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社会民主党执政的经验教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捷克论文,经验教训论文,民主论文,党执政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捷克社会民主党(以下简称社民党)是捷克历史最悠久的政党,成立于1878年的奥匈帝国时期,二战后与捷共合并,捷剧变后得以恢复重建,逐步发展成为最大的在野党,并于1998年上台执政,2002年蝉联执政。该党的基本政策以西欧社民党政策为准绳,主张建立“以社会福利和环保为导向的社会市场经济”,反对完全由市场解决问题的自由市场经济主张。目前,捷克社民党已连续执政七年多,是中东欧国家中连续执政时间最长的左翼党。然而,从去年起社民党支持率一路走低,在总统选举、欧洲议会选举及地方选举中接连失利。如今该党由第一大党跌落至如今民众拥护率仅排行第三,其发展变化及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社民党缘何能二度执政
社民党奉行保持社会稳定、协调各阶层利益、促进经济发展的执政理念,并不断调整政策、完善竞选纲领。
(一)适时调整同社会各种政治力量的关系,择友结盟搁置分歧,灵活运用策略。社民党虽两度在议会大选中获胜,但因所获票数均未超过半数,无力单独组阁。社民党初次上台,因不愿与捷摩共合作,1998年在出让总理职务仍无法同人民党和自由联盟联合组阁的情况下,利用这两党与公民党的矛盾,结盟战略突然转向,与最大的右翼政党公民党达成谅解,签定了“反对党协定”。协议规定两党共同分享权力,社民党独家组阁,由公民党成员担任议会众参两院主席等职务,并保证政府信任案顺利通过。这样社民党得以组成清一色少数政府,结束了1989年剧变后右翼持续掌权的局面。该党主席泽曼出任政府总理,19名政府成员中除司法部长一职由无党派人士担任外,其他全部来自社民党,从而确保政府内形成统一意志,顺利实现社民党的纲领。
社民党在2002年大选获胜筹组内阁时,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人民党和自由联盟作为共同执政伙伴,在议会中获101席的微弱多数,以保证各项改革政策出台。虽然各党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及执政理念等方面存有差异,但社民党能够以大局为重,灵活调整政策,妥善处理与各党派的分歧,阻止了其他政党联手倒阁的企图,确保执政届满和政局相对稳定,对捷社会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内部环境。
(二)将建立和发展社会福利国家确定为工作重点,健全和改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妥善处理发展经济与保障社会公正之间的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社民党执政后,提出建立“瑞典式福利社会”的口号,实施以增加中低收入为重点的分级调整税收的政策博得广大中间阶层人士的支持。同时在住房、教育、医疗、退休制度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人们的实际收入明显增加,真正得到了实惠,因而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社民党还筹措建立新的国家基金——住房基金和交通基金,用以解决困扰多年的住房危机和加快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
此外,社民党加强立法,整顿社会秩序和一些部门的无序状况。几年来,社民党政府修改和制定了几十部新的法令法规,为提高法律效率,缩短了司法审理的期限。新的劳动法扩大了劳动者的权益,商业法改善了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地位,解决了多年来未能解决的拖欠债务问题。社民党执政之初,针对经济领域里的严重犯罪活动,掀起了一场“净手”运动,严厉查处经济犯罪和贪污受贿案件,整治经营环境,打击偷税漏税。多年来揭露查处了多起政府官员,工业部门领导、银行行长及其他人员的经济犯罪行为,遏制了犯罪率逐年攀升的势头。在社会政策方面,社民党政府采取有别于右翼政府的做法,加强与工会和企业主的三方对话,建立相互沟通的渠道,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在进行工业结构重组的过程中,注意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引导就业流向。
(三)将发展经济作为执政之本,大幅度调整经济政策,采取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措施。社民党上台之初,捷经济低迷不振,外贸支付失衡,企业负债累累,金融秩序混乱,失业人员增多,刑事犯罪频生,社会矛盾激化。