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研究
——以辽宁阜新为例
杨奇峰,徐淑梅
(哈尔滨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 150025)
摘 要: 针对阜新市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从现存困境入手分析其阻碍因素,进而提出优化建议。研究认为:首先,阜新市缺乏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和“精品级”的旅游产品;其次,独特的工业特色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没有得到充分保护与开发;再次,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亟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旅游管理体制;最后,加强各种渠道的旅游形象宣传同时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并将旅游产业全部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积极调动群众参与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优化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 资源枯竭型;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优化;阜新市
引言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的开采已经进入后期或晚期,同时累计开采量已达城市可采量七成以上的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过度依赖的资源产业日益萎缩,其往往伴随着产业效能下降、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破坏严重、经济总量不足、增速放缓等城市问题,我国分别在2008年、2009年、2012年确立了三批共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县、区),2013年,国务院公布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在全国确定了262个资源型城市并划分为四种类型,对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2016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该文件对全社会在新时期旅游业发展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上,旅游产业不仅是一项可以吸纳不同技能层次劳动力从而有效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失业问题的劳动密集型综合产业,更是一项具有促进直接消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生态保护建设、促进城镇化进程等四大功能的城市支柱产业。
阜新市作为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拥有以乌兰木图山、大青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以海棠山、瑞应寺等为代表的宗教人文景观,以蒙藏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阜新海州露天矿为特色的工业遗址,以天然玛瑙为标志的珍贵矿物资源,其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受限于交通、经济、政策、环境等因素,阜新市的旅游产业既没有展现出独有的工业特色,又没有推动城市经济整体转型,至今仍是城市发展“配角”的扮演者。许光洪[1]、关凤峻[2]等学者认为,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以资源深加工、非自愿主导产业以及旅游业为主导的复合型产业,是其实现良性转型的正确选择。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矿山公园建设的通知后,众多学者对矿山公园的开发建设展开讨论,段剑平[3]、鲍爱华[4]、侯万荣[5]分别对矿山旅游、生态矿山、矿山公园开发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及提出建议,邹蔚然[6]和任宣羽[7]从产业转型角度研究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模式,叶红[8]提出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转型的机制与路径。
一、阜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存问题
(一)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模糊,缺乏“精品级”旅游产品
