研究的迫切性将日益突现出来。本文对Web服务系统性能优化和测试进行初步的探索,许多研究专题还有待今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曾彬[6]2009年在《基于主动测试的网络性能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规模不断扩大,承载在IP网络上的业务日益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IP网络已经被要求从提供简单连接与控制的网络逐渐向高品质业务网络的方向发展。这对网络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Internet固有的高度异构性、复杂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人们对网络整体的性能特征及其行为的透彻理解也变得越来越困难。网络性能监测通过直接采集网络性能原始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对网络性能进行特征化描述,是充分理解并正确认识网络的基本手段,是进行网络控制、管理,以及业务计费的重要依据,也是解决网络所面临挑战的前提。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网络性能监测领域迄今为止的主要研究工作、进展及特点,指出了采用主动测试方式进行网络性能监测所面临的一些难点问题,针对各协议层次重要指标测量方法,流量数据采样方法,监测系统设计实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提出了一种低开销、快速收敛的可用带宽测量改进方法。针对PRM(Probe Rate Model)可用带宽测量方法存在测量开销大、收敛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带宽测量的改进方法WPathload,该方法基于时延变化的统计规律,改进发送速率调整算法,并采用周期流组到达目的端的速率代替周期流的发送速率,更新可用带宽上界。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能加快收敛速度,快速反映可用带宽的变化,增强了跟踪带宽变化的能力。(2)深入研究了可用带宽测量中的包对行为特征。PGM(Probe Gap Model)可用带宽测量方法中探测包对间隔容易受到路径上背景流量、数据包异常等因素的干扰,从而造成对可用带宽的高估或低估。本文结合理论推导和实验分析,定量分析这些干扰因素对探测包对间隔行为特性的影响,观察这些因素与测量结果精度之间的关联规律,分析得到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结论,为PGM测量工具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了依据。(3)提出一个基于四状态Gilbert丢包机制的TCP吞吐量模型。现有TCP吞吐量模型采用的简单丢包、Bernoulli丢包等机制已经成为制约提高吞吐量模型精确度的重要原因。本文采用四状态Gilbert模型来描述测量过程中端到端路径上的丢包行为,对TCP的拥塞控制过程进行建模,重新推导出一个基于四状态Gilbert丢包机制的TCP吞吐量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具有更高的精确度,且在此模型上实现的吞吐量间接测量工具,不需要产生多余的探测流量,可以很好地支持长期在线测量。(4)提出了一种基于主动业务仿真的流媒体业务性能测量方法。目前已有的流媒体业务性能测量工具主要用于对服务进行压力测试,不能反映终端用户的实际使用性能。本文从端用户角度提出了合理反映流媒体业务性能的指标,借鉴主动测试技术,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主动业务仿真的流媒体业务性能测量方法RealMeasure。并应用该工具,通过仿真实验,深入分析带宽、帧速率、丢包率和延迟对流媒体业务性能的影响,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流媒体业务性能预警方法;最后,提出一种流媒体客户端缓冲区监测管理机制,能有效提升缓冲区包容包失序的能力,精确有效地监测包失序的严重程度及其对业务性能的影响。上述工作能及时向流媒体服务器反馈信息,实现动态的质量控制,并且为流媒体业务系统的优化提供依据。(5)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网络流量数据采样方法。针对目前常用的流量采样方法无法在网络流量突发时及时、准确反映真实流量特征的问题。基于集合的观点,提出一种自适应的网络流量的采样方法ADSA(Adaptive Sample),该方法通过对已采取样本的分析,估计网络流量当前的变化程度,自动调整样本间的采样间隔和采样概率,实现对流量指标较细致准确的反映,能以较小的采样代价获知实际的网络流量行为特征。既达到了采样速率自适应于流量变化的目的,又可以控制对测量设备资源的消耗,而且该方法易于实现。(6)提出了面向网络行为特征分析的网络监测系统框架,设计并实现了分布式网络监测系统NetMonitor。该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网络中的流量行为、端到端行为、路由行为、业务行为,提取网络行为的基本特征,构造并验证网络行为的数学模型。该系统能将网络监测技术和对网络数据分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为网络行为的各种理论分析提供统一的研究平台。

