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来华交换生的文化体验研究与实践
——以江苏的美国来华交换生为例
霍翠平,刘晨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
摘要 :文旅融合大力促进了中华文化独特价值与魅力的传播。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充分利用江苏文旅融合的举措成效,在美国来华交换生旅游地理课程的文化体验教学环节中,以博物馆、旅游景区为载体,开展世遗、非遗等为主题的文化体验实践活动,帮助来华交换生领会江苏地域特色文化,辐射感悟中国文化,培养和激发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传播热情。
关键词 :文旅融合;来华交换生;文化体验
1 交换生项目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拓展和深化,我国高校来华留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其中国际交换生项目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交换生项目又称学校间学生交流计划,国际交换生是指基于不同国家的学校间合作协议,到合作学校去学习,而且能够获得派出学校学分认可的学生。与留学生项目不同的是,国际交换生在国外高校的学习主要是短期的,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左右。来华留学教育不但在国家外交整体战略、教育国际化发展及教育改革与创新方面发挥作用,更在国家软实力建设、发展亲华友华力量的人脉工程方面发挥人文交流平台的重要作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中指出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政治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念;高等学校应当安排充足、适用的中国概况类课程,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教学并组织中国国情和文化体验等活动。来华交换生作为来华留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群体,丰富其学习期间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加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促进跨文化的融合,促使其回国后继续传播和传承中华文化,是来华交换生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目标。
2 体验学习理论
体验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84年大卫·库伯 (David A Kolb)提出了由具体经验、思考观察、概括假设和反复验证四个阶段组成的体验学习圈。他认为体验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是个体和环境之间不断交互发展的过程。美国教育专家莫兰(Patrick R.Moran)提出“文化体验”的概念,他认为文化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区分本国文化和异国文化,文化体验是与另一种生活方式的碰撞。“文化体验”区别于传统文化教学方式,他认为语言文化学习是体验文化、实践文化的过程,强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要用亲身体验和领悟的方式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并培养能力,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文化体验又有文化反思,认识能力和应用能力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来华交换生置身于陌生的文化环境中,要了解掌握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可以在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元素,也可以通过讲解类文化课程来实现,但是文化体验实践活动是最有效的浸入式学习方式,在来华交换生培养环节中具有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来华交换生在体验学习中发展中国文化行为规则,获得中国文化信息、形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意识和个人反应,最终形成个人文化能力。
3 文旅融合视角下来华交换生文化体验设计思路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旅游是促进国家间文化传播和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在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内涵与载体融合,价值与体验融合,旅游作为文化的载体,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动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旅游资源,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化逐渐走向大众,也走向世界,这为开展来华交换生文化体验实践教学并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3.1 以中国文化通识教育为知识准备
大多数来华交换生对于中国文化、社会现状、行为习惯以及思维模式了解很少,且在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文化体验实践活动能够弥补来华交换生教育工作中只注重语言和专业教育而忽略社会文化、人文教育的不足,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打通了一条深入了解中国的新渠道,使来华交换生由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的学习态度,且促使其从心理上理解、认同中国文化,并主动进行持久深入地学习。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故宫、万里长城、武当山、秦始皇陵兵马俑等,中国的传统美食,中国的文化符号儒学、熊猫、京剧等,中国的传统节日、礼仪风俗等,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是什么,我们要把这其中深层次的内涵讲述清楚,让来华交换生自觉认同认可。文化体验教育将中国文化精神物化成可感、可视、可闻、可触、可参与、可传承的具体形态,从而让来华交换生从直观感受这种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并使之真正领悟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同时通过实践体验和内心反思,达到让来华交换生认同传统文化并乐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2 以江苏区域特色文化为设计核心
江苏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江苏逐渐形成了金陵文化、吴文化、维扬文化、徐汉文化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南京以金陵文化为基础,从吴文化中演化并与其他文化融合而生,文化集聚和辐射功能突出,融古都特色与现代文明于一体、以开放兼容并蓄为特征,是江苏现代文化发展的中心。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今的苏州经济发达、国际交流密切,是融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为一体的开放城市,正日益成为吴文化发展中心地和江苏文化发展副中心。处于江苏中部的维扬文化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为中心,根植于运河,得益于盐渔,发展于融合,形成了正谊明道、精致秀美、兼容并蓄的主要特征。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如今的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正日益成为汉文化发展中心地和江苏文化发展副中心。江苏拥有七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50~100个区域特色文化载体。以南京为例,南京明孝陵,承载明朝皇陵文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南京中山陵,南京作为博爱之都的文化象征;南京秦淮河,金陵文化的源头;南京总统府,近代历史文化的见证;南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中国人民承受全民族灾难的实证性、遗址型专史纪念馆,这些都可以作为来华交换生体验江苏文化的优质资源。
3.3 以博物馆、旅游景区为活动载体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浓缩。随着文化旅游的兴起,曾经“高冷范”的博物馆也进行了纷纷走上创新之路,让博物馆有温度,让历史活起来,越来越亲民,正在成为更多游客青睐的旅游方式。众多亲子游家庭游客选择了博物馆主题游寓教于游,越来越多年轻游客也成为博物馆游的出游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各类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数字技术与古老文物巧妙融合的精品之作,使得游客可以通过观赏多媒体文化节目、体验虚拟漫游等方式与文物进行互动;各地博物馆、文化景点纷纷通过体验技术的应用,让游客能够零距离认知、感受文物之美。江苏省现有免费开放博物馆258家,居全国前列,去年接待观众9 518万人次,居全国第一。以南京为例,南京博物院、中国科举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江宁织造博物馆、南京民俗博物馆等,推出各类精品展、丝竹演奏、古代礼仪体验、科举制度体验、花艺体验、旗袍制作、云锦织造体验等活动,格物致知的方式有助于让交换生从枯燥陌生的讲解中跳出来,走入实地,浸润式体验和感知南京和江苏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脉络。除博物馆外,旅游景区、美术馆、书店、文创产业园等资源与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在交换生的文化体验安排中,让来华交换生,既可以享受旅游的乐趣,又可以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获得充足的知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项目致力于 “从人们的思想中构建和平”。世界遗产是一个国家核心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现有世界遗产55项,江苏4项,千年流淌的大运河纵贯江苏南北;运河南端,苏州古典园林织构着“最东方”的审美;南京明孝陵承载明朝皇陵文化;盐城市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2019年顺利成为江苏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留存着华夏大地先人智慧,记录着中华民族文明史,也凝结着中国人共有的情感。截至2018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的项目已达40个,江苏本土出产以及与江苏有关的文化瑰宝占了8项。发源于14世纪中国苏州太仓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古琴,是中国汉民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江苏剪纸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主题体验活动的方式带领交换生一起更深层次、多维度感知多彩的世遗、非遗文化,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4 以世遗、非遗等为文化体验主题
箭猪坡矿床的成矿作用受断裂活动、岩浆作用及地层岩性等因素控制,矿床形成均与花岗岩晚期阶段有关,为受构造裂隙控制的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充填型脉状铅锌锑矿床。矿区中主要工业矿脉矿化较稳定,矿脉的倾向延伸和SN走向延长还未完全控制。随着深度的增加,元素组合出现变化,在矿区的深部隐伏岩体附近存在层状矿化体。
西北油田一方面做大经济可采储量、摊薄折耗;另一方面创新管理、降低开发成本,使西达里亚油田原油产量、经济可采储量达近年最高水平,重获新生。
分析沈从文小说中水意象原型内涵的还有刘芷悦、罗伟文等人。刘芷悦认为,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命运、悲剧、女性”等意蕴,与女神崇拜有密切的关系[11]。罗伟文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作为原型,与“忧郁、自然、生命”具有密切的联系,“水”之所以能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影响,源于楚文化中的水神崇拜习俗[12]。罗伟文的研究亮点在于,他将《山海经·海外西经》和《梁书·东夷传》记载的女子洗浴后怀孕的故事作为发掘沈从文小说中的水意象与生命内在联系的依据。但是,在以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作为水意象与“忧郁”的关联依据和以老子的“上善若水”作为水意象与“自然”的关联依据这两个问题上,罗伟文的论述同样略显单薄。
文旅融合背景下,沉淀和思考文化旅游的教育属性,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中国悠久厚重历史文化的趣味表达、博大中国文化的国际表达,为来华交换生的文化体验教育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总结和反思并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耿成义,王宝泉.理念与实施:传统文化体验教育引论[J].现代教育,2017(1):10-13.
[2]潘彤.传统文化的体验教育与课程设计[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80-181.
[3]何思雨,赵岩.基于黔东地域文化特色的国际学生文化体验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学,2019,10(13):1-3,6.
[4]高玉蓉,李晓培.开展交换生项目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8-10.
[5]张朝枝.文化和旅游融合:到底怎么“融”?[N].中国文物报,2019-07-12(5).
中图分类号 :G122;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11(a)-0193-02
基金项目 :本项目系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校级课题来华交换生课程建设与实践(项目编号:2302-522)资助。
作者简介 :霍翠平(1982-),女,江苏泰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职业教育,高职英语教学。
标签:文旅融合论文; 来华交换生论文; 文化体验论文;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