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乡镇企业:分化与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二十一世纪论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乡镇企业的发展:理论模型
如何理解乡镇企业在农村的发展,它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何,一直是理论界感兴趣的课题。Hymer和Resnick于1969年建立了一个模型,以解释殖民地区农村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减少问题。他们用“Z ”商品来命名自给自足状态下农民生产的非常简单的非农产品,包括在家庭和村级水平上生产的手工艺品、纺织品和服装等。“Z ”商品的特点有三:一是它用于农民自己消费,即使有少量的用于交换,也仅发生在家庭之间和自然村之间狭小的范围内。二是“Z ”商品生产使用非常简单原始的技术,劳动力是非农产品生产的惟一投入要素。三是“Z ”商品是收入弹性为负的低质品。随着殖民地区农村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两种相关联的情况发生了:其一,由于采矿业和生产专供出口的农产品具有很大的市场机会,出口贸易产生了。其二,从世界其他大都市进口消费品的行为也产生了,这些进口商品比“Z ”商品具有更高的质量和“Z”商品的生产中转移出来,投向生产出口农产品的部门中, 由此获得的外汇使购买进口工业品以替代本国“Z ”商品的生产成为可能,最终的结果是,“Z”商品的生产不断缩减。
这一理论显然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东南亚特别是在日本和中国台湾省、中国大陆以及韩国等会出现非常活跃的农村工业化过程。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分散于农村的小型工业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此,Ranis于1993年提出了现代“Z”商品理论以区别于传统的“Z”商品理论。Ranis把“Z ”商品分为两个部分:传统的家庭工业品和现代非农产品。现代非农产品相当于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极大地提高其生产效率。随着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进口品对“Z”商品的替代被城市工业部门的产品对“Z”商品的替代所取代。
农业部门也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口农副产品的生产,另一部门是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的食物生产部门,该部门被假设随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
假设城市工业部门的发展受到政策的鼓励,而“Z ”商品的生产以及为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的农业发展受到抑制。在这种情况下,因城市工业部门产品对“Z”商品的替代, 虽然传统的家庭工业品的生产还持续,但现代非农产品生产部门的发展却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进一步地假设,第一,政府不存在对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生产部门的歧视;第二,土地节约和劳动力密集技术的传播使该部门迅速发展,而它的发展导致的收入分配比用于出口农产品生产部门的发展导致的收入分配更平均,会使得“Z ”商品生产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第三,政府宏观政策在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之间不偏不倚。
在此状态下,农村工业发展面临一个良好的环境,“Z ”商品的现代化过程出现了,传统家庭工业品的生产逐渐被现代非农产品的生产取代。因为现代非农产品比传统家庭工业品有较高的质量,比城市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或者进口商品有较低的价格。通过与城市工业部门建立的契约关系,现代非农产品甚至可以出口。此时出现的是现代非农产品对传统家庭工业品的替代,这个过程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被吸纳完毕之前是非常重要的。而城市工业部门受到现代非农产品生产的竞争的压力,必须与之建立长久的契约关系,在某些方面,城市工业部门为现代非农产品生产提供生产设备,现代非农产品生产部门为城市工业部门提供生产零部件等。
由此,“Z”部门的发展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构成部分, 它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促进农业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将有较高的增长率,较平均的收入分配和地区发展均衡的特点。
Ranis模型的合理之处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修正了“Z”商品低质特征的假设,将“Z ”商品分为传统低质产品和现代高质产品两个部分,对这一假设的修正,使“Z ”部门与城市工业部门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使“Z ”商品的替代和收入效应由负变正。
(2)将殖民地农业是单一外向农业假设放松。 农业不再是仅仅用于农产品出口的一个生产部门,还是为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的生产部门,并且强调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生产部门的重要性。
(3)建立了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的生产部门和“Z”部门发展间的内在联系。满足国内食物需求的生产部门的发展为资源向“Z ”部门的转移准备了条件,也为“Z”商品的生产拓展了市场。
(4)描述了城市工业部门和“Z”部门的关系,“Z ”部门既有与城市工业部门的竞争,同时又可能与城市工业部门建立长久的契约关系,甚至会出现“Z”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的融合。
(5)模型描述了“Z”部门发展的未来轨迹。“Z” 部门的扩张不依赖于传统家庭工业品的扩张,而是依赖于现代非农产品生产的扩张。现代非农产品的特点在于:第一,它有较高的质量,其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提高;第二,它有比城市工业部门产品和进口产品低廉的价格。如果失去这两个特征,现代非农产品的生产会像传统家庭工业品的生产一样难免有被替代的命运。只有当现代非农产品与城市工业部门产品或进口产品间的区别消失以后,“Z ”部门的发展才失去自己独特的模式,而此时,农村工业化,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工业化过程已经完成了。
上述模型可以较好地用于对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理解。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趋势、内在机理和外部结果,都可由模型给予解释。模型所揭示的农村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对中国农村乡镇企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乡镇企业的发展依赖于其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它的功能是对进口工业品和城市工业品的替代,因而乡镇企业的产品必须是具有正的收入效应的产品,而不是劣质品。乡镇企业必须更多地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农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劳动力和资源从农业中解放出来,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供给保障。农业的发展导致的农民收入提高,为乡镇企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农村市场。
