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启示〔1〕,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成因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及其实施前提
战后,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措施,强化对金融业的监督控制,试图消除金融部门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长期稳健运行。这些措施确实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增长,但也使金融部门由于过分管制失去了活力。为规避管制,西方金融界爆发了广泛的金融创新浪潮,客观上削弱了政府管制的效力,70年代中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政府相继废除一些管制措施,实施利率,货币,金融业务和金融市场等全方位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推进本币自由兑换程度。金融自由化浪潮最初是从美国废除Q条例开始,后来美国决定放弃1933 年《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关于银行证券分业管理的条款,全面修改对银行跨州经营的限制性规定。美国改革以后,1986年英国发生金融大变革,日本也开始改革金融体制,但90年代初日本即陷入泡沫经济和严重的金融危机,继发达国家之后,墨西哥是大规模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不久即由于资本外逃也陷入1994年金融危机,墨西哥货币比索大幅度贬值,为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间,日本,墨西哥均没有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而一旦放开政府管制,对外开放,金融业即陷入危机,失去控制呢?是否任何一个国家只要推行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战略,就必然会陷入金融危机呢?
与日本,墨西哥不一样,欧美各国最早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措施,但至今并未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原因在于:第一,金融业改革开放之前,欧美各国金融抑制程度比墨日两国要弱得多,金融产品并不完全由政府定价,市场发挥基础作用,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日本不仅实施利率上限,信贷指导分配等金融管制措施,而且30多年来一直对金融系统实施极其严格的政府保护主义,限制内资外资自由进入金融业,这一点与欧美有根本的区别。第二,欧美金融业国际化程度本来就很高,而日墨两国金融业比较封闭,没有国际化经营经验,一旦开放,日本仓促鼓励金融业对外扩张,墨西哥过分依赖短期资本流入,终遇挫折。从战后历史来看,根据改革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分析,欧美各国大体上是实施渐进式战略,而日墨实际上推行的激进式战略:两国都在短时间内突然对内对外放开金融业,大幅度解除政府管制,试图使国内金融系统一下子摆脱政府的干预和保护,幻想瞬间形成一个开放的、充满竞争的、有活力的并且高度国际化的国内金融市场,但两国却先后陷入金融危机,为什么一个设计良好的激进式改革开放战略结果却事与愿违呢?演进经济学(evolutionary economics)认为,由于人类的社会经济体制是一个“信息处理”的机制,每个人的知识,信息总是很有限的,而整个经济社会是纷繁复杂的,从社会信息或知识存量的累积性发展来看,社会的变迁只能是演进主义的,即“攀着石头爬山”或“边干边学”(leam by doing)。我们不可能事先设计好一张蓝图, 所能做的仅是:各个击破,分步推进,如果采用激进式变革,则必然破坏现存的组织结构和信息存量,而且由于信息不足,大规模的以理性设计为基础的整体变革可能会陷入困境〔2〕。 演进主义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开放尤其重要,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国内金融体系之前,大多存在着严重的“金融抑制”〔3〕和严格的政府保护, 其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步伐只能是逐步的,渐进的,仓促的激进的改革开放措施可能使国内金融系统措手不及而失去控制。
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在利率完全放开之前,必须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并强化对银行的监督”,这就是说,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国际化,首先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实施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保持低的通货膨胀率和低的存贷利率,长期实行正的实际利率,以此最大限度地动员国内储蓄,并刺激投资。第二,在中央银行长期调节监督下,一方面,国内金融体系长期谨慎经营,稳健运行,不存在过多的隐蔽的不良债权,也不存在潜在的金融危机因素;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培育,国内金融体系已经存在一定强度的广泛竞争,国内金融机构已经具备了经验,信心和实力参与改革开放后更强有力的国内外竞争。在条件满足以后,发展中国家应该首先放开利率,推行金融改革,直至国内金融体系自发地掀起金融创新浪潮(这表明国内金融已趋成熟),才能逐步放开对金融系统的政府保护,最终开放本国金融业,外资完全介入本国金融市场。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贷款市场互相分隔,银行间竞争很弱,公司部门与金融机构的共同所有占统治地位”,“银行资产质量很低,整个金融体系是建立在违约贷款的基础上,银行将这些违约贷款又转换成新的贷款,这就很容易加剧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所以“如果不仔细规划,金融开放不可能提高银行之间的竞争”,“新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就决定着国内银行的命运”,“一旦金融当局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非金融部门及随后金融机构的破产会迫使政府加强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控制,救助这些病态的银行”〔4〕