阜新拥有众多优质的旅游资源,在有关阜新旅游的宣传中,“玉龙故乡”“蒙藏风情”“煤电之城”“大漠风光”“藏传佛教”等等,都是阜新本土文化的标签,都能从一个侧面展现阜新的特色旅游文化。但是对于阜新这类知名度一般的城市而言,显然缺少一个整体的旅游形象定位。阜新市曾在央视一套打出“玛瑙之都·魅力阜新”的广告语,不可否认的是玛瑙的确是阜新特色产品之一,其以种类多、质地优而闻名。但现实情况却是,玛瑙是玉石的种类之一,玛瑙市场仍然要服从整个玉石市场的安排和调整,在可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南方珠宝玉石市场仍将占据主动权。同时,阜新大多数玛瑙产品仍以小作坊加工为主,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因此以单一旅游产品作为城市宣传的广告语略显苍白。近年来,依托天水谷温泉度假村以及宝地斯帕温泉度假区,阜新市政府和旅游委官方网站上将“禅修温泉圣地”作为阜新市的旅游形象定位,而在《阜新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文本中,又强调民族风情在阜新旅游中的地位,将阜新市旅游形象定位为:蒙藏古韵·天下福心。因此,整体来看,阜新的旅游形象定位较为模糊,不同渠道宣传的城市旅游定位差异较大,无法突出阜新旅游的亮点和特色。简而言之,阜新拥有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概念性旅游文化资源,如何将其开发成为游客喜爱、参与性强、迎合大众审美的高级别旅游产品,是阜新提高旅游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如何在更高层面上赋予阜新特色鲜明且定位准确的旅游整体形象,对阜新市未来的旅游开发同样至关重要。
(二)优质旅游资源尚未形成特色
阜新拥有两大优质旅游资源:以海州露天矿为代表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和以蒙藏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但目前对其开发尚存在诸多问题。
1.工业遗产旅游未得到合理开发,破坏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工业遗产定义为蕴含着丰富历史、技术、建筑、科研等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但不限于建筑、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仓库和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以及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它社会活动场所。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因资源枯竭于2005年闭坑破产,其遗留的矿坑长4公里、宽2公里、深320米,总占地面积超过30平方千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废弃的人工矿坑,其沿等高线环环下沉、渐渐收拢直至矿坑底部的地层使得难得一见的地质遗迹和雄伟壮阔的矿业人文景观交织在一起,阜新海州露天矿在破产之初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矿山公园,2009年又被批准为全国首家工业遗产旅游示范区。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印在1960年版人民币背面的充满浓郁工业特色的大型遗迹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在阜新市旅游委网站的旅游品牌中竟未找到任何介绍。不仅如此,海州露天矿国家公园在建设之初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发改委、国土部等多部门累计投资数亿元用于该公园的生态恢复和项目建设,但2008年全国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使阜新各地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私挖乱采,致使这个被定义为“世界工业遗迹”的矿山公园面目全非,工业旅游城的设想几乎完全破灭。以海州露天矿为代表的工业遗址是这个“煤电之城”的精髓和灵魂所在,如何对其妥善保护和充分利用则直接关系到阜新市未来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与建设。
第三,自然生态因素。过度依靠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消耗是资源型城市一个重要特征,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数十年的无节制过度开采导致以高污染、重排放项目为主导的工业企业长期存在,企业大多属于重、中污染企业,烟尘及有害气体排放量严重超标,大气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煤阡石、粉煤灰、废矿渣等次生产品,限于当时无害化技术发展滞后且监管缺失,这些次生产品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给城市环境及地下水源带来严重污染。频繁的采矿使矿区周边山体倾斜和塌陷、无节制的乱砍滥伐和毁林开荒使其植被覆盖率不断减少,土地沙漠化严重,加之阜新毗邻内蒙古风沙区,进一步导致了阜新春秋风沙天气较多。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又进一步削减了外商的投资热情,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升级和经济的健康转型,使区域发展恶性循环。
二、阜新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招待会开始后不久,周恩来问:“听说有一位带着家属一块儿起义的飞行员,是哪一位?”有人答道:“他叫林雨水。”随着一声招呼,一位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快步走来。周恩来看见他,先是眉头微微一蹙,转而露出了亲切的笑容,上前大声说:“噢,原来是你啊!我们在南京见过……”随后握住了年轻人的手。在场的其他人都愣住了,大家都很好奇:新中国的总理怎么会认识一位“中央航空公司”的飞行员呢?