第三,乡镇企业是在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夹缝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缝隙,二是产品缝隙。市场缝隙是指在农村和城市市场存在城市工业无法进入和满足的需求;产品缝隙是指乡镇企业的产品必须质量高于“Z[,T]”商品,而价格要低于进口和城市工业品。 这指明了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竞争的策略。在还无法与城市工业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和产品缝隙是乡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四,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是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共处与竞争。乡镇企业的未来是乡镇企业实现向城市工业的转型,这种转型不是乡镇企业从农村移向城市,而是产品质量的转型,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再具有“Z[,m]”的特征,而是与城市工业品相同。 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关系是共存与竞争的关系。
二、二十一世纪的乡镇企业:分化与融合
(一)乡镇企业的分化
Ranis 把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分为传统家庭工业品和现代非农产品两部分。这决定了乡镇企业发展必然会出现分化的过程。现代非农产品对传统家庭工业品的替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特别是当大量人口滞留于农业,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的条件下,传统家庭工业品的生产不会迅速消失。同时,乡镇企业的活力并不是由传统家庭工业品生产的存在体现出来,而是由现代非农产品生产部门的发展体现出来。乡镇企业发展的另一方向是乡镇企业向城市工业部门的靠拢,其发展过程是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的过程。
体现在乡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分化,表现在生产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从生产技术来说,必然是一部分企业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路子,另一部分企业走劳动密集型的路子。资本和技术密集发展是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和国外工业竞争的必然选择,但考虑到农村市场需求的扩张缓慢和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困难等,劳动密集仍然是一些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乡镇企业产品的分化是与乡镇企业生产使用的技术分化相关联的,表现为乡镇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有传统的家庭工业品,还有现代非农产品,甚至有足以与城市工业品和进口工业品相比美的产品,而无论是产品的分化还是技术的分化,都是与乡镇企业面临的市场的需求结构状态相关的。农村市场和城市市场在需求的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与国际市场的差别更大,这种差别不仅体现在产业层次上的多样性方面,还体现在产品层次上的多样性方面。乡镇企业发展必然是既要面向农村市场,又要面向城市市场,还要面向国际市场。
(二)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合
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是指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融合以及乡镇企业产权的跨地区、跨产业、跨所有制的融合。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的融合是指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技术等方面差距的消失。如果乡镇企业发展还伴有小城镇的形成等,那么乡镇企业的发展就成为城市工业发展的一部分。许多人不赞成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脱农现象,认为这会损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如果说乡镇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正如模型所揭示的那样,那么乡镇企业的发展脱离农业是不足取的,但这与城市工业发展离不开农业发展的支持具有相同的意义。如果考虑到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身份的转变是一种必然趋势的话,乡镇企业发展的脱农现象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工业发展之间人为制造界限是行不通的。
乡镇企业产权的融合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另一方向。在传统意义上,乡镇企业是指企业产权属于乡、村政府,受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现在乡镇企业在产权结构上已经有了新的内容,它还包括个体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未来乡镇企业产权结构变化的方向必然是逐渐淡化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实现产权的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融合,形成多样化的企业组织形式。
三、乡镇企业发展:转变观念
(一)从寻找农村和城市市场缝隙转向注重农村市场、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三个市场的开发
乡镇企业发展初始阶段存在的农村和城市工业品市场需求缝隙已不存在了,乡镇企业将与其他竞争者一样,面对三个市场开发的压力。立足农村市场,抢占城市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是乡镇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由劳动力密集型向劳动力密集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并重转移
(三)跳出农业发展问题和农民问题的狭小范围考虑乡镇企业发展
乡镇企业的发展已不再是农业发展问题中的一部分,它已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乡镇企业发展的参与者也不再仅仅是农民,乡镇企业发展已成为工业化发展的一部分。
(四)打破地方观念
乡镇企业发展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地方政府管辖的狭小范围,它是一个从市场上获取所需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盈利为目标,坐落于某一地区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