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_需求分析论文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爱迪科森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作为整合区域信息资源、发挥区域特色资源优势的重要助推器,已上升为实现区域现代化、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高度。区域信息资源保障网络承担着九成以上的信息需求[1],因而也一直是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1 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概况

1.1 研究规模

选取中国知识网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各年度发表论文数量详见图1。

从文献数量上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在20世纪90年代末得到广泛关注,自2005年起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在2007年相关研究更是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如根据学科生长逻辑曲线理论对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则不难发现目前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尚未进入成熟期。国家政策性支撑、科研立项项目以及国家三大网络共享工程的开展都对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实践与研究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本文所检索的1 395篇论文为例,有国家资助的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项目28项。

1.2 来源分析

统计所得的有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论文除去硕博论文外共有1 177篇,分别刊登在355种期刊中,其中核心期刊(根据CSSCI(2010-2011)来源期刊目录确定)有14种,共载文123篇,占总载文量的10.450%。其中载文量最大的核心期刊是《图书馆建设》,共载文29篇。有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硕博论文共有54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53篇;对硕博论文的来源学校进行分析,54篇硕博论文共分布在36所高校,山东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在3篇以上。

1.3 著者分析

统计显示共有1 472名著者发表过有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论文,其中发表2篇及以上的著者共有60人,发表3篇、4篇、6篇、7篇文章的分别有14人、3人、1人、1人,开始形成一批关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核心著者群,如刘磊、曹志梅等。

从著者工作单位性质看,高校图书馆对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最为关注,论文数占总数的35.533%;其次是公共图书馆,总发文约290篇,占1/4。发文情况与二者是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主体、倡导者、引领者、实施者相吻合。

1.4 被引频次分析

被引频次的统计结果显示,文章被引2次及以上的文章共有290篇,被引5次及以上的文章共有107篇,被引10次及以上的文章共有49篇,被引15次及以上的文章共有15篇;其中被引次数最多的是学者肖希明2000年发表在《中国图书馆学报》上的《经济发达地区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构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一文,被引次数高达30次。

通过对高被引(被引频次10次以上)论文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资源和战略视角;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现状和障碍的研究(见表1)。

2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视角和内容

2.1 资源视角

资源视角主要是从开发和利用本地区特色资源,从区域内资源合作开发构建区域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角度研究区域信息资源共享。资源是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最初的研究视角。“南宁会议”后的十年,研究围绕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联合采购优化藏书布局。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应用,信息资源共享的资源合作建设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涉及资源的范围、深度、利用[2]。近十年来,围绕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相关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1)数据库联合采购。肖珑曾就图书馆电子资源集团采购的模式进行研究,认为集团结构与组织模式、采购与价格模式、资源共享模式以及数据库访问模式是决定集团是否组成、能否成功的4个重要因素,并认为一个合理、科学、优化的集团采购方案的形成,即是对上述模式的最佳选择和组合[3]。(2)特色数据库建设和网络资源开发。侧重在满足地域文化传承[4]、行业发展[5]、经济建设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特色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的研究。(3)编制联合目录,构建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目前有关的研究和实践比较多,如黄雪梅对天津市高校图书馆建立联合目录所采用的模式、方法、过程及其功能进行了专门介绍[6],李致忠则对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构建提出了设想[7]。(4)建立协作联合存储系统。赵伯兴等人针对我国文献存储空间不足的问题,对低利用率文献分布式存储的运行模式、机制[8]以及模型[9]等展开了研究。(5)资源协同管理。图书馆利用统计标准,张红霞从对国际标准ISO2789和ISO11620的解读入手对图书馆统计和绩效评估标准展开了一系列研究[10],为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管理与评估奠定了基础。

2.2 服务视角

服务视角侧重于数字图书馆环境下研究信息资源共享集成服务平台,关注基于共享服务平台开展的满足共享成员和终端用户需求而提供的各类服务。(1)对信息资源共享服务项目的专门研究,如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虚拟参考咨询。许桂菊认为网络文献传递服务引发了资源共享和文献建设理念和实践的变化,提出“网络文献传递服务是面向终端用户的资源共享”[11]。张惠君总结出我国区域馆际互借存在四种模式:海南模式、BALIS模式、天津模式、手工管理模式,并提出异构环境下书目信息库的建立是区域馆际互借平台系统实现的关键[12]。肖珑提出构建由各区域参考咨询网络加入的分布式合作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网络,并倡导各区域从实际出发,“尽快建立本地的网上咨询台和知识库”[13]。(2)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研究(云服务平台)。众多学者希望通过某一共享平台对资源和服务实现分布式整合来满足不同层次和规模的用户需求,对于共享平台的战略意义黄长著、霍国庆早有论述[14],近年又有学者将“云计算”引入图书馆,希望借“云”推动区域资源的共建共享[15]。(3)区域用户需求和满意度的研究。刘磊等学者从终端用户视角出发,以用户的需求满足度及满意度为基点,通过对南京、上海、北京、广州用户满意度的实证研究[16],深入分析网络环境下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将用户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建设、管理和评价结合起来研究,从而架设了用户需求与资源共享系统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17]。