高杰[7]2006年在《基于应用区分的多级Web QoS服务模型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电子商务应用的逐步深入,Internet的服务模式已经由传统的数据通信与信息浏览向电子交易与网上服务转变,这种变化使Web服务器以及Web服务系统成为支持电子商务应用的核心设施。然而,现有的Web服务器尚未有很好的服务质量保证机制,无法为Web应用提供服务区分和性能保证,致使在Web服务器超负荷运作时,损失了大量的客户,甚至造成不可计量的经济损失。因此,面向Web客户并为HTTP请求提供性能保证和服务区分的Web QoS技术应运而生,可以说,Web QoS技术的出现是Web应用和电子商务应用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在充分阅读和研究国内外Web QoS学术论文以及商业化Web QoS产品资料的基础上,明确了影响Web服务器性能的关键因素,把握了Web QoS解决方案设计与实现的切入点和关键点。Web服务器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由于服务器对连接请求不加区分、不加控制造成的,因此设计与实现Web QoS解决方案时,就必须解决以下几类问题:服务请求的分类、提高资源利用率、请求的接纳控制以及实现负载均衡。在有效解决Web QoS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网络系统设计的高性能、高可用性、高可扩展性、高可管理性及透明性、可定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应用区分的多级Web QoS服务模型。由于没有哪一种负载均衡算法可以完全满足各种应用的要求,但是对于单一的应用来说一般能够找到一种比较适用的算法,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设计的Web QoS服务模型首先对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应用分类,通过高层内容交换机把请求交换给支持相应应用的负载均衡器上,负载均衡器根据该应用适用的调度算法再把请求分发到后台应用服务器进行处理,以此达到对服务请求、对服务器资源更好的控制。为了验证设计模型的有效性,本文通过网络仿真软件OPNET模拟Web服务发展的历史过程,从单一服务器提供Web服务、只有少量客户端请求的情况,到客户端数量的大量增加,使单一服务器不堪重负,进而采用多台服务器甚至集群系统解决需求的增长,进而再到客户端的剧烈增长,已有的Web服务模式无法满足现有需求的情形下,通过Web QoS模型的研究改变Web服务质量难以确保的局面。通过OPNET仿真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到本文设计的应用区分的多级Web QoS服务模型可以很好的满足日益增长的Web访问需求。同时为了验证设计模型的可实现性,本文通过改进与实现Linux下内核级Layer-7交换机KTCPVS满足模型要求的高层内容交换,通过分析HTTP请求内容的类型,把HTTP请求交换到相应的集群负载均衡器上。使用Windows 2000 Advanced Server网络负载均衡技术创建服务器群集,为客户提供最终的Web服务。可以说本文设计的模型是具有可行有效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模型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涉及的还不够深入,有些问题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这些都是需要在以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的。

