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球政治的视角——评王逸舟教授的新著《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论文,新著论文,全球论文,视角论文,教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显然,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在中国外交和国家利益范围日益扩展的今天,要想真正理解中国外交,必须从全球化时代的视角出发。王逸舟教授的新著《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无疑在这方面作出了开拓性的尝试。这本书运用经验式的分析方法,聚焦对外关系,研究中国崛起过程中所接收和发散的国际政治影响。它的主旨是探讨在全球政治加速激荡的背景下,中国崛起到底如何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具有的含义,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的互动,寻求有关新世纪中国发展的国际关系解释。
在该书的十四章中,作者分析了与中国外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第一章,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安全观。作者概括了中国学术界对此命题思考进展的三个阶段。随着全球化命题探讨的深入,中国学术界至少出现了三类新安全观。作者认为,所谓安全,必须考虑国际关系与内政的联系,必须注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须协调整体利益与个人需求;只有这几方面因素达到某种平衡时,安全才是有保障的和可预期的。在此认识基础上,作者分析了多种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并对“权力”与“政治”进行了重新思考。
第二章,分析了新形势下的主权问题。主权意味着国家之间的权利对等和地位平等。在当代国际关系条件下,主权除了具备不可或缺的基轴作用,还出现了新的内涵。作者提出了四点线索:主权范畴的非法理内涵;主权范畴在当代的“层化”趋势;主权范畴的人权内涵;主权范畴的进化趋势。
第三章,从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角度分析了国家利益问题,认为国家利益本质上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在相互作用中才能理解的范畴。内生变量指广义上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国家政权形态,外生变量指一个国家的外部环境所包含的各种相关成分。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作者对中国国家利益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中国主要国家利益的重要性等次及它们的实现顺序。
第四章,研究了国际关系中的个人问题。加强微观政治的分析,尤其是加强对国际关系的个人的分析,是改进研究工作、提升分析成果的品质的有效途径之一。作者从类型学层面解读了“角色”因素与“个性”因素,研究了领袖人物的异常性。以新中国两代外交家的差异和苏俄的事例,论证了精英的代际差别问题。
第五章,讨论了NGO在新的国际关系中日益增长的重要性。以基金会的作用和核军控领域的NGO为例,证明了NGO的出现使世界政治和国际安全有了新的能量与变量。NGO与各国政府的关系问题和NGO的扩展前景问题,要求人们多层面的思维调整。
第六章,重新思考了生态政治对人类自身安全和存在方式的影响。理解全球主义生态政治观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所谓“生态威胁”的性质。生态环境给民族国家带来的麻烦,不仅表现为直接的安全威胁,更体现为对国家主权的约束和制衡。
第七章,对亚洲金融危机进行了再思考。作者的结论是,一个国家要想在全球化条件下不断增强本国政治安全(不管是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保持安宁或政治局面稳定),需要的是长远目光、好的战略、大胆改革,是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三位一体”的统筹与协调,是与时代进步性的吻合。
第八章,研究了公民社会对中国外交的作用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其中的复杂性和若干联系线索。这些线索包括国内和国际社会两方面因素。国内因素指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政治需求的提升与公民意识的增强、信息传播手段的迅猛扩展及其监督作用、民意调查、建设性的NGO、次国家政府的国际行为,国际因素指全球公民社会的影响、国际形象、外交的学习过程。
第九章,分析了国际政治的等级构造问题,认为等级制的背景是区域划分和联合国加入新成员。特别提出了冷战结束以来三大热点群难以取消,三大经济区日益发展,三种文明的互动不断加强。作者认为,在新的多极化态势下,中国的“睦邻友好、稳定周边”的方针不仅应当继续贯彻,而且要朝着“积极参与、发挥更大影响”的方向推进。
第十章,探讨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影响,初步分析了中国如何以一个负责任的海洋大国的姿态,逐步稳妥地把中国海洋利益安排好,促进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第十一章,分析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认为中国只有更多地考虑全球事务,更好地负起作为崛起中的地区及全球大国的责任,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国家的发展与世界的进步互相促进而不是互相制约。
