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过程课程评价初探_课程评价论文

高中语文过程课程评价初探_课程评价论文

高中语文过程性课程评价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语文论文,过程论文,评价论文,课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强调指出,评价是为了“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新课标突出过程性评价的思想。过程性评价不仅体现了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最新思想,同时又是针对我国现行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在此,笔者不揣浅陋,就自己在学习课标中的一些体会,略作阐述。

一、过程性评价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式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更强调教学方式中的过程和体验,强调认知活动中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指标的重要影响。与此同时,采用人本与发展的模式来理解教育和人类发展的关系,是当前教育理念的核心。因此新的评价理念应运而生。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评价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它是教与学主要的、本质的、综合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评价旨在促进发展。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是学习的动力与源泉。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进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在具体的评价体系中,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为:

1.过程动态化。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使评价日常化、通俗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目标上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三个方面的整合。“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具体过程与方法,肯定学生的成就与优势,发现学生的不足和薄弱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发展建议。“态度和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与成就水平的重要因素,评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评价过程中要避免简单量化、逐日打分的做法,教师要利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观察、访谈、成长记录等多种方式,了解和评价学生。

2.评价主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但在具体实施时,必须注意避免教条地理解和落实主体多元化。另外,家长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而不能机械地实施。同时,还要防止学生形成只看自己优点和他人缺点的倾向。

3.评价手段多元化。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的做法,要将考试与其他多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改变过分注重等级、注重量化的做法。因此,要处理好几种评价方式的关系。

(1)诊断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都很重要,但应加强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这样一种评价:不断地反馈给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信息。“它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深层原因的调查。”(《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在认知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对一个单元、一个知识点进行诊断,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以检测知识为目标的考试转换为诊断性评价,就提升了教学品质。在学校教育中,总结性评价往往表现为学期考试、学年考试。对这种考试,大家的目光都不自觉地聚焦在分数上,也就是把定量评价的价值夸张到最大限度。但人们往往忘记了分数不等值规律。因此,在对学习个体的学业成就进行分析时,更多的要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研究考试的效果。如及时组织对试卷的分析、评讲,以补救不足,从而在实际中完成由总结性评价向诊断性评价的转移。

(2)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过程性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都是重要的评价方式。用数字精确地描述被评价的对象,是定量评价的特点。而定性描述则是对被评价对象的性质、特点、状态的描述,具有模糊性。整合其效能,无疑会强化语文的效能。

学生生活的丰富性、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而整合评价手段,科学地分配权重,对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高中语文过程性评价系统

语文学习的整体性,语文素质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评价系统的多翼性。作为高中过程性评价系统,它应该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个子系统。必修课体现基础性教育,重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打好基础。选修课更多的是为了突出“异质”教育,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语文课外活动则是把“异质”教育推向极致使个性化教学变为现实。而贯穿其间的学习方式应该是自主学习、小组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必修课有两个视野:一是宏观视野,一是微观视野。宏观视野是从教学的全过程来看的。一个学期,一个学年,高中三年,都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是系统性、发展性观点的具体依据。它可保证教育教学的完整与连续。微观视野是从一堂课、一个单元的角度去看的。它是教育教学的基础。

从宏观的角度去施行评价,可以采用布朗(BrownF,C,)的组合法。他把定位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组合成一个系统,用于教学评价活动中。

定位性评价又称安置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学业、兴趣、习惯、个性等的判断。形成性评价主要在于反馈学生学习成功与失败的信息。诊断性评价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中屡犯错误的原因的调查。而总结性评价则是对教育教学达成目标度的判断。这些评价手段作为系列化的技术,可以完整地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中:学年(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新学段的知识检测,或者进行兴趣、个性等心理因素的调查,以确定教育教学目标。在学月、期中进行考测,以检查教学的效能。期末,对学生学业等方面作一个总结。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是一个运动的连环。实践证明,这个模式的实际运作与逻辑的推理是一致的。从效能上讲,遵循了这个评价模式的教学过程,其教学质量总是高于没有运作这一模式的教学过程。

微观角度的评价则更多的是选择常用的方法。它的基本程序是:背景分析、信息收集、作出反馈、调整计划。背景分析主要是确立问题,以最需要的目标作为教学的先行组织者。以诗歌教学为例,老师准备用研究性学习作为诗歌单元的基本学习方式,但学生并不懂得研究性学习,这时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背景教学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所谓有的放矢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信息收集的手段在课堂上主要是观察:观察个体在学习态度、情绪等方面的反映。也可以通过问题、讨论、课堂练习等形式去把握学习个体的状态。作出反馈也就是作出评价。评价的目标就是改进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这种改进在教学中或许是立即进行。或许是下一堂课进行。一个循环结束之后另一个循环又开始了。正是这种循环往复,构成了微观评价的活动框架。

需要指出的是,选修课和课外活动是课改的重要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选修课和课外活动的考察应该采取操作性强的、有效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其工作效能,而不是流于形式。目前,有的学校经过试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运用“学分制”的方式来记录学生在这两门课中的成就,并把这个成就记录在学生的档案中,成为定性评价的重要材料之一。也就是说,只有把这些成就与学生个人的发展前景联系起来,才有可能真正地推动选修课、课外活动课的建设,也才可能培养出语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

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多翼性无疑会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标签:;  ;  ;  ;  

高中语文过程课程评价初探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