社民党政府面对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形势,首先,推出“工业康复计划”,承诺用两年时间使捷经济摆脱困境,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适度放宽银根,以刺激消费,增加生产投入;其次,制定“经济复兴计划”,调整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支持国家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严厉打击经济领域犯罪;再次,开展“经济外交”,鼓励出口,重返丢失的东方市场,并完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为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社民党不顾在野党的反对,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经过两年的努力,经济止跌回升,并出现了中幅增长,2001年经济已恢复到剧变前的水平,工业也恢复元气。与此同时,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刑事犯罪和社会腐败现象逐年下降。捷经济形势的改善,社民党政绩显著,为其再次执政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在社民党执政的几年时间里,捷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
蝉联执政后声望下降的原因
社民党蝉联执政后,未能审时度势,不断提高驾驭捷政局的能力和改进执政方式,加之其内外政策的调整触及了民众的根本利益,导致党内凝聚力下降,失去了选民的支持。
(一)社民党蝉联执政后,与人民党和自由联盟组成执政联盟,受其制约,政策出现右摆,引起党内不满和社会支持率下降。在2003年初进行的总统选举中,社民党内因个人恩怨和内部分歧,拱手将总统之职让给反对党,加剧了内部矛盾和纷争。与此同时在结盟问题上党内亦出现重大分歧,党内相当一部分人反对与人民党和自由联盟两个右翼政党结盟,认为社民党的重大决策受制于小党,无法贯彻原有的意图,丧失了社民党的特色,主张与这两小党分道扬镳。另外在对待捷摩共态度的问题上,党内不少人主张废除1995年社民党通过的不与捷摩共合作的决议,有些人甚至倾向与捷摩共联合,组成稳定的多数政府。然而党的主要领导坚持认为执政联盟是“最佳组合”,是权衡利弊、集体做出的决定,并认为捷摩共依然带有专制的影子,与其合作可能带来“难以预想的政治后果”。因此党内分歧严重制约了社民党政策出台和施政能力。
由于执政三党分属不同党派,政策取向和主张存在差异。当初决定搁置异见组成执政联盟只是为了满足各自的参政愿望,但在内阁职位分配和出台重大政策时则尖锐对立,互不相让。虽然目前三党联合执政的局面尚能维持,但社民党难以发挥在联盟中的“主导作用”。另两个党也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在社会政策和公共财政改革等重大改革问题上明争暗斗,使社民党一直濒于应付诸多难题,不能兑现竞选时的承诺,实施体现本党纲领和意志的方针政策。
(二)一些政策急于求成,未认真考虑民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现实,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社民党政府再次执政后将加入欧盟当作外交工作的重中之重,为顺利入盟并尽快达标,决定进行公共财政改革。此项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前二届政府未敢启动,而新一届社民党政府因面临入盟的巨大压力,改扩张型经济政策为紧缩型经济政策,削减费用压缩开支,收紧社会福利制度,加重个人税收和社会负担,调高部分商品的增值税率造成物价上涨。因此,改革举步维艰,一直未能得到民众的支持,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朝野对立。与此同时。社民党不顾捷克不好习武的传统,支持美国对伊动武,并派防化部队和野战医院赴伊,招致社会的普遍不满。
此外,社民党在加入欧盟的过程中,不顾国家利益,对欧盟做出过多让步,致使民众对执政党在入盟问题上的指导思想和做法产生疑虑,尤其对入盟后的前景深表担忧,认为政府在与欧盟谈判中没能维护民族利益。因此,在入盟后首次进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中,民众因对社民党入盟政策不满而不支持其候选人,以此表达对社民党政府的不满和“惩罚”。
(三)党主席几度易人,矛盾凸显。2001年时任社民党主席的泽曼主动辞去主席职务,让位于党内温和派代表什皮德拉,其目的:一是缓解党内矛盾和权力之争,改善过去党内纷争不断而造成的不佳形象;二是缓和与其他政党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和恩怨,为调整关系创造重要条件。可是什主政后却渐渐排斥泽曼派人士,一味迎合执政联盟中其他政党的政策主张,加之其不善于党内沟通,无法驾驭党内派系争斗,遇事犹豫不决。因此,什在党内始终没能树立其应有的威望,反而受到党内强硬派人士格罗斯的掣肘。在2003年捷总统大选时,什不顾党内多数人推举前主席泽曼为总统候选人的意愿,担心泽的复出会影响自己的威信,从中作梗,将总统之位拱手让于反对党。社民党在2004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中再度失利,在党内和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引咎辞职,导致一场新的内阁危机。
此后,副主席格罗斯继任总理和社民党主席一职,格虽年纪轻轻,却处事老道,被喻为政坛“元老”。然而,格上任后不久,媒体披露其所购豪宅资金来源不明,形成政府要员丑闻,在内外压力下格不得不辞去总理职务。社民党在本届政府执政三年时间内三易总理,其在公众中的形象受损,声望下降。
明年社民党将面临大选的考验,如何加强党内团结,调整好内外政策,以摆脱目前的困境是社民党亟须解决的问题。