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培养中学生创造型思维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中学生论文,思维能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改革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能力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自觉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
首先谈谈培养学生的创造型思维。
在学习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时,我们曾有目的地提醒学生注意思考《范爱农》、《爱国学者顾炎武》、《山地回忆》、《书塾与学堂》这四篇文章在体裁、语言、写法、结构安排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当学生从体裁上看到了这些文章都在围绕一个中心,由一条线索贯串全文,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时,便确定它们都是散文。这时,学生思维的发散,只是沿着一个方面(散文)进行,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当学生从写法上看到了这些文章都在夹叙夹议时;他们思维的发散,仍然只是沿着散文这一方向进行,从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
但是,若从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上思考呢?
从结构上看,《山地回忆》是运用倒叙手法安排的;《爱国学者顾炎武》则是先简洁地提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顾炎武的一生证明作者观点的正确,最后加以小结。通过比较,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这时学生思维的发散,就不只是沿着一个方向(散文)进行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还沿着另一个方向(议论文)进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流畅性”基础上,又出现了“变通性”,即发散的灵活性。如果教师进一步加以引导,使学生的思维不仅具有“变通性”,而且能够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甚至能够超过教师的课前准备,其想法带有一定的奇异性,学生思维也就渐渐地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从“流畅性”到“变通性”,再到“创造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能够自觉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型思维。当然,这种培养不仅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进行,在写作教学中也可以进行。
二
其次谈谈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众所周知,一个人的创造个性与他的创造力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创造欲望愈强烈,他就能在学习上、工作上愈加勤奋,愈加苦斗,锲而不舍,排除面临的一切困难,去争取胜利。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热爱语文,喜爱写作,至关重要。
其一,在教学活动中,既让学生看到作家尤其是名家,是伟大的,非凡的,令他们羡慕,令他们敬仰,令他们神往,又让学生知道名家也是普通的,平凡的,令他们思索,令他们决心效法,令他们充满信心地学习。学生由羡慕、神往,到效法、学习,就会在无限的兴趣中,迸发出灿烂的火花,产生出创造性成绩。
其二,要善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肯定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成绩,对他本人,是个激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个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就可以大大促进学生锐意进取。
其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尤其要尊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创造型的学生,其见解往往与一般学生不同、甚至与老师的见解也不相同。这样的学生的见解,以至其人格,特别需要老师保护,绝不能给以压抑,更不能加以讽刺,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创造性。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学生,如果注重培养发展其创造个性,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他们不但会因为对语文产生兴趣而聚精会神地听讲、思考,而且可以主动进取,阅读更多的作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
三
最后,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比较法”,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教学生“会学”,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自学能力,用已知学未知,由浅入深,积极索取,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譬如,在学习中学课文《小二黑结婚》、《夜》、《穷人的专利权》、《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它们同是小说,有何“不同”?经过比较,让学生看到,《小二黑结婚》,语言通俗、生动、朴实,故事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夜》,人物心理活动变化描写的真实、细腻。《穷人的专利权》,语言诙谐,笔法幽默,具有强烈的讽刺性。《林黛玉进贾府》,介绍人物手法多变,社会场面广阔。在这样“同中求异”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思考,这四篇课文,与以前所学的有关小说课文相比,又有什么相同之处。经过比较,学生都能认识到,它们在故事情节上,一般都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有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描写,又都有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同中求异”,掌握作品的差异性,掌握作品的个性,加深理解深度,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异中求同”,掌握作品的规律性;掌握作品的共性,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学生运用“比较法”,“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不仅深刻地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可以以此类推,在课外时间,快速阅读,大量阅读,迅速扩大知识面,开拓知识领域,多方涉猎,积极进取。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异中求同”,要求学生遵循写作规律,遵循写作共性,符合基本要求;“同中求异”,要求学生在共同的习作中,发挥各自特长,体现各自个性,表现各自的创造性。
譬如,中学课文《菱角》是篇散文,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秦牧是由自己的日常生活写起,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吃到不同形状的菱角中,悟出“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这一哲理,并展开想象,广征博引,来进一步说明这一道理。象《菱角》这样的课文所要说明的道理,都是由自己的生活告诉读者的,这些文章的文题,一般都可以有正题,有副题,其副题大致可以写成“生活告诉了我……”这种形式。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完全可以仿照《菱角》的生活,写中学生的生活,说明一些特别的道理。同时,每一位中学生还可以把这种形式的文题,看成是一系列文题的总称,通过反复练习,既练了文章,又总结了思想;既练了文,又炼了人。这样的写作练习,到一定时期,时机成熟,还可以转换角度,再写其他文体的文章。
总之,创造型思维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只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作了些尝试,不妥之处,尚请方家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