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具体可设计为三步,第一步,放开利率,实施金融自由化战略。这时要特别注意促进资本市场形成和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大多数资金流向短期市场,储蓄与投资行为扭曲的风险加大。〔5〕第二步,对外开放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 首先允许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和外国投资者购买本国共同基金,接着允许国外机构投资者在本国证券市场上直接进行投资,再接着才允许国外个人直接进入本国证券市场。第三步,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完全进入本国金融市场。Bemhard Fischer指出,“金融体系的开放总是面临风险的, 但风险对改革来说又是一种催化剂,这些风险和失误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宏观经济和谨慎的银行调节和监督来消除”,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再次证明这一点。
二、东南亚国家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
继美英日之后,南韩也开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随后东南亚各国开始改革长期实行的金融抑制战略和国家银行制度,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以与日本东京和东南亚邻国竞争亚洲金融中心地位,促进本国经济向区域化,国际化发展。主要措施有:
(1)银行业务自由化。80年代以来, 东南亚各国相继颁布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放松对银行业务的管制。比如印尼1983年6月颁布政策, 允许银行自由决定利率,吸引资金,废除信贷最高限度,减少中央银行在信贷分配中的干预,后又调整银行最低储备金要求,从15 %降低至2%。
(2)对内对外降低银行业的进入壁垒, 提高外资银行的持股比例,以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泰国规定,外资在银行最高可拥有25%的资本。在金融公司则可高达49%。
(3)以开放证券市场为中心,开放境内金融市场。 东南亚国家金融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迅速提高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以吸引外资满足本国经济需要,并借此推动金融创新。10多年来,新加坡一直积极扶植本国证券市场,1984年在亚洲开设第一家金融期货交易所,开展外币期货和西方发达国家股价指数期货等金融期货交易。马来西亚1988年1月开设了股票二级市场,1995年11 月开设吉隆坡特权金融期货交易所。
(4)顺应金融全球化趋势,鼓励本国金融机构对外扩张。1991 年泰国就推出金融改革方案,允许泰国金融公司和证券公司在曼谷以外地区开设分支机构,进行存贷业务。1993年泰国开放“离岸金融设施”,允许持有泰国离岸银行执照的外国银行在曼谷以外的城市建立分支机构,允许这些分支机构借入或贷出法定限额的泰国货币。至1996年,泰商业银行已经在周边国家开设了12家分行和12家办事处,迄今共有42家银行开展离岸金融服务。
(5)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近几年外国商业银行贷款也在迅猛增长,除菲律宾以外,新、马、泰等东南亚各国储蓄率均在35%左右,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率都在7%左右,国内储蓄缺口仍在5—7个百分点左右,需要吸纳外资补充。 战后东南亚地区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外资流入,第二次流入的外资中,外国直接投资占绝对主导地位。不过,近几年西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迅速流入,导致外债上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94年初泰国外债总额为460亿美元,1995 年外国净贷款额占外汇收入总额18.3%。
三、未执行有序的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东南亚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确实对经济增长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金融改革过程中,未能处理好改革开放与金融体系长期稳定的关系,特别是未能执行一个有序的渐进式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在宏观经济体系尚未稳定就推行金融自由化措施,而在国内金融改革尚未完成之前就仓促开放本国金融市场。与日本一样,东南亚各国为扶持本国经济,国内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长期在政府保护之下,金融产品由政府决定或指导定价,银行信贷由政府指导发放,国内缺乏一个一体化的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金融资产质量下降,而金融机构也缺乏活力和竞争力。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很多国家实施了庞大的投资计划,其中相大一部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和外资,结果一方面政府财政赤字加大,通货膨胀率上升或潜在的通胀压力增大, 宏观经济不稳定, 印尼1995年通货膨胀率为8.6%,1996年为6.5%,今年预计也在6%左右; 另一方面,在二十多年经济增长过程中,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对外资,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商品市场的过渡依赖。这说明东南亚各国国内金融体系本来就存在着结构障碍,内部金融和外部金融都隐藏着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东南亚各国本来应该首先加紧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再实施金融改革开放。但是,为了与日本,南韩,香港以及东盟内部相互之间竞争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也为了吸引外资继续支持本国出口导向经济战略,这些国家试图通过金融自由化国际化,通过自由化赋予国内金融机构以竞争的动力,通过国际化来刺激其竞争压力,但内部经济已有的结构性障碍已经预示了这一战略过分冒险,一旦外部条件改变,隐藏着的内部不稳定性就会爆发。
