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教育局教研室 曹艳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许多重大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向世界彰显中国愿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恒久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宝贵基因的持久绵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强化升级版”。“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旨在通过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举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中国发展提供助力,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历史依据 具体路径 意义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许多重大场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高度认可。2017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4次会议通过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成为国际社会为之共同奋斗的美好愿景。2018年10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报告,向世界彰显中国愿与世界人民一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恒久决心。本文拟简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的历史依据、构建路径与世界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依据
以和为贵、求同存异是中华民族延绵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外交准则。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表达了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共谋发展的强烈意愿:“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和繁荣经济”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新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的“和平宣言”,它的提出向世界人民表明了中国人民求和平、尚和合的心声。在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中国向世界贡献的外交智慧赢得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赞同,被写入万隆十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85年3月4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从而向世界昭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愿意打开国门同世界各国共谋繁荣发展;世界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中国愿意做世界和平的守护者。2002年10月,江泽民在《和而不同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中指出:“促进世界与地区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信为先的优良传统。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始终遵循这一价值观。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倡导实现共同安全、共同繁荣,共建和谐世界,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进一步升华。回顾新中国的六十余载外交历程,我们发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宝贵基因的持久绵延,也是中国共产党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强化升级版”,它向世界昭示:崛起的中国带给世界的将是持久的和平与共同的繁荣。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一)亲诚惠容,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14个陆上邻国,6个海上领国。在历史上,中国与其周边邻国形成了一种礼尚往来、和平共处的朝贡体系,周边邻国臣服于中央王朝并向中央王朝进献礼品以示顺从,中央王朝则回赐以礼物以显示天朝的富有与大度。同时中央王朝还坚持“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不治主义态度,原则上并不干涉藩属国的内政。1840年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周边国家沦为西方国家的附属殖民地,彻底打破了这一延续数千年的朝贡体系,但是这一体系所秉持的重礼数、尚和合的宝贵精神却延续至今,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其周边国家的外交逐渐走向正轨,冷战阴云被驱散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更是迈入了新征程。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周边国家外交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位置,强调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要 “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在2013年10月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从高层沟通、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与周边国家建立起,以切实行动履行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承诺。在高层沟通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出访足迹几乎实现了对中国路上邻国的全覆盖,对不少邻国的访问不止一次,访问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充分显示出中国政府对其周边领国的重视程度。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开展了跨境区域经济合作,建立起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合作机制,在经贸合作方面实现深度互补与交融,编织更加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积极建立与周边国家的“民意相通”的人文交流机制,在边境举办文化艺术节,增进周边国家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精诚合作,构建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兄弟情谊历经五十余载岁月仍然坚如磐石、历久弥新。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便对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数十个发展中国家援助了大量的生活、生产和军需物资,并派遣专家到越南等发展中国家支援建设,并接受近千名越南实习生来华。1965年到1976年期间,为帮助新独立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通过经济上的独立来支持政治上的独立,中国政府帮助两国修建起被誉为“非洲自由之路”的坦赞铁路。其间中国提供了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运发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5.6万人次,在工程修建及后来技术合作过程中,共有68位中国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坦赞铁路的建成为坦赞两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非洲南部的民族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中国与非洲甚至中国与整个第三世界“兄弟情谊”的永久丰碑。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无私援助,也换来亚非拉兄弟的真诚回报,正如毛泽东在接见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领导成员时所指出的,是“非洲兄弟将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兄弟情谊有增无减,中国始终将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置于基础地位,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构建进入最佳时期。首先,中国积极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平台,截止2015年,中国已经与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中拉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对话、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等多个合作载体,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集团整体性合作机制的全方位覆盖 。其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加频繁,编织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决定提供总额6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中非共同实施在工业、农业、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与安全等领域的“十大合作计划”,这一计划的顺利推进必将使中非合作迈上新台阶。中国-东盟建立对话25年来,双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长到4722亿美元,增长近60倍。中国连续7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由愿景变为现实
