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出了488名大学生
刘 萍
在铜鼓县,人们说起三都镇西向村,无不为其崇文重教的传统所折服。自1977 年恢复高考以来,仅有3000 人口的西向村已经有488 人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西向,也因此被誉为“铜鼓第一学子村”。
西向村有铜鼓最好的良田,旱涝保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晒红节、龙虎斗酒、古法榨油,均为市级非遗;有铜鼓最美的梯田、桃园、梨园……改革开放以后,西向人靠种田、种水果、种油茶,迅速成为铜鼓的富裕村。可富裕起来的西向人并没有把物质生活作为首要追求,而是特别舍得投资于教育,让下一代“富脑”。
预防接种是预防儿童避免发生多种传染病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计划免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预防接种主要用于儿童,而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故而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既与疫苗质量、接种方法有关外,同时与儿童的体质也密切相关[1] 。但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后,儿童会承受一定的痛苦,而家长的情绪也更为紧张或激动,易于出现纠纷[2] ,故而为有效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笔者近年来将精细化护理应用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赖育奎是西向村壁坑村小组人,上世纪80 年代毕业于宜春师专,现为县教体局教研室主任。他所在的村小组有赖、吴、刘三姓13 户人家,70 多人。“村民富裕后,家家户户都比赛似的让儿女考大学。”赖育奎说,“仅仅在上世纪80 年代,壁坑就先后有10 多人考取了大学本科、专科及中专。壁坑,一度成为铜鼓农村重视教育的典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壁坑人的带动下,整个西向村人不比洋楼建了几栋,而是比谁家教育成效大。一家人中兄弟姐妹比,比谁考得更好;一个村民小组中,比谁家的孩子考了名校;家族之间也在比,比哪一姓的大学生多。
为鼓励莘莘学子求学奋进,村里还出台了奖学方案,每年对高考、中考优秀学子进行表彰。
西向人为了孩子读书,是舍得花钱的。我家对门的赖叔堪称有远见的人。他早早就在县城租下一套房子,让妻子带着孩子在县城的学校上学。如今,他的女儿医学硕士毕业后成为省儿童医院的一名医生,儿子大学本科毕业后,成了中建海峡公司的工程师。
左小龙和泥巴进了房间,左小龙拉开窗帘,两人先看窗外,结果正好有人路过一抬头,看见两个脑袋,骂道:“看什么呢,看个屁啊。”紧接着酒店的保安就出来劝阻,两人没交流好,直接打了起来,保安掏出了电击棍,直接向那人杵去。结果那人也没什么反应。两人楞在那里半天,谁都没见过电击棍的使用效果,一个在等自己有反应,一个在等对方有反应,楼上两个脑袋在看两人有什么反应,结果十秒钟过去了,大家都没反应过来到底有没有反应。代表邪恶的一方总是先开窍的,那人喊道:“没充电啊你。”然后直接抡起一掌打在保安脸上。很快聚集了很多人,警车随即赶到。
我家兄弟姐妹四个,我在家排行老二,父母在我们耳边说得最多的,就是“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我父母都是农民,要负担4个孩子上学实在难以承受。姐姐读了两年高中后,选择外出打工,帮爸妈一起供3个弟弟妹妹上学。后来,我考上了遵义师范学院,弟弟考上了江西财经大学,妹妹考上了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村里增了光。
崇文重教产生了“马太效应”,一代代的西向人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村党支部书记熊金生说:“在解放前,西向出去的初中生都没几个,更别说是高中生。但改革开放以来的40 年,从西向走出去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就分别达到了8 人、12人、308人、160人,非常了不起!”
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将以更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更快速、更广泛传播,增强期刊和研究成果的国内外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水平,更好地推动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如今的西向民风淳朴,几十年来鲜有人打架斗殴、违法犯罪。这里成为乡村旅游示范点,蓝天、白云、民居、梯田、炊烟,构成一幅幅美丽画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访古探幽。
(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教育体育局)
标签:崇文重教论文; 大学本科论文; 江西省铜鼓县教育体育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