1)展现层:该层次提供用户交互接口,用于收集用户的输入信息,并将信息传递至业务逻辑层。收到业务逻辑层返回结果之后将对应信息展现并提供进一步操作接口或者返回接口。
2.宗教文化未得到充分挖掘,体验性不足。阜新拥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西周时期就有山戎、东胡人活动于此,在其数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查海文化、红山文化、青铜文化、辽代文化、契丹民族文化、女真文化、蒙古文化等多种文化积淀。始建于1669年素有“东藏”之称的瑞应寺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喇嘛寺庙,是阜新在省内独有的以藏传佛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至今仍保存有康熙皇帝所题的御赐金匾;海棠山是阜新另一大宗教文化景区,其天然岩石崖壁上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唯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但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并没有为阜新带来巨大的文化吸引力,一方面,阜新对特色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培育不够,许多名寺、名人即使在旅游业界都鲜为人知,同时许多宗教场所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游客体验性较差;另一方面,阜新市对自身的宗教文化资源宣传不到位,没有让旅游者了解到阜新是宗教文化名胜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甚至像张三丰故居这样的宗教旅游拳头产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宣传和利用。
第一,以温泉度假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塑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阜新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要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树立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并和周边旅游城市共同构建旅游精品线路。一方面,阜新拥有丰富且优质的温泉资源和历史沉淀较深的宗教文化资源,因此要充分发挥阜新这一优势,将温泉养生与藏传佛教相结合,打造静心养性的养生温泉度假游,将传统的温泉旅游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将宗教旅游赋予更多的游客参与感。另一方面,围绕煤炭开采、轴承铸造、火力发电,开展工业旅游,结合塌陷区的现代农业开发以及众多废弃的矿井、矿区,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重点进行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的开发,积极论证实施合理的旅游开发模式,如在典型的矿井建立工业博物馆,在无法改造的塌陷区建立大型的景观公园、极限运动场所等。总之,要深入挖掘潜在的优质旅游资源,将阜新市打造成一个形象清晰、引人入胜的旅游目的地。
三、阜新市旅游产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第四,资金和人才因素。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是国内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过程中的通病。阜新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自1995年以来逐年下降,2018年全年GDP仅为400亿元。由于其城市经济连续多年辽宁省垫底,使其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缺乏资金和人才保障,这极大制约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阜新市在转型之初中倾向发展轻工制造业,在旅游方向的经济投入和政策倾斜力度远远不够,加之多年人才流失,致使发展旅游方面的专业人才不足,这也成为制约阜新市旅游发展的因素。
第二,打通交通瓶颈,拓宽宣传渠道。限于地理区位因素以及交通路网条件,阜新长期处于沈阳一小时经济圈的边缘位置。为此,阜新应积极打通交通瓶颈,努力建设与东北三省其他主要城市畅通的高铁网络,快速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加强与辽宁中部各地市的经济联系。另外,阜新可将自身日益壮大的玛瑙市场与鞍山岫岩玉石市场充分整合,力争建立起北方大型的玉石市场,共同借助沈阳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实现优势互补。与此同时,阜新现阶段对特色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应以工业遗产旅游产品和温泉度假旅游产品为核心,运用灵活多样的促销手段形成阜新旅游产品的营销体系。一方面,充分运用诸如1954年版邮票、1960年版五元人民币等富有城市特色历史符号资源,努力塑造深入人心的阜新旅游形象。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活动,将阜新原有的静态展示性旅游资源转换为动态参与性的旅游资源,增强游客的参与感,提升城市旅游综合体验指数。另一方面,正确看待竞合关系,积极融入辽宁城市旅游圈,辽宁省已着手重点开发辽南、辽东、辽西3条旅游线路,阜新市应正确看待与周边城市的竞合关系,抓住发展机遇,借助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旅游品牌,形成“旅游形象叠加效应”,积极融进辽宁城市旅游圈。
第二,旅游管理理念因素。在旅游业的发展中,理念先行非常重要,旅游作为一种较为活跃的行业,其业态发展必须依附创新灵活的政策理念和管理体制。阜新市在旅游发展理念、环境保护理念、体制改革理念、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与其他优秀旅游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阜新市长久以来对自身旅游业的发展前景预估不足、评价不准确,没有将旅游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走出资源困境的重要出路,从而未能实现在战略层面上突出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体制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目前阜新市已经将争创优秀旅游城市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但受限于旅游管理人才和旅游规划人才的匮乏,加之旅游产业历史发展长期滞后,使得阜新市在旅游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转型上必然存在差距。另外,在市民的旅游参与度和认可度以及营造旅游业发展氛围方面,民众的旅游参与意识、旅游基础接待设施、立体式旅游服务、旅游政策倾斜、旅游管理素质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在经营管理方面,各旅游企业多以承包制为主,彼此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旅游企业在行业内整体效益不高,相关的旅游优惠政策与地方旅游法规也需要尽快调整。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挖掘文化内涵。营造宜居宜游的城市环境是目前阜新市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步骤之一。首要任务是改善市容市貌,大力发展城市绿化,努力构建园林型城市,种植适宜本地生长的绿植,打造城郊一体化的绿色网络和生态体系,对高污染、重排放企业下大力气进行整改限排,实现立体化的城市生态综合整治。其次,深入挖掘阜新历史文化,构建符合阜新本土风情和城市特点的地域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探索新时代背景下阜新的城市魅力。
第一,基础设施因素。旅游业是一项包容性、交互性、联系性很强的产业,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对旅游开发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虽然历经十几年的发展,阜新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提升,各项基础设施均有较大改善,但与周边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阜新虽然毗邻省会沈阳,但由于其市中心偏西,距离沈阳市核心区仍有较远距离,且2019年初阜新至沈阳的高铁才得以开通,使得阜新融入沈阳一小时经济圈的时间较晚。所以目前来看,阜新仍然是沈阳经济圈的边缘城市。值得注意的是,阜新作为辽西地区连接渤海湾与内蒙古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本应有相对较好的现代交通路网条件。可事实却是,截至2019年2月,阜新至北京的火车仅有两列普速列车,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所有地级市以及铁岭、抚顺、盘锦等省内城市尚无铁路相连。不仅如此,阜新高铁仅与省会沈阳市和朝阳市相连,加之没有机场分布,如果仅靠传统的公路运输实现人员与货物流通,阜新城市转型和旅游业崛起将遥遥无期。另外,阜新市的市容市貌和开展旅游活动所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需要进一步整顿,旅游服务接待条件与服务意识、水平也亟须加强。
显然,枝节的改革无补于大局。诚如有学者肯定其良好的愿望和一定的实际成效后指出:“它的改良主义的政治出发点、依赖地方政府和国内外社会力量资助的经费来源,及其所推行地区和所取得实际成效的局限性,相对于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背景和普遍贫穷的广大农村,显然不能成为乡村建设派所期望的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更不能成为解决近代中国问题的根本之路。”[34]
第四,政府主导,实现“政府搭台,旅游唱戏”。由于目前阜新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鉴于此,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着力解决制约阜新旅游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时在多渠道多领域宣传阜新市特色鲜明的旅游形象,扩大城市知名度,提高城市影响力,共同扭转旅游业发展滞后的不利局面,实现“政府搭台,旅游唱戏”。另外,政府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外商投资,从战略高度入手,同时抓好培养旅游人才和优化营商环境这两个发展旅游产业重要的先决条件。
结语
旅游业是阜新市体制转型和经济振兴的重要支撑点和经济增长点,如何将尘封已久且具有浓郁历史韵味的特色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较强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文化资源,是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充分开发和利用阜新市的旅游文化资源,树立特色鲜明的阜新旅游文化品牌,开展体验性较强的特色旅游文化活动,优化营商环境,加强旅游业态的综合整治,是阜新实现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电源结构得到优化。火电装机占比由2015年约75%下降至2030年的60%,新能源装机占比由2015年的3%大幅提高至13.4%。
参考文献:
[1]许光洪.我国矿业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1):26-30.
[2]关凤峻.我国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煤炭经济研究,1999,(1):5-6.
[3] 段剑平.开发矿山游的设想[J].包钢科技,2004,(4):95-96.
[4]鲍爱华.生态矿山建设的几点思考[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5,(3):1-4.
[5]侯万荣.略论矿业遗迹的开发和矿山公园的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0):37-38.
[6]邹蔚然,何雄.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转型模式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2,(5):70-76.
[7]任宣羽,肖立军,熊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背景下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12,(6):119-121.
[8]叶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旅游业转型:机制与路径[J].旅游学刊,2013,(8):8-10.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15-0182-03
收稿日期: 2019-03-09
基金项目: 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全域旅游背景下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研究”(17JYB092)
作者简介: 杨奇峰(1993-),男(满族),辽宁阜新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通讯作者:徐淑梅(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教授,博士,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李晓群]
标签:资源枯竭型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转型升级及优化论文; 阜新市论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