2.3 经济视角

经济视角在内容上关注共享效率和共享系统运行的成本收益,侧重通过经济效益视角研究资源共享的行为,权衡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促进区域效益提升方面的表现。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1)信息共享行为的经济效益。马费成教授以书刊为例具体分析了信息资源共享的经济效益,指出机会成本是影响馆际互借效率低的重要因素[18]。(2)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绩效评估。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对特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大评估维度:资源维度、系统维度、效益维度。(3)促进区域信息资源效益提高的路径研究。袁曦临和阎丽庆指出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立足各校特色学科资源,在“顺应和支持大学的教学、科研”外针对江宁科技园内高新企业集群对科研、生产以及市场营销等多方面文献资源的需求提供服务,保障企业准确及时获取信息资源即竞争情报,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升级[19]。

2.4 战略视角

战略视角侧重以某一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或联盟为对象,研究作为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的构成模式、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模式关乎资源共享实现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呈现出多模式的发展态势。

以JALIS为例,在JALIS系统中就可以概括出5种共享模式,即大学城模式、中心城模式、教学联合体模式、高职高专模式、跨系统模式;曹志梅将区域图书馆联盟构建的模式划分为:分类——区域型、区域——区域型、综合交叉型[20];还有将模式概括为:省内联盟模式、跨省共建模式、中心馆辐射模式、专业学科模式、几何结构模式、地区协作模式[21]。

针对组织管理,刘传玺、董真提倡“各供所长,各取所需,各有所得”的图书馆战略联盟原则,在这一原则下,“各成员馆在积极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有选择地重点推出其最具特色、最具优势的资源,通过利用其他成员馆提供的自身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来提升自己的服务质量,使联盟内成员都能够各有所得”[22]。

3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案例研究

对CALIS、CASHL、NSTL等系统的研究中,学者们从宏观文献资源建设角度出发,提出在资源共建共享理念基础上构建合理的资源保障系统的种种方法措施,却鲜有对各个系统中区域用户使用状况的深度分析和针对区域特点的实证研究。为此,CALIS在三期建设中特别提出要注重满足各成员馆或终端用户的需求,力求缩小校际、区域数字鸿沟[23]。

东部沿海地区有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个案研究有很多,比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24]、江苏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珠江三角洲文献保障体系[25]等。中部开展的个案研究不及东部沿海地区多,其中有学者针对大湘西人文地理环境等现有基础和条件,研究以中心为龙头,以民族学科专业为骨干,以特色文献为中心支撑,以地、市、县馆及科技情报等收藏机构为辅助的大湘西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26]。西部地区在国家政策导向和扶持下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涌现出一大批相关的综述研究和个案研究,如网络环境下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体系研究[27]、西部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研究述评[28]。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共享研究,为各地区信息资源共享活动的展开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 国内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差异分析

4.1 研究跨度

国外学者注重研究的时间延续性,通过对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演变的研究,探索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一方面,归纳特定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特征。如Gorman和Cullen利用知识模型分析亚洲地区图书馆网络的形成和发展规律[29]。另一方面,对特色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展开追踪研究,对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开展实证研究。例如利用OhioLINK 公布的年度报表,从不同角度对OhioLINK的具体服务、运营和管理等展开研究[30-31]。与国外研究时间跨度长的特点不同,我国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注重对特定时间点的发展现状进行经验性归纳,与我国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相一致,特别倾向于在国家信息资源共享形势下概括特定区域状况。国内研究集中在特定时间点,使得研究中难以探寻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共性规律和区域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指导和应用价值。

4.2 研究侧重点

由于国内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发展沿革的差异,国外的研究中更多地体现出区域发展需求视角的研究,探讨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对本区域的绩效和价值。在对特定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中,更多考虑信息资源共享的区域协同问题,考察在本区域中和其他共享系统的关联和差异。正因为研究侧重偏向于区域需求视角,国外较多的研究论文探讨了特定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提供的特色服务,这些服务由特定的区域需求产生,并在区域中发挥了显著效益[32]。相比较而言,我国基于区域协同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服务创新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

4.3 研究资料

缺乏实证研究是国内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的不足,实证研究的基础则是相关事实和数据的采集。在国外的研究中,关于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文献的数值连续、资料丰富,易于开展多个不同区域间或不同系统间的比较研究,例如Rona Wade就对美国、澳大利亚的有代表性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展了比较实证研究[33]。然而,比较研究却鲜见于国内研究,导致国内研究偏重于现状描述和经验总结,加强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数据规范统计和公开则有益于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5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趋势

5.1 强化比较研究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应加强比较研究。首先,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当前国家信息资源共享的比较研究已有序开展,相比之下,区域级的比较能掌握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趋势,学习国外品牌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成功经验。其次,进行我国区域间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比较研究,掌握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共性和特性,提供缩小东西部数字鸿沟的现实路径。最后,通过时间跨度的追踪研究,把握我国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规律,提高区域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效率,进而推进深层次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实践的开展。

5.2 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深化研究可进一步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点”以特定成员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研究共享收益和绩效;“线”对区域特定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开展研究,如高校系统的JALIS等,侧重从共享系统的战略发展出发,研究其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建立特色服务与区域需求的关联;“面”则从区域整体需求出发,研究由多个区域共享系统构成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网络的结构和分布,进一步分析区域信息资源优化配置与协调策略。点—线—面的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将在推动特色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发展的同时,提高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应用效果。

5.3 研究对象的多元发散

从当前国内外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图书馆联盟或公共信息服务机构(如情报所)的共享系统。在图书馆、博物馆和档案馆的融合趋势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主体必将突破图书馆的局限,涉及包括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在内的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此同时,云服务平台、网格技术以及语义网等信息技术的革新,使得拓展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成为必然。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协同学等相关理论,丰富当前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的理论研究也是促进区域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发展的重要保证。

标签:;  ;  

区域信息资源共享研究述评_需求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