“一带一路”是中国于2013年提出的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其中也不乏质疑甚至是批评。有一些国外学者质疑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是中国向沿线国家输送过剩和劣质产能、实行扩张性战略的巨大“阴谋”。
面对这一系列质疑,中国政府深知,唯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证明:“一带一路”不是什么“马歇尔计划”,也不是地缘战略构想,而是中国旨在通过对接各国发展战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发掘新的合作潜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举措。中国政府是这样向世界承诺的,也是这样做的。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机制成果文件,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118份合作协议。其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同沿线国家乃至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扩大。过去5年,中国同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1.1%。中国目前已经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再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一批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重大项目陆续落地。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亚吉铁路开通运营,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开工建设,汉班托塔港二期竣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恢复运营……中国为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推进贡献巨大。最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中国加快与沿线国家建设自贸区,已与13个沿线国家签署或升级了5个自贸协定,立足周边、覆盖“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正在加快形成。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真正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从愿景变为美好的现实。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国发展提供助力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了巨大成就,中国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地理、区位、空间等种种限制,中国西部内陆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和发展水平十分不均衡。西部地区占据我国国土面积的80%,与13个国家接壤,但进出口额只占全国总量的约6%,吸引外资额和对外投资额占比不足10% 。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的“一带一路”建设将包括西部地区在内的中国大多数省份都纳入进来,连成片,形成带,并不断向中亚、东盟延伸。“一带一路”建设不断加大投资改善西部内陆地区的基础设施、交通、教育和医疗条件,大大激活西部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力求将中西部地区由过去的“内陆腹地”变为“开放重地”。
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各种传统产业特别是基于资源消耗的原材料型重化工业和房地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市场需求结构开始向服务业不断上升转移,支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开始由重工业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换 。而“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正处于初级工业化阶段,对国际社会的资本、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验的需求十分旺盛。通过“一带一路”实现中国的优质过剩产能与沿线国家工业化发展需求的完美对接,既为“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支持,同时也为中国国内产能升级换代和工业创新发展腾出足够空间,成就合作双赢之美事。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能为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助力,同时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全球治理新方案。中国在其不断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世界经济、世界和平和国际扶贫等方面作出了与其定位和能力相符合的贡献,体现了中国担当。在对全球经济的贡献上,中国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用行动化解外界“国强必霸”的疑虑。在国际扶贫方面,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金额达893.4亿元人民币,给予最不发达国家95%的产品零关税零配额待遇,并将于2015年提高至97%,年免税5亿元人民币。 但不可否认,在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和贡献都与现在相距甚远。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十八大以前,全球治理在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只是被视为大的时代背景,而非对外战略本身或对外战略内容之一” 。这与中国始终坚持自身的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的指导原则是分不开的。只有先韬光养晦,才能够有所作为。
当前,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美英等大国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日益鲜明的“反全球化“动向,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凭借其较快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成长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角色。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正是希望能够与各国携手共同应对解决全球性问题,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共同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陷入艰难境遇之下出台放弃履行国际义务、只维护本国利益的”反全球化“政策的做法让国际社会对它们的大国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产生了强烈的质疑。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居于平等地位,这里不存在资本主义背后的资本逻辑所具有的“同一性逻辑”,不会有哪个国家或民族想要将别的国家或民族强行纳入自己的发展轨道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强国对弱国的压迫。又因为各国各民族又共同处在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中,因此各国各民族只顾自己利益的做法往往会最终伤及自身安危,因此各主体间必然需要平等对话协商,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合作发展的契机,在必要时候甚至要牺牲本国的一部分利益而换取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理念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理念,在当前西方国家在政策等方面表现出反全球化倾向,孤立主义重新兴起的时候,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定会在国际上发挥重大的引领作用。
论文作者:曹艳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3
标签:中国论文; 共同体论文; 命运论文; 人类论文; 世界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沿线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