第十二章,研究了多边主义和多边外交问题。中国影响外部世界的最好途径,是完善自身的存在方式。恰当对待和熟练运用多边外交,归根到底,是中国走向“建设性的和合作性的崛起”的关键所在,是中国与世界协作共进的枢纽。
第十三章,透视了周边安全环境问题。作者提出中国安全环境的七个“点”:台湾问题、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日美安保条约问题、印巴紧张关系、中亚潜在的麻烦、南中国海争议和中俄睦邻关系。中国要想取得良好周边环境,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把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作为实现良好的周边环境的重要目标、灵活而恰当地对待美国等大国在亚洲地区的利益、认真探讨亚洲地区主义的前景。
第十四章,研究了外交需求与大国风范问题。面向21世纪的中国外交,有三项基本需求,即发展需求、主权需求和责任需求。中国在对外交往中,必须注重大国关系、尤其是与美日俄等国的战略关系,注重区域一体化、尤其与东盟国家和东北亚国家的和谐关系,注重海外华人的作用、尤其是大力培养与港台同胞及海外华人的亲情关系。
纵观全书,笔者认为其基本特色有三:
第一,本书围绕全球化的概念及影响分析了世界政治的相关问题,凸显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跳出了结构主义实力决定论的传统束缚。纵观当代世界政治,全球化是国际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基点,以全球政治的时空观解读中国外交与国际战略,可以说是抓住了时代跳动的脉搏,不失为一个有益的视角。
全球化作为一个研究命题,在欧美国家的出现不过二三十年,在中国更是只有十年左右。而本书作者就力图破解全球化层层迷雾,从论述内容看,他的这次“自己解惑”的尝试上升到了相当的高度。全书认为全球化进程不仅带来器物层面的丰裕和急剧流动,经济层面的一体化和效率化,而且带来观念层面的巨大撞击和体制层面的加速变化,新思想的重大变化与新领域的重大开拓。围绕这个内在线索,全书分析了新安全观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材料详尽,分析有深度。从研究国际政治的本体论来看,本书是成功的。
第二,本书研究态度比较客观,既关注被研究对象积极有利的方面,又力争不遗漏其消极不利一面,全面分析问题,避免偏激。比如,在研究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时,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实用理性带来的双重后果,而且作为一位严谨的研究者,作者认为更值得分析和探讨的是实用理性带来的消极方向,研究为什么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力可能打折扣?为什么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存在大的反差?书中诸如此类的分析还有很多。又如,在分析很多基本概念(如“全球化”、“主权”、“国际制度”等)时,作者都是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力求客观权威。这些均反映了作者对当代世界现实的深刻思考,也体现了学者对于政策建议应具备的负责任的态度。
第三,作者在书中还勇于挑战理论敏感区,对热点问题探讨深入,体现了他一贯实事求是、锐意进取的学术品质。例如,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再思考中,作者探索了政治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并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几点针砭时弊的建议。又如,作者明确提出,在中国外交问题上,中国作为人口第一大国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尤其是作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和有核国家,在国际间的维持和平与推动发展方面确实做得不够,尤其在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的领域和问题上,我们的主动倡议比较少,牵头磋商的时候不多,让外人感觉多少与中国的分量和能力不相匹配,对整个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有限。再比如,关于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作者作出了可贵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观点。他认为,真正困难之处在于如何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研究方法,发展出有原创性的作品,使中国尤其能够在理论和方法上处于世界前列。这本书实际上也遵循了这个原则。
笔者认为,作者这本新著,内容紧扣全书主旨展开论述,形成了自己的研究体系,对实际外交工作具有参考价值。书中揭示的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趋势和结论,标志着作者朝着严肃深入的理论研究方向又扎实的前进了一大步。
纵观这本新著,无论从其切入的视角,还是其理论上的阐述都富有新意,令人耳目一新。不过,作者似乎可以在本书的结论部分对中国外交再作进一步深入思考,并作出一个宏观的总结。当然,这也是时代对于我们国际政治研究人员的共同要求。另外,本书虽然主旨鲜明,但可能由于插入了作者原有的一些论文,所以全书逻辑结构显得不够紧凑。有些章节的内涵恐怕不在一个层面上,诸如生态政治、亚洲金融危机与海洋法的问题似乎与全书主旨稍远,不宜与其他章节并列。而且,有些章节的内容存在重复。例如,对于全球化的问题实际在第一章中已经探讨的非常深入,但在后面章节中,尤其在论述中国外交的几章中,有些相同的观点被反复论证。
总之,作者这本新著体现了当前中国国际政治问题研究的较高水准。我衷心期待作者今后的研究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