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_货币政策论文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_货币政策论文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财政政策论文,应注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通过扩大财政支出,调整收入分配等财政政策使我国经济全线回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社会需求全面回升,企业效益大幅度提高,出口结构进一步改善,物价下降趋势得到缓解,但由于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尚未进入稳定回升区间,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因素还不稳定,制约经济增长的体制和结构问题尚未解决,因此还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后在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采取减免税措施,应抓紧建立财政增收机制,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有减税和增发国债两种。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同于国外经济学说主张和实际运作中一般意义上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采取的提升经济景气的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组合,因此不能采取减免税措施,而应抓紧建立财政增收机制,实现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了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作用,必须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作用正常发挥的基本要求,也是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基础条件。因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要扩张总需求,无论是增加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等低收入者收入和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调整税收政策促进出口,还是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都会扩大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的增加是建立在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支出的同时,放松财政增收机制的建立,甚至利用减免税刺激经济,就不单单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失败,甚至会损害整个国家经济的良性运行。目前我国财政集中的水平仍然过低,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1%左右。因此不具备减税的空间,但是我国的非税收入规模严重失控,其增长速度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高于税收收入。这表明我国财政经济运行还没有实现良性循环,而且是当前财政十分拮据、政府调控职能难以充分发挥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抓紧建立财政增收机制,以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当前具体应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严格依法治税,提高征管质量。在完善现行征管制度的基础上,加重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体现法制经济原则,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创造制度条件;二是加快费改税步伐,理顺分配关系,减轻企业和居民的不合理负担,把财政收入建立在可靠的法规制度保障的基础之上。

二、通过优化国债结构来适当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

扩大内需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增加政府支出特别是投资支出,但必须有资金来源。首先考虑的是增加税收,在进一步增加税收很困难的情况下则只好增发国债。而目前我国的国债发行,从财政本身的承受能力特别是从已经畸高的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来看,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和制约。那么如何做到既能维持一定的国债发行规模,又有利于减轻财政债务压力呢?国内外理论和实践已证明合理的国债结构对于保证适度的债务规模、提高国债资金效益、增强国家的偿债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国债发行量增长速度很快、国债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优化国债的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加专项建设国债的比重。

目前,在国债大规模增发的情况下,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而不应用于填补财政的经常性支出亏空,这是我国财政避免债务危机的基本前提。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必须以经常性收入为来源,国债作为财政的临时性和补充性的收入来源,显然不宜用于经常性支出。我国国债的发行收入依然有相当份额是用于填补经常性支出亏空的,其弊端是必将导致国债规模逐年递增的惯性膨胀状态,最终使财政陷入债务危机之中。这就需要严格财政管理,通过增收节支,力求以税收等经常性财政收入去满足经常性支出的需要。国债的发行收入应基本上用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即应增加专项建设国债的发行比重。因为此类国债的发行,以及项目投资、项目经营和还本付息等活动,都建立在运用这些国债所形成的资产及收益上,并最终以国有资产转让和经营收益,作为还本付息的财产基础和资金来源。所以加大发行专项建设国债的比重,不仅可以产生有利的反经济周期的政策效应,而且当经济景气时还可以相应压缩国债发行规模,减轻财政债务负担。

(二)增加长期国债的比重。

目前我国国债发行的期限较短,不利于有效发挥国债资金支持经济建设的作用,同时增加了政府的筹资成本和借新债还旧债的压力。为此,可借鉴国外的做法,适当增加十年期以上长期国债的比重,尤其是在目前银行利率水平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降低国债筹资总成本,分散债务还本付息的压力,避免形成过于集中的偿债高峰。

(三)调整国债的发行对象。

由于国家多次调低存贷款利率和对居民存款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的实施,各金融机构居民存款大幅度减少。从理论上讲这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但事实上因为居民收入存在结构上的差异,从金融机构分流出来的存款不一定全部进入消费领域和投资领域。在储蓄利率下降并对利息所得进行征税因素的影响下,广大居民投资于国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因此,可以考虑将向商业银行发行的建设国债,拿出一部分转由居民购买。虽然我国目前大部分国债由公众持有,商业银行持有国债占其资产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政府可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向银行适度借款。这一方面可以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质量问题。但也应该注意,政府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向金融机构借款将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因而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由居民购买国债则一方面可以将沉淀在居民手中的资金通过财政手段集中起来,作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资金流动增值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增强风险压力和效益意识、开拓有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企业的贷款市场,减少其对政府扶助的风险依赖。

三、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当前走出经济困境的最主要的政策手段。但是,从我国目前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并且存在着相当大的通货膨胀缺口的现实情况来看,仅仅依靠财政政策还难以达到扩大内需的目标,“双松”的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才是正确的选择。因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经济手段,二者都是从价值上来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实现宏观调控。实行以刺激总需求为宗旨的松的财政政策时,无论是增加消费还是扩大投资,最终都要表现为增加的货币购买力上。如果此时没有相应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社会上的货币供应量保持不变或减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购买力的增加就不能实现,从而不能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同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社会财力结构和社会积累职能日益复杂化,主要表现为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下降,以企业资金为主体的预算外资金的急剧增长;二是在社会财力的运用上,出现了投资来源的多渠化、投资决策的多极化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三是社会财力的日趋流动化和社会资金融通关系的广泛化、市场化。这些新变化,客观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要求。市场经济的特征,要求财政和银行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的运行。但财政政策较之金融杠杆作用的发挥,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为条件、相互补充的。财政杠杆较之金融杠杆具有更强的控制性和时滞性,而金融杠杆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财政杠杆对调整产业结构更为有利,而金融杠杆对调节企业行为更为有效;财政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公平问题,而金融杠杆偏重于解决分配的效率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是由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决定的。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两者都要求达到经济稳定增长、货币币值的稳定、劳动者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效果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是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客观基础。

四、应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针对国内外特殊的经济形势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采取的举措。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及国内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任务依然很艰巨,财政新增支出因素不断增加,而且为了保证政策的连续性及其成效,必须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政府将从此走一条扩张性的财政发展道路。只是在经济处于收缩阶段,作为对经济的反周期调节,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可以刺激需求,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启动之后,政府支出就要相应减少,否则容易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虽然我国目前财政赤字和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还不算高,但我国潜在的赤字和债务融资规模已经很大,社会保障、粮食企业亏损等欠帐较多,不良债权数额较大。更主要的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一般标准,财政基础薄弱,因此,财政政策既要体现积极原则,又要适当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即应考虑持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受到有限的财政收入刚性制约,不宜长时期持续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从中长期来看,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逐步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标签:;  ;  ;  ;  ;  ;  ;  ;  ;  ;  ;  

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应注意的问题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