徐惠惠[8]2007年在《基于嵌入式视频监控平台的网络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上海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嵌入式数字硬盘录像机开发″为项目背景,研制和开发了基于Linux平台、MPEG-4压缩标准的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作者在项目研究中主要承担了“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网络服务端和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工作。目前的IP网络是″尽力而为″的网络,不提供网络传输服务质量(Service of Quality,QoS)保证机制。由于视频监控要求较高的实时性和一定的监控质量,所以如何充分利用带宽资源保证监控系统视频远程传输的服务质量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研究的理论背景和项目应用背景,综述了视频网络传输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该嵌入式DVR系统的硬件总体结构设计方案、软件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所用到的相关关键技术以及开发平台。在综述的基础上,作者进行了研究和开发工作,取得了以下成果:(1)对MPEG-4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基于MPEG-4的多媒体传输集成框架进行研究,结合嵌入式视频监控系统视频图像远程传输所具有的特点设计并在该系统中研发了基于MPEG-4机制的解码播放SDK,为产品功能的扩展和兼容性打下良好基础。(2)基于实时视频监控系统网络传输的特点,本文对支持流媒体传输的RTP和RTCP等协议进行研究,提出使用基于RTP/UDP/IP的传输系统结构来实现MPEG-4视频传输,从而实现了传输服务的实时反馈控制要求,克服了TCP和UDP不会动态改变编码码率的缺点。(3)针对当前网络带宽的有效利用及丢包率和时延等网络传输中问题提出了基于速率的反馈拥塞控制策略,在实时视频监控系统中进行应用和检验,证明该方法提高了网络传输的质量。(4)在系统应用开发中,作者主要负责该系统网络模块的相关开发和调试工作,还设计并研发网络客户端播放器,实现与服务端的数据传输,并兼容不同平台其它厂家的视频监控录像机。最后,关于工作中的问题和下一步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张乐[9]2007年在《基于分布式CORBA的系统研究和实现》文中提出当今分布式网络应用中,传统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网络处理模式存在耦合度高,可重构性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远程控制应用背景下,研究了CORBA标准规范,设计并实现了基于CORBA的分布式远程控制系统。实验结果和性能测试表明,此系统在大规模网络环境中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在无线移动网络方面,存在带宽低,出错率高的无线移动环境下UTP适配层可靠性传输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了Wireless CORBA标准规范,分析了两种可靠性自动重传算法的特性,并设计了一个基于GIOP隧道适配层协议的UTP原型系统。仿真实验结果和性能分析表明,此原型系统解决方案可以提高无线移动网络的性能和吞吐率。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在CORBA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工程标准化设计UML等方法,按照分布式叁层事务处理的系统结构,设计基于CORBA的分布式远程控制系统。2.在研究CORBA分布式开发环境TAO、ACE的基础上,实现和Windows平台上VC++开发平台的有效集成和互操作,并在此集成环境中实现基于CORBA的分布式远程控制系统。3.在分析无线移动网络特点及Wireless CORBA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利用Petri网技术进行系统建模,在无线网络的UDP传输层,设计了一个基于GIOP隧道适配层协议的UTP原型系统。4.在研究Wireless CORBA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在无线移动网络仿真环境Seawind基础上,基于GIOP隧道的UTP适配层协议的可靠性传输,并对两种自动重传算法GBN和SR进行了性能对比和数据分析。

李瑞平[10]2006年在《典型WEB服务的自动性能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单纯提供内容服务的Web单页面服务,页面之间没有交互性,而且页面是静态的,而目前典型的电子商业化的Web应用,提供的服务一般都是传统企业的传统业务在网络上的实现,用户在使用这些网站提供的服务时,单纯浏览页面一般是不能完成一项服务的,必须按照服务要求与页面交互,并一次完成所有的页面才可以完成一项服务。在技术实现上,这些典型的Web应用一般都大量使用动态内容和持久性连接,网络性能与用户的行为息息相关。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性能测试工具都只是针对传统的Web单页面服务设计的,显然用这样的性能测试工具测试典型Web服务的性能,其测试结果是不准确的,不能真实的反映服务的实际性能。为了更准确的测试典型Web服务的性能,更有效的定位其性能瓶颈,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自动性能测试工具,该工具的负载发生模型基本分为两层:测试用例模型既服务端事务模型和用户行为模型。本文详细阐述了服务端事务模型的建立方法,以及实际的建立过程,研究了事务处理型Web服务使用者的行为特征,结合服务端事务模型,建立了用户访问事务处理型网站的行为模型,并阐明了模型的实现方法和过程。主要思想如下:建立服务端的事务模型,挖掘服务器日志得到各个事务的使用比例,按比例建立测试用例模型,生成测试用例;建立用户的行为模型,模拟用户使用服务时的真实行为,以用户的行为驱动测试过程,生成测试负载。本文对工具的整体构架、关键部分、负载发生和控制调度部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在附录中给出了实现伪码。测试过程真正模拟了用户处理事务的全过程,这是目前测试工具所不具有的优点。本文最后以一个电子商务网站为被测系统,验证了模型和工具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模型研究与系统支持[D]. 郐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2]. 面向移动环境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法关键技术研究[D]. 曾文英.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3].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田祥宏. 南京理工大学. 2008

[4]. 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与工具研究[D]. 陈伍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4

[5]. Web服务的性能优化研究[D]. 武志鹏. 厦门大学. 2007

[6]. 基于主动测试的网络性能监测技术研究[D]. 曾彬. 湖南大学. 2009

[7]. 基于应用区分的多级Web QoS服务模型研究与实现[D]. 高杰. 东南大学. 2006

[8]. 基于嵌入式视频监控平台的网络传输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徐惠惠. 同济大学. 2007

[9]. 基于分布式CORBA的系统研究和实现[D]. 张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2007

[10]. 典型WEB服务的自动性能测试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 李瑞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基于客户端的网络服务性能测试模型研究与系统支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