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古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略论古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作家论文,思想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409(2008)02-0035-0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而提出的概念,这一概念所指称的思想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本文通过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阐释他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希望能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把握有所帮助。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首先是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来加以阐述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73)。“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P72)。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国家生活”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就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的“精神生产”。根据唯物史观,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原则:“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甚至人们头脑中的模糊幻象也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经验来确认的、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因此,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1](P73) 同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意识形态现象的认识史上第一次揭穿了以往的“玄想家”们“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1](P100) 所制造的幻象,科学地揭示了一定历史条件下“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的生产及其教育活动的秘密:“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做,就是说,他们还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而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P98~99)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国际工人阶级的运动,在具体指导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阐述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意义。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有:第一,“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P9),无产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革命理论掌握群众的重要途径,所以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进行宣传工作”[2](P572),“进行社会主义宣传”,“唤醒工人”[3](P146),使其从自发参与工人运动过渡到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第二,重视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作为指导整个工人运动的“旗帜”的作用。马克思说:“制定一个原则性纲领,这就是在全世界面前树立起可供人们用来衡量党的运动水平的里程碑。”[4](P296) 恩格斯也说:“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4](P325~326) 第三,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及其教育活动,“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1](P99),因而,领导无产阶级运动的政党,一反向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常有姿态,不再“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1](P55),即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于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P285);也正因为如此,无产阶级政党的意识形态从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性,公开申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1](P15)。第四,“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实现事业本身,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是必需的,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1](P91)。“共产主义意识”当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但共产主义意识并不意味着“教条”,由此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非要为本来不合理的现存世界作出“解释”,而是要“改造”世界,在革命的运动中与旧观念决裂并培育新的观念。

进入20世纪,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进一步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并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了初步的探索。

通过“社会主义宣传”以“唤醒工人”,是社会主义革命所必需的思想意识方面的准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确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列宁对此进行了系统阐发,形成了著名的“灌输”理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5](P311),“对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5](P327),“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5](P328)。然而,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只能“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5](P317~318),因此,必须通过革命政党及其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教育,“把社会主义思想和政治自觉性灌输到无产阶级群众中去”[5](P285)。针对“工人阶级自发地倾向于社会主义”的说法,列宁明确指出,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以及工人阶级的实际生存状况而言,这句话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居于统治地位、经过几百年时间精心编造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通过其所支配的精神生产资料和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结果是“最流行的(而且时刻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复活起来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却自发地而又最猖狂地迫使工人接受它”[5](P328)。因此,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是以革命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是革命阶级完成其历史使命的“精神武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及其教育离开了工人运动的实践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决不能满足于工人阶级的自发倾向,必须积极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在俄国诞生了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适应形势的要求,批准成立了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全俄政治教育总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的政治教育和宣传鼓动工作。同时,对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列宁指出,工农大众“战胜自身的保守、涣散和小资产阶级利己主义,战胜万恶的资本主义遗留给工农的这些习惯”,是“比推翻资产阶级更困难、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6](P1)。因此,“帮助培养和教育劳动群众,使他们克服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旧习惯、旧风气,那些在群众中根深蒂固的私有者的习惯和风气”[6](P303),使他们“追求社会主义的理想,要为社会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6](P48),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共产党这个斗争的先锋队的基本任务”[6](P303)。

列宁对社会主义条件下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明确指出,青年代表着未来,青年一代的教育和培养事关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必然在学校教育问题上为争夺下一代而展开斗争,“我们都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6](P30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青年学生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在他们身上没有了劳动群众所具有的那种天然、朴素的阶级意识,更容易在标榜超越阶级对立的各种资产阶级虚伪理论的影响下迷失方向,更容易受到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以及新滋生的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毒害。因此,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保证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领学校阵地,“在否定旧学校的时候,我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从这种学校中只吸取我们实行真正共产主义教育所必需的东西”[6](P283)。而在教育方法上,无产阶级教育也与资产阶级教育有着根本的区别,这就是,无产阶级坚持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相结合。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作为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组织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继续进行探索。在《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他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详尽的规定。[7](P341~342) 概括言之,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为两方面工作,即党外争取非党积极分子、宣传马列主义的工作和党内提高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并纯洁党的队伍的工作,以造就更多的列宁主义者。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够培养出大量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干部,解决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领导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斯大林在谈到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时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组织“文化教育”和“文化革命”[7](P470) 是其三大职能之一,其目的就是“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人”[7](P470),发展新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和教育。这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探索与实践。在社会主义和平建设时期,这一职能仍会继续保留并将得到充分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论断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同样也要积极地通过思想政治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来调节自己时代精神生活的生产和分配。然而,鲜明表达无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来也不隐讳自己的“党性”和“阶级性”,其实质“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1](P15)。第二,在整个社会主义运动中,“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即无论作为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精神武器”,还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条件下“更重大、更深刻、更有决定意义的变革”,无产阶级政党都必须将先进意识的“灌输”作为“基本任务”之一。第三,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理论概括”[1](P211)。因此,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造成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顺利进行的实践,它服从服务于一定时期内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并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自己的内容和形式。第四,在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一代的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无产阶级政党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工作,使学校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在方法上,坚持教育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曾使用过一些不同的概念来表述。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宣传工作”一类的概念就已经被广泛使用,“政治教育”也曾以注释的形式出现他们的著述中。《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第1卷第282页注释就标明:《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将原文“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中的“教育因素”译为“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列宁在《怎么办》中正式使用了“政治教育”,并在其他著作中分别提出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教育”(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提出了“政治工作”,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在《俄国共产党纲领》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斯大林在《在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中则首次提出“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一段时期内沿用着上述种种用法,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概念的用法也多少发生着一些变化,各种概念同时使用但其所指已经有不同的侧重。直到1946年下半年,中共中央文件《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中出现了“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新的称谓。建国后不久,刘少奇于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名称。几个月之后,教育部的一份文件则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8](P9)。因此,今天通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中国共产党的创造,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之初也并没有立即成为统一的提法,而是与上述其他概念交错使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概念自身的丰富和发展,它才逐渐得到普遍认同。

一定意义上说,近年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称谓渐趋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社会主义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及形式等基本问题越来越明晰,这些正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标签:;  ;  ;  ;  ;  ;  ;  

略论古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