(1)金融监管放松,资金过多进入高风险部门, 导致呆帐巨增和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在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整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在资金需求和银行经营风险方面特别强化监督和检查(inspecting and supervising)措施,以提高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公众的信任度。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对银行直接间接介入高风险行业或缺乏法律规定,或执行乏力而陷于无效。与日本一样,东南亚各国银行大多设有附属于自己的金融公司,通过这些金融公司,大量银行信贷资金就间接流向房地产等高风险部门,从而导致过度贷款和呆帐上升。比如泰国,国内信贷同GDP 的比1995年为109%, 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各自向房地产部门投入了其全部资金的20%和28%。一旦经济增长放慢,这些结构缺陷就会暴露出来,特别是一旦房地产滞销或证券市场不振,银行风险管理不当就会演化为大规模的金融机构倒闭风,首当其冲的便是金融公司,最终牵连到商业银行。据世界银行断定,泰国放款机构的不良贷款占其贷款规模的10%,达155亿美元,银行业的坏帐目前相当于泰国GDP的9%。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今年3月底,泰国最大地产商Sompradong Land因不能继续得到银行贷款,宣布不能履约偿还利息,最大金融公司Finance One 也因坏帐问题被迫与银行合并,接着一系列的金融公司因对房地产业的过度贷款而陷入困境,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了。
(2)过快开放本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 过分依赖外资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和满足国内消费,结果贸易赤字急剧增加,大量外资进入并未投入实际生产部门
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应特别谨慎,分步开放,不仅因为国内金融市场狭小,承受不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而且过度依赖外资也有很多不利影响。在经济起飞阶段,发展中国家国内储蓄不足,不能满足投资需求,适度的经常项目逆差和适当规模的外资进入可以打破储蓄缺口和外汇缺口,促进经济增长,但关键就在于外资的使用方向。9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出口一直下滑,不得已放松外资进入限制,以弥补经常项目逆差。泰国于1992年允许国内投资者直接通过银行获得低息外国资金,同时仍维持泰国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政策,这就刺激了国内银行体系扩大境外低息筹资规模,其中主要是西方商业银行短期借款,然后再抵押放款给国内房地产业,出口部门得益不多,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加剧。从1993年—1996年泰国经常项目赤字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6.7%, 经常项目赤字1994年为80亿美元,1995年为135亿美元, 而今年第一季度已达33亿美元。
(3)过快取消外汇管制,大量引进境外金融机构, 招致国际游资冲击
各国金融国际化的第一个重要步骤就是放松甚至取消外汇管制,提高本币的自由兑换程度,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考虑国内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考虑本币资产与外币资产的相互替换程度,过快实现本币自由兑换除了易招致国际游资冲击以外,也可能会加剧资本外逃。8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相继开始推行自由外汇制度。泰国对汇入泰国用于证券投资的外币并无限制,外币可自由兑换成铢,从1986年起,泰国银行允许国外投资者无论在何时都可把证券投资所得汇回国内,只要这笔投资收入得到作为泰国证券交易所会员的证券经纪人确认即可。由于东南亚新兴股市与西方发达国家股市相关性弱,欧美共同基金投资东南亚国家股票市场,既可以分散投资风险,又可以分享新兴市场国家较高的投资收益率,这样大量国际游资涌入东南亚国家狭小的股票市场。由于金融市场调整的速度较实业部门更迅捷,更有效率,变现能力强,一旦有过风吹雨动,资本容易变现外逃。
与此同时,东南亚各国相继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市场,外国银行,保险,证券,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均可进入开设分支机构,授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允许境外证券商和共同基金在本国的证券交易所开设分支机构。这无疑助长了投机资本进入,因为这些外国金融机构和它们的欧美母体贯通,调用资金极为便捷,凭借雄厚实力,很容易就使外汇市场混乱。这样当美国投机商绍罗什带头抛售泰国铢时,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一片混乱。在这种情况下,6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开始强化货币限制措施,禁止通过用铢/美元双重标价的远期协议向外国代理商出售铢,金融机构只能支付以铢标价的票据和美元债券。这些措施未能见效,至7月2日,泰国央行不得已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接着外汇市场上铢大幅度贬值。由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与泰国一样存在着深刻的结构危机,泰国金融危机诱发了国际投机资本冲击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并进一步延伸到香港,韩国,台湾甚至拉丁美洲新兴市场国家。菲律宾追随泰国,7月11日让其货币比索实行浮动, 至八月初已经贬值了11%,马来西来国家银行也不得不对外汇交易市场进行干预以维持林吉特。
四、结论
8月份以来,IMF和日本,香港,中国等亚洲国家联手支持泰国,提供16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泰国接受并开始实施IMF的结构调整措施,关闭大多数金融公司,加快国有银行私有化步伐,但至今金融危机仍未平息。很显然,对中国这样正在进行金融体系改革开放的国家,日本,墨西哥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同时,也采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和国际化措施,包括发展证券市场,逐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以优惠措施吸引外资,鼓励企业在境内外发行股票债券,对外资投资收益不施加外汇管制,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兑换,试点开放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等等,并试图培育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批准在上海经营部分离岸银行业务,与香港,东京,新加坡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竞争东南亚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我认为,日墨金融危机,特别是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偶然的,国际投机资本只是助长了危机程度,危机的真正原因在于内部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三次危机给告诉我们:
第一、为吸引外资,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确实要推进自由化和国际化,以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度,并借此分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好处。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战略只是加大了一国遭遇国际金融市场不利冲击的可能性,但并不是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国内经济结构,包括银行资产质量,外资使用方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第二、金融自由化国际化步伐不宜过快过急,应循序渐进,改革的目的应着眼于国内经济的需要,而不是纯粹为了吸引外资。在金融开放的同时,一定程度的国家保护,特别是对本国金融业薄弱部门的保护仍然是必要的,本国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不必要一下子完全对外资开放。在相当长时间内人民币不能仓促实现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目前对外资进出本国证券市场和西方商业银行对境内企业短期借款仍然要加以限制,以抵御国际游资的不利影响。
第三、加强国内金融业的竞争是必需的,但没有必要刺激中国境内数个城市之间竞争金融中心。东南亚各国为竞争区域金融中心,不顾本国实力,争相完全放开金融市场,结果欲速则不达,损害了自身的经济发展。这对中国也是一个教训,为竞争外资,各地已经实施了许多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并使得外资渔翁得利。今后要在中央统一规划和政策诱导下,由市场竞争产生金融中心城市,否则各级政府在地方主义利益驱使下,可能不顾国家整体利益,金融业就会失去控制。
第四、 自由化是要放松管制(managing and controling), 而不是放弃监督和检查,恰恰相反,是要长期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1 )加强资金投向特别是外资使用方向的监管,防止信贷膨胀刺激进口消费和泡沫经济。目前有必要从宏观总量上控制信贷资金流向房地产业等高风险部门的最高限额或比例,并具体落实到各商业银行,同时更要加强日常金融监管,检查金融机构遵循《商业银行法》相关规定的程度。(2)加强呆帐管理, 规定明晰的呆帐政策,以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由于国有企业经营不景气,国有银行资产中至少有30%已经沉淀为呆帐,这是中国金融潜在的最大不稳定因素,处理好国有银行的历史呆帐是中国金融业进一步自由化国际化的首要条件。(3)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附属金融公司的监管。 日本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初起因都是银行附属公司过度投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引起的,一般来说各国都注意对商业银行系统的监管,但对各类财务金融公司则重视不够,所以,在未来金融进一步自由化国际化趋势下,中国必须进一步完善银行与其附属金融公司相互关系的法律规定。
第五、当内部结构障碍积累到一定程度,已经暴露出金融危机的端倪时,应该主动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危机因素,而不能等到危机爆发,才以强制性措施来消除这些破坏因素。 为获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P)的资金援助,泰国不得不接受了其提出的苛刻的紧缩财政措施,关闭因房地产贷款出现坏帐而失去资金的42家金融公司,把增值税率从7 %提高到10%,即使如此,时至今日,泰国尚未从金融危机中完全摆脱出来,而危机已经波及几乎所有东盟国家,使它们的经济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如果包括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各国财政货币当局提前一年考虑处理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着手准备解决方案,以切实有效地对付因本币与美元挂钩而导致的本币汇率高估问题,并采取经济措施和法律措施阻止外资大规模进入非生产性部门,那么正如IMF总裁康德拉苏所述, 今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来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注释:
〔1〕在本文写作过程中,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邓力平博士给予悉心审阅和详细指正,在此表示感谢。
〔2〕Schumpter (1950),Nelson Winter(1982),转引自张军《中国过渡经济导论》P.36,中国立信出版社1996年。
〔3〕Shaw,E.S.(1988) (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文版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年。
〔4〕〔5〕Berndard Fischen (1995),《stock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转引自“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的前提条件”,《经济资料译丛》1995年第3期第23页。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自由化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 日本银行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金融体系论文; 泰国历史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