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宁市金陵维吾尔医医院 内二科 835000
摘要:目的:分析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应用雷贝拉唑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进行比较,组间比较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于奥美拉唑,应用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雷贝拉唑;奥美拉唑;反流性食管炎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5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干预,对于观察两组患者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取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58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5月~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有17例与12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为(47.29±4.2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29±1.2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有16例与14例,年龄20~62岁,平均年龄为(48.19±3.17)岁,病程1~9年,平均病程(4.49±1.28)年;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西沙比利片治疗,服用剂量为10mg/次,3次/d,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奥美拉唑治疗,服用剂量为20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雷贝拉唑治疗,服用剂量为10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2个月,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
1.3 评定指标
患者经治疗后黏膜炎症消失评价为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的黏膜炎症有所好转称为有效;经治疗干预后患者的黏膜炎症无好转现象或者存在病情加剧评价为无效。临床治疗有效率等于显效率与有效率二者之和。
1.4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描述,行t检验,以SPSS20.0软件对两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若P<0.05,则两组组间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n,%)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29/2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9.31%(23/29),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具体疗效评定见表1所示。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病因较为复杂,若未及时治疗,患者也易出现其他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胸痛、反酸、胃部灼热、进食困难等症状,经内镜检查可见,患者黏膜破损及溃疡等症状的发生[1]。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采用药物治疗,对胃酸过度分泌加以抑制,并促进胃部功能的好转痊愈。
奥美拉唑属于第一代质子泵抑制剂,对于胃酸分泌具有良好抑制效果,在使用过程中抑酸效果较为缓慢,需要多次用药后药效弊端方可体现,因此,临床治疗周期较长[2]。雷贝拉唑属于新一代抑制剂,PKA值约等于5。pH值处于较为稳定状态时,PKA值越高代表其解离能力越强,患者的血浆离子也会显著提高,对于抑制离子泵所具有的抑制作用具有促进效果。随着服用剂量的增加,患者停药后的抑制作用也可发挥作用。西沙比利是一种胃肠道促动力药物,对于患者胃肠道内器官壁内肌神经丛具有调节作用,可促进器官壁内肌乙酰胆碱的分泌,对于胃肠道快速蠕动具有促进作用[3]。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应用西沙比利片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西沙比利片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79.31%,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相比于奥美拉唑治疗效果而言,雷贝拉唑联合西沙比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毅,丁玲,刁攀娅等.比较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6):322-324.
[2]王文波.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疗效对比[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12):1644-1647.
[3] 朱敏.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3):106-108.
论文作者:沙比热木.阿不都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4
标签:贝拉论文; 患者论文; 奥美论文; 西沙论文